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近期催化成果集錦

2020-08-09 讀懂科學

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多相催化研究,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合成氣、二氧化碳以及其他C1分子的催化轉化,(2)光催化和電催化用於C1分子和生物質的化學合成,(3)生物質的催化轉化(木質纖維素及相關平臺分子),(4)甲烷和低烷烴的C-H活化和選擇性轉化。今年來,王野教授及其合作者在上述相關領域有重要研究結果相繼發表。

1. Nature Catalysis: 在氟修飾的銅上通過氫輔助的C-C鍵偶聯將CO2電催化還原為乙烯和乙醇!

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和化學物質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減少化石資源的消耗並減少碳排放量。由二氧化碳合成多碳(C2+)產品(例如乙烯和乙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這些產品在化學和能源行業中具有多功能性。電催化將CO2還原為多碳(C2+)產品是利用CO2的極具希望的途徑。但是,由於在高CO2轉化率下C2+選擇性有限,C2+產品的收率仍然很低。

有鑑於此,廈門大學的王野教授,程俊教授以及張慶紅教授開發了一種氟修飾的銅催化劑,該催化劑在電催化CO2還原成C2+(主要是乙醇和乙烯)產物中表現出優異的性能。

本文要點

1)通過溶劑熱法合成的Cu(OH)F前驅體,隨後通過電還原法製備了氟修飾的銅催化劑,XPS表徵確定催化劑表面氟的含量為~6mol%。

2)使用氣體擴散電極的流通池對氟修飾的銅催化劑進行電催化CO2RR性能測試,主要由產物為乙烯和乙醇組成的C2+產物。F-Cu催化劑在-0.54 V vs.RHE下的電流密度為800 mA cm-2時,C2+產物的FE為84%。 ECE達到55%。在−0.89 V vs.RHE下,0.75 M KOH中,電流密度達到1600 mA cm-2,C2+ FE為80%,C2+生成速率為4,013 μmol h-1 cm-2,這是迄今為止的最高值。此外,基於摩爾碳的C2+選擇性達到了85.8%(乙烯為65.2%,乙醇為15%),單程C2+收率為16.5%。

3)對滷素改性的銅催化劑如何將CO2RR電催化生成C2+,提出了氫輔助的C-C耦合機理。吸附的CO和CHO物種是關鍵的反應中間體,H2O活化為特別的氫物種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滷素促進了H2O的活化,CO的吸附和滷素在銅表面的吸附也促進了CO的氫化,吸附的CHO物種的耦合可以很容易地在銅表面上進行。

4)此發現為設計具有實際應用潛力的高活性和選擇性CO2電還原催化劑提供了機會。

WenchaoMa et al, Electrocatalyticreduction of CO2 to ethylene and ethanol throughhydrogen-assisted C–C coupling over fluorine-modified copper. Nat. Catal.(2020)

DOI: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0-0450-0

2. Nature Commun:三級串聯催化劑,合成氣一步制乙醇

由天然氣,煤,生物質,含碳廢物和二氧化碳產生而來的合成氣(H2/CO)是利用非石油資源提供能源和化學原料的重要使用方式之一。原油的枯竭以及對燃料和化學藥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這也促進了合成氣相關的研究。作為理想的燃料添加劑,乙醇可能是合成氣所生產的用途最廣泛的產物之一。目前乙醇的生產主要依賴於糖的發酵,但是該過程面臨著與食品供應的競爭,產品分離和純化中的高能耗以及低效率是其主要的缺點。當前合成氣向乙醇的轉化存在選擇性低或能耗高的多個問題。

基於此,廈門大學王野和張慶紅等人報導通過三級串聯催化將合成氣高選擇性地轉化為乙醇,把基於單催化劑的複雜且不可控制的反應解耦為可控性良好的多步反應,從而保證了轉化的高選擇性。

本文要點:

1) 由鉀改性的ZnO–ZrO2,改性的絲光沸石和Pt–Sn/SiC組成的高效三功能串聯催化系統可在一個合成氣的反應容器中協同工作,具有90%的乙醇選擇性。

2) 本文證明K+–ZnO–ZrO2催化劑可將合成氣轉化為甲醇,而具有八元環通道的絲光沸石則將甲醇羰基化為乙酸,然後在Pt–Sn/SiC催化劑上將其氫化為乙醇。

3) 本工作通過在一個反應器中將基於單催化劑的複雜且不可控制的反應解耦為控制良好的多步反應,從而保證了轉化的高選擇性。

Jincan Kanget al. Single-pass transformation of syngas into ethanol with high selectivityby triple tandem catalysis, Nat Commun 11, 827 (2020)

DOI:10.1038/s41467-020-14672-8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4672-8

3. Angew: 沸石中亞納米雙金屬Pt-Zn團簇用於丙烷脫氫

丙烷脫氫(PDH)制丙烯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有望滿足全球對丙烯不斷增長的需求,但是目前廣泛使用的Pt基催化劑具有穩定性差和丙烯選擇性低的問題。

近日,吉林大學于吉紅,廈門大學王野等報導了一種配體保護直接氫還原方法,用於製備亞納米雙金屬Pt-Zn團簇封裝在silicalite-1(S-1)沸石內的催化劑(PtZn@S-1),該催化劑可高效催化PDH反應。

本文要點:

1)研究發現,Zn的引入顯著提高了Pt團簇的穩定性,製備的PtZn4@S-1-H催化劑催化PDH反應丙烯選擇性高達99.3%,重時空速(WHSV)為3.6~54 h-1,丙烯生成比活為65.5 molC3H6gPt-1 h-1(WHSV =108 h-1,550℃)。

2)此外,即使在運行13000分鐘後(WHSV = 3.6 h-1),在PtZn4@S-1-H催化劑上也未觀察到明顯的失活,其失活常數極低,為0.001h-1,比相同條件下的PtZn4/ Al2O3對應物低200倍。

3)值得注意的是,將Cs+離子引入沸石可以提高催化劑的再生穩定性,並且在連續四個循環後催化活性保持不變。

該工作報導的沸石包裹的Pt-Zn催化劑催化PDH轉化性能是迄今為止的最佳性能,有望用於實際的工業應用中。

QimingSun, et al. Subnanometer Bimetallic Pt‐Zn Clusters in Zeolites for PropaneDehydrogen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10.1002/anie.202003349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3349

4. ACS Catalysis:尖晶石氧化物和SAPO-34雙功能催化劑串聯催化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合成氣(H2/CO)轉化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是各種碳源和CO2化學利用的有效途徑,但兩者都存在產品選擇性有限的問題。串聯催化將CO或CO_2活化為中間體,隨後可控制C-−-C鍵的形成,從而形成低碳烯烴,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

近日,廈門大學成康,張慶紅教授,王野教授報導了CO和CO2在由尖晶石二元金屬氧化物和SAPO-34組成的雙功能催化劑上的串聯加氫反應。

文章要點

1)實驗結果顯示,ZnAl2O4/SAPO-34和ZnGa2O4/SAPO-34對CO和CO2合成低碳烯烴有很高的選擇性。

2)研究表明,金屬氧化物上的氧空位在CO或CO2的吸附和活化中起著關鍵作用,而−Zn−O−結構域則是H2活化的原因。同時,研究人員發現在金屬氧化物上生成的甲醇和二甲醚是反應的中間產物,這些中間產物隨後被沸石中的Brønsted酸位轉化為低碳烯烴。而CO和CO2在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加氫反應通過相同的甲酸鹽和甲醇物種進行。

3)研究人員闡明了在合成氣轉化過程中,氧化物表面的水-氣變換反應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原因。此外,在合成氣中共進料CO2為抑制CO2的形成提供了一種有用的策略。

Xiaoliang Liu, et al, Tandem Catalysis forHydrogenation of CO and CO2 to Lower Olefins with BifunctionalCatalysts Composed of Spinel Oxide and SAPO-34, ACS Catal., 2020

DOI: 10.1021/acscatal.0c0157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0c01579

5. Chem. Soc. Rev.綜述:木質纖維素生物質向化學物質的光催化轉化

作為最大的可再生碳資源,木質纖維素生物質具有替代化石資源來生產高價值化學品(尤其是有機含氧化合物)的巨大潛力。利用太陽能催化轉化木質纖維素生物質具有獨特的反應物種和反應模式,由光激發載流子或光生活性物種誘導,反應條件溫和,可以在保持其他官能團不變的情況下,精確地裂解目標化學鍵或選擇性地使特定官能團官能化,已經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有鑑於此,廈門大學王野教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王峰研究員綜述了木質纖維素生物質光催化轉化的最新研究進展。

文章要點

1)作者重點介紹了木質纖維生物質主要組分(包括多糖和木質素)中C-O和C-C鍵的光催化裂解,以及一些關鍵平臺分子的光催化價態。

2)作者總結了控制反應路徑和反應機理的關鍵問題,以指導在溫和條件下設計活性和選擇性的生物質有價化光催化體系。

3)作者分析了木質纖維素生物質光催化轉化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機遇。

Xuejiao Wu, et al, Photocatalytic transformations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into chemicals, Chem. Soc. Rev.,2020

DOI: 10.1039/d0cs00314j

https://doi.org/10.1039/D0CS00314J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發展了可控光催化生物質選擇轉化方法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野教授課題組與程俊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生物質光催化選擇轉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王野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生物質及其平臺分子選擇性催化轉化方向的研究,發展了一系列生物質轉化利用的新路線和高效催化體系(Nat. Commun. 2013, 4, 2141; ACS Catal. 2014, 4, 2175; Green Chem. 2018, 20, 735;Nat.
  • 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然而通過串聯催化將CO或CO2活化為中間產物並隨後形成可控的C-C鍵以形成低碳烯烴,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基於以上現狀廈門大學成康博士、張慶紅教授、王野教授等在國際知名期刊ACS Catalysis上發表題為「Tandem Catalysis for Hydrogenation of CO and CO2 to Lower Olefins with Bifunctional Catalysts Composed of Spinel Oxide and SAPO-34」的論文。
  • 王野/程俊/張慶紅:氧化鈦表面缺陷工程調控光催化反應選擇性
    光催化為在溫和條件下將生物質選擇性轉化為高價值化學品或燃料提供了廣闊的機遇儘管二氧化鈦已廣泛用於光催化汙染物的降解,析氫反應和CO2的還原,但很少有研究致力於基於TiO2的生物質或生物質衍生的平臺化合物的光催化增值品轉化。
  • 廈大「綜述」生物質高效利用新方向:光催化木質纖維素轉制化學品
    今日,廈門大學王野教授研究團隊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王峰研究員課題組應邀合作撰寫的綜述性論文「Photocatalytic transformations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into chemicals」作為外封面文章發表於Chemical Society
  • [分會場集錦19] 催化反應工程論壇
    10月19-20日,由中國化工學會主辦,華東理工大學、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共同承辦的2019年中國化工年會第19分會場「催化反應工程論壇」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華東理工大學分室主任周興貴教授和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楊為民教授共同擔任分會場主席。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由手性構築基元藉由分子間非共價作用形成,或非手性構築基元在手性模板分子誘導下組裝形成,已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手性發光材料、光伏器件等領域展現應用價值。超分子手性是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重要性質,其特徵可由CD-ee關係曲線來描述,即表達超分子手性的圓二色 (CD) 光譜信號與手性構築單體或手性模板分子的對映體過量值 (ee) 的關聯。
  • 沉痛悼念:著名電化學家,廈門大學周紹民教授
    1957年回國後,周先生開啟了服務於廈門大學的新徵程,竭誠致力於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組織管理等各項工作,做出了眾口皆碑的突出貢獻。周紹民先生於1957年7月晉升副教授, 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晉升教授, 1984年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被增列為全國第二批博士生指導教師。
  • 甲醇直接制乙二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
    化學化工學院王野教授課題組與鄧德會研究員課題組(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程俊教授課題組(化學化工學院)合作,在甲醇C−C偶聯直接制乙二醇的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成果「Visible
  • 南科大近期發表了這些科研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團隊聯合同濟大學教授朱瑞新團隊和德國杜塞道夫大學William Martin教授團隊,在真核細胞線粒體與Alpha變形細菌之間的進化關係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 【催化】福州大學王緒緒教授等在PNAS 發表光催化研究成果
    近日,福州大學化學學院/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緒緒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臺灣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等大學學者的合作研究論文「Defect engineering of metal–oxide interface for
  • 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張乾二逝世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乾二先生於2020年 5 月 3 日 20時 33分安詳辭世,享年 93歲。張乾二院士生平出生年月:1928年8月 出生地: 福建省惠安縣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47—1951,廈門大學化學系,本科生1951—1954,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1954—1962,廈門大學化學系,講師1962-1978,廈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 曾虹燕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催化與環境領域頂級學術期刊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6日訊(通訊員 劉宇謙)近日,湘大化工學院博士研究生陳超榮在曾虹燕教授和徐聖博士的聯合指導下,合成了一種高效降解抗生素廢水的光催化材料,為科學處理抗生素廢水,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提供了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梁彥瑜教授Angew:缺陷碳氧還原電催化材料設計...
    研究人員相繼開發了以氮(N)原子為主的雜原子摻雜策略和碳缺陷工程策略,實現了碳骨架的電子結構的重新分布、有效活化了π電子,從而賦予碳材料顯著的電催化ORR性能。同時,在複雜的N摻雜缺陷碳體系中,摻N位點存在明顯的邊緣效應,導致碳邊緣缺陷處摻N位點的ORR活性高於其他位置。因此,合理設計和構建雜原子摻雜位點的碳缺陷機構、進而調控優化碳骨架電荷分布,有望進一步提升其ORR活性。
  • 推薦閱讀|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教授團隊研究論文:手性脲/有機鹼二元體系協同催化外消旋丙交酯立構選擇性開環聚合
    基於上述背景,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教授團隊利用L-苯丙氨酸甲酯(L-Phe-OMe)、L-丙氨酸甲酯(L-Ala-OMe)以及L-纈氨酸甲酯(L-Val-OMe)分別與4-三氟甲基苯,比一般的有機脲溶解性好,且手性脲/DBU體系的催化效率高,反應速率快,rac-LA單體在10 min內轉化率高達97%,L-Phe-U/DBU二元催化體系可以實現rac-LA的可控聚合,得到的聚乳酸分子量分布窄(Ð= 1.18),熔點Tm為154 °C,屬於半結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性能。
  • 廈門大學劉剛教授團隊在仿生納米藥物系統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分子疫苗學和分子診斷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影像暨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劉剛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gnetic nanocages for cancer magneto-catalytic
  •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近期,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資助下,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論文通信作者為東南大學崔鐵軍教授及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Francisco J. Garcia-Vidal教授,第一作者為東南大學張浩馳博士。一直以來,分辨亞波長間距信號並進行高質量傳輸吸引著不同領域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光子學、超解析度成像、密集通信等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南大學雷永鵬等金屬電催化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雷永鵬教授等在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接連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 前沿|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我校與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量子信息與通信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舉行3月21日上午,我校與中國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量子信息與通信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九龍湖校區舉行。
  • 從廈門質譜推出MALDI-TOF看國產質譜研發——訪廈門大學何堅教授
    廈門大學機電系(原科學儀器工程系)教授、廈門質譜公司總經理、microTyper MALDI-TOF研發總工程師何堅專注質譜研發20餘年,他在2012年創建了廈門質譜公司。何堅教授帶領其研發團隊在此前不到兩年時間內推出了國產GC-TOF和MALDI-TOF兩款商業化質譜,實現了國產質譜的多個突破。
  • 中南大學雷永鵬團隊:連發多篇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成果!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雷永鵬教授研究組在非貴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接連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Small》(IF=11)、《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