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工程幫助科學家找到最好催化劑

2020-09-03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韓揚眉

能源短缺和全球變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兩大難題。由於化石能源的過量使用,一方面人類賴以生存的傳統化石燃料正消耗殆盡;另一方面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導致全球的溫室效應,給地球帶來了不可逆的生態環境問題。

若利用可再生能源將CO2轉變成工業燃料,既解決了其在大氣中濃度過高的問題,也緩解了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短缺的迫切需求。

CO2電催化還原為碳基燃料和化工原料被科學家認為是一種重要的潛在技術途徑。然而,目前CO2還原電催化劑性能不足和系統成本高昂制約了該技術的應用。

如何設計高效的催化劑,以提高反應的能量轉換效率以及產物選擇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梁永曄團隊、化學系副教授王陽剛團隊與合作者共同發展了分子分散電催化劑的體系以及分子工程調控方法,構建了基於金屬酞菁的高性能CO2還原電催化劑,使得一氧化碳(CO)產物選擇性在大電流密度下接近100%,接近工業CO2還原的要求。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能源》。

尋找最佳催化劑

自19世紀末期以來,大氣中CO2的濃度已從280ppm增加至目前的400ppm,探索有效消耗CO2並將其高效轉化為人類可用之物的技術,成為全球科學家關注的重點。

CO2電催化還原,可以使用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能,在常溫常壓的反應條件下,將CO2一步轉化為如CO、碳氫化合物等高附加值碳基燃料及化學品,被認為是非常有前途的技術方法。

「將CO2還原為重要的工業原料CO是相對較成熟的技術,目前反應選擇性與能量轉換效率較其他產物的轉化高。但實際應用中,仍需要解決大電流密度工作條件下的催化劑產物選擇性以及穩定性問題。」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梁永曄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CO2電催化還原的應用中,催化劑是關鍵環節,其必須具有高的選擇性、低的過電位和好的穩定性,才能高效地產生有價值的碳基產品。近年來,CO2還原電催化劑是一個研究熱點,並取得了諸多研究進展。

梁永曄介紹,目前較好的催化劑包括基於貴金屬如金、銀的材料,以及單原子電催化劑等,但還存在諸多不足,比如催化劑成本過高而難以廣泛應用、材料結構複雜、選擇性不夠理想等。

最近,諸如酞菁鈷(CoPc)等金屬大環配合物分子被發現可作為催化劑在氣體擴散電極下將CO2轉化為CO。「但在大電流下,它們的穩定性較差。

此外,對單原子催化劑以及金屬大環配合物催化劑的結構與催化性能關係認識不足,制約了催化劑性能的優化。」梁永曄說。

針對這些問題,梁永曄團隊前期研究發現,酞菁鈷—碳納米管(CoPc/CNT)的複合催化劑展現出了比純CoPc分子更高的CO2還原催化性能,而且這種複合方法還可揭示一系列MePc(Me = Mn,Fe,Co)分子的本徵活性,大大提高了CO2還原成CO的電催化性能。

這一次,梁永曄團隊在過去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探索發現。

接近工業要求的理想催化劑

純金屬大環配合物的CO2還原電催化劑存在分子導電性差、易聚集等問題,制約了其催化性能;而熱解製備的單原子催化劑結構複雜、難調控,也限制了此類催化劑的研究。

基於以上現狀,梁永曄團隊首先通過將金屬大環配合物分子級分散於導電碳納米管上得到分子分散型電催化劑(MDE),雙球差電鏡表徵揭示其結構與單原子電催化劑類似。

具有明確Ni—N4結構的酞菁鎳(NiPc)分子MDE對CO2還原為CO具有高選擇性,催化活性和選擇性要優於Ni單原子催化劑和聚集型的NiPc分子。

「但在應用時,我們發現該催化劑穩定性較差。」梁永曄說,為此,他們進一步使用分子工程手段,通過在酞菁(Pc)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來調控其催化性能。

研究發現,引入吸電子特性的氰基(CN-)取代可提高其活性,但穩定性仍然不好。

而引入給電子特性的甲氧基(OMe-)取代則可有效提高穩定性,並可進一步改善其選擇性,實現近乎100%的CO選擇性。

接著,研究人員繼續將催化劑應用於氣體擴散電極裝置進行測試,發現NiPc-OMe MDE在還原電流密度在10~300mA cm-2範圍內的CO產物選擇性可達到99.5%以上,且在150mA cm-2的還原電流下能穩定工作40小時。

「這樣的結果接近工業CO2還原的要求,具有產業化的前景。」梁永曄表示。

機理揭示將指導相關電催化劑優化

為找到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梁永曄與王陽剛團隊、俄勒岡大學教授馮振興團隊進行合作,進一步結合理論計算和原位同步輻射表徵,深入揭示了取代基調控催化性能的機理。

研究發現,具有Ni-N4結構的酞菁鎳分子分散型電催化劑(NiPc MDEs)的CO2還原起峰電位與Ni中心的部分還原緊密相關,而不簡單取決於理論計算中的反應能壘。CN-取代可以使分子更容易被還原,因此具有更正的起峰電位。

此外,OMe-取代可以提高催化過程中Ni-N鍵強度以及促進CO中間體脫附,從而提高了催化穩定性。

機理的揭示也將為相關電催化劑的設計與優化提供指導。

「目前測試的電流密度以及工作時間受到器件工藝的限制,仍需進一步優化其測試條件,以測試在更大電流密度以及更長工作時間下的性能。」

梁永曄說,下一步他們將繼續優化催化劑設計,實現更高的催化活性,並進一步探索製備其他還原產物的條件。

同時,加強在實際應用器件中的研究,推動此類催化劑的應用。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0-0667-9

《中國科學報》 (2020-08-24 第4版 綜合)

編輯 | 穆穆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藉助計算方法設計化學反應催化劑
    他表示,迪爾斯—阿爾德反應是最重要的合成反應,為了解反應發生的細節,他和同事仔細地分析調查了此反應的分子動力學。基於自己的研究,霍克和同事製作出許多模擬分子組合和反應的視頻短片。霍克表示,模擬短片的意圖在於幫助人們認識迪爾斯—阿爾德反應是如何進行的。這些短片並非只是簡單地介紹從A物質變為B物質,以及從B物質到C物質,而是真實地展示了化學反應中化學鍵如何形成以及原子如何運動並結合起來。
  • 浙大新年第一篇Science:構築分子圍欄多相催化劑體系,將甲烷高效率...
    甲醇是生成基礎化學品的重要平臺分子,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應用價值。這兩個「姓甲的兄弟」,一個具有產量優勢,一個極具產品優勢,科學家一直想為兩兄弟牽牽線搭搭橋,但甲醇過於活潑的「性格」卻讓其選擇性活化和定向轉化成為世界性難題。
  • 我國科學家找到室溫條件下轉化甲烷新途徑
    甲烷,有機化學中最難被轉化的「頑固分子」。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左智偉團隊破解了這一難題,他們找到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催化劑組合,室溫條件下,就可實現甲烷轉化。這為甲烷轉化為火箭推進劑燃料等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提供了新方案,為我國高效利用特有稀土金屬資源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光催化劑孿晶工程
    全文速覽具有高度有序原子排列的孿晶,不僅可促進自由電荷載流子在單晶光催化劑中的輸運,而且其自身構建的內建靜電場可抑制光生載流子的複合。因此,近年來關於孿晶型光催化劑的研究備受關注。然而,目前尚未見關於光催化劑孿晶工程的綜述文章。
  • 瑞典科學家發現鐵分子光催化劑吸收太陽光,可用於製造廉價的太陽能...
    發表於:2018-12-11 11:36:35     作者:能源微報來源:能源微報 使用金屬發電的技術早已有之,但由於多使用釕、鋨、銥等昂貴的稀有金屬,因此不具備推廣前景,但最近瑞典科學家的一項科學發現卻有可能改變這一局面。
  • 科研人員實現甲醇制烯烴分子篩催化劑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中科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和分子探針與螢光成像研究組研究員徐兆超團隊合作,採用多尺度反應-擴散模型與超分辨結構照明成像技術結合,實現甲醇制烯烴工業級別SAPO-34分子篩晶體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可直觀獲取反應過程中客體分子、積碳物種以及酸性位點的時空分布與演化。
  • 病毒大小的新型分子或可幫助人類找到暗物質
    西班牙巴塞隆納光子科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近日發明了一款新型分子稱。這是一顆大小和病毒相仿的珠子,由一束紅外雷射託著,飄浮在一個微型真空腔中。研究人員稱,這款分子稱或將成為探測高頻波、甚至暗物質的關鍵所在。
  • 一顆病毒大小的新型分子:可幫助人類找到暗物質
    西班牙巴塞隆納光子科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近日發明了一款新型分子稱。這是一顆大小和病毒相仿的珠子,由一束紅外雷射託著,飄浮在一個微型真空腔中。研究人員稱,這款分子稱或將成為探測高頻波、甚至暗物質的關鍵所在。背後原理這背後的科學原理非常深奧複雜。
  •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劉海英/科技日報 2020-02-10 08:19
  • 倫敦大學學院唐軍旺教授|分子催化劑助力氮化碳光催化高效產氫
    分子催化劑與氮化碳通過共價鍵結合,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光催化氫氣製備。2. 瞬態吸收光譜顯示,共價結合實現了亞微秒級的快速電子傳輸,光生電子的半衰期因分子催化劑的引入提高了1000倍以上。有鑑於此,倫敦大學學院唐軍旺教授等人將不含貴金屬的分子催化劑共價嫁接在氮化碳表面,大大提高了光生電子向活性位點的傳輸速率,並將電子的半衰期提高了1000倍以上,實現了和擔載貴金屬相當的產氫效率,並可維持運行7天以上。這為穩定、高效光催化劑的製備提供了一種新的通用策略。圖1. 分子催化劑-氮化碳共價結合高效產氫。
  • 南科大學者通過分子工程調控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電還原轉化
    有研究表明,酞菁鈷(CoPc)分子可作為催化劑在氣體擴散電極下將CO2轉化為CO,但在大電流下的穩定性較差。另外,目前對於單原子催化劑以及金屬大環配合物催化劑的結構與催化性能關係認識不足,制約了催化劑性能的優化。
  •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鰭狀沸石催化劑,打破納米孔材料分子交通堵塞
    2020年非金屬礦領域綠色礦山科學技術獎申報開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粉體技術網」  能源工業等領域使用的成千上萬的化學過程依賴於高速催化反應,但是分子經常受到「交通堵塞」的阻礙減慢了速度。    近日,美國休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多孔催化劑,它使用獨特的鰭片,通過允許分子跳過限制反應的「擁堵」,從而加速化學反應。
  • 倫敦大學學院唐軍旺教授|分子催化劑助力氮化碳光催化高效產氫
    分子催化劑-氮化碳共價結合高效產氫。此外,用相同方法引入另一種分子催化劑的成功驗證了這種方法的通用性。催化劑的製備與XPS表徵。要點2:高效、穩定的產氫性能分子催化劑的特色是可以顯著提高氮化碳的產氫性能。此前報導的絕大多數文獻中,分子催化劑通過物理吸附附著在光催化劑表面,這導致其催化性能極短期內提高很多,可是產氫速率難以長時間保持,幾個小時就很快下降。
  • 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
    新華網北京1月10日電 題: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訪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周其林 新華網 趙秋玥手性螺環催化劑是新世紀不對稱催化領域最重要的發現,已被廣泛應用於不對稱合成反應,成為合成手性分子的重要工具。
  • 研究揭示沸石分子篩催化甲醇制烴類反應中催化劑的失活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徐君和鄧風團隊在沸石分子篩催化甲醇制烴類(methanol-to-hydrocarbons,MTH)反應中催化劑失活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反應過程中形成的環戊烯碳正離子可以和芳烴發生π相互作用,從而導致積碳物種萘的形成,最終導致催化劑的失活。
  • 芝大·通知 | 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開設分子工程碩士項目
    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正式設立分子工程理學碩士(MSME)項目,培養目標是具備領導才能的跨領域工程師人才。 此碩士學位項目是對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的本科和博士學位課程的補充。分子工程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新興領域,其發展基於基礎科學的進步,使科學家們能夠在分子水平上研發新的技術。
  • 青年人才託舉工程|樊婷:期待有一天能夠發現改變命運的催化劑
    基於這種特性,催化劑在工業和製藥上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計算化學的手段,以催化劑為研究內容,能夠在千萬種催化劑中篩選出催化性能最好的一個,從而優化實驗進程,進而節約時間、精力和金錢成本。不過,大眾普遍認為,化學就是做實驗,而計算化學,是實驗的輔助,事實並非如此。華南工業大學有位年輕的美女教師,卻一直堅持這個冷門小眾的研究,期望有一天能夠發現改變命運的催化劑。
  •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催化劑,馴服甲烷可做火箭燃料
    據新華社7月28日報導,甲烷,有機化學中最難被轉化的「頑固分子」。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左智偉團隊破解了這一難題,他們找到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催化劑組合,室溫條件下,就可實現甲烷轉化。這為甲烷轉化為火箭推進劑燃料等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提供了新方案,為我國高效利用特有稀土金屬資源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單原子已經被證明可以穩定在多種載體上,包括表面合金(surface alloy),共價分子(M-N-C),氧化物載體以及分子催化劑的共軛環上。各式各樣的單原子催化劑也在電催化的方方面面發光發熱,和相對傳統的納米催化劑相比,單原子電催化劑有以下優勢:1)均一的活性位點(Homogeneous active sites):除了納米單晶,大部分的納米催化劑缺乏對表面活性位點的有效控制,表面通常是多種晶面的組合,這讓機理的研究往往比較困難。相較而言,單原子電催化劑通常具有均一的活性位點,讓研究人員可以在分子層面探究反應機理。
  • 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將溫室氣體轉化成有用材料的新方法
    當暴露於紫外線下時,低聚亞苯基成為帶負電的陰離子,容易將電子轉移至附近的分子(例如CO2)。因此,二氧化碳變得能夠回收並變成塑料,藥品甚至家具的組成部分。「眾所周知,減少二氧化碳非常困難,因此它在大氣中生活了數十年。但是這種帶負電的陰離子甚至能夠還原諸如二氧化碳之類的穩定產物,因此它很有希望,因此我們正在對其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