湖南科大在高性能CO₂氣體吸附和催化轉化MOF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0-07-26 小材科研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由於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且其孔結構和表面性質均可設計和修飾,在溫室氣體CO2的捕獲存儲分離、高附加值催化轉化等方面具有誘人的廣泛應用前景。使材料兼具高孔隙率、優良穩定性和理想框架-CO2分子相互作用,是設計合成新型高性能CO2吸附與催化轉化MOF材料的一個有效策略。

湖南科大在高性能CO₂氣體吸附和催化轉化MOF材料研究獲進展

湖南科技大學鄭柏樹教授研究小組一直致力於將極性橋連功能基(-CONH-、-NH-、NHCOCONH-、NHCONH-)修飾到孔結構穩定的多孔MOFs材料中,利用該類極性橋連功能基作為框架結構拓展單元和強CO2等客體分子作用位點的雙重作用,實現對材料的比表面積和CO2氣體捕獲性能的極大提高

湖南科大在高性能CO₂氣體吸附和催化轉化MOF材料研究獲進展

最近,研究小組利用一個具有納米尺寸的、醯胺基橋連的不對稱性六酸配體與Cu(II)-paddlewheel無機次級構築單元配位,得到了一個高比表面積(BET 表面積:2429 m2 g-1)的MOF材料HNUST-9(HNUST =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單組分氣體吸附-脫附和多組分氣體動態突破實驗表明HNUST-9具有出優異的CO2氣體存儲和分離能力。理論計算結果表明,框架結構中的橋連醯胺基與不飽和銅配位點均能與CO2氣體分子間形成強的分子間作用。此外,HNUST-9還表現出優異的CO2-環氧化物環加成催化性能。該工作為以後設計合成新型高性能CO₂氣體存儲分離與催化轉化MOF材料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上述相關研究成果已在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期刊發表。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為碩士研究生廖俊雄和曾文江,在論文的撰寫和討論方面得到了北京化工大學陽慶元教授的大力支持。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21973029)以及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No. 2018JJ2113,2017JJ2095)的資助。

來源:湖南科技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9/D0QI00231C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梁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洪曉東鋰硫電池綜述:鋰硫電池中化學吸附和催化轉化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
    除了化學吸附策略,電催化概念也被引入到鋰硫電池化學中。自2015年以來,許多電催化材料被報導用於調控Li2S不溶物的沉積,用於加速多硫化物的轉化速率(氧化還原動力學)和鋰離子的擴散速度、降低電池內阻,這些電催化效應可以提高鋰硫電池的容量和倍率性能。
  • 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隨著電動汽車和移動電子產品的發展,社會對能源存儲與轉化提出更高要求,繼鋰離子電池之後,可充電電池的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充放電、高循環穩定性成為需求。鋰硫電池憑藉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kg-1)、經濟環保等優勢成為下一代儲能體系的候選者。
  • 蘇州納米所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隨著電動汽車和移動電子產品的發展,社會對能源存儲與轉化提出更高要求,繼鋰離子電池之後,可充電電池的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充放電、高循環穩定性成為需求。鋰硫電池憑藉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kg-1)、經濟環保等優勢成為下一代儲能體系的候選者。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進而,以該金屬有機多面體中的三核鋯節點為催化活性中心,使用1,6-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為單體在框架中通過原位催化聚合反應構築聚合物。反應後,超分子框架的氮氣吸附性能得到提高。粉末衍射表明氣體吸附測試後的樣品框架得到保持,說明通過原位催化聚合策略在超分子框架中引入聚脲提高了框架穩定性。
  • 中科院金屬所:碳基材料催化一級醇高值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金屬催化材料的高效利用與替代,尤其是在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及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中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科研團隊在納米碳基材料高效催化一級醇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是利用催化劑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一種技術,自上世紀70年代興起以來,經過多年發展,已被廣泛應用。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雖然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作為高選擇性、高效、低成本的CO2還原電催化劑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其在ECR中的構效關係及催化機理的研究以及工業化的應用仍需要更多的關注,這也是未來該領域發展的重要目標。電催化CO2還原為C1、C2和C3產物的反應路徑及作用機理【研究背景】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及其燃燒排放的大量CO2氣體給人類帶來了能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尤其是全球溫室效應,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酸化等一系列惡果。如何將CO2資源化利用並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或燃料是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動力學同位素效應實驗以及與華東理工大學韓一帆課題組合作,該研究還利用原位紅外等技術對反應過程和反應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發現,該材料對光催化產氫和有機汙染物的降解也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性能。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袁大強課題組通過配位自組裝構築以鋯基金屬有機多面體為結構基元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MSF-1。
  • 合肥研究院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張海民課題組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催化轉化研究中獲進展。通過構築具有高催化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的Fe-Co合金催化劑,實現肉桂醛的高效催化轉化。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基於表面合金策略,該工作通過一種納米多孔金輔助化學氣相沉積的通用方法,實現了具有原子厚度、孔徑可調的19種二元和5種三元納米多孔二維金屬化合物的合成,包括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氮化物、碳化物。得益於納米雙連續多孔結構以及豐富的吸附活性位點,合成的3D MoSSe合金材料展現出優異的電催化氮還原性能。
  • 中國科大在同步輻射揭示能量轉化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利用光電能量驅動實現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轉化,是構建現代綠色能源的關鍵技術。催化材料能夠加速並高效完成能量的轉化,並且催化反應過程往往都是發生在材料的表界面。因此,探明在服役狀態下催化材料的表界面原子和電子的動態變化過程以及能量轉化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湖南大學在過渡金屬碳化物電催化水分解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環境友好和高熱值的氫能被認為是化石能源的理想替代品。為了實現有效的氫轉化,開發高效率和長期穩定的電解水析氫反應(HER)催化劑迫在眉睫。目前,Pt被認為是最優的HER催化劑,但昂貴的成本限制了其廣泛應用。
  • 地球環境所光催化材料表面修飾及催化性能增強機制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環境汙染控制小組研究員黃宇團隊聚焦NO光催化降解過程中的吸附熱力學吸/脫附、能帶調控光吸收及高效光生電子-空穴分離等行為,開展納米材料表面的空位調控研究,設計和發展出一系列高效納米光催化材料,並有效將其應用於大氣中低濃度NO的降解研究。
  • 哈爾濱工業大學孫飛副教授:碳材料對燃煤煙氣硫脫除及資源化研究進展
    為揭示硫元素在碳材料內的吸附轉化機理並進一步探索硫的高效資源化方法是提高碳材料脫硫及再生性能、降低使用成本的關鍵。哈爾濱工業大學孫飛副教授綜述了基於碳材料的燃煤煙氣硫脫除及資源化的研究進展,分析了碳材料內SO2多相反應機制及其影響因素,討論了碳材料再生及硫資源化路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高性能煤基活性焦的低成本宏量製備的技術需求。
  • 碳與過渡金屬作用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研究組與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碳與過渡金屬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
  • 我國科學家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材料】罕見的高穩定性磺酸基MOF應用於CO2的捕獲與轉化
    ‍‍‍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因其可功能化的孔道在氣體分離與儲存和催化領域受到廣泛關注
  • 物理吸附儲氫材料研究獲新進展
    在77K的氫吸附、脫附等溫線 氫能源作為一種零汙染、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視,並成為潔淨能源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和熱點。目前儲氫研究包括化學儲氫和物理儲氫兩個領域。物理吸附利用微孔材料物理吸附氫分子,因其在特定條件下對氫氣具有良好、可逆的熱力學吸附、脫附性能而受到廣泛研究。提高材料對氫氣的吸附作用使氫分子更容易、更牢固地吸附在微孔材料的表面或孔腔中,已成為進一步提高微孔材料儲氫量的一條重要途徑。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