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學者通過分子工程調控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電還原轉化

2020-09-05 南方科技大學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梁永曄、化學系副教授王陽剛及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馮振興聯合國際合作團隊在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CO2)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dispersed nickel phthalocyanines on carbon nanotubes for selective CO2 reduction」為題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發表。

碳循環對地球生態有重要的影響。化石燃料的過量使用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電催化CO2還原為碳基燃料和化工原料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潛在途徑。然而,目前CO2還原電催化劑性能不足和系統成本過高制約了該技術的應用。將CO2還原為一氧化碳(CO,重要的工業原料)是相對較成熟的技術,反應選擇性與能量轉換效率較高。單原子電催化劑有著較優的催化性能,尤其是Ni基單原子具有較高的CO選擇性。但是,由於一般採用高溫熱解方法製備,活性位點結構難以確定與調控,而且寄生的活性中心也導致此類催化劑在較大電流密度下選擇性不夠理想。有研究表明,酞菁鈷(CoPc)分子可作為催化劑在氣體擴散電極下將CO2轉化為CO,但在大電流下的穩定性較差。另外,目前對於單原子催化劑以及金屬大環配合物催化劑的結構與催化性能關係認識不足,制約了催化劑性能的優化。

圖1. NiPc MDE的結構示意圖以及NiPc-OMe MDE的雙球差電鏡圖片

梁永曄團隊在早期研究中發現CoPc/CNT複合物表現出比純CoPc分子更高的CO2還原催化性能(Nat. Commun. 2017, 8, 14675),而且這種複合方法可以揭示一系列MPc(M = Mn,Fe,Co)分子的本徵活性(Nano Res. 2019, 12, 2330)。在這個研究裡,團隊發現通過將金屬酞菁分子級分散錨定於導電碳納米管上得到分子分散型電催化劑(MDE),其結構類似於Ni單原子催化劑(圖1)。酞菁鎳(NiPc)MDE在催化CO2還原為CO時具有較CoPc體系更高的選擇性,而且催化活性和選擇性也優於Ni單原子催化劑和聚集型的NiPc分子。然而NiPc MDE的催化穩定性較差,限制了其應用。

圖2. NiPc-OMe MDE在氣體擴散電極中的電催化性能

團隊使用分子工程手段,通過在酞菁環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來調控其催化性能。研究發現,引入給電子特性的甲氧基(OMe)取代得到NiPc OMe MDE可以有效提高穩定性,並可進一步改善其選擇性,實現近乎100%的CO選擇性。進一步將催化劑應用於氣體擴散電極,發現NiPc-OMe MDE在還原電流密度在10至300 mA cm-2範圍內的CO產物選擇性可以達到99.5%以上,且在150 mA cm-2的還原電流下能穩定工作40小時(圖2)。這些性能創造了非貴金屬電催化劑的新紀錄。

圖3. 理論計算研究取代基對NiPc催化性能的影響

基於MDE具有明確活性中心結構的特點,團隊進一步結合原位/在線X射線吸收光譜和理論計算深入揭示了取代基調控催化劑性能的機理(圖3)。研究團隊發現,NiPc MDEs的CO2還原起峰電位與Ni中心的部分還原緊密相關,而不簡單取決於理論計算中的反應能壘。氰基(CN)取代可以使分子更容易被還原,因此具有更正的起峰電位。此外,OMe取代可以提高催化過程中Ni-N鍵強度並促進CO中間體脫附,從而提高催化劑穩定性。

該項研究發展了分子分散電催化劑體系以及分子工程調控方法,為高性能電催化劑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方向。此外,深入的機理研究,為相關電催化劑的設計與優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NiPc-OMe MDE的催化性能接近工業CO2還原的要求,具有產業化的前景。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系是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第一通訊單位。材料系副教授谷猛、研究學者張霄、博士研究生王洋,俄勒岡州立大學博士研究生王茂宇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陽剛、馮振興、梁永曄為共同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了深圳市基礎研究學科布局項目、粵港澳光熱電能源材料與器件聯合實驗室項目以及廣東省催化重點實驗室等基金支持。項目中的實驗得到了南科大科學與工程計算中心以及公共分析測試中心的設備支持。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0-0667-9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實現二氧化碳高選擇性轉化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4月12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富集」效應的納米催化劑,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
  • 分子電催化二氧化碳至甲醇獲高轉化率—新聞—科學網
    在這一過程中,電催化劑是制約能量轉化效率以及經濟性的關鍵。遺憾的是,目前在CO2到甲醇轉化中仍缺少性能優異的電催化劑。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梁永曄團隊與耶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王海梁團隊合作,首次利用固定在碳納米管(CNT)管壁上的分子催化劑酞菁鈷(CoPc),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甲醇的高效轉化,甲醇轉化的法拉第效率(電極傳輸一定數量的電荷所能得到的實際生成物與理論生成物的百分比
  • 反應中結構重塑所誘發之電催化二氧化碳高選擇性還原成甲烷
    ▲第一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Chia-Jui Chang與Sheng-Chih Lin ;通訊作者:陳浩銘 通訊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論文DOI: https://doi.org/10.1021/jacs.0c01859全文速覽如何提高銅系電催化劑應用於二氧化碳還原反應的產物選擇性並抑制與之競爭的析氫反應是當前該領域的熱門議題
  •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18-06-20 08:00
  • 新型CO2還原電催化劑製備成功
    CO選擇性99.5%以上 接近工業應用要求  8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梁永曄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梁永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分子分散電催化劑體系,並採用分子工程調控的方法,構建了基於金屬酞菁的高性能二氧化碳(CO2)還原電催化劑。
  • 新型光催化劑將二氧化碳高選擇性變身能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孫永福教授、謝毅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具有雙金屬活性位點的超薄納米片催化劑,並實現了其對二氧化碳光還原產物高選擇性。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能源》上。  過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引發的溫室效應,是當前影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 納米催化劑可高選擇性將CO2轉化為CO
    科技日報訊 (王建偉 記者馮國梧)天津工業大學尹振博士利用鈀銅雙金屬納米電化學催化劑高選擇性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該項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納米能源》上。二氧化碳的電催化轉化,即通過輸入電能並且在催化作用下將其還原生成化學品和燃料。
  • 分子工程幫助科學家找到最好催化劑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梁永曄團隊、化學系副教授王陽剛團隊與合作者共同發展了分子分散電催化劑的體系以及分子工程調控方法,構建了基於金屬酞菁的高性能CO2還原電催化劑,使得一氧化碳(CO)產物選擇性在大電流密度下接近100%,接近工業CO2還原的要求。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能源》。
  • 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包信和院士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開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二氧化碳減排領域的研究。電化學還原二氧化碳過程利用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能將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合物,一方面可以實現電能的高效儲存,另一方面可以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當前,高活性、低成本催化劑的製備是二氧化碳電還原技術工業化應用面臨的最大挑戰。
  • 我國科學家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中取得進展。該研究實現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新策略。
  • 鄧德會Angew:一氧化碳電還原高選擇性製備乙烯
    因此,發展高度選擇性和節能的乙烯生產路線而無需額外的分離和碳資源的浪費,對工業、經濟和環境都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在溫和條件的電解質中設計特殊的電極,使其具有空間分隔的氧化和還原電催化系統,可以實現不同的反應平衡和產物選擇性,例如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目前已成為製備多碳醇類化合物的有前途方法之一。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開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二氧化碳減排領域的研究。電化學還原二氧化碳過程利用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能將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合物,一方面可以實現電能的高效儲存,另一方面可以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當前,高活性、低成本催化劑的製備是二氧化碳電還原技術工業化應用面臨的最大挑戰。
  • 楊培東最新JACS:通過調控AuCu NPs原子序列的轉變實現CO2選擇性電...
    原標題:楊培東最新JACS:通過調控AuCu NPs原子序列的轉變實現CO2選擇性電催化還原 【引言】 複合金屬納米粒子(除了簡單調控各組分原子比外,當存在適當的熱力學條件時,實現晶格中原子的精確定位也是極有可能的,這就導致了無序的合金相和有序的金屬間化合物之間的結構差別,實現了無序-有序的轉變。從原子層面實現複合金屬NPs元素結構的精確控制,可以大大提升功能納米材料的性能。
  • 分子工程調控強氧化物-載體相互作用實現高效穩定的電化學CO2還原
    、N摻雜、S摻雜和N、S共摻雜多孔碳載體,這些載體可實現3.5 nm SnO2納米顆粒(NPs)的高密度負載(約60 wt.%)。Sn基催化劑CO2RR現狀利用可再生電力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成有價值的燃料和化學品是二氧化碳循環利用的一種新興技術。
  •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還原一氧化碳直接制乙烯
    央廣網大連12月20日消息(記者賈鐵生 通訊員陳瑞雪 高鶴華)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鄧德會研究員團隊成功實現電催化一氧化碳高選擇性直接製備乙烯,為高選擇性、低能耗地通過一氧化碳製備乙烯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石腦油催化裂解是工業上製備乙烯的主要方法之一,該方法通常需要8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還會產生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等廢氣,帶來環境汙染的問題。近年來,研究人員也發展了非石油路徑。
  • 【催化】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揭示碳基納米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活性機制
    CBG在線商店防疫專區現已上線 限時優惠進行中詳情點擊「閱讀原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溫和可控的條件下電催化還原轉化二氧化碳為有用燃料和化學品是能源化學的重要前沿其核心挑戰是開發高性能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的電催化劑,提高目標產物產率和實現高選擇性。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為了實現高能量效率和大規模生產,該反應需要在低的過電勢下快速選擇性的發生。大量的電還原CO2催化劑已經被開發出來,其中金(Au)和銀(Ag)在較低的過電勢下具有較高的一氧化碳(CO)效率(超過90%)。但是目前僅由地球含量豐富元素所組成的催化劑通常對CO2還原的選擇性較低。如今,由於單原子催化劑表現出了不同於納米顆粒和分子絡合物的性質和活性而受到廣泛關注。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然而,由於CO2的分子惰性和反應涉及多個質子和電子的轉移過程,獲得具有高法拉第效率、低過電勢和高產物選擇性的ECR過程仍然充滿挑戰。精確調控多個反應步驟獲得高附加值產物是ECR領域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科學合理設計和製備ECR催化劑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