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當分子自組裝遇上非線性光學

2021-01-20 X-MOL資訊

副標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熊偉課題組和頻振動光譜顯微鏡方向取得重大進展分子自組裝是指分子在不受人為幹預的情況下,自發組成有序結構的過程。非線性光學,聽起來與化學幾乎毫無關聯。然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熊偉課題組,這兩者美妙地結合在了一起,並且揭示了水分子在自組裝系統中獨特的氫鍵動力學和其對自主裝系統的力學性質的影響。這個研究的最新成果於近期發表在PNAS 等期刊上。那麼,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是如何擦出火花的呢?自組裝體系存在於生活和科技的方方面面,它們通常表現出與周圍環境不同的化學結構和性質,並且有可能表現出空間各異性(spatial heterogeneity)。因此,如果能夠在一個繁複動態的系統中,有選擇性地檢測自組裝系統,並且檢測它的化學結構、分子動力學以及在空間的形貌,這將有助於解析自組裝從分子層面至介觀層面的結構、動力學和性質的關係。近些年來,熊偉課題組致力於開發出更高維度的和頻振動光譜顯微鏡(Vibrational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Microscopy, VSFGM),從而從自組裝系統中可以獲得更清晰的多維度分子信息,實現「升維打擊」。目前課題組已經開發出世界上首臺全共線外差和頻振動光譜顯微鏡(Fully-Collinear Heterodyne-detected VSFGM)和首臺瞬態和頻振動光譜顯微鏡(Transient VSFGM),並利用這兩臺全新的顯微鏡研究了一個分子自組裝體系,相關工作分別發表在ACS Photonics 和PNAS 上。該顯微鏡有望在未來用於更多分子自組裝體系、高分子體系和軟物質方面的研究。下面就此系列性研究成果做一簡單的回顧。



和頻光譜(Sum Frequency Generation,SFG)技術是一種相干的二階非線性光學過程,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華人教授沈元壤於1987年首次報導。當兩束脈衝雷射同時照射到同一樣品時,會產生頻率等於兩束入射光之和的光信號,這就是和頻光譜信號。因為和頻光譜是一種二階的過程,只有具有非對稱中心的樣品才會給出信號。這樣的具有非對稱中心的樣品包括表面/界面,以及具有非對稱中心的生物樣品和自組裝結構等。當這兩束光中有一束是紅外光時,這個過程被稱作和頻振動光譜,可以給出處於非對稱中心環境的化學鍵振動光譜。比如用常規的光譜手段(紅外光譜或者拉曼光譜)來測量水的信號時,界面水的信號會完全被體相水的信號所掩蓋;但是若使用和頻振動光譜來研究水,則體相水處於具有對稱中心的環境中,從而不會產生信號,所以觀測到的信號來源於界面水。另外的一個例子是研究植物中的纖維素:在植物中,除了纖維素外,還有一種叫做半纖維素的物質。半纖維素與纖維素具有類似的構成,因此使用紅外或者拉曼是無法進行區分的。但是利用和頻振動光譜進行研究時,半纖維素因為具有隨機和非結晶性的結構從而基本沒有信號,從而可以實現對植物中纖維素的選擇性研究。通過將和頻振動光譜技術與顯微鏡技術結合,則可以觀測到具有非對稱中心環境的化學鍵在空間中的分布,並有利於識別微小信號。



熊偉課題組開發了一個全共線外差和頻振動光譜顯微鏡,並用它研究了一個自組裝體系。通常的光學檢測器只測量光強(I=E2),從而丟失了相位的信息。在SFG中,相位信息代表著分子的絕對取向。將外差法(Heterodyne-detection)引入到VSFGM,通過將信號與另一束頻率相同的已知光(被稱作局部振蕩器,Local Oscillator)一起送到檢測器中形成幹涉條紋,可以獲取相位信息,並判斷每個區域中分子的絕對取向。傳統的外差法採用的是麥可遜幹涉儀模式,對儀器的力學穩定性甚至樣品的平整度有很高要求,因此顯微圖像中的相位信息可重複性較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熊偉課題組搭建了第一臺全共線的外差和頻振動光譜顯微鏡。在這種全共線的模式下,該顯微鏡的相位穩定性,相較於麥可遜幹涉儀模式,提高了至少9倍,並且不受樣品平整度的影響。他們用這個顯微鏡研究了一個旋塗在金表面的分子自組裝體系——SDS@2β-CD(十二烷基硫酸鈉和β-環糊精)。這是一種可以用來模擬蛋白質組裝的晶格自組裝(crystalline lattice self-assembly)體系,而且根據前人的研究(Nat. Commun., 2017, 8, 15856),它具有多種不同的形貌,並且每一種都在蛋白質自組裝中有所對應。

圖1. (a) 蛋白質可以自組裝形成各種不同形貌的結構;(b) SDS@2β-CD可以自組裝成具有類似形貌的結構。圖片來源:Nat. Commun., 2017, 8, 15856通過外差法研究體系中的CH鍵的相位,熊偉課題組發現SDS@2β-CD超分子自組裝形成了20-100 μm2大小的區域,並且每個區域具有不同的取向。如果不使用顯微技術,則這些朝向相反區域的信號會彼此抵消。這個結果表示這個自組裝系統只在百平方微米級別是有序的,超出這個範圍,這個系統變得無序。熊偉課題組又從理論上分析了這個自主裝系統VSFG信號的來源:β-CD分子的手性在最後形成的聚集體中被保持,形成不對稱中心,從而產生VSFG信號。因此,該技術理論上可以用於具有手性的樣品的測試。這部分的工作發表在了ACS Photonics 上(ACS Photonics, 2017, 4, 1839)

圖2. (a) 相較於傳統的麥可遜幹涉儀模式,全共線模式的相位穩定性提高了9倍。小圖:全共線模式在2小時內都保持著出色的穩定性。(b) 每種顏色代表一種譜線。其中最常見的兩種在 (d) 中顯示:它們正好具有相反的符號,代表取向相反的兩種結構。(c) 青色譜線是將 (b) 中青色區域內的譜線進行平均,來模擬如果不使用顯微技術將會得到的結果:由於不同取向的譜線進行抵消,將會幾乎不可見。(d) 最常見的兩種譜線。在縱軸方向它們進行了移動以使得能更好的觀察它們。圖片來源:ACS Photonics, 2017, 4, 1839之後,熊偉課題組繼續在研究來自於自組裝體系本身和其中水分子的羥基,以及水分子與自組裝系統之間的氫鍵作用動力學。這個自組裝體系在OH區域有三個峰,分別在~3050、~3280和~3400 cm-1——為與自組裝有強氫鍵作用的水分子,以及β-CD的二級羥基、一級羥基的信號。結合3050 cm-1峰的位置相較於一般的水的OH峰明顯紅移,這說明樣品中的強結合水與β-CD形成了很強的氫鍵,從而使得這些強結合水整體跟從β-CD形成了具有非中心對稱性的結構。這意味著,水分子和β-CD的氫鍵作用足夠強具有手性,以至於聚集體SDS@2β-CD手性通過氫鍵作用傳遞給了水分子。這一部分的工作發表在了JPCB上(J. Phys. Chem. B, 2019, 123, 6212-6221)。以上工作的令熊偉課題組對這個體系產生了更多的好奇:是否有氫鍵的直接證據?還有這些結合水是如何在自組裝中分布的呢?水分子對這些自組裝系統的性質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於是他們搭建了世界首臺瞬態和頻振動顯微鏡。對於瞬態過程,先用一束高能量的被稱為泵浦(pump)的光來激發樣品,隨後測量有和沒有泵浦時VSFG信號的差值,通過調節泵浦光與VSFG信號之間的延遲時間完成對動力學的測量。通過對不同區域的動力學進行測量,他們發現3150 cm-1有一個正的信號。由於這個信號相對於~3050 cm-1的結合水峰發生了藍移。這個信號來源於結合水與二級羥基之間氫鍵的破壞與恢復。這項研究最有趣的顯現是熊偉課題組發現不同區域的這個~3150 cm-1的動力學過程略有不同。在有的區域,可以用一個指數衰變函數來擬合,而在其他的區域則是先上升後下降的過程,需要用兩個指數函數來擬合(其壽命分別稱之為t1和t2)。此外,在不同區域的t1和t2會不同,而在同一個區域中不同的位置,它們是相同的。氘代實驗證實t1對應的是O…O距離的波動,而t2則對應的是氫鍵通過福斯特共振能量轉移過程(FRET)進行恢復。因為FRET的速率與供體-受體距離以及受體的數目有關,所以t2可以用來描述不同區域水合程度的指標。根據熊偉課題組的模型,這些自組裝區域中的水合程度十分不同:有的自組裝區域平均每一個β-CD只有兩個水分子,而在離其不遠的其他區域則會有六個水分子結合在β-CD(這裡的水合程度指的是與β-CD二級羥基形成強氫鍵的結合水)。以往對SDS@2β-CD的研究表明這個自組裝體系中同時具有柔性和剛性。熊偉課題組的研究表明,這些與自組裝體系有強氫鍵作用的水可能對系統的力學作用起著很大的作用。因為水合程度的不同,各自組裝區域的超快的氫鍵動力學有所不同,而這些氫鍵可以影響自組裝體系的柔性。在另一方面,同一個自組裝區域中的氫鍵動力學是高度一致性,這反映了這個系統的剛性。因此控制水合對未來類似體系的設計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這部分的工作發表在了PNAS 上(PNAS, 2020, 117, 23385-23392)。

圖3. (a) 通過譜線擬合,我們發現這個自組裝體系在OH區域有三個峰,分別為與自組裝有強氫鍵作用的水分子, 以及β-CD的二級羥基,一級羥基的信號。(b & c) 兩個不同區域的瞬態動力學。(d & e) 這兩個瞬態動力學正信號分別的積分結果。圖片來源:PNAS, 2020, 117, 23385-23392


熊偉教授,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2014年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至今,研究領域為非線性光學,包括和頻振動光譜顯微鏡(Vibrational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Microscopy,VSFGM)、二維和頻振動光譜(2-Dimensional Vibrational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2D-VSFG)、二維紅外(2-Dimensional IR,2D-IR)和瞬態X光(Transient X-ray)等,已有多篇文章發表於Science、PNAS、JACS、Science Advances和ACS Photonics等雜誌。熊教授已獲得多個學術獎項,包括Sloan Fellowship, NSF CAREER Award, AFOSR Young Investigator Program Award, DARPA Young Faculty Award,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Lectureship 和NIH Maximizing Investigators』 Research Award 等。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153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當分子自組裝遇上非線性光學!UCSD熊偉團隊:和頻振動光譜顯微鏡方向取得重大進展
    分子自組裝是指分子在不受人為幹預的情況下,自發組成有序結構的過程。非線性光學,聽起來與化學幾乎毫無關聯。自組裝體系存在於生活和科技的方方面面,它們通常表現出與周圍環境不同的化學結構和性質,並且有可能表現出空間各異性(spatial heterogeneity)。因此,如果能夠在一個繁複動態的系統中,有選擇性地檢測自組裝系統,並且檢測它的化學結構、分子動力學以及在空間的形貌,這將有助於解析自組裝從分子層面至介觀層面的結構、動力學和性質的關係。
  • 新聞背景:雙原子分子 雷射介質光譜 非線性光學
    新華網北京9月9日電(記者徐宜軍、李亞傑)一切物質都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由兩原子組成的分子稱為雙原子分子,是分子結構最簡單的。雙原子分子分為同核雙原子分子與異核雙原子分子,例如氧分子為同核雙原子分子,氟化氫(HF)、氯化氫(HCl)為異核雙原子分子。  分子中的原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
  • 清華大學提出一種全新人工光學非線性材料
    該成果基於經典電磁學理論,利用超構材料思想,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人工光學非線性材料。圖為(a)非線性超分子陣列結構示意圖,(b)單個非線性超分子結構示意圖光學非線性是一種強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普遍性的物理效應,已在雷射技術、光通訊和光信息技術等顛覆性技術領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對非線性光學機制的最新解讀
    來自柏林馬克斯伯恩研究所和羅斯託克大學的物理學家現在揭示了一種迄今為止被忽視的非線性光學機制,它是由電介質中電子的光誘導隧穿產生的。對於接近材料損傷閾值的強度,在隧穿過程中產生的非線性電流成為強光爆發的主要來源,這是入射輻射的低次諧波。這些發現,剛剛發表在《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上,極大地擴展了對電介質材料光學非線性的基本理解,以及它在信息處理和光基材料處理中的應用潛力。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一個新型非線性光學的材料寶庫
    非線性光學材料是未來集成光電子器件的核心元素。二維材料具有與傳統體材料所不同的各種新穎的物理化學特性,並且完美的符合了人們日益增加的對於小型化、集成化、高效率、多功能器件的需求,因而成為了目前各學科交叉研究的熱點和重點。
  • 三階非線性光學玻璃研究概況
    一般,質量較大的原子核位移對由光電場引起的非線性光學效應的貢獻並不顯著。  有許多技術可用來觀測介質中的三階非線性光學效應,這些技術包括:三次諧波發生、光學克爾快門、簡併四波混頻、Z掃描、Mach-Zehnder幹涉測定等。  2、三階非線性光學玻璃材料  非線性光學玻璃由於與現有的光纖系統具有相容性和較快的響應速度,因而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
  • 小料科普 | 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非線性光學晶體
    這個能改變雷射顏色的神奇小東西,就是今天要介紹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什麼是非線性光學晶體說起非線性光學晶體,就離不開雷射,人們就會想起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中的雷射劍。1961年,Franken等首次發現雷射通過石英晶體時會產生倍頻現象,隨後科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雷射在通過某些特定晶體時會產生倍頻、和頻、差頻、混頻與光參量振蕩等光學變頻現象,這些晶體被稱為非線性光學晶體。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變頻,簡單地說就是改變雷射波長、其中最常用的變頻是使輸出雷射的頻率是輸入雷射的倍數關係。改變雷射的波長,對我們人的眼睛來說,就是改變了雷射的顏色。
  • ...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2020線上API展會,碼上看導讀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 [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Chem. Int.
  • 能谷與非線性光學
    恰恰在非線性光學中,二次諧波過程也同樣對空間的中心反演對稱破缺極端敏感。作為一個最簡單的二階非線性過程,二次諧波過程能把入射激發光的頻率加倍,產生波長減半、光子能量加倍的光信號。正因為二次諧波過程和能谷自由度一樣對中心反演對稱破缺極端敏感,非線性二次諧波過程可以很好地用來研究新型二維材料中的能谷自由度。事實上,這些能谷材料中的非線性二次諧波信號也都非常顯著。本文將著重介紹如何利用非線性二次諧波過程理解這些新型原子晶體二維材料中的能穀物理。同時,鑑於過渡金屬二硫屬化物在能谷材料中的代表性和筆者本人有限的學識,這裡就以過渡金屬二硫屬化物的非線性光學進行展開。
  • 探索硼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艱難歷程
    1 我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結緣過程  1962年夏季,陳創天院士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被分配到福州的中國科學院華東物質結構研究所,專門從事物質的微觀結構(原子,分子層次)和宏觀性能之間的相互關係方面的研究。
  • 清華材料學院周濟等在人工非線性光學材料方面研究取得突破
    清華材料學院周濟等在人工非線性光學材料方面研究取得突破清華新聞網4月18日電 4月17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周濟教授課題組在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題為「由電磁耦合超構分子產生的人工非線性」(Artificial Nonlinearity Generated
  • 非線性光學晶體現狀及發展趨勢
    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之一,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其發展程度與雷射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可以用來進行雷射頻率轉換,擴展雷射的波長;用來調製雷射的強度、相位;實現雷射信號的全息存儲、消除波前疇變的自泵浦相位共軛等等。
  • 小料科普 | 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非線性光學晶體
    這個能改變雷射顏色的神奇小東西,就是今天要介紹的非線性光學晶體。什麼是非線性光學晶體說起非線性光學晶體,就離不開雷射,人們就會想起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中的雷射劍。1961年,Franken等首次發現雷射通過石英晶體時會產生倍頻現象,隨後科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雷射在通過某些特定晶體時會產生倍頻、和頻、差頻、混頻與光參量振蕩等光學變頻現象,這些晶體被稱為非線性光學晶體。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變頻,簡單地說就是改變雷射波長、其中最常用的變頻是使輸出雷射的頻率是輸入雷射的倍數關係。改變雷射的波長,對我們人的眼睛來說,就是改變了雷射的顏色。
  • 多模光纖中的非線性光學
    多模光纖中各個模式間的複雜相互作用,能夠產生比單模光纖更加豐富的非線性光學現象。圖 1 多模光纖中的結構和模式特性[1]。圖 2 GRIN多模光纖中LP01, LP02, LP03的線性傳輸[1]多模光纖中的非線性效應與單模光纖中的類似,包括自相位調製(Self-Phase Modulation, SPM)、交叉相位調製(Cross-Phase Modulation, XPM)、四波混頻(Four-Wave Mixing, FWM)、自陡峭
  • 石墨烯非線性光學研究獲得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吳施偉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副研究員程晉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長淦
  • 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在雷射頻率變換、信息通訊、光信號處理等眾多領域都具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
  • 氟硼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雷射光源的波長拓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頻率轉換器件材料——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變頻能力。
  • 「新型紫外/深紫外硼酸鹽非線性光學材料的設計與製備研究」
    」取得階段性成果,該計劃自2014年執行以來,圍繞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發的關鍵科學問題和主要研究內容,以硼酸鹽材料結構設計-生長-表徵為研究思路在結構性能關係研究方面:與臺灣淡江大學教授李明憲合作開發了基於Bader AIM理論的原子實空間切割方法,該方法可以精確地確定原子和基團對非線性光學效應的貢獻量,為非線性光學晶體中關鍵功能基團的篩選提供了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首次將人工蜂群算法應用於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材料的預測,搜索了NaBeBO3
  • ...超快雷射、高精度衍射光柵、非線性光學晶體榜上有名
    據介紹,超強雷射技術及裝置、高精度衍射光柵製造技術項目和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項目入選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成果,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及裝備研製項目入選國民經濟主戰場的成果。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作為我國雷射慣性約束聚變(ICF)裝置研究的發源地和核心團隊,上海光機所先後完成了神光Ⅰ、神光Ⅱ系列高功率雷射裝置建設,為高能密度物理前沿研究和國家戰略高技術發展提供了核心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