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2020-09-09 高分子科學前沿

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由手性構築基元藉由分子間非共價作用形成,或非手性構築基元在手性模板分子誘導下組裝形成,已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手性發光材料、光伏器件等領域展現應用價值。超分子手性是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重要性質,其特徵可由CD-ee關係曲線來描述,即表達超分子手性的圓二色 (CD) 光譜信號與手性構築單體或手性模板分子的對映體過量值 (ee) 的關聯。CD-ee關係曲線以線型最為常見,S-型相關亦有諸多實例,而反S-型相關則鮮有報導 (圖1a)。近年來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致力於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構建、超分子手性特徵探究及應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進展,尤其發現並拓展了反S-型手性相關的超分子聚集體體系。近期他們系統論述並展望了超分子聚集體的非線性 (S-型和反S-型) 手性相關特徵,相關結果以進展報告形式刊發於Advanced Materials期刊 (Adv. Mater.2020, 1905667, DOI: 10.1002/adma.201905667)。

圖1. (a) 三種不同的CD與ee值關係曲線 (S-型:藍色實線;線型:黑色虛線;反S-型:紅色實線);(b) S-型和反S-型手性特徵之超分子聚集體的形成機制示意圖

1. S-型超分子手性相關

呈現S-型手性特徵的超分子聚集體已有諸多報導和機制研究,被命名為「多數法則效應」,其形成前提是聚集過程存在同手性傾向,但容許一定的「錯配」;形成機制是佔少數的發生「錯配」的對映體分子不足以改變佔多數的對映體主導的超分子聚集體的螺旋方向,因此ee值較低的手性對映體混合物分子聚集後表達出高ee甚至手性純化合物的聚集體的光學活性特徵,體現手性放大效應 (圖1b)。超分子手性的S-型相關可藉由錯配能和螺旋反轉能進行理論定量描述,其存在的關鍵原因是螺旋反轉能大於錯配能。

作者介紹了超分子手性S-型相關的研究歷史;依據構築基元結構分類介紹了呈現S-型手性相關的超分子聚集體體系,包括BTAs,OPE-TAs,OPVs,porphyrins和PBIs等;總結了這些構築基元的主要結構特點,即由π-中心和外圍的手性側鏈組成,前者導致構築基元易於通過分子間π-堆積和氫鍵作用於非極性溶劑中形成聚集體,後者通過手性傳遞驅使聚集體的螺旋性並提高溶解性。作者亦從理論的角度,依據錯配能和螺旋反轉能對S-型手性相關進行定量描述,給出並分析了文獻中已報導的錯配能和螺旋反轉能數值,指出超分子手性S-型相關之手性放大程度與螺旋反轉能和錯配能的差值呈正相關性。據此提出增強S-型超分子手性相關的構築基元設計策略:引入額外的分子間弱相互作用,如滷鍵、靜電、金屬配位等作用,以進一步穩定聚集體的螺旋性,提升螺旋反轉能;採用較小的手性基團,以減小立體空間位阻,降低錯配能。

2. 反S-型超分子手性相關

較之S-型相關,反S-型超分子手性特徵卻鮮有報導,更無實驗和機制研究。2014年,江雲寶教授課題組在發展動態超分子聚集體的手性傳感體系時,意外發現:蘋果酸 (Mal) 誘導含硼酸基團的非手性苝醯亞胺染料分子PBIEtoBA形成超分子聚集體時,所得CD-ee曲線呈現罕見的反S-型 (圖2, Chem. - Eur. J.2014, 20, 11793),推測聚集過程中協同效應驅使蘋果酸對映體混合物以外消旋組合的形式優先參予與染料分子的結合併誘導後者聚集。反S-型曲線中高ee區域的斜率更高,有利於ee測定,可發展準確測量高ee值的光譜新方法 (Chem. Commun.2016, 52, 12669)。近年來,他們又在手性硫醇配體與銀離子的配位聚合物、引入內消旋誘導劑的苝醯亞胺染料聚集體等體系中觀察到了反S-型超分子手性特徵,並初步探討了其形成機制,指出外消旋或內消旋聚集體的形成是關鍵 (Chem. Commun.2017, 53, 255;2019, 55, 12849; J. Org. Chem.2019, 84, 14587; Sci. Sin. Chim.2020, 50, doi: 10.1360/SSC-2020-0124)。

圖2. 蘋果酸 (Mal) 誘導苝醯亞胺染料分子PBIEtoBA形成超分子聚集體的CD光譜和聚集體CD信號與Mal之ee值的關係曲線

作者詳細論述了已報導的數例呈反S-型手性相關的超分子聚集體體系。著重分析了導致反S-型相關的可能機制:(i) 誘導聚集過程中異手性誘導劑優先匹配結合,導致外消旋聚集體的優先形成;(ii) 內消旋組分破壞螺旋組裝。目前,反S-型手性相關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作者對其後續發展進行了多方面展望,包括:(i) 已報導的反S-型手性相關體系主要為多組分誘導聚集體系,因此需著重發展呈反S-型相關的手性構築基元自聚集體系,其機制研究或更有利反S-型手性相關的理解,作者認為其主要形成機制是異手性組分優先形成外消旋聚集體,並擾亂剩餘同手性組分的螺旋聚集,如圖1b所示;(ii) 受啟發於描述S-型手性相關的螺旋反轉能和錯配能,作者提出需建立和引入新的理論模型和新的能量以定量描述反S-型手性相關,如異手性結合與同手性結合之間的能量差異或可採用;(iii) 反S-型手性相關的應用體系需進一步拓展,尤其在ee測定方面,除蘋果酸外,適用於其它手性物種的反S-型手性相關誘導聚集體系亟待開發,以利高ee值的精確測定,促進不對稱合成條件的高通量篩選。

超分子手性非線性相關的總結、討論和展望不僅有助於超分子手性特徵的全面理解,更為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精準構築和應用提供理論和實驗基礎。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1905667

課題組連結:

http://jianggroup.xmu.edu.cn/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超分子手性是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重要性質,其特徵可由CD-ee關係曲線來描述,即表達超分子手性的圓二色 (CD) 光譜信號與手性構築單體或手性模板分子的對映體過量值 (ee) 的關聯。CD-ee關係曲線以線型最為常見,S-型相關亦有諸多實例,而反S-型相關則鮮有報導 (圖1a)。
  • 【人物與科研】暨南大學李丹教授課題組:非手性物質能有光學活性嗎?
    近日,暨南大學李丹教授課題組發現一例非手性結構卻具有光學活性的腺嘌呤基生物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J. Am. Chem. Soc.1984-2016年,在汕頭大學工作,曾任汕頭大學副校長;2016年10月起,在暨南大學工作,現任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李丹教授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一直從事超分子配位化學研究,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國家973計劃(課題組長)等。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如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 湘潭大學在超分子手性反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葉強博士課題組與國內外課題研究組合作,在單手性分子超分子手性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發現,S或者R構型分子都可得到左旋和右旋的超分子結構,獲得左旋或右旋的圓偏振發光,並可在不同的溶劑組合中取得類似的結果,證明通過構象實現超分子手性調控具有普遍性。
  • 國科大舉辦「超分子手性——基本概念以及應用」主題講座
    6月20日上午10點,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劉鳴華研究員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以「超分子手性——基本概念以及應用」為題的講座。講座伊始,劉鳴華研究員向同學們介紹了超分子手性的產生、應用和表徵方法以及超分子組裝體的手性研究等工作。
  • 復旦大學化學系李明洙教授課題組招生、招聘公告
    李明洙,教授,博士生導師,韓國科學院院士,國際知名超分子化學家,主要從事超分子組裝體的構築、功能性納米材料的開發及生物藥物材料的設計方面的研究,共發表SCI 研究論文230 餘篇  課題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以兩親分子自組裝為手段,構建新穎的納米材料,結合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拓展其獨特性質。近幾年來,通過對外界刺激下超分子組裝體形貌改變為切入點,研究了耗散自組裝與基於非平衡態的超分子組裝體。同時,以分散性良好的二維多孔片層組裝體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其在催化大環環化反應,手性拆分等方面的應用。以上兩個研究方向成果詳見近期發表的文章(如Nat.
  • ...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2020線上API展會,碼上看導讀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 [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Chem. Int.
  • 福建物構所等發表超分子分析化學研究綜述
    將超分子化學和分析化學完美結合起來的超分子分析化學近年來備受關注。該領域研究受體和分析物的作用、組裝以及分析物誘導的信號傳導和調控,在環境監測、疾病診斷、藥物篩選、手性分析分離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其中Lehn教授報導的三(聯吡啶)穴狀配體與稀土金屬離子形成的化合物已經被CisBio公司商品化用於免疫分析檢測。Parker教授等課題組也通過在多齒大環配體,如DTP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O3A(1,4,7,10-四氮雜環十二烷-1,4,7-三乙酸)等,連接一個或多個發色團或靶向基團,大大提高了稀土化合物在生物成像和分析檢測中的光學性能和靶向性。
  •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5-29  瀏覽: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化學期刊發表論文,手性分子檢測方面
    手性分子的定性和定量檢測,在分析科學、化學生物學、藥物和農藥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傳統的光譜法和色譜法由於普適性不高、操作難度大以及設備昂貴等原因,在手性分子檢測領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尋找新的手性響應性理論以及檢測技術仍然是一個挑戰。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湖北教授最新研究,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12月21日,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響因子12.959)在線接收武漢紡織大學王棟教授課題組在聚合物手性可控合成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Handedness Inversion of Chiral 3-
  • ...大學閆鵬飛、李洪峰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導讀 日前,黑龍江大學閆鵬飛、李洪峰教授領銜的光功能稀土超分子材料課題組在圓偏振螢光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通過手性輔配體誘導的策略成功構築了一對對映體純的稀土四面體籠。
  • 廈門大學吳喬課題組發表《The EMBO Journal》論文
    首頁 » 廈門大學吳喬課題組發表《The EMBO Journal》論文 廈門大學吳喬課題組發表《The EMBO Journal》論文 來源:生物通 2006
  • JPCL熱點評述 | 手性光電材料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常規手性材料的手性還相對較弱,對圓偏光的選擇性還不夠好。因此,要想實現手性光電子學最終的實用化,必須發展新型的,低成本的,可溶液處理的,兼具有良好光學、電學和自旋性能的多功能強手性光電材料。鑑於手性光電材料的巨大潛力和近期手性鈣鈦礦材料方面的重要進展,這裡以物理化學快報(J. Phys. Chem.
  • 何川課題組JACS:如何流水線般的構建矽中心手性?
    何川課題組JACS:如何流水線般的構建矽中心手性?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的何川(點擊查看介紹)課題組從簡單的二氫矽烷和烯烴出發,首次實現了銠催化的串聯不對稱碳氫矽化/烯烴矽氫化反應,一鍋法流水線般實現了四取代矽中心手性苯並噻咯類衍生物的高效
  • 傳承與發展,匯原子光譜新進展——第五屆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
    、華僑大學副書記劉斌、廈門大學黃本立院士分别致辭。開幕式由廈門大學教授王秋泉主持。廈門大學副校長江雲寶  致辭中,江雲寶主要介紹了廈門大學化學學科的發展概況,並祝願本次會議順利召開。廈門大學化學學科與廈門大學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特色。尤其廈門大學是最早設立分析化學學科的大學之一,在光譜、質譜等分析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多優秀的成果。
  • 【光學】當分子自組裝遇上非線性光學
    自組裝體系存在於生活和科技的方方面面,它們通常表現出與周圍環境不同的化學結構和性質,並且有可能表現出空間各異性(spatial heterogeneity)。因此,如果能夠在一個繁複動態的系統中,有選擇性地檢測自組裝系統,並且檢測它的化學結構、分子動力學以及在空間的形貌,這將有助於解析自組裝從分子層面至介觀層面的結構、動力學和性質的關係。
  • 武漢科技大學在超分子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武漢科技大學「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立足自身特色,與納米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合作,在刺激響應性導電水凝膠、二維材料、腫瘤精準診療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 超分子科學研究進展
    曾任吉林大學化學系系主任,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副校長。《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國家教育部科技司化學學部組長。現任吉林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教授。從事聚合反應與共聚反應概率統計理論研究,近年來開展超分子組裝體系的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合著專著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