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因其可功能化的孔道在氣體分離與儲存和催化領域受到廣泛關注。經典羧酸類MOFs中金屬-羧酸基的配位模式往往使最終的多孔材料具有非極性孔道的特徵。為避免這一短板,當前許多研究從配體的修飾著手,通常需要較為複雜的合成手段,局限於一小部分穩定性較高的官能團,且會顯著降低孔隙率。
近日,同濟大學費泓涵課題組另闢蹊徑,選用常被忽視的磺酸類配體,採用1,2-乙烷二磺酸和4,4』-聯吡啶構築高穩定性的三維多孔金屬-有機框架材料TMOF-1。TMOF-1具有MOF材料中典型的簡單立方拓撲結構,且有出色的穩定性,不僅可在pH範圍3到10的水溶液中保持穩定,而且可在沸騰的強極性溶劑如甲醇中輕鬆保持24小時無損。
值得一提的是TMOF-1擁有穩定的永久孔道,這在磺酸類MOFs中是較為罕見的。單齒配位的磺酸基團中兩個未配位氧原子仍集中了一定的負電荷,這些強極性基團直接暴露在孔道表面,大幅提升了材料對二氧化碳客體分子的吸附力。在室溫、一個大氣壓和0℃、一個大氣壓條件下,材料對二氧化碳吸附量分別為62.0 mg/g和98.6 mg/g,與和TMOF-1具有相同的金屬中心、吡啶配體和穿插結構但由對苯二甲酸參與構築的MOF-508b(Cu)相比,吸附量分別提升了180%和160%。作者對二氧化碳在材料中的吸附位做了理論計算,結果表明二氧化碳最適吸附位處於四個磺酸基團中央,每個單胞可捕獲4個二氧化碳分子。在室溫、一個大氣壓下,實測二氧化碳吸附量達到理論最大值的80%,這證實了磺酸基團對二氧化碳分子的強作用力。
基於TMOF-1的高二氧化碳儲存性能,作者進一步將材料應用於催化二氧化碳與環氧乙烷衍生物的環加成反應。結果表明TMOF-1具有較高催化活性,對於小分子底物環氧丙烷、環氧丁烷等,四小時反應產率接近100%;隨著底物分子尺寸增大,反應產率逐漸降低,這體現了MOFs材料孔道對底物分子尺寸的選擇性。
綜上所述,TMOF-1開拓三維多孔磺酸基MOFs材料的合成手段,克服了傳統經典羧酸類MOFs材料孔道極性低和穩定性差的缺點,且同時實現了二氧化碳的捕獲與催化轉化。考慮到MOFs材料在很多潛在應用領域的發展,該項成果不僅是對當前磺酸類配體配位模式與磺酸基 MOFs構築規律的理論空白的重要填充,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該論文作者為:Guiyang Zhang, Guangfeng Wei, Zhipan Liu, Scott R. J.Oliver, Honghan Fei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A Robust Sulfonate-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Permanent Porosity for Efficient CO2 Capture and Conversion
Chem. Mater., 2016, 28, 6276-6281, DOI: 10.1021/acs.chemmater.6b02511
導師介紹
費泓涵教授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