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2020-09-14 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中取得進展。該研究實現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新策略

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利用清潔電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化學品和燃料,被認為是一種能同時實現碳循環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存儲的有效途徑。

將二氧化碳直接電化學轉化為碳氫化合物涉及多電子還原反應過程,存在轉化路徑複雜、選擇性難以調控等科學問題。目前,研究集中在銅基催化劑,非銅催化劑報導較少,發展非銅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制碳氫化合物是一個值得探索的研究課題。

大連化物所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該研究報導一種酞菁鈷(CoPc)和鋅-氮-碳(Zn-N-C)串聯催化劑,能有效地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為甲烷。與單獨酞菁鈷或鋅-氮-碳相比,這種串聯催化劑的甲烷和一氧化碳的生成速率比提高100倍以上

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和對照實驗結果表明,二氧化碳首先在酞菁鈷上還原為一氧化碳,然後一氧化碳擴散到鋅-氮-碳上進一步轉化為甲烷。這種串聯催化策略,將二氧化碳轉化製備甲烷的過程分解為在兩種活性位點上進行的串聯電催化反應,在該串聯催化體系中,酞菁鈷通過提供一氧化碳使鋅-氮位點中鄰位氮上的吸附氫得以保留,從而提高甲烷的生成速率。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資助。

來源: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包信和院士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研究中取得...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研究中取得突破清華新聞網7月29日電 近日,化工系工業催化中心陸奇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了題為《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的計算及實驗研究》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 我國科學家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乙烯和乙醇方面取得突破
    相對熱催化,電催化經過不同的C-C偶聯機理實現CO2的還原偶聯,能更好地調控C-C偶聯過程。因此,創製高效催化劑,實現高電流密度、高C2+選擇性、高穩定性的「三高」性能,是推進電催化還原CO2走向實際應用的關鍵。
  •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18-06-20 08:00
  • 反應中結構重塑所誘發之電催化二氧化碳高選擇性還原成甲烷
    本文構築一反應系統:在銅奈米在線修飾不同程度的銀,來探討金屬修飾對於銅系催化劑的二氧化碳還原選擇性的影響。使用一系列的原位表徵技術(X射線吸收光譜、X射線繞射、拉曼光譜),本課題組發現經由適當的金屬修飾,該銅銀雙金屬催化劑會於反應中進行結構重組產生銅銀合金,而該合金化過程會進而優化整體催化劑的d能帶中心,引導整體催化反應傾向於二氧化碳還原反應(弱化析氫反應)並高選擇性地將二氧化碳還原成為甲烷。
  • 光催化首次實現氧氣氧化甲烷制含氧化合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孟憲光教授科研團隊和日本國家材料研究所葉金花主任研究員合作,利用光催化技術首次實現室溫氧氣直接氧化甲烷,以高選擇性轉化為甲醇和甲醛等高值含氧化合物
  • 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合成氣(H2/CO)轉化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是各種碳資源和CO2化學利用的有吸引力的途徑,但目前都受到產物選擇性差的限制。然而通過串聯催化將CO或CO2活化為中間產物並隨後形成可控的C-C鍵以形成低碳烯烴,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
  • 清華陸奇課題組:CO2與O2共電解提升CO2電化學還原活性
    該工作將電化學測試與原位光譜、理論計算相結合,證實了氧還原反應引入了電極表面羥基(surface hydroxyl group),並闡明了表面羥基對於二氧化碳還原反應的促進作用的機理。背景介紹工業的快速發展與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導致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正在逐年上升,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等。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為乙烯、乙醇等化學品也作為一種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儲存能量的方法成為了研究的熱點。
  • 新技術實現常溫常壓製備高純度氫氣
    近日,我國科學家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常溫常壓、高效率製備高純氫氣(>99.99%)的新策略。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雜誌上。氫能源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目前,水汽變換(WGS)反應(CO+H2O→H2+CO2)是工業上大規模製備氫氣的主要方法。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Angew:Ni-ZrO2光催化CO2還原制甲烷
    光催化學術QQ群:927909706千葉大學Yasuo Izumi等報導了通過質譜、原位紅外光譜等實時監控方法,原位EXAFS表徵方法,對CO2光化學還原為在UV-Vis光照條件中,進行13CO2交換反應,通過FTIR表徵對物理吸附/化學吸附碳酸物種進行區分、和ZrO2中發生的電荷分離導致被還原。隨後將生成的甲酸鹽、CO轉移到Ni上,作者通過EXAFS表徵驗證了Ni0位點,同時通過FTIR表徵發現Ni0位點上的甲基信號,同時由於光轉化為熱導致Ni位點加熱到394 K。
  • 美國深入了解電化學催化工藝 有助於實現水分解高效大規模製氫
    了解銥酸鍶催化劑活性高的原因(圖片來源:俄勒岡州立大學) 科學家們利用先進的實驗工具,對電化學催化工藝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而該工藝比利用天然氣制氫更清潔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2017-12-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轉換材料與器件研究課題組,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CO2陰極還原和甲醇陽極氧化同步進行實現甲酸的電化學合成
    CO2陰極還原和甲醇陽極氧化同步進行實現甲酸的電化學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1:47:41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施劍林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通過電催化,同時進行二氧化碳還原和甲醇氧化以製取甲酸的方法
  • 《JACS》鈷共價連接介孔C3N4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
    由於光催化技術可以直接利用可持續的太陽能將大氣中的CO2分子轉化為有價值的含碳燃料,因此它是同時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的一種有前途的方法。但通過可見光碟機動實現具有高選擇性和耐久性二氧化碳轉化仍然是一項艱巨的挑戰,特別是考慮到如何利用地球豐富的元素在未來實現這一大規模應用。
  • 【動態】大連化物所發表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綜述文章
    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05T6組)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在溫和條件下碳一分子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 北大在常溫常壓水相電催化合成氨領域獲得突破
    中化新網訊 北京大學3月6日發布消息稱,該校張亞文/嚴純華課題組與合作者在常溫常壓水相電催化合成氨領域獲得突破。  目前,工業上廣泛採用的Haber-Bosch方法通過高溫高壓等苛刻條件來促使高純氫氣和氮氣在鐵基催化劑表面進行反應生成氨,其能量和氫氣都來自於化石燃料(如甲烷等),表現出高能耗、高化石燃料消耗和高二氧化碳排放等缺點。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在溫和的條件下將電化學CO2還原反應(CO2RR)與可再生電源結合在一起,將是一種具有應用前景的策略,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也產生具有附加值的燃料和化學品。在各種CO2RR路徑所產生的產物中,例如C1(CO,甲酸,甲烷等),C2(乙烯,乙醇等),或C3(正丙醇等),將CO2轉化為CO由於其具有相對較高的選擇性和大電流密度,以及從液態水中容易分離出來,因此是最有前景的應用之一。
  • 變廢為寶:這種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光催化為甲烷
    光催化為可用的能源產品,以太陽能為能源,同時緩解溫室效應和能源危機。此外,反應中間體CO2 –可以和多質子及多電子進一步結合,從而生成不同的還原產物,又限制了反應的選擇性。舉例來講,CO2轉化為燃料甲烷(CH4)的過程就十分困難:反應中需要完成8個電子的傳遞,需要光催化劑提供強大的還原能力和足夠的電子。
  • 科研人員實現甲烷低溫高效直接催化轉化制甲酸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鄧德會和副研究員於良團隊在甲烷低溫轉化制含氧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發現ZSM-5孔道晶格限域的配位不飽和Fe位點可在溫和條件下直接催化甲烷高效定向轉化制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