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缺陷態對半導體材料電子結構和光催化活性影響的研究

2021-01-16 X-MOL資訊

‍‍‍‍


在納米尺度範圍下,材料的比表面大,表面失配和低配位原子必然存在。納米材料表面缺陷類型十分豐富,包括表面原子失配、表面非晶化、表面雜質吸附、表面空位及複合空位等,這些缺陷對半導體材料的電子結構、光譜吸收及光生電子空穴的激發、遷移和複合的過程均有重要的影響。這些缺陷由於具有微區化,電子態密度極低特點,對於這些表面缺陷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更談不上有效控制。因此,目前納米能源材料的研究與開發面臨一個最大挑戰便是如何有效的控制材料的缺陷類型、缺陷濃度及分布。

圖1.含有不同濃度氧空位的BiOCI納米片的光吸收,能帶結構以及在不同波長單色光下產氧的量子效率。


近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郝維昌教授課題組通過水熱合成方法製備出含有不同濃度缺陷態的納米BiOCl。通過理論和實驗證明,其缺陷態的引入對於其在可見光的吸收和光生載流子的轉移具有重要的影響,價帶中的電子更容易被激發在新的缺陷能級上,從而使得光吸收範圍得到擴展並加速了光生載流子的分離,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該結果發表在J. Mater. Chem. A 雜誌上。


該論文作者為:Dandan Cui, Liang Wang, Kang Xu, Long Ren, Li Wang, Youxing Yu, Yi Du, Weichang Hao*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Band-gap engineering of BiOCl by oxygen vacancies for efficient photooxidation properties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J. Mater. Chem. A, 2018, 6, 2193-2199, DOI: 10.1039/C7TA09897A


郝維昌教授課題組簡介


郝維昌教授課題組從2012年開始對半導體材料中的缺陷對電子結構影響和規律進行研究。在對亞穩相γ-Bi2O3材料中研究中發現,本徵的氧空位對γ-Bi2O3材料的價帶和導帶組成有重要的影響。以此為理論基礎論,提出了利用缺陷工程及具有「nS2」孤對電子結構的S4+、Se4+、Te4+ 摻雜γ-Bi2O3材料獲得高效光電轉化材料的新策略並得到了實驗驗證(J. Phys. Chem. C, 2012, 116, 1251)。另外,該課題組還對氫化處理黑色TiO2表面非晶層的形成和光吸收拓寬的物理起源進行了研究(Dalton Trans., 2017, 46, 10694)。該課題組還對另一類重要本徵缺陷內應力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該課題組首先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細緻研究了應力對BiOCl材料的晶體結構、電子結構和化學鍵的影響。揭示了BiOX系列化合物在應變下電子結構變化的本質原因。發展了通過應變等對稱性破缺手段調控鉍氧滷化物材料電子結構手段,從而提高了材料的光能轉換效率。這為Bi系光催化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J. Phys. Chem. C, 2016, 120, 8589)。通過對實驗反應條件的控制實現了對BiOBr納米片內部應力的連續調節,且得到了具有不同的形狀、內應力分布的BiOBr納米片。系統研究了應力對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的影響(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5, 7, 27592)。同時對於具有不同應力的納米片進行分析表徵,發現了應力不同的界面兩邊晶體結構的不一致會創造一個具有側向異質結性質的贗異質結(2D Mater., 2017, 4, 025102)。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0481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光催化之提高半導體材料光解水產氫的有效途徑 — 「摻雜」
    可見,除了半導體本身的結構和特性(主要影響半導體材料的能帶結構)之外,影響半導體光催化活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光生載流子從體相移動到表面過程中的分離效率。光生載流子的複合通常意味著將所吸收光能浪費在無用的螢光和散熱上,導致光催化量子效率下降和光催化活性降低。同時,對於光催化產氫催化劑進行不同的改性有時還可以作為催化反應活性位起到降低反應活化能或產氫過電勢的作用。
  • 光催化半導體納米材料帶隙中間態能級測量方法的應用研究獲進展
    半導體納米材料是當前光催化和光伏器件研究中的重要材料之一。這類半導體材料合適的帶隙大小使其在太陽光譜範圍內有足夠的光吸收,產生的光生電子和空穴用於驅動光催化反應,或者形成光伏電勢。另一方面,納米材料的大比表面能夠吸附大量的反應物分子或者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染料分子,極大地提高光催化及光電轉化效率。
  • 半導體光催化材料:黃色氧化鎢
    黃色氧化鎢(即大家熟知的三氧化鎢/WO3)是一種典型的n型半導體材料,因具有高的太陽能利用率、良好的可見光響應性和較強的抗光腐蝕性而被認為是一種極具開發潛力的半導體光催化材料,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光解水制氫及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等領域中。 中鎢在線提供優質氧化鎢材料。
  • 【催化】單質鉍修飾半導體磷酸鉍納米顆粒提高光催化降解活性機制
    ‍近年來,利用單質鉍負載提高半導體材料光催化活性的研究層出不窮。
  • 理化所可控合成氮缺陷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材料
    此外,引入的氮缺陷有助於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分離,表面氮空位還可以捕獲光生電子並作為光催化反應的活性位點,最終使得可見光催化產氫速率大幅提升。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先進材料》(Adv. Mater.
  • 可控合成氮缺陷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材料
    然而在光催化過程中,g-C3N4仍存在禁帶寬度較寬難以充分利用可見光、光生電子-空穴複合嚴重等問題。近期研究表明,在g-C3N4的框架中直接引入氮缺陷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已報導的引入氮缺陷的方法通常需要苛刻的反應條件並涉及多步操作過程,缺陷程度難以調控而且多為不均勻的表面缺陷,使光催化活性的提升大打折扣。
  • 地球環境所光催化材料表面修飾及催化性能增強機制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環境汙染控制小組研究員黃宇團隊聚焦NO光催化降解過程中的吸附熱力學吸/脫附、能帶調控光吸收及高效光生電子-空穴分離等行為,開展納米材料表面的空位調控研究,設計和發展出一系列高效納米光催化材料,並有效將其應用於大氣中低濃度NO的降解研究。
  • 半導體光催化材料領域專利分析
    原標題:半導體光催化材料領域專利分析 自1972年日本學者Fujishima等人首次發現單晶二氧化鈦(TiO2)電極能夠光催化分解水以來,納米半導體光催化成為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研究。
  • 新型光催化材料問世
    本站訊(通訊員 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中科大研發出低能耗低成本光催化材料
    日前,中科大熊宇傑教授課題組與該校多位教授合作,設計出一類具有缺陷態的氧化鎢納米結構,這類新型光催化材料在廣譜光照條件下展現出優異的有氧偶聯催化性能,有望實現低能耗和低成本的化工生產。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重要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SiC和GaN 的研究現狀
    半導體材料的禁帶寬度越大,意味著其電子躍遷到導帶所需的能量越大,從而材料能承受的溫度和電壓越高,即越不容易成為導體。寬禁帶半導體材料非常適合於製作抗輻射、高頻、大功率和高密度集成的電子器件,其具有良好的抗輻射能力及化學穩定性、較高的飽和電子漂移速度及導熱率、優異的電性能等特點。
  • 天津大學鄒吉軍課題組:非晶態NiO材料應用於光催化全解水
    作者設計了一種非晶態a-NiOx半導體材料,利用其帶尾態吸收捕獲長波長太陽光,同時這種無序結構提供了豐富的活性位點以加快光催化表面反應動力學。以此為基礎構造α-NiOx||C3N4異質結實現了680 nm光照驅動下的光催化全解水。能源和環境危機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兩大關鍵課題,利用太陽光碟機動化學反應、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措施。通過光催化分解水是直接利用太陽能生產氫燃料的有效策略。
  • 二氧化碳光催化研究裡的那些學科交叉
    伴隨著這些機遇,氣固多相光催化CO2加氫要實現工業化應用還面臨著許多挑戰,例如在長時間反應下催化材料的活性和穩定性,催化機理的複雜性,反應器的設計對催化效率的影響,和整體生命周期評估下的經濟環保效益。二、文章概覽要點1:催化劑裡的變色龍-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由於較高的化學穩定性和可塑性在光催化反應中應用廣泛。在氣固多相反應裡,決定光催化劑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三個:(1)催化劑對不同波段光的吸收能力;(2)光生電子的存活時間;(3)催化位點在捕捉反應分子和活化反應分子的能力。
  • 《科學》:有機半導體材料遇見有機反應,滿足你對完美催化的所有想像
    與熱反應中使用的催化劑不同,光氧化還原催化劑通常僅在激發狀態下具有催化活性,通過與底物分子發生單電子轉移(SET)實現催化過程。可見光引發的光反應無需使用紫外光等高能量光源,僅在可見光照射的溫和條件下便可形成自由基物種,更好地避免其他副產物形成。近年來,隨著自由基化學的蓬勃復興,光氧化還原催化反應的研究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 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鈣鈦礦光催化產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帶隙窄,能有效利用太陽光的能量,同時由於其特殊的結構和特性,使其產生的光生電子和空穴能夠高效分離和傳輸。但是,目前對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在溶液相產氫及其它光催化性能的研究卻很少,易溶於水和遇水分解的特性嚴重製約了其在光催化領域的應用。
  • 開發新型半導體光催化材料
    黑龍江日報10月30日訊 今年35歲的何冬青2012年從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畢業後,在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繼續深造兩年,隨後帶著對家鄉的眷戀來到了黑龍江省科學院高技術研究院功能複合材料工程中心,從事光催化產氫的研發及光催化機理的研究。
  • 設計出具有缺陷態的氧化鎢納米結構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熊宇傑課題組基於無機固體精準製備化學,採用晶體缺陷工程,設計出一類具有缺陷態的氧化鎢納米結構
  • 在極性材料光催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目前這類材料主要應用於非線性光學、鐵電、功能性陶瓷與薄膜等。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在具有內建電場的硼氧結構基元的極性光催化材料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人員分析了該類材料對氯酚類汙染物的去除能力,結合開爾文探針力顯微實驗證實了內建電場的存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4, 26, 3169);藉助密度泛函理論(DFT)手段確證了極性材料電子結構及光生電荷轉移過程(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12179);考察了在不同金屬離子半徑作用下導致的不同極化場對有機汙染物降解性能的影響
  • 水滑石基納米光催化材料合成太陽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學品
    之後,在德國(2003-2004)、加拿大(2004-2005)和美國(2005-2009)進行博士後研究。2009年底回國受聘於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主要從事能量轉換納米催化材料方面的研究,在Adv. Mater.、Angew.、 Chem.
  • 科學網—設計出具有缺陷態的氧化鎢納米結構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熊宇傑課題組基於無機固體精準製備化學,採用晶體缺陷工程,設計出一類具有缺陷態的氧化鎢納米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