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大舉辦「超分子手性——基本概念以及應用」主題講座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6月20日上午10點,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劉鳴華研究員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以「超分子手性——基本概念以及應用」為題的講座。

講座伊始,劉鳴華研究員向同學們介紹了超分子手性的產生、應用和表徵方法以及超分子組裝體的手性研究等工作。劉老師首先介紹了超分子科學的發展和超分子領域中手性現象,在此基礎上對手性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手性超分子構築方法進行了深刻的解讀,還特別生動介紹了手性超分子自組裝的兩個原則「將軍與士兵原則」和「大多數原則」。其次,還進一步介紹了界面組裝體超分子手性的發現、界面超分子手性與非手性分子的結構關係、界面手性組裝體的功能化等研究內容。最後,劉鳴華研究員還分享了其課題組利用手性小分子構築水性超分子凝膠的研究。

本次講座內容豐富,不僅包括超分子手性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原理,常用的分析方法以及解決分析的思路,而且還有該實驗組大量相關科研工作的分享,充分向同學們展示了超分子手性研究的研究現狀和內容。對於即將進入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同學們來講具有學習和啟發意義。

劉鳴華研究員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化學會有序分子薄膜專業委員會主任。2000年獲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擔任Langmuir,Soft Matter,《材料導報》,《物理化學學報》,《無機化學學報》編委。主要研究領域:界面的分子組裝與組裝體的功能化,超分子手性,小分子有機凝膠,多層次有序結構如膠束,囊泡,微管,層狀複合物等的自組裝及相關軟物質材料研究。目前,已經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Langmuir,J. Phys. Chem. B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50餘篇。

相關焦點

  • 湘潭大學在超分子手性反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葉強博士課題組與國內外課題研究組合作,在單手性分子超分子手性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發表於《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題目為「手性聚集態誘導發光螢光分子中的溶劑極性驅動手性反轉和圓偏振發光」(Solvent Polarity Driven Helicity Inversion and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由手性構築基元藉由分子間非共價作用形成,或非手性構築基元在手性模板分子誘導下組裝形成,已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手性發光材料、光伏器件等領域展現應用價值。超分子手性是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重要性質,其特徵可由CD-ee關係曲線來描述,即表達超分子手性的圓二色 (CD) 光譜信號與手性構築單體或手性模板分子的對映體過量值 (ee) 的關聯。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由手性構築基元藉由分子間非共價作用形成,或非手性構築基元在手性模板分子誘導下組裝形成,已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手性發光材料、光伏器件等領域展現應用價值。
  • 超分子科學研究進展
    本文介紹了近幾年超分子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和基本問題,願為我國超分子科學的研究提供參考。 自然界億萬年的進化創造了生命體,而執行生命功能是生命體中的無數個超分子體系。對超分子的認識一直到20世紀中葉,特別是C. J. Pedersen、J. M. Lehn和D. G.
  • 講座回顧 | 超分子化學,帶我們走近生命
    11月2日下午咱們華商在圖書館大廳舉辦了一場富有含金量的講座「步向生命的學科:化學?化學!」
  •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二十八分會:超分子組裝與軟物質材料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二十八分會:超分子組裝與軟物質材料 2020-01-22 0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機械工程學院成功舉辦「交叉力學—無垠的疆域」主題講座
    本站訊 (通訊員 張建鵬)12月26日下午,「交叉力學—無垠的疆域」主題講座在北洋園校區37教一層宏遠報告廳成功舉辦,受機械工程學院力學系汪越勝教授、亢一瀾教授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技術科學部主任,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固體力學專家楊衛擔任本次講座主講嘉賓。
  • 準實驗研究法教學學術研修班講座在線舉辦
    、北京教科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員趙新亮博士主講,主題為「準實驗研究法:概念、方法與案例」。教學支持中心副主任姜永玲在主持講座時從教學學術概念的起源和內涵、從教師到教學研究者的角色轉換、舉辦研修班的預期目的和主題規劃、可開展的教學研究主題等方面進行了簡要介紹。趙新亮博士的講座承接教學學術研修班第3、4場定量研究主題,聚焦準實驗研究這一具體的定量研究方法,面向定量研究零基礎及初中級學習者,主要介紹了什麼是準實驗研究、如何設計準實驗研究方案等內容。
  • 福建物構所等發表超分子分析化學研究綜述
    將超分子化學和分析化學完美結合起來的超分子分析化學近年來備受關注。該領域研究受體和分析物的作用、組裝以及分析物誘導的信號傳導和調控,在環境監測、疾病診斷、藥物篩選、手性分析分離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 電磁手性:從基本原理到手性光學
    目前,手性光學的應用方向主要有:1) 手性結構中的非線性效應,如二次諧波產生(SHG),作為結構對稱性的極其靈敏的探針,使我們能夠區分手性和各向異性效應。對映選擇性的光學力和扭矩有助於光碟機動的手性物體的捕獲、推動、拉動、引導甚至分類。這些手性光學操縱方法可以應用於控制目標,從微小的人造物體到分子以及固體,液體或氣體物體。手性光學的力和轉矩很弱,為了適用於涉及控制更大和更重物體的實際應用,可以使用表面等離激元極化子來增加力和轉矩。4.
  • 聊城大學商學院舉辦「知網應用數據檢索以及論文寫作」講座
    商學院舉辦「知網應用數據檢索以及論文寫作」講座中國知網是將全社會知識資源進行高效共享,提供最豐富的知識信息資源的知識傳播與數位化學習平臺。為幫助商學院學子充分利用知網文獻信息資源從而更好地完成論文設計,12月29日,商學院舉辦「知網應用數據檢索以及論文寫作」講座。
  • 2019年度(第一屆)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青年創新學術講座獎揭曉
    ,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專業委員會決議授予三名學者「2019年度(第一屆)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青年創新學術講座獎」。侯軍利侯軍利,男,現任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直從事有機超分子化學的研究工作,在具有跨膜輸運功能自組裝體系的構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的成果,發展了一種基於單分子管狀結構來構築跨膜輸運自組裝體系的新策略,實現了系列複雜跨膜輸運過程的仿生及功能應用。曾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及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榮譽。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本期目錄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01引言光的感知是生物最基本的一種能力,因此發光材料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段春迎課題組報導了一系列穩定的稀土鈰的金屬-有機四面體籠,利用稀土特徵發光和超分子籠特有的限域空腔實現了對活體細胞中NO的生物成像檢測以及尺寸選擇性催化,並能夠通過便捷的螢光監測實現對催化反應進程的可視化跟蹤,揭示了稀土配位超分子籠的另一重要應用前景。
  • 國科大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揭牌成立---中國科學院
    由國科大、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產業網際網路發展聯盟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雁棲論壇同期舉行。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尚勇,中科院副院長兼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等出席並致辭。   李樹深在致辭時介紹,早在 2003 年,國科大就成立了專門機構,開展應急管理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是國內最早開展應急管理領域研究的單位之一。2006 年,國科大召開首屆「國際應急管理論壇」,至今已成功舉辦15屆,是國內應急管理領域舉辦最早、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國際會議。
  • 「知識付費」概念普及 付費講座正越來越多
    周末的北京,大都有近200場講座、沙龍在各個角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活動的主題也是五花八門:從圖書分享和籤售、手工藝品製作到出國留學、形象塑造再到時間管理、演講與口才乃至AI技術科普……各色各樣的主題講座沙龍填滿了這座城市。  在大眾以往的印象中,絕大部分講座是以免費和公益形式舉辦的,但隨著「知識付費」概念的普及,付費講座正越來越多。
  • 超分子聚合在材料科學中的意義和應用
    Takuzo Aida教授是高分子和超分子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化學與生物技術系教授, 日本紫綬帶獎章獲得者。Aida教授在超分子聚合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Science,Nature及其系列,PNAS,J.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發表論文超過400篇。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利用介孔無機材料進行可控大分子合成;(2)樹枝狀大分子的光和超分子化學;(3)介觀材料科學;(4)生物相關分子識別和催化。
  •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12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張希教授做客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為該所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作了題為「分子自組裝與解組裝報告主要闡述了兩親性高分子的可控自組裝與解組裝以及機理,尤其介紹了目前大家比較感興趣的紫外、可見光誘發的自組裝與解組裝的分子設計,以及目前分子自組裝研究領域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等,使參會的200多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受益匪淺。 張希院士,高分子化學家,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1992年在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2004年受聘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科學網—科學家為設計手性發光材料提供途徑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段鵬飛團隊和劉鳴華團隊合作,在同一個體系中實現了手性和激發態能量轉移調控的雙重圓偏振發光
  • 國科大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揭牌成立
    李樹深介紹到,早在 2003 年,國科大就成立了專門機構,開展應急管理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是國內最早開展應急管理領域研究的單位之一。2006 年,國科大召開了首屆「國際應急管理論壇」,至今已成功舉辦15屆,是國內應急管理領域舉辦最早、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國際會議。
  • 手性物質化學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丨中國學科發展戰略
    但在手性環境中,對映異構體之間在一些物理和化學性質上存在極大的差異,如具有相反的旋光性、不同的氣味等。由於組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如蛋白質、DNA 和糖等)都是光學純的手性物質,所以生命體本身就是一個手性環境。因此,手性藥物的對映異構體在生命體內表現出不同的生理活性也就不足為奇了。手性藥物是 21 世紀人類的一項重要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