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新突破,天津大學首獲具有帶隙可調控...

2021-01-09 愛集微APP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

目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據悉,封偉團隊通過對CaGe2進行Si摻雜,製備了具有精確配比的Ca(Ge1-xSix)2(x = 0.1-0.9)合金,通過拓撲插層反應實現了-H/-OH封端,獲得了具有一系列不同摻雜比例的蜂窩狀二維鍺矽烷合金。晶體結構模型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二維鍺矽烷為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其帶隙類型不依賴於層數和Si摻雜的比例。

圖片來源:天津大學

二維鍺矽烷兼具可調控能帶結構、寬光譜(從紫外區到可見光區)響應和優異的光催化性能,是未來製備納米光電器件的理想材料之一。該研究首次實現了摻雜精確調控鍺矽類IVA族二維原子晶體半導體的能帶結構,將為未來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合成、設計、電子結構調控以及光電性能提升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礎和技術支撐。(校對/小北)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
  • 【科研進展】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鍺矽烷材料的帶隙調控
    【科研進展】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鍺矽烷材料的帶隙調控 2020-04-01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物理所二維原子晶體銻烯研究取得進展
    未來信息技術需要低功耗、高性能的電晶體,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描繪的未來電晶體通道長度小於10納米。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二維(2D)原子晶體材料與傳統半導體材料相比,具有散射小、遷移率高、便於製備疊層異質結構、電學性質易於調控等特性,成為製作未來電晶體的優秀候選材料之一。
  • 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原標題: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教授張遠波課題組合作,繼去年首次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之後,再次在薄層黑磷晶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在這一體系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18日的《自然·納米科技》上。
  • 科學家發現調控石墨烯的帶隙新方法
    /380723.htm  近日,由哥倫比亞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技術,通過壓縮操縱石墨烯的電導率,使石墨烯材料更接近於成為當今電子器件中可用的半導體材料。關於石墨烯科學研究,其中之一的宏偉目標就是找出一種方法,既可以保持石墨烯的所有優點如優良的導電性,但同時又能產生一個帶隙- 一個電子開關」。該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Cory Dean說。他解釋說,過去對石墨烯進行修飾以產生這種帶隙的方法降低了石墨烯固有的良好性能,所以不太實用。
  • 「自然圖案化」的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及其功能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具有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超高的透光率、室溫下的量子霍爾效應等優良特性,在電子學、光學、磁學、催化、儲能和傳感器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被稱為「未來材料」或「變革性材料」,引發了世界範圍內對新型二維晶體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熱潮。
  •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新材料二硫化鉬曝光,性能堪比石墨烯,還具有帶隙
    打開APP 新材料二硫化鉬曝光,性能堪比石墨烯,還具有帶隙 發表於 2017-10-26 14:56:40 然而,石墨烯 卻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硬傷,那就是帶隙問題。最近一款柔性量子晶片新材料曝光,電學調控性能有望超越石墨烯。
  • 物理所在二維原子晶體異質結的構築及物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石墨烯,作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經典代表,由於其獨特的電子和物理性質,自2004年從其母體石墨中剝離以來,短短幾年間成為舉世矚目的研究熱點,引發了世界範圍內對新型二維晶體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熱潮。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高鴻鈞研究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新型二維晶體材料的製備、物性與應用基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近期,該組博士生王裕祺和武旭、研究員王業亮等成功實現了一種HfTe3/HfTe5(超導體-拓撲絕緣體)異質薄膜材料的製備,並對其結構和物性進行了研究。
  • 山西大學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韓拯就是玩轉 「納米積木」 的一位年輕教授,他通過設計特殊的結構,借用傳統半導體器件的範例,在微納米尺度新型半導體結構,展示了二維層狀材料垂直組裝電子器件的諸多新奇物理現象。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用二維功能材料製造新型的納米電子器件,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
  • 武漢大學付磊教授二維材料帶隙工程研究成果在《自然-材料》刊登
    武漢大學為論文第一署名單位,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曾夢琪副研究員和2017級博士生劉津欣為共同第一作者,付磊與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同步輻射光源的周華為通訊作者。這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德科學中心、中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武漢大學校長基金的大力支持。
  • 物理所二維原子晶體銻烯的結構及物性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石墨烯的發現以及其具有的獨特性質和應用價值激發了人們對其他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情。其中由第V主族元素構成的單層材料由於具有較大的帶隙、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以及「非平庸」的拓撲性質等特點,非常適合應用於下一代電子器件之上。
  • 綜述: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
    1.1石墨烯圖 2 石墨烯原子結構石墨烯是二維家族的第一位成員,具有狄拉克無帶隙結構,由於其獨特的線性能量動量色散關係,石墨烯在紫外光甚至太赫茲和微波波段仍具有光吸收特性,單層石墨烯(圖2)可吸收2.3%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的入射光。
  • 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曹更玉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研究組合作,在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製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與中科院物理所以共同第一作者單位合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此外,他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報導的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自旋場效應器件,為繼續尋找室溫本徵二維鐵磁半導體提供了指導意義。,韓拯成功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用二維功能材料製造新型的納米電子器件,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韓拯就是玩轉 「納米積木」 的一位年輕教授,他通過設計特殊的結構,借用傳統半導體器件的範例,在微納米尺度新型半導體結構,展示了二維層狀材料垂直組裝電子器件的諸多新奇物理現象。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
  • 湖南大學段曦東教授在Nature發表研究成果:二維異質結構陣列的通用...
    然而二維原子晶體面向電子、光電子實際應用需要實現器件的功能化和集成化,面臨一個高效、無損、可規模化材料集成的挑戰。 要實現二原子晶體在工業應用中的集成化和功能化,大規模的異質結陣列化是一種非常可行的方案。然而如何大幅提高二維原子晶體範德瓦爾斯異質結構的產量、實現異質結陣列化一直是阻礙其發展的主要困難之一。
  • 過渡金屬元素構造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物理所獲悉,該所高鴻鈞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製備鉿烯二維蜂窩狀原子晶體的方法,從而向實現非碳元素的類石墨烯二維蜂窩狀結構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納米快報》雜誌上,並被《自然中國》和《自然—納米技術》作為研究亮點進行了報導。 據了解,石墨烯的非凡性質根源於其蜂窩狀晶格中的粒子隧穿。
  • Advanced Materials報導王琳教授課題組二維材料能帶工程新成果
    西工大新聞網3月25日電(王琳教授課題組)近年來,探索二維材料的新類型及將它們自由組合成二維範德華爾斯異質結,極大地促進了新奇基礎物理現象的湧現和超薄型微納器件的優化。然而,有限種類的二維半導體(如過渡金屬硫化物和黑磷大多是窄帶隙半導體)嚴重限制了不同類型異質結的靈活設計及其光電特性研究。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