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大學發展了可控光催化生物質選擇轉化方法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野教授課題組與程俊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生物質光催化選擇轉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調控TiO2表面結構以控制生物質轉化途徑的新方法,率先實現多種木質纖維素平臺分子的光催化還原選擇性調控,獲得高產率的加氫產物(精細化學品)或偶聯產物(燃料前驅體)。
-
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近期催化成果集錦
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多相催化研究,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合成氣、二氧化碳以及其他C1分子的催化轉化,(2)光催化和電催化用於C1分子和生物質的化學合成,(3)生物質的催化轉化(木質纖維素及相關平臺分子),(4)甲烷和低烷烴的C-H活化和選擇性轉化。今年來,王野教授及其合作者在上述相關領域有重要研究結果相繼發表。
-
科學網—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闡明
本報訊(通訊員曾皓)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
-
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基於以上現狀廈門大學成康博士、張慶紅教授、王野教授等在國際知名期刊ACS Catalysis上發表題為「Tandem Catalysis for Hydrogenation of CO and CO2 to Lower Olefins with Bifunctional Catalysts Composed of Spinel Oxide and SAPO-34」的論文。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近期,蘇黨生團隊利用非金屬元素氮、磷、硼調節碳表面電子云分布,以此來調控碳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揭示了三者改性的區別。然而,碳表面的缺陷和邊緣往往容易將分子氧解離為親電氧物種(O-, O22-),進攻烯烴中富電子的碳碳雙鍵(C=C),導致烯烴過度氧化生成碳氧化物,降低烯烴選擇性。 近期,蘇黨生團隊利用非金屬元素氮、磷、硼調節碳表面電子云分布,以此來調控碳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揭示了三者改性的區別。
-
地球環境所光催化材料表面修飾及催化性能增強機制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環境汙染控制小組研究員黃宇團隊聚焦NO光催化降解過程中的吸附熱力學吸/脫附、能帶調控光吸收及高效光生電子-空穴分離等行為,開展納米材料表面的空位調控研究,設計和發展出一系列高效納米光催化材料,並有效將其應用於大氣中低濃度NO的降解研究。
-
無鉛鈣鈦礦Z-型體系和II-型體系調控光催化CO2產物選擇性
針對光催化CO2還原中反應活性不高和產物選擇性調控較難的問題,本文發展了新型無鉛鈣鈦礦Cs2AgBiBr6@g-C3N4Z-型體系和II-型體系光催化劑,通過調控異質結結構和調控催化劑表面的活性位點實現了從高選擇性產CO到高選擇性產CH4。
-
葉脈狀g-C3N4的合成及其選擇性光催化產H2O2
,用以選擇性的光催化二電子產雙氧水。由於·O2-轉化為H2O2的效率較低,會導致大量光激發電子只參與單電子氧還原過程(O2 + e-→ ·O2-),大大降低了光能的利用率。因此,提高雙電子光催化氧化還原過程的選擇性是提高光催化H2O2生產效率的關鍵。
-
咔唑卟啉基共軛微孔聚合物的構建及在光催化選擇性氧化的應用
近年來,可見光碟機動的有機物選擇性氧化憑藉其反應條件溫和、綠色環保、原子經濟性和目標產物選擇性高等優點,已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關注。相比均相光催化劑比如有機染料和金屬絡合物,多相光催化劑具有產物易分離、催化劑可重複使用、成本低等優勢。
-
ACS Catal碳催化活化過硫酸鹽-苯甲醇選擇性氧化新體系
本研究成功的將碳材料-PMS活化體系應用於苯甲醇選擇性氧化反應中,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得到超過80%的苯甲醛選擇性,證明了活化的PMS在選擇性氧化有機醇類反應中的可行性。2. 碳納米管表面的C=O氧官能團為活化PMS的活性位之一。
-
王少彬課題組:碳催化活化過硫酸鹽-苯甲醇選擇性氧化新體系
實驗和理論計算結果表明,碳納米管表面的親核型羰基氧和親電子型的過氧/超氧官能團為過硫酸鹽活化的主要活性位點。本文亮點1. 本研究成功的將碳材料-PMS活化體系應用於苯甲醇選擇性氧化反應中,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得到超過80%的苯甲醛選擇性,證明了活化的PMS在選擇性氧化有機醇類反應中的可行性。
-
天津大學鄒吉軍|共軛聚合物基材料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反應
CP的光學和氧化還原性質取決於合成策略,並且可以通過一些能帶調控技術來進一步調節,例如構建電子給體/受體(D-A)結構。合適的比表面積和孔道結構,有利於反應底物在催化劑表面和內部的擴散,從而提高反應速率。對於g-CN光催化劑,摻雜是一種重要的修飾方法。無論是非金屬元素,金屬元素還是分子形式的摻雜,它在調節光吸收和氧化還原電位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
天津大學鄒吉軍|共軛聚合物基材料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反應
這些性質也是影響有機轉化中光催化劑效率的關鍵因素。CP的光學和氧化還原性質取決於合成策略,並且可以通過一些能帶調控技術來進一步調節,例如構建電子給體/受體(D-A)結構。合適的比表面積和孔道結構,有利於反應底物在催化劑表面和內部的擴散,從而提高反應速率。對於g-CN光催化劑,摻雜是一種重要的修飾方法。
-
納米級二氧化鈦光催化氧化技術的研究
在電場的作用下,電子與空穴發生分離,遷移到粒子表面的不同位置。熱力學理論表明,分布在TiO2表面的空穴可以將吸附在其表面的OH-和H2O分子氧化成·OH。而電子(e-)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可使得TiO2固體表面的電子受體如O2被還原。 O2既可以抑制光催化劑上電子和空穴的複合,提高反應效率,同時也是氧化劑,可以氧化已經羥化的反應產物,是表面羥基自由基的另一個來源。
-
.: NiFe-NS 納米片長波長可見光催化苯酚羥基化制苯二酚
開發綠色、可持續的苯酚羥基化一步合成苯二酚是目前研究的重點和難點;近日,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學院宋宇飛教授和趙宇飛教授團隊利用超薄鎳鐵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納米片(NiFe-NS)實現了在最高 550 nm 波長下苯酚羥基化製備苯二酚的高效高選擇性催化轉化。通過多種表徵手段和理論計算,豐富的表面缺陷被認為是 NiFe-NS 催化能力的關鍵。
-
廈大「綜述」生物質高效利用新方向:光催化木質纖維素轉制化學品
今日,廈門大學王野教授研究團隊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王峰研究員課題組應邀合作撰寫的綜述性論文「Photocatalytic transformations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into chemicals」作為外封面文章發表於Chemical Society
-
光催化半導體納米材料帶隙中間態能級測量方法的應用研究獲進展
半導體納米材料是當前光催化和光伏器件研究中的重要材料之一。這類半導體材料合適的帶隙大小使其在太陽光譜範圍內有足夠的光吸收,產生的光生電子和空穴用於驅動光催化反應,或者形成光伏電勢。另一方面,納米材料的大比表面能夠吸附大量的反應物分子或者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染料分子,極大地提高光催化及光電轉化效率。
-
光催化技術對VOCs的降解及應用
羥基自由基和氧負離子均具有較高的氧化還原電位,特別是羥基自由基的氧化還原電位可達2.8eV,可將一般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將含氯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氫。由於納米TiO2光催化劑具有生物降解無可比擬的速度快、無選擇性、降解完全,並且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價格低和無毒等特點,已經應用在有機廢水和工業VOCs廢氣處理領域。
-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相比於直接光照射方法,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使用能量較低的可見光,底物在不存在光催化劑時對光惰性因而便於貯存。但目前將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應用於細胞存在以下困難:一、常用的過渡金屬光催化劑具有潛在的細胞代謝毒性,會使其應用受到限制;二、細胞內廣泛存在的氧氣及各種抗氧化劑會影響自由基活性物種壽命及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