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江海龍教授Angew:MOF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低濃度CO2電還原

2020-08-01 研之成理
中科大江海龍教授Angew:MOF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低濃度CO2電還原

▲第一作者:焦龍博士 ;通訊作者:江海龍教授
通訊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論文DOI:10.1002/anie.202008787

全文速覽

在該工作中,我們構築了一系列同構的卟啉基MOF材料,通過調變卟啉中心的金屬物種,從而衍生得到了一系列含有不同金屬物種(Fe, Co, Ni, Cu)的單原子催化劑材料,這些催化劑除了金屬物種不同,金屬負載量、配位環境、比表面積、孔尺寸等特性均保持一致,從而實現了有效的變量控制。在該模型體系構築的基礎上,我們研究了不同單原子材料電催化CO2還原性能, 其中單原子Ni催化劑(Ni1-N-C)表現出了最高的CO選擇性,並且在CO2濃度降低至15%的含量時,最優的CO選擇性依然可以超過80%,展示了單原子催化劑在實際CO2催化轉化中巨大的應用前景。

背景介紹

單原子催化劑(SACs)在諸多反應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優越性,並且已經成為了多相催化的前沿領域。通常情況下,SACs的催化性能不僅依賴於金屬活性位點的本徵活性,同時也會受到活性位周圍的微環境以及載體的物理化學特性的調控。然而,由於不同金屬物種的單原子催化劑合成方法的不同,得到的單原子催化劑除了金屬物種外,許多理化特性例如單原子金屬的負載量、孔結構等等都不盡相同。由於變量的複雜性,給對比不同單原子活性位的本徵活性帶來很大的挑戰。單原子金屬修飾N摻雜碳(M1-N-C)材料,作為重要的一類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催化CO2還原反應(CO2RR)表現出的優異的性能。然而,文獻報導的M1-N-C材料的碳載體往往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孔隙結構、表面積、形貌等),使得即使相同的金屬中心,M1-N-C的活性也會有較大的差異。有鑑於此,我們希望發展一種通用的單原子合成策略同時可以實現微環境和載體性質的嚴格控制,從而來判別單原子不同金屬物種的活性位點的內在活性。

研究出發點

我們在調研單原子催化劑相關文獻的過程中發現,例如在CO2電催化還原反應中,即使相同金屬中心,不同文獻中報導的催化活性有時候差異會非常大。我們發現這些催化劑的載體性質、金屬載量、活性位微環境等通常差異較大,很難去對活性位的本徵活性做出客觀的評價。我們基於一種卟啉基的多變量MOF,MOF的卟啉配體中心金屬種類可以任意調變而不影響MOF的拓撲結構和形貌,進一步藉助MOF和它的衍生材料結構上的繼承關係,可以嚴格控制MOF衍生不同單原子材料的理化性質,從而為對比不同金屬中心的催化活性提供了良好的模型體系。


除了活性位點的識別,CO2利用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高能耗的CO2捕獲和淨化過程。具體來說,為了達到高選擇性,目前報導的CO2RR通常在純CO2中進行。然而,實際工業過程中可用的CO2原料的實際濃度相對較低,例如燃煤電廠和鋼鐵/石化行業排放的CO2氣體濃度分別在5-15%和14-33%左右。考慮到CO2 中C=O鍵鍵能大約在 806 kJ/mol,熱力學比較穩定性,活化較為困難。另外其在水溶液中有限的溶解度,低的CO2濃度會顯著影響其催化轉化的活性,為CO2的直接利用設置了很大的障礙。因此,開發高效的低壓下二氧化碳直接轉化電催化劑非常重要,但目前很少能實現。

圖文解析

中科大江海龍教授Angew:MOF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低濃度CO2電還原

Scheme 1. Illustration showing the general fabrication of single-atom M1-N-C catalysts based on MTV-MOFs for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我們基於混合配體策略,通過改變金屬卟啉配體中心金屬的種類,構築了一系列同構的卟啉MOF,通過衍生之後獲得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金屬中心(Fe, Co, Ni, Cu)的碳基單原子催化劑材料 (Scheme 1)。卟啉中心金屬的改變並未影響MOF的結構和形貌,藉助於MOF前驅體和它的衍生材料結構上的繼承性,獲得的一系列單原子催化劑材料。除單原子金屬種類之外,其他理化性質(形貌,成分,孔結構等)同樣可以保持高度的一致,從而實現了變量的控制。

中科大江海龍教授Angew:MOF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低濃度CO2電還原

▲Figure 1.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in pure CO2. a) LSV curves of Ni1-N-C in pure Ar- and CO2-saturated 0.5 M KHCO3. b) FEs and c) TOFs of M1-N-C for CO in pure CO2-saturated 0.5 M KHCO3. d) Tafel plots of M1-N-C for CO2RR. e) Durability test of Ni1-N-C at a constant potential of -0.8 V vs RHE in pure CO2.


基於得到的一系列單原子催化劑材料,我們首先研究了他們在純的CO2氛圍下的電催化性能。通過實驗可以發現,Ni1-N-C材料在眾多單原子催化劑材料中,表現出了最高的CO選擇性、TOF值以及Tafel斜率,並且具有良好的催化穩定性(Figure 1)。

中科大江海龍教授Angew:MOF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低濃度CO2電還原

▲Figure 2. DFT calculations. a) Reaction paths and b) Free energy diagrams of CO2 reduction to CO and c) The values of UL(CO2)-UL(H2) for all M1-N-C catalysts.


理論計算表明,在CO2電催化還原生成CO的多步基元反應中,Ni1-N-C相較於其他單原子催化劑,具有最為優化的COOH*形成和CO脫附的能壘,有效的促進了CO2的轉化和產物的脫附,預示著其具有最高的CO2電催化還原的活性。另外,通過對比不同材料CO2還原和析氫反應的決速步電勢差(UL(CO2)-UL(H2)),可以看出Ni1-N-C可以更有效的抑制析氫競爭反應,從而表現出最優的CO2還原的選擇性 (Figure 2)。

中科大江海龍教授Angew:MOF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低濃度CO2電還原

▲Figure 3.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CO2 at low pressures. a) LSV curves and b) CO FE of Ni1-N-C in 0.5 M KHCO3 saturated with 30% and 15% CO2. c) Durability tests of Ni1-N-C at constant potential of -0.8 V under 30% CO2 concentration and -0.75 V under 15% CO2 concentration, respectively.


鑑於在純CO2中的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的結論,我們進一步探索了Ni1-N-C在低濃度的CO2還原反應的測試中的性能。可以看到,Ni1-N-C在30%和15%的CO2濃度下依然有明顯的電流響應,進一步通過不同電位下的選擇性測試可以看出,在15%的CO2濃度下其最優選擇性依然可以超過80%,並表現出了良好的催化穩定性 (Figure 3)。

總結與展望

該工作基於同構的卟啉基MTV-MOFs,構建了一系列單原子催化劑 (M1-N-C, M = Fe, Co, Ni和Cu),除單原子金屬的種類不同之外,其孔結構和化學成分以及活性位微環境都保持一致,因而可以作為研究不同單原子金屬物種本徵活性差異的理想模型。在純CO2條件下, Ni1-N-C表現出了最優的CO選擇性。進一步,Ni1-N-C在更具有挑戰性的低濃度CO2還原中,甚至可以在30%和15%的CO2濃度下保持其高的CO選擇性,表明了Ni1-N-C在電催化CO2RR的獨特優勢。這項工作不僅提供了一種SACs的普適性合成方案,同時本文的結果展示了單原子催化劑在低濃度二氧化碳直接電催化轉化方面的巨大潛力。

課題組介紹

江海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RSC),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等。長期從事配位化學、材料化學和催化化學的交叉性研究工作,特別在基於金屬有機框架(MOFs)的晶態多孔功能材料的設計、合成與催化功能探索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結果。已在國際重要SCI期刊上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訊作者身份發表J. Am. Chem. Soc.(13篇),Angew. Chem.(12篇),Chem(3篇),Nat. Commun.(2篇),Adv. Mater.(6篇),Natl. Sci. Rev.(2篇),Acc. Chem. Res.(1篇),Chem. Soc. Rev.(2篇),Coord. Chem. Rev.(4篇), Mater. Today(1篇)等高水平論文。論文被引用20,000次以上(H指數:71),有50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Highly Cited Papers, Top 1%)。在《Nanoporous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中撰寫書章一章。擔任中國化學會晶體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感光學會光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等;擔任EnergyChem(Elsevier)、Materials(MDPI)、中國化學快報、化學學報、Scientific Reports(NPG)、無機化學學報、Sci(MDPI)等期刊編委和顧問委員會委員。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課題、基金委面上基金、青年基金等科研項目。


主要研究方向
本課題組以配位化學為基礎,致力於多孔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及其納米複合材料與衍生材料的設計合成與功能應用研究。本課題組的研究屬於交叉學科,內容涉及無機配位化學、晶體工程學、材料化學、納米科技以及催化化學等多個領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催化功能導向的穩定MOFs:設計、合成、修飾及催化性能研究; (2) MOFs基納米複合材料:理性構築及其催化功能探索,特別是在有機反應多相催化及光、電催化中的應用研究; (3) CO2的選擇性捕集與轉化。

課題組主頁:http://staff.ustc.edu.cn/~jianglab/index.html

相關焦點

  • 中科大江海龍|MOF衍生單原子Ni催化劑實現低濃度CO2還原
    通過後續電催化性能研究發現,以Ni為單原子金屬物種的催化劑材料(Ni1-N-C)在CO2電催化還原中表現出比其他金屬中心更加優異的CO選擇性,並且在極低的CO2濃度下依然可以維持80%以上的CO選擇性,展現了其在電催化CO2還原中的巨大優勢。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N4 Interface
  • 基於摻雜氧化鋅固溶體的普適合成策略製備石墨烯基單原子催化劑
    【研究背景】單原子催化劑(SACs),尤其是原子級金屬-氮基元負載在碳基體的結構,因其具有最大原子利用率、高電導率和高金屬中心活性,在異相電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高兼容性的摻雜氧化鋅固溶體作為目標金屬雜原子的分散劑,能與接觸的氣態有機配體發生配位反應形成摻雜金屬有機框架薄殼,其成分決定了M-N-Grs中金屬原子的種類和含量。所製備的M-N-Grs可以達到超過原子比1.2%(質量比5.85%)的金屬含量,並展現出優於商業化Pt/C催化劑的氧還原活性和非常高的極限擴散電流(6.82 mA cm-2)。
  • 吳紅軍&顧競教授Angew:Ni基催化劑在CO2還原中的尺寸效應
    註:文末有研究團隊簡介及本文科研思路分析研究背景開發高選擇性、低過電位、廉價、豐富的催化劑是實現CO2RR(光)電催化規模化應用的先決條件。催化反應的轉化效率和產物選擇性取決於反應中間體與催化劑的結合能,在眾多可能的反應路徑中,CO2還原為CO被認為是最簡單的反應步驟,CO作為反應原料,可用於合成更加複雜的化學品。前期文獻報導了貴金屬Ag、Au、Pd和過渡金屬Cu在催化還原CO2過程中的尺寸效應,結果表明,金屬尺寸越小,對CO的選擇性越高。
  • 新型CO2還原電催化劑製備成功
    CO選擇性99.5%以上 接近工業應用要求  8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梁永曄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梁永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分子分散電催化劑體系,並採用分子工程調控的方法,構建了基於金屬酞菁的高性能二氧化碳(CO2)還原電催化劑。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為了實現高能量效率和大規模生產,該反應需要在低的過電勢下快速選擇性的發生。大量的電還原CO2催化劑已經被開發出來,其中金(Au)和銀(Ag)在較低的過電勢下具有較高的一氧化碳(CO)效率(超過90%)。但是目前僅由地球含量豐富元素所組成的催化劑通常對CO2還原的選擇性較低。如今,由於單原子催化劑表現出了不同於納米顆粒和分子絡合物的性質和活性而受到廣泛關注。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成果簡介 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王超教授和Tim Mueller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雙金屬催化劑還原CO2的協同效應,這項工作發表在J. Am. Chem. Soc.期刊上。
  • 具有明確活性的金屬多相催化劑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由於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大約35到40億噸的二氧化碳每年直接釋放到大氣中,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報導,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1990年的
  • 南科大學者通過分子工程調控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電還原轉化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梁永曄、化學系副教授王陽剛及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馮振興聯合國際合作團隊在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CO2)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dispersed nickel phthalocyanines on carbon nanotubes for selective CO2 reduction
  • 東華大學楊建平、羅維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突破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羅維研究員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設計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Heterogeneous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 MOF衍生的Co2P納米顆粒/多摻雜多孔碳作為三功能電催化劑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王峰教授、竇美玲副教授課題組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 (AIST)- 京都大學能源化學材料開放創新實驗室(ChEM-OIL)的徐強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影響因子:27.398) 上發表題為「Metal–Organic
  • Ni基催化劑在CO2還原中的尺寸效應
    、廉價、豐富的催化劑是實現CO2RR(光)電催化規模化應用的先決條件。催化反應的轉化效率和產物選擇性取決於反應中間體與催化劑的結合能,在眾多可能的反應路徑中,CO2還原為CO被認為是最簡單的反應步驟,CO作為反應原料,可用於合成更加複雜的化學品。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Zn基單原子催化劑雖然具有優異的穩定性,其中完全佔據的Zn2+3d104s2電子構型對費託反應沒有活性,但催化活性較差。 開發基於地球豐富的非貴材料的氧氣還原反應(ORR)電催化劑對於燃料電池和金屬-空氣電池的可持續大規模應用至關重要。
  • 北理工在金屬銻單原子催化劑構築及電催化CO2還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張加濤教授與陳文星副研究員在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方面,與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合作,在主族金屬單原子銻(Sb)催化劑構築及高效電催化CO2RR應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iscovery of Main Group Single Sb-N4 Active Sites
  •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要點四:CO2電催化性能的研究此外,研究團隊也對比了兩種卟啉基單原子層的CO2電催化性能。其中,用銅卟啉單體合成的單原子層催化劑主要生成HCOO-和CH4, 用金卟啉單體合成的單原子層催化劑主要生成HCOO-和CO,這表明產物選擇性依賴於單原子層結構中的金屬催化位點。
  • 單原子CO2電催化劑合成、種類、機理
    最近,錨定在導電基底上的單原子金屬被發現能夠有效的進行電化學CO2還原反應,該項發現為開發價格低廉、高效率的電化學催化劑提供了較為廣泛的經驗。在單原子電催化劑中,催化活性位點的結構、配位環境對催化劑的性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鄧德會Angew:一氧化碳電還原高選擇性製備乙烯
    通過在溫和條件的電解質中設計特殊的電極,使其具有空間分隔的氧化和還原電催化系統,可以實現不同的反應平衡和產物選擇性,例如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目前已成為製備多碳醇類化合物的有前途方法之一。然而,由於法拉第效率(FE)和乙烯的選擇性低,很少有直接電催化將CO還原為乙烯(CORTE)的工作報導。
  • 阿德萊德大學喬世璋教授Angew:單原子配位環境調控反應選擇性
    研究背景 單原子催化劑(SACs)是一類非常重要的電催化劑,其獨特的單分散結構集均相催化劑和多相催化劑的優點於一身,擁有最大的金屬利用率、優異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
  • 科學家模擬生物酶設計製備氧還原反應電催化劑
    科學家模擬生物酶設計製備氧還原反應電催化劑 2018-06-0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中 小】 語音播報   錳(Mn)基催化劑通常對電催化氧還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