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光催化材料領域專利分析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半導體光催化材料領域專利分析

自1972年日本學者Fujishima等人首次發現單晶二氧化鈦(TiO2)電極能夠光催化分解水以來,納米半導體光催化成為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研究。半導體光催化過程不僅能利用太陽光將廢氣、工業廢水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小分子物質,還能通過光解水制氫獲取清潔能源,因此半導體光催化材料在環境和能源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隨著半導體光催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拓展到電子設備、功能塗料、智能新材料等新興領域。本文中,筆者將從專利角度分析半導體光催化領域的發展概況。

產業發展迅速 國外居於領先

半導體光催化材料涉及應用領域眾多,以能源領域為例,據日本清潔技術研究所發布的《世界氫能源基礎設施項目總覽》預計,2025年氫能源市場規模將實現倍增,達到約20萬億日元,2050年有望達到約160萬億日元。可見氫能源具有龐大的市場規模,相應的半導體光催化制氫將迎來巨大發展。

從全球專利數量增長趨勢來看,儘管TiO2的光催化性在1972年即被發現,但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仍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未見大規模專利技術誕生。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及半導體改性技術的進步,半導體光催化材料相關專利數量迎來爆發性增長,全球專利總量由1991年的166件飆升到2004年的3686件,年均增長率達26.9%。在經歷了2004年到2007年的短暫下降之後,2008年到2016年相關專利數量再次迎來了年均增長率為10%的高速增長。筆者預計隨著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及產業化的前景越來越明朗,半導體光催化材料相關專利數量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經過多年發展,一些國外企業通過自主研發、企業併購等方式,不斷完善產業鏈布局,逐漸成為行業巨頭,產業與技術集中度越來越高,並且國外企業普遍具有很強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較為完善的專利布局。以全球申請量最大的東陶公司(TOTO LTD)為例,其37.5%的專利分布在歐洲、美國、韓國、澳大利亞等不同國家和地區。與東陶公司相同,日立集團(HITACHI LTD)也十分重視全球專利布局,其有17%的專利分布在非日本本土地區。日立集團主要研究半導體光催化材料在太陽能電池、空氣淨化設備、民用電器等領域的應用,還十分重視與相關企業和高校建立共同研發關係,其與日東電工(NITTO DENKO CORP)、京都大學(UNIV KYOTO)存在多件共有專利。

市場前景可期 國內保持追趕

與日本等發達國家以企業為主要創新主體不同,國內創新主體主要為大專院校,對國內相關授權專利進行分析可知大專院校專利數量佔比69.31%,其次是企業佔比15.84%,其他科研院所、機構及個人佔比14.85%。

廈門大學是國內較早開展半導體光催化材料研究的高校,1988年提交了第一件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號:CN881065994),涉及採用半導體光催化材料處理廢水的方法。隨後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廈門大學沒有取得相關專利,沒有體現出研究的連續性。江蘇大學自2008始憑藉著閆永勝教授和霍鵬偉教授團隊的活躍表現,近年來一舉發展成為國內擁有相關專利數量最多的申請人,其技術多涉及新型複合金屬光催化材料的探索。目前國內申請人中專利許可與轉讓數量最多的為浙江大學和上海大學。二者分別與威海藍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省通源環境節能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實現了科研成果的轉化。

甘肅華晨生態治理有限公司為國內擁有專利數量最多的企業申請人,達81件,全部集中在空氣淨化材料領域。另一重要企業申請人,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擁有74件專利,其於2013年開始投入半導體光催化材料淨化汽車尾氣領域的研究,並實現了相關專利的轉化運營。2017年以後,其研究方向擴展到空氣淨化材料及水體淨化材料領域,迎來專利數量及成果轉化的快速發展期,體現了良好的發展潛力。

國內光催化材料行業儘管已有一定數量的專利實現了轉化運營,但在產業化方面,仍處於跟隨階段,缺乏完整的產業鏈布局。國內該領域的企業呈現出多而不強的局面,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

半導體光催化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技術誕生至今不過幾十年,我國在2000年後才開始系統展開半導體光催化材料相關研究。由於材料成本、製品性能等方面的限制,我國距離半導體光催化材料大規模推廣應用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同時,在半導體光催化材料技術儲備上我國仍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國較為豐富的半導體材料礦藏儲備以及人口基數帶來的較大潛在市場規模均為國內相關企業在半導體光催化材料領域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筆者建議,國內企業一方面可以借鑑國外領先企業的發展經驗,聚焦自身核心技術,提前進行專利布局,促進產業化發展;另一方面應利用高校科研團隊的研發優勢,注重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惠共贏,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在傳統半導體光催化材料領域繼續趕超的基礎上,國內創新主體應加大對新型複合半導體光催化材料的研發投入,特別是構建異質結改性、量子點等新興技術領域,爭取在提高光催化材料體系的可見光利用率及光生電荷分離效率等關鍵技術領域尋求突破,以期在新興領域專利布局中搶佔先機,利用雙方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及專利布局,突破國外企業所構建的專利技術壁壘。(劉 仁)

(責編:王小豔、王珩)

相關焦點

  • 開發新型半導體光催化材料
    黑龍江日報10月30日訊 今年35歲的何冬青2012年從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畢業後,在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繼續深造兩年,隨後帶著對家鄉的眷戀來到了黑龍江省科學院高技術研究院功能複合材料工程中心,從事光催化產氫的研發及光催化機理的研究。
  • 半導體光催化材料:黃色氧化鎢
    黃色氧化鎢(即大家熟知的三氧化鎢/WO3)是一種典型的n型半導體材料,因具有高的太陽能利用率、良好的可見光響應性和較強的抗光腐蝕性而被認為是一種極具開發潛力的半導體光催化材料,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光解水制氫及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等領域中。 中鎢在線提供優質氧化鎢材料。
  • 光催化之提高半導體材料光解水產氫的有效途徑 — 「摻雜」
    可見,除了半導體本身的結構和特性(主要影響半導體材料的能帶結構)之外,影響半導體光催化活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光生載流子從體相移動到表面過程中的分離效率。光生載流子的複合通常意味著將所吸收光能浪費在無用的螢光和散熱上,導致光催化量子效率下降和光催化活性降低。同時,對於光催化產氫催化劑進行不同的改性有時還可以作為催化反應活性位起到降低反應活化能或產氫過電勢的作用。
  • 光催化半導體納米材料帶隙中間態能級測量方法的應用研究獲進展
    半導體納米材料是當前光催化和光伏器件研究中的重要材料之一。這類半導體材料合適的帶隙大小使其在太陽光譜範圍內有足夠的光吸收,產生的光生電子和空穴用於驅動光催化反應,或者形成光伏電勢。另一方面,納米材料的大比表面能夠吸附大量的反應物分子或者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染料分子,極大地提高光催化及光電轉化效率。
  • 【材料】缺陷態對半導體材料電子結構和光催化活性影響的研究
    納米材料表面缺陷類型十分豐富,包括表面原子失配、表面非晶化、表面雜質吸附、表面空位及複合空位等,這些缺陷對半導體材料的電子結構、光譜吸收及光生電子空穴的激發、遷移和複合的過程均有重要的影響。這些缺陷由於具有微區化,電子態密度極低特點,對於這些表面缺陷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更談不上有效控制。因此,目前納米能源材料的研究與開發面臨一個最大挑戰便是如何有效的控制材料的缺陷類型、缺陷濃度及分布。
  • 綜述:金屬納米材料誘導的可見光催化
    ,而開發高效的可見光(約佔太陽光能量的43%)響應材料是目前光催化領域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近些年興起的以Au, Ag, Cu等金屬光吸收為驅動力的光催化為解決寬帶隙半導體(Eg>3.0 eV)在可見光區域的響應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並已逐步發展成為光催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關於金屬納米材料敏化半導體或增強其已有活性以達到高效可見光響應的機理已有較多研究,其中金屬納米顆粒的「熱電子」注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型(見圖)。
  • 【圖書推薦】納米材料及其光催化物理化學
    化學工業出版社 黃在銀,李星星 著 《納米材料及其光催化物理化學》基於作者們在納米材料、物理化學和光催化領域的多年積累
  • 新型光催化材料問世
    本站訊(通訊員 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帶你認識納米光催化氧化材料
    納米光催化氧化材料,主要成分是納米TiO2,是一種在日光(或者模擬日光)照射下,促進氧化反應的高效率催化材料。納米光催化氧化材料是當今化學、材料和環境領域的研究熱點,在汙水處理、空氣淨化、太陽能利用、抗菌和自清潔功能等領域均有應用
  • 東華大學在光催化 分解水產氫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張青紅教授團隊在製備廉價高效的可見光光催化劑以及光催化分解水產氫領域取得新進展,以《MXene為前驅體製備碳摻雜TiO2並與g-C3N4耦合作為可見光光催化劑用於光催化產氫》(Ti3C2 MXene-derivedcarbon-doped
  • 【催化】單質鉍修飾半導體磷酸鉍納米顆粒提高光催化降解活性機制
    ‍近年來,利用單質鉍負載提高半導體材料光催化活性的研究層出不窮。
  • 半導體材料行業專題報告:光刻膠,高精度光刻關鍵材料
    光刻膠——高精度光刻的關鍵在半導體製造領域,上遊微電子材料和設備是支撐該行業的關鍵部分。上遊微電子材料包括半導體製造過 程中用到的所有化學材料,包括矽片、光刻膠及輔助材料、光掩模、CMP 拋光材料、工藝化學品、濺射靶材、 特種氣體等。其中,光刻膠是佔據極其重要地位的關鍵原材料。
  • 國內外光催化性能評價標準的比較
    北極星VOCs在線訊:自從Fujishima和Honda發現半導體二氧化鈦材料在光電化學電池中能夠把水分解成氫和氧以來,他們的工作引發了半導體光催化在環境和能源應用的發展。二氧化鈦是一種典型的n-型半導體,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空氣淨化、水處理及自清潔等方面,原因在於其高催化活性、低的價格、低毒性以及好的化學和熱穩定性等。
  • 新型光催化還原淨水材料可除致癌離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環境功能材料研究部研究員李琦及其研究團隊發展出一種高效光催化還原淨水材料
  • 精品乾貨:光催化入門指南(3) —光催化常用表徵與測試
    光催化材料製備出來後,該怎麼證明它是你想要合成的材料?它長的怎麼樣?它的性能好嗎等等,這些都是需要通過一系列測試與表徵才能知曉,現在就來分享下光催化中常用的測試與表徵,讓大家有個總體認識。1.UV-vis DRS (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UV-vis DRS 可以反映光催化材料的光學吸收性能,通過 UV-vis DRS 可以知道光催化劑的光吸收範圍,並且通過後續公式轉換計算得到光催化劑的能帶間隙。
  • 研發出具光催化性能新型纖維材料
    為解決二氧化鈦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的諸多不足,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科研人員提出通過在纖維材料表面構築具有層級結構的二氧化鈦顆粒,製備出可循環使用的新型光催化材料
  • 人民日報海外網:天津大學研發新型光催化材料
    日前,天津大學教授封偉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太陽能作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約4×1020 J / h),通過光催化過程,將其轉化為清潔高效的氫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理想途徑,近幾十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備受關注。樸玲鈺課題組分別通過光催化水分解和甲酸分解兩個過程,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光催化產氫,並為該過程的合理評價提出了系統分析與建議。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太陽能作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約4×1020 J / h),通過光催化過程,將其轉化為清潔高效的氫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理想途徑,近幾十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備受關注。樸玲鈺課題組分別通過光催化水分解和甲酸分解兩個過程,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光催化產氫,並為該過程的合理評價提出了系統分析與建議。
  • 天津大學鄒吉軍課題組:非晶態NiO材料應用於光催化全解水
    作者設計了一種非晶態a-NiOx半導體材料,利用其帶尾態吸收捕獲長波長太陽光,同時這種無序結構提供了豐富的活性位點以加快光催化表面反應動力學。以此為基礎構造α-NiOx||C3N4異質結實現了680 nm光照驅動下的光催化全解水。能源和環境危機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兩大關鍵課題,利用太陽光碟機動化學反應、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措施。通過光催化分解水是直接利用太陽能生產氫燃料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