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2020-07-26 研之成理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第一作者:楊德仁;通訊作者:王訓
通訊單位:清華大學

論文DOI: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6899

全文速覽

石墨烯的發現促進了一系列二維單原子層材料的合成和應用,同時也給各個研究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通過自下而上的生長機理,王訓課題組合成了兩種毫米級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並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發表了題為「Freestanding millimeter-scale porphyrin-based monoatomic layers with 0.28 nm thickness for CO2 electrocatalysis」 的工作。該研究證明該材料厚度僅為2.8 Å,是由卟啉環為結構基元交聯聚合形成的單原子層材料,其配位的金屬催化位點完全均一,高度有序,精準可調。在CO2電催化應用中,該材料的產物選擇性表現出金屬位點依賴性。

背景介紹

在石墨烯被發現之前,物理學家普遍認為在單原子層厚度下,熱力學漲落會造成二維材料的不穩定性和不連續性。2004年,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 S. Novoselov)和安德烈海姆(A. K. Geim)在實驗室中通過機械剝離法成功製備出石墨烯。石墨烯的發現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關注,也開啟了二維單原子層材料研究的新紀元。在隨後的十幾年裡, 新的二維單原子層材料也不斷地被發現並利用,例如磷烯(Phosphorene),矽烯(silicene), 錫烯(stanene),鍺烯(germanene), MXene (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氮化物或碳氮化物) , TMD (過渡金屬二硫屬化物)以及新的碳同素異形體石墨炔等。這些由一個或多個元素構成的二維單原子層材料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發現並應用新型單原子層二維材料將會給各個研究領域帶來新的機遇。

研究出發點

目前已報導的卟啉基超薄納米片的厚度分布在1nm~2nm,能否在原子級厚度上合成卟啉基單原子層二維材料仍具有挑戰性。為此,研究團隊分別使用卟啉銅和卟啉金為單體,通過優化製備工藝條件,合成了兩種具有不同活性中心的卟啉基單原子層二維材料。實驗結果發現,卟啉基單原子層遵循「自下而上」的生長機理,最終可形成毫米級自支撐的單原子層結構。當卟啉基單原子層的催化位點為Cu-N4時,其主要產物為HCOO-和CH4;當催化位點精準調控為Au-N4時,其主要產物為HCOO-和CO.

圖文解析

要點一:卟啉基單原子層材料的設計合成

本文作者首先合成不同類型的金屬卟啉單體,再採用簡易的水熱法合成了卟啉基單原子層材料。單原子層材料在納米尺度下具有典型的平面結構,其厚度均一,形貌均勻,近視長方形。該二維材料是由卟啉環為基元組裝而成的單原子層,金屬卟啉單體上的羧基官能團與 Cu2+配位,再通過交聯反應形成單原子層組裝體,具體的分子結構示意圖和放大圖如圖1b,c所示。其厚度僅為2.8 Å,與單個卟啉環的理論原子厚度( 2.7 Å) 完全吻合。更有意思的是卟啉基單原子層的 XRD 譜圖與氧化石墨烯幾乎完全吻合(圖1i)。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圖1卟啉基單原子層的(a)TEM 圖片;(b)原子結構示意圖;(c)原子結構放大圖;(d)HRTEM 圖片, (e)STEM 圖片;(f)EDS 元素分布圖;(g)AFM 圖片;(h)AFM 線掃高度曲線;(i)XRD 圖譜。


要點二:卟啉基單原子層的結構分析

為了進一步確定卟啉環之間的連接方式,我們使用卟啉-金作為單體來製備單原子層並測定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具體結果如圖2c-f所示。該材料的Cu K-邊XANES譜圖與CuCl2十分接近,間接證明了單原子層中的連接點為Cu2+離子(圖2c)。經過傅立葉轉換後,在Cu K-邊對應的FT-EXAFS成鍵曲線只出現了一個Cu-O峰,其鍵長為1.56 Å,遠遠小於Cu-Cu鍵長(2.23 Å) 和Cu-Cl鍵長(2.02 Å) 。圖2e中的紅色虛線是根據卟啉單體之間的連結結構而擬合出的成鍵曲線,與我們實驗中的測試得到的曲線完美重合,證明了我們在圖2f中提出的分子模型是正確的。在該結構中,來自四個卟啉環的四個羧基均與頂端和底端的2個Cu離子進行配位,最終形成一個Cu2(COO) 4槳輪結構,該結構即為單體-單體的節點。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圖2 卟啉基單原子層的(a)N 1s XPS 譜圖;(b)Cu 2p XPS 譜圖;(c)Cu K-邊XANES譜圖;(d)FT-EXAFS譜圖;(e)擬合結果;(f)原子結構示意圖。


要點三:卟啉基單原子層生長機理的研究

研究發現單原子層的尺寸隨著反應時間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該趨勢嚴格遵循「自下而上」的生長模式。在反應 1,2, 12小時,單原子層大小分別為 245 nm,4.38 μm和0.63 mm。此外,當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單原子層彎曲起褶的能量(Eb)將會超過彎曲引起的應力(Es),所以我們觀測到其形貌從平坦逐漸過渡到褶皺。模擬生長曲線如圖3c中插圖所示,呈二次函數關係。通過圖3d的TEM觀測,我們發現卟啉單體逐漸與Cu2+離子進行配位,在納米級單原子層的邊緣進行交聯聚合。上述觀測的結果表明我們可通過控制反應時間來輕易調控卟啉基單原子層的橫向尺寸,與此同時,單原子層的厚度嚴格限制在單個原子層尺度。因此探索單原子層尺度上的物質世界對於認識由原子和分子「自下而上」構建的宏觀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圖3 (a)納米級;(b)微米級;(c)毫米級卟啉基單原子層的 TEM 圖像;(d)卟啉基單原子層原位生長的 TEM圖像。


要點四:CO2電催化性能的研究

此外,研究團隊也對比了兩種卟啉基單原子層的CO2電催化性能。其中,用銅卟啉單體合成的單原子層催化劑主要生成HCOO-和CH4, 用金卟啉單體合成的單原子層催化劑主要生成HCOO-和CO,這表明產物選擇性依賴於單原子層結構中的金屬催化位點。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圖4 兩種卟啉基單原子層催化劑的(a)LSV曲線;(b)EIS曲線;(c)FEHCOO-;(d)FECH4;e) FECO;f) 穩定性測試。


要點五:卟啉基單原子層的催化機理

實驗結果表明卟啉基單原子層的M-N4位點(M=Cu或Au)和Cu-O4位點均對產物的選擇性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中,Cu-O4位點主要生成HCOO-, 而Cu-N4和Au-N4分別對應CH4和CO的生成。具體催化步驟如圖5a,b所示。此外,XANES 和EXAFS測試證明在催化過程中少量Cu位點會形成Cu團簇,從而生成微量乙烯。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圖5 (a)卟啉基單原子層上Cu-N4位點的催化路徑;(b)卟啉基單原子層上Au-N4位點的催化路徑;卟啉基單原子層電解前和電解後的(c)Cu K邊XANES譜圖; d) 傅立葉轉換的Cu K邊的 EXAFS譜圖。


要點六:卟啉基材料的性能對比

研究團隊將金屬卟啉分子催化劑,卟啉基單原子層催化劑和卟啉基MOF催化劑的電催化性能進行了對比。如圖5a所示,金屬卟啉分子通過交聯聚合可形成卟啉基單原子層,卟啉基單原子層再通過多層堆疊可形成卟啉基MOF,因此卟啉基單原子層催化劑可看做是均相催化劑和非均相催化劑的過渡態。由於單原子層結構能將傳質速率實現最大化,同時也可以實現催化位點的100%利用率,其表現出最大的電流密度。對於銅卟啉分子催化劑,其主要產物為CH4; 而銅卟啉基MOF催化劑只生成HCOO-。卟啉基單原子層作為二者的過渡態,結合了兩者的優勢,但其Cu-N4催化位點選擇性更接近銅卟啉分子催化劑。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圖6 (a)銅卟啉分子催化劑,銅卟啉基單原子層催化劑和銅卟啉MOF催化劑結構示意圖。 三種催化劑的(b)LSV曲線,(c)FEHCOO- ,(d)FECH4。

總結與展望

我們通過簡易的自下而上方法合成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單原子層材料,單原子層厚度僅為2.8 Å,具有類石墨烯性質。卟啉基單原子層在催化領域佔有天生的優勢。第一,單原子層結構能將傳質速率實現最大化,同時也可以實現催化位點的100%利用率。第二,與傳統二維材料通過製造缺陷引入催化位點相比,卟啉基單原子層的均一性和周期性結構使所有金屬位點高度統一。第三,單原子層中卟啉基元的金屬位點是可調控的,從而表現出金屬位點類型與產物選擇性之間的構效關係。研究使用卟啉銅和卟啉金為單體,分別製備了以Cu-N4和Au-N4為催化位點的兩種卟啉基單原子層材料。在CO2電催化過程中,以Cu-N4為催化位點的單原子層對HCOO-和CH4具有高選擇性(-0.7 V下法拉第效率分別為80.9%和11.5% ),而以Au-N4為催化位點的單原子層主要生成HCOO-和CO (-0.8 V下法拉第效率分別為40.9%和34.4%)。卟啉基單原子層是一種全新的二維單原子層材料,還有一系列新穎的理化性質和應用機會等待去發掘。


參考文獻
Deren Yang, Xun Wang et al. Freestanding millimeter-scale porphyrin-based monoatomic layers with 0.28 nm thickness for CO2 electrocatalysis. Angew. Chem. Int. Ed. 10.1002/anie.202006899

課題組介紹

王訓,博士、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化學系系主任。94-01年就讀於西北大學,獲本科、碩士學位;04年獲清華大學博士學位。04-07年任清華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副教授,07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無機納米材料化學研究,在無機納米晶體新結構控制合成、形成機制及組裝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共發表SCI論文200餘篇。兼任《化學學報》編委、《中國科學:化學》編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Advanced Materials,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Nano Research,Scientific Editor of Materials Horizon,Associate Editor of Science China Materials,Associate Editor of Science Bulletin,中國化學會副秘書長。曾獲Hall of Fame (Advanced Materials, 2018)、國際溶劑熱水熱聯合會ISHA Roy-Somiya Award (2018)、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2015)、首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青年科學獎(2015)、第八屆「中國化學會-巴斯夫青年知識創新獎」、2009年第十一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9年「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05 IUPAC Prize for Young Chemists等獎勵和榮譽。

課題組網站連結:http://thuwangxungroup.com/

相關焦點

  • ACS Nano | 單原子/單層二維材料:等離子體法製備二維模型電催化劑
    然而,過高的電能消耗和高昂的貴金屬催化劑材料(如鉑、銥、釕等)嚴重阻礙了電解水技術的發展。因此,開發具有高本徵電催化活性的電催化劑並理解它們的工作機理成為該領域的核心挑戰。近年來,單原子作為一種高效催化劑,具有比納米顆粒催化劑更高的催化活性和更好的穩定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 中科大江海龍|MOF衍生單原子Ni催化劑實現低濃度CO2還原
    MOF(PCN-222)中卟啉配體中心金屬的可調變性,發展了一種通用合成策略,並構築了一系列含有不同金屬物種(Fe, Co, Ni, Cu)的氮摻雜碳負載的單原子催化劑材料。基於卟啉基MTV-MOF通法構築單原子催化劑的示意圖。利用混合配體策略,同時引入金屬化卟啉配體和非金屬化卟啉配體,通過改變金屬化卟啉配體中心的金屬物種,可以構築一系列同構的卟啉基MOF材料, 衍生就可以獲得一系列具有不同單原子金屬物種的碳基單原子催化劑材料(圖一)。
  • 【中國科學報】金屬所等首創單原子層溝道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中國科學報】金屬所等首創單原子層溝道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2020-03-13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劉言 【字體:大 中 小】
  • 石墨烯以外的二維材料上負載的單原子作為催化劑的最新進展
    二維(2D)層狀材料已證明是錨定單個和孤立金屬原子以充當活性單原子催化劑(SACs)的關鍵平臺。因此,單個原子的準確位置對於理解錨定在2D層狀材料上SACs的反應機理和設計至關重要。但是,製備具有精確位置的SAC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篇綜述重點介紹了SAC的製備、表徵和催化性能方面的最新進展,重點關注了錨定在石墨烯以外二維層狀材料上的單原子。
  • 中科大江海龍教授Angew:MOF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低濃度CO2電還原
    MOF材料,通過調變卟啉中心的金屬物種,從而衍生得到了一系列含有不同金屬物種(Fe, Co, Ni, Cu)的單原子催化劑材料,這些催化劑除了金屬物種不同,金屬負載量、配位環境、比表面積、孔尺寸等特性均保持一致,從而實現了有效的變量控制。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相關成果於3月5日在《自然—通訊》
  • Nature子刊:實現釐米級疊層二維材料製備及轉角精確控制
    二維材料的維度與界面調控是推動其持續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二維材料層間弱的範德華力相互作用,可以按需將任意的二維材料堆疊在一起,組合成範德華雙層及多層人工材料,從而實現對其物理性能的調製。利用轉角自由度調控,會在人工疊層材料中引發多種有趣的物理行為,例如非常規超導電性、摩爾激子、隧穿電導、非線性光學以及結構超潤滑等。由此,也開啟了轉角電子學的時代。
  • 863課題「生物質基高分子新材料技術及產品」取得階段性成果
    生物質高分子新材料是生物基材料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本課題意在突破木質纖維素分離與改性、功能化、納米化、複合與加工等關鍵技術,創製具有特定生物、機械性能的新材料,形成農林生物質資源高效增值綜合利用的材料化技術路線,為實現化石資源的有效替代提供技術支撐。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圖1: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a)矽工藝FinFET的溝道材料、垂直二維原子晶體與單根碳納米管尺寸對比示意圖。b) 器件結構示意圖。插圖為截面示意圖。c) 臺階共形生長的單層二維過渡族金屬硫化合物示意圖。
  • 2020中科院大連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組(05T6組)博士後...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研究組(05T6組)因工作需要,擬招聘博士後3名,具體信息如下:課題組主頁:http://deng.dicp.ac.cn/目前研究興趣包括:(1)二維材料及其雜化材料的可控制備:重點研究石墨烯、硫化鉬、層狀金屬及其氧化物等的可控制備;(2)二維材料及其雜化材料的表界面調控研究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碳基負載的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碳基質不僅可以作為穩定金屬原子的基底材料,而且較強的界面相互作用會改變金屬原子的電子密度, 從而提高電催化活性。然而,目前可控合成碳基負載單原子催化劑仍是一個科學難題,這主要是由於單個金屬原子具有超高的表面能,易遷移團聚形成納米顆粒。
  • 錢逸泰院士團隊Angew. Chem.:整合單原子鎳、小分子硫的碳基納米管...
    然而,由於鉀離子半徑較大,導致電極材料反應動力學緩慢、體積變化大、容量低、速率性能差、容量快速衰減等。因此,精細的結構和成分設計對於進一步提高鉀離子電池電極材料電化學性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成果簡介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錢逸泰院士課題組從材料設計視角,報導了一種整合單原子鎳、小分子硫的碳基納米管用於穩定鉀離子電池負極。相關論文近期發表於Angew. Chem. Int. Ed.(《德國應用化學》)。
  • 段曦東:耕耘與收穫在二維材料的世界裡交融
    躬身探索 二維橫向異質結的研究獲突破具有原子級厚度的二維材料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它們是一類新穎的超薄材料,在科學領域,可以藉助它們觀察到新的物理現象,發現新的物理規律。為了充分實現二維材料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需要發展更可控的方法來製備二維材料及其異質結和超晶格。
  • 大連理工《JMCA》:高性能可充電鋅離子電池的自支撐正極材料!
    導讀:本文報導了一種在鹼處理碳布上原位生長的二維水合釩酸銨納米片作為高性能鋅離子電池(ZIBs)的自支撐正極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各種各樣的材料被開發作為ZIBs的陰極,如錳基氧化物,普魯士藍類似物,聚陰離子化合物和釩基化合物等。然而,大多數報導的材料存在倍率性能不足、容量低和能量密度。
  • 大連理工《JMCA》:高性能可充電鋅離子電池的自支撐正極材料
    導讀:本文報導了一種在鹼處理碳布上原位生長的二維水合釩酸銨納米片作為高性能鋅離子電池(ZIBs)的自支撐正極的方法。以此材料組裝的紐扣ZIB在0.1 A g-1的電流密度下能達到523 mA h g-1,能量密度達到343 W h kg-1@150 W kg-1。在組裝成準固態柔性ZIB時,能夠保持良好的穩定性。
  •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傳統矽基場效應電晶體要求溝道厚度小於溝道長度的1/3,以有效避免短溝道效應。但受傳統半導體材料限制,溝道厚度不能持續減小。近年來,利用二維半導體材料來構造短溝道電晶體器件已經成為一個前沿探索的熱點課題。二維材料因其達到物理極限的厚度成為一種構造超短溝道電晶體的潛在材料,理論上可以有效降低短溝道效應。但構造一個真正的三端亞5納米短溝道場效應電晶體器件來有效避免短溝道效應,還存在技術上的挑戰。
  • 工學院孫強教授研究組在二維多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Soc.》最近刊發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孫強教授研究組的論文「Magnetism of phthalocyanine-based organometallic single porous sheet」 (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ja204990j), 報導了他們在二維多孔金屬有機單原子層材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內層配體球(含有吡咯或吡啶環的咔咯、卟啉和吡啶二酚等有機配體)直接與高價的TM離子結合,形成穩定的四配位的TM−N4單元。額外的含氧基團(如碳酸鹽、醋酸鹽)也會佔用部分配體的軸向位置, TM離子可以與N和O原子鍵合,形成TM-Nx-Oy活性單元。外層配位球中引入取代基(R)有助於降低大環分子的電子態密度,提高SMMCs的催化性能。
  • 納米科學:科學家使用氧氣,剪刀,製作獨立的單原子矽層!
    納米科學:科學家使用氧氣,剪刀,製作獨立的單原子矽層!就像過度烹飪的晚餐一樣,下一代電子產品的下一個所謂的奇蹟材料已經「堅持到底」,直到UOW超導和電子材料研究所(ISEM)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突破性的解決方案。該材料是矽,矽是最薄的矽形式,由二維矽晶體層組成。
  • 重慶研究院單晶二維材料GeSe大面積單原子層研究獲新進展
    但受其脆性影響,該類型材料難以直接採用物理撕裂法製備得到單原子層材料。採用化學合成方法,也難以獲得較大面積的單原子層(大於1微米)。因此,對IVAVIB單晶二維材料的研究迄今仍停留在理論預測階段。其減薄機理是雷射在GeSe表層產生高熱,由於GeSe材料本身的層狀特性,難以將熱量及時傳導出去,導致層厚被不斷減薄。當GeSe的層厚被減薄至單原子層時,整個SiO2/Si可以被看作熱沉而無法繼續減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