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2020-08-04 讀懂科學

合成氣(H2/CO)轉化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是各種碳資源和CO2化學利用的有吸引力的途徑,但目前都受到產物選擇性差的限制。然而通過串聯催化將CO或CO2活化為中間產物並隨後形成可控的C-C鍵以形成低碳烯烴,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

基於以上現狀廈門大學成康博士、張慶紅教授、王野教授等在國際知名期刊ACS Catalysis上發表題為「Tandem Catalysis for Hydrogenation of CO and CO2 to Lower Olefins with Bifunctional Catalysts Composed of Spinel Oxide and SAPO-34」的論文。Xiaoliang Liu,Mengheng Wang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具體而言,作者報告了一種CO和CO2在由尖晶石二元金屬氧化物和SAPO-34組成的雙功能催化劑上的加氫反應。ZnAl2O4/SAPO-34和ZnGa2O4/SAPO-34對CO和CO2合成低碳烯烴的反應具有很高的選擇性。

該研究表明,金屬氧化物上的氧空位在CO或CO2的吸附和活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同時ZnO結構域則是H2活化的關鍵。實驗證明,金屬氧化物上形成的甲醇和二甲醚是反應的中間產物,它們隨後被沸石中的Brøsted酸轉化為低碳烯烴。CO和CO2在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加氫是通過相同的甲酸鹽和甲醇進行的。作者闡明了在合成氣轉化過程中,氧化物表面的水煤氣變換反應是產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合成氣中CO2的加入為抑制CO2的形成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

背景簡介

1. 合成氣催化轉化

合成氣(CO/H2)催化轉換作為將天然氣或頁巖氣、煤和生物質等非石油碳資源催化轉化為具有可控選擇性的多碳產品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生物質或煤制合成氣可能含有相當大比例的CO2,在存在H2的情況下,這些CO2應與CO一起轉化為可利用的產品。廣泛來說,利用可再生能源衍生的H2將CO2氫化為增值化學品或液體燃料,將為二氧化碳的利用提供一條可持續的途徑,有助於建立碳中和社會。

2. 目前現有的合成氣制烯烴的費託合成路線(FTO)

低碳烯烴(C2-C4)是化學工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石腦油熱裂解產生。合成氣制烯烴的費託合成路線(FTO)已被廣泛研究,碳化鐵或新近開發的碳化鈷(Co2C)催化劑已顯示出C2-C4烯烴的高選擇性。

普遍認為,FTO反應是通過CO和H2活化生成CHx(x=13)物種,並通過CHx與CnHm中間產物在金屬碳化物表面偶聯而形成鏈,進而形成線性α-烯烴。鐵或鈷碳化物表面的鏈狀生長很難控制,並且產物遵循一個統計分布,即安德森-舒爾茨-弗洛裡(ASF)分布。

利用ASF分布預測的C2-C4烴的最大選擇性為58%。許多研究也致力於利用鐵催化的二氧化碳加氫制低碳烯烴,該方法是通過CO中間物通過逆水煤氣變換(RWGS)反應進行,接著進行FTO反應。在FTO反應中,烴類產物也同樣遵循ASF分布,C2-C4烯烴的選擇性也受到限制。

3. 使用雙功能催化劑催化合成氣制烯烴

近年來,雙功能催化劑串聯催化技術將兩個不同活性相上的共活化和C-C鍵的形成結合起來,為合成氣選擇性轉化為能打破ASF分布的多碳產品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用於C-C鍵形成的沸石的形狀選擇性使產物的分布範圍更窄。在雙功能ZnCrOx/MSAPO和ZnO-ZrO2/SAPO-34催化劑上,C2-C4烯烴的選擇性超過70%,突破了FTO路線60%的上限。

自這兩項開創性工作以來,許多由金屬氧化物和沸石組成的雙功能催化劑已被報導用於合成氣直接轉化為低碳烯烴、芳烴、C2+氧化物和液體燃料。串聯催化策略也適用於CO2加氫制低碳烯烴或芳烴,對於C2-C4烯烴或芳烴能提供高於70%的高選擇性。

此外,儘管碳氫化合物中C2-C4烯烴的高選擇性已被實現,但在用於合成氣轉化的串聯催化過程中,CO2通常也具有相當高的選擇性(通常為40-45%)。了解二氧化碳是如何在雙功能催化劑上形成的,並找到抑制二氧化碳生成的策略,將有助於提高從合成氣(特別是天然氣或頁巖氣)合成低碳烯烴的串聯催化路線的碳效率。

核心內容

近年來,作者發現由尖晶石結構的二元氧化物和SAPO-34組成的雙功能催化劑可以有效地催化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在這裡,作者報告了在相同的雙功能催化劑上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考察了催化劑組成和結構對催化劑性能的影響,以期深入了解CO、CO2和H2活化的活性中心。討論了CO和CO2加氫反應的反應機理。在機理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抑制合成氣轉化為低碳烯烴過程中CO2生成的策略。

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文章連結:

Tandem Catalysis for Hydrogenation of CO and CO2 to Lower Olefins with Bifunctional Catalysts Composed of Spinel Oxide and SAPO-34

doi:10.1021/acscatal.0c01579

參考催化開天地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近期催化成果集錦
    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多相催化研究,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合成氣、二氧化碳以及其他C1分子的催化轉化,(2)光催化和電催化用於C1分子和生物質的化學合成,(3)生物質的催化轉化(木質纖維素及相關平臺分子),(4)甲烷和低烷烴的C-H活化和選擇性轉化。今年來,王野教授及其合作者在上述相關領域有重要研究結果相繼發表。
  • 鐵催化CO2加氫制烯烴取得新突破!
    Mn和Na添加劑已被廣泛研究用以提高Fe催化劑上將CO2加氫合成有價值的烯烴的效率,但關於其對催化性能和機理的影響仍存在激烈爭論。近日,北京大學馬丁教授,廈門大學王帥教授報導了通過共沉澱/洗滌製備出Fe-Mn-Na催化劑,其中Mn和Na的含量受到嚴格控制。
  • 電紡Fe-Al-O納米帶,用於選擇性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Interfaces:電紡Fe-Al-O納米帶,用於選擇性CO2加氫制低碳烯烴DOI: 10.1021/acsami.0c05765合成了由鉀改性的Fe-Al-O尖晶石組成的陶瓷納米帶催化劑,用於CO2加氫成烴。納米帶和中空納米纖維是利用纖維內部有機成分氧化釋放的內部熱量生產的。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揭示氧空位與CO2催化加氫構效關係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催化劑,在揭示氧空位形成能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性能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題為「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eO2 crystal facet o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 孫予罕/高鵬課題組:高效CO2加氫催化劑集錦
    另外,除了可以得到異構烴和芳烴,該工作還發現In2O3與Beta分子篩耦合可選擇性得到C3和C4烷烴,與SAPO-34耦合能夠高選擇性合成C2~C4低碳烯烴,由此構建了CO2加氫直接合成高值C2+烴的反應平臺。
  • 廈門大學發展了可控光催化生物質選擇轉化方法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野教授課題組與程俊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生物質光催化選擇轉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調控TiO2表面結構以控制生物質轉化途徑的新方法,率先實現多種木質纖維素平臺分子的光催化還原選擇性調控,獲得高產率的加氫產物(精細化學品)或偶聯產物(燃料前驅體)。
  • 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低碳烯烴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通過脫氫反應將低碳烷烴轉化為同碳數的烯烴是烷烴高值化利用和烯烴原料多元化的重要途徑. 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的反應具有不受反應平衡限制、無積炭、反應溫度低等優點, 一直是研究的熱點. 傳統的金屬氧化物具有較好的催化劑活性, 但容易造成烯烴的過度氧化而導致烯烴選擇性低.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揭示氧空位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的構效關係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催化劑,在揭示氧空位形成能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性能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題為「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eO2 crystal facet o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 上海高研院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合成氣直接制烯烴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自然》(Nature)雜誌於10月6日發表了相關成果。其中,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化學研究所參與了部分工作。
  •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 據悉,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目前已與山西潞安集團等企業達成協議,擬在催化劑放大製備、反應器設計及工藝過程開發等方面共同合作,力爭儘快實現工業示範和產業化,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 在能源化工領域,烯烴是一種基礎且非常重要的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高級潤滑油、高碳醇、高密度噴氣燃料等很多產品都是以其為基礎原料。
  • 上海科學家在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研究上有了突破
    -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高鵬和李聖剛帶領的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催化劑研發中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更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合成。 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反應耦合太陽能、風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是一條綠色、可持續的甲醇、汽油等液體燃料的合成途徑,是循環經濟包括「液態陽光」和「甲醇經濟」的重要一環,也可用於其它基礎化學品如烯烴、芳烴等的合成。
  • 王野/程俊/張慶紅:氧化鈦表面缺陷工程調控光催化反應選擇性
    光催化為在溫和條件下將生物質選擇性轉化為高價值化學品或燃料提供了廣闊的機遇儘管二氧化鈦已廣泛用於光催化汙染物的降解,析氫反應和CO2的還原,但很少有研究致力於基於TiO2的生物質或生物質衍生的平臺化合物的光催化增值品轉化。
  • 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包信和院士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近日,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與上海大學龔和貴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論文,報導了NiH催化的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遷移性加氫烯基化反應(hydroalkenylation),以高收率和優異的化學選擇性獲得苄位烯基衍生物。
  • Cu@Na-Beta催化CO2加氫生成乙醇
    ,用於催化CO2加氫制乙醇反應,取得良好效果。Cu基催化劑被廣泛用於CO/CO2加氫反應中,它的活性和對產物的選擇性與催化劑載體關係巨大。本文依據一種新的催化劑設計理念,運用金屬銅與沸石分子篩兩種組分構造成金屬銅納米糰簇被貝塔分子篩骨架從四周較為緊密限制的複合催化劑,用於催化CO2加氫制乙醇反應,取得良好效果。
  • 我國科學家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中取得進展。該研究實現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新策略。
  • 【科技日報】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有了高選擇性催化劑
    科技日報合肥4月29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研究團隊,與上海光源司銳研究員合作,通過構築負載在金屬有機框架MIL-101上的鉑單原子催化劑,揭示出其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金屬-配體相互作用,該相互作用通過調控反應路徑提高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的選擇性。該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
  • 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在陝取得新突破
    9月19日,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獲悉:該研究所與延長石油集團合作,在榆林成功開展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工業試驗,其設備全部實現國產化,催化劑性能和反應過程的多項重要參數超過設計指標,總體性能優於實驗室水平。
  • 鎳催化烯基溴化物與烯烴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苄基烯基化反應
    過渡金屬氫化催化的烯烴異構化與過渡金屬催化交叉偶聯的協同過程可以實現遷移氫官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