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催化半導體納米材料帶隙中間態能級測量方法的應用研究獲進展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半導體納米材料是當前光催化和光伏器件研究中的重要材料之一。這類半導體材料合適的帶隙大小使其在太陽光譜範圍內有足夠的光吸收,產生的光生電子和空穴用於驅動光催化反應,或者形成光伏電勢。另一方面,納米材料的大比表面能夠吸附大量的反應物分子或者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染料分子,極大地提高光催化及光電轉化效率。然而,材料納米晶化帶來的弊端是引入了大量的表面缺陷和體相缺陷態,這些缺陷態的能級分布在帶隙之間,形成光生載流子的束縛中心,其結果是降低了光生電子的還原能力,空穴的氧化能力以及光伏電池的電動勢。因此,亟鬚髮展表徵光催化半導體納米材料帶隙中間態能級測量方法。由於導帶電子和束縛態電子具有不同的紅外吸收光譜,因此時間分辨紅外光譜具有分辨光生導帶電子及弛豫到束縛態電子的能力。2013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軟物質院重點實驗室翁羽翔研究組建立了光催化半導體納米材料帶隙中間態能級測量方法,即帶隙激發掃描-瞬態紅外光譜法(Transient Infrared Absorption Excitation Energy Scanning Spectra, TIRA-EESS),確定了銳鈦型TiO2納米粒子的束縛態費米能級的相對位置,並確定了價帶頂到束縛態費米能級之間的十幾個深束縛能級(電子填充態)及束縛態費米能級到導帶底的多個淺束縛能級(電子未填充態) (J. Phys. Chem. C. 2013, 117, 18863−18869)。隨後實驗證明深束縛能級來自於表面缺陷態,而淺束縛能級來自於體相缺陷態。該方法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

  2015年7月14日, 該課題組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題為Band Alignment and Controllable Electron Migration between Rutile and Anatase TiO2的研究論文, 是該課題組獨立發展的光催化半導體納米材料帶隙中間態能級測量方法的應用研究,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米陽。TiO2具有三種不同的晶型,即銳鈦型、金紅石型和板鈦型。而作為光催化材料的通常是銳鈦型和金紅石型,並且銳鈦型的光催化活性高於金紅石型。然而實驗發現,當把一定比例的銳鈦型和金紅石型TiO2的混合物作為光催化劑時,混合相的光催化活性顯著地要高於單獨的銳鈦相或者金紅石相TiO2,表現出明顯的協同效應。銳鈦礦的帶隙為3.2 eV, 而金紅石型的帶隙為3.0 eV, 類比於半導體中異質結的概念,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異相結的概念解釋上述協同效應,即銳鈦型和金紅石型TiO2的導帶和價帶的位置發生了能級的錯列。國際上圍繞這兩種TiO2晶型導帶、價帶能級相對排列的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所有五種可能的相對排列方式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實驗或理論計算的支持(見圖1),因此圍繞上述問題的爭議一直持續不斷。

  該課題組應用帶隙激發掃描-瞬態紅外光譜法測定了金紅石及銳鈦礦TiO2能帶位置相對排列(見圖2)。首先應用該方法區分了TiO2表面缺陷態及體相缺陷態(Ti3+)的特徵吸收光譜,並證明兩者體相缺陷Ti3+的躍遷能級在實驗誤差範圍(<0.02 eV)內是一致的,並由這些內稟能級作為比較兩者導帶和價帶的相對位置的參考點,從而確定了金紅石及銳鈦礦TiO2的能帶相對排列。結果表明,金紅石型價帶頂比銳鈦型高0.2 eV,意味著光生空穴是定向遷移的,即由銳鈦相遷移至金紅石相,有助於光生電荷的長程分離,提高光催化效率。然而兩者的導帶是對齊的,表明光生電子在兩相間的遷移沒有熱力學上的優先選擇性。該課題組進一步從理論上提出了判定光生電子在兩相中遷移方向的動力學判據,揭示光生電荷遷移方向受到電子的遷移率、介電常數(與粒徑大小相關)及光生電荷的複合(反應)速率等因素的調控,從而預測了不同條件下光生電子的遷移方向,並在數個典型條件下獲得了實驗結果的支持,從而解決了該領域長期懸而未決的基本問題。

  該方法的另一個成功的應用實例是解釋了為什麼金紅石型TiO2能夠實現水的完全光解反應(同時實現放氫和放氧過程),而銳鈦型TiO2在非特殊處理情況下只觀測到放氫,而觀察不到放氧過程。如果用紫外光對銳鈦型TiO2進行長時間輻照處理,便能夠觀測到水的完全光解反應。該課題組應用帶隙激發掃描-瞬態紅外光譜比較了銳鈦型TiO2和金紅石TiO2的表面缺陷態分布,發現銳鈦型TiO2從價帶頂部到高於其0.6 eV的能量區間含有大量的深束縛態電子,導致束縛態光生空穴的氧化能力大大降低。當經紫外光長時間輻照後,這些深束縛態電子幾乎完全消失。相比較而言,金紅石型TiO2幾乎測不出類似的表面深束縛態電子。從而解釋了光解水過程中兩種晶型TiO2的活性差異。上述結果作為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組和中科院物理所翁羽翔組合作論文Achieving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using titanium dioxide-based photocatalysts of different phases的重要組成部分,發表於2015年7月2號的Energy & Environmental 上,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單位,物理所為合作單位。

  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重大研究項目、科技部973項目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的支持。

  圖1. 五種可能的銳鈦型和金紅石型TiO2能帶相對排列模式,其中由背景突出的Type V是由帶隙激發掃描-瞬態紅外光譜法確定的。紅色箭頭表示電子遷移方向;藍色箭頭表示空穴遷移方向。

  圖2. 由帶隙激發掃描-瞬態紅外光譜法確定的銳鈦型和金紅石型TiO2能帶排列、束縛態電子費米能級(EFs)、表面深束縛態及體相淺束縛態能級。

相關焦點

  • 【科研進展】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鍺矽烷材料的帶隙調控
    帶隙是二維半導體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光器件中最重要的基本參數之一,是影響二維半導體電子器件開關比和光電器件的光電流響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精確調控二維半導體原子晶體的能帶結構是提高器件性能的重要方法。通過控制鍺矽元素含量,獲得了具有不同化學和晶體結構的鍺矽烷,首次實現了鍺和矽基二元二維材料的帶隙調控,兼具適宜帶隙結構、高比表面積和表面化學活性的二維鍺矽烷可作為光催化劑,實現了常溫下光催化高效產氫,同時顯著提高了光催化CO2還原能力。缺少層狀體相材料是製備二維鍺基和矽基半導體材料的重要難點。
  • 納米級二氧化鈦光催化氧化技術的研究
    ,其中納米TiO2光催化應用技術工藝簡單、成本低廉,利用自然光即可催化分解細菌和汙染物,具有高催化活性、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無二次汙染、無刺激性、安全無毒等特點,且能長期有益於生態自然環境,是具有開發前景的綠色環保催化技術之一。
  • 光催化之提高半導體材料光解水產氫的有效途徑 — 「摻雜」
    半導體光催化過程通常包括如圖(1)所示的三個主要階段:①  半導體吸收能量大於帶隙的光子,產生電子-空穴對(光生載流子);②  光生載流子發生分離並遷移至材料表面;③  遷移至材料表面的光生載流子分別與吸附物種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 TiO2光催化CO2製備燃料進展
    其中應用的最廣泛方法,研究製備高效的TiO2表面改性,如雜質摻雜,金屬沉積,鹼改性,異質結結構和碳系材料負載 。本文總結近期TiO2表面改性對提高光催化降解CO2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討論了TiO2光催化降解CO2的不同表面改性方法。以及對表面改性方法的基本光催化增強機制解釋。最後對TiO2基光催化劑表面改性的總結和未來展望進行了介紹與討論。
  • 山東大學30項科技成果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
    「典型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及調控方法原理」項目,屬於環境與健康基礎學科,針對納米毒理學亟待闡明的納米材料的性質與生物效應的關係及調控關鍵問題,綜合運用環境毒理學、納米組合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融合的研究策略,系統闡明了納米材料理化性質對納米材料的細胞識別、細胞功能和生物體毒性的影響,取得了多項系統的原創性研究成果,豐富了納米毒理學研究的內涵,推進了該學科的快速發展並具有重要實際應用價值
  • 綜述:金屬納米材料誘導的可見光催化
    ,而開發高效的可見光(約佔太陽光能量的43%)響應材料是目前光催化領域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近些年興起的以Au, Ag, Cu等金屬光吸收為驅動力的光催化為解決寬帶隙半導體(Eg>3.0 eV)在可見光區域的響應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並已逐步發展成為光催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關於金屬納米材料敏化半導體或增強其已有活性以達到高效可見光響應的機理已有較多研究,其中金屬納米顆粒的「熱電子」注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型(見圖)。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2017-12-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中科院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503組)李燦院士、張文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硒化錫(SnSe)的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 高嶺土複合光催化劑的製備及最新研究進展
    高嶺土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良好的吸附性能且廉價易得,因而被廣泛作為半導體光催化劑的載體。光催化劑與高嶺土複合後,可在提升光催化劑吸附性和光催化活性的同時降低催化劑的製備成本並增強催化劑的穩定性,從而推動高嶺土基光催化劑在環境淨化等領域的實際應用。
  • 帶你認識納米光催化氧化材料
    納米光催化氧化材料,主要成分是納米TiO2,是一種在日光(或者模擬日光)照射下,促進氧化反應的高效率催化材料。納米光催化氧化材料是當今化學、材料和環境領域的研究熱點,在汙水處理、空氣淨化、太陽能利用、抗菌和自清潔功能等領域均有應用
  • 【材料】缺陷態對半導體材料電子結構和光催化活性影響的研究
    納米材料表面缺陷類型十分豐富,包括表面原子失配、表面非晶化、表面雜質吸附、表面空位及複合空位等,這些缺陷對半導體材料的電子結構、光譜吸收及光生電子空穴的激發、遷移和複合的過程均有重要的影響。這些缺陷由於具有微區化,電子態密度極低特點,對於這些表面缺陷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更談不上有效控制。因此,目前納米能源材料的研究與開發面臨一個最大挑戰便是如何有效的控制材料的缺陷類型、缺陷濃度及分布。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
  • 徐曉翔課題組層狀鈣鈦礦材料光催化分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徐曉翔課題組層狀鈣鈦礦材料光催化分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03-21  瀏覽:
  • 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新突破,天津大學首獲具有帶隙可調控...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目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 我國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王蕾研究員介紹,新型潔淨能源氫能素來是新能源的研究熱點,光解水制氫是獲得氫能的主要技術之一,而太陽能制氫轉換效率是光解水主要性能指標。
  • 我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
  • 【圖書推薦】納米材料及其光催化物理化學
    ,由納米材料的控制合成,納米材料規定熱力學和表面熱力學性質的測定,納米材料光催化過程的原位熱力學、動力學、機理研究三部分組成。圍繞納米材料的結構-性質-機制層層深入。重點介紹了納米材料的精準製備及其原位生長過程的規律及機理;納米材料的整體熱力學性質和表面熱力學性質;半導體光催化的基本原理及應用;光催化物理化學及其原位表徵技術。旨在提供一種同步獲取光碟機動過程的熱力學、動力學以及關於物質變化的光譜信息的聯用技術,為研究光催化、光生物等的熱力學、動力學及機理提供多維信息。
  • 新型光催化材料問世
    本站訊(通訊員 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製備黑磷納米材料有了高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尋求高效、低耗、清潔的固氮合成氨方法來替代能耗巨大的哈柏法一直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 由於太陽能成本低廉,將太陽能轉換為產物化學能的光催化合成氨技術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而實現高效的光催化固氮的材料基礎是半導體光催化劑。黑磷是一種新型非金屬層狀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覆蓋從可見到中紅外的可調帶隙等獨特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