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雷永鵬團隊:連發多篇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成果!

2020-12-06 孜然學術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雷永鵬教授研究組在非貴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接連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Small》(IF=11)、《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IF=5.2)等國際權威期刊。

對於可充金屬-空氣電池和全解水而言,析氧反應(OER)極其重要。但由於該反應高的活化能和緩慢的動力學,需要大過電勢來加速反應。為調控局域電子構型並提高OER的催化活性,作者採用陽離子取代和陰離子空位的雙調控策略,通過氰基交聯和溼化學還原法,合成了一種具有高穩定性、優異OER催化活性的富氧空位的Fe-Co-O超薄納米片。該催化劑的過電勢和塔菲爾斜率分別是260mA cm-2和53 mV dec-1,是已報導的氧化物粉末催化劑的最高水平之一。

理論計算對結果進一步作了解釋。從原子尺度上,該工作為「陽離子取代/氧空位」和「電催化活性」之間的內在關係提供了深刻的理解。該成果發表在《Small》,王啟晨(我校2018級博士生)和薛雄雄博士(湖南大學)為共同第一作者,雷永鵬和湖南大學馮頁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王定勝教授及我校熊翔教授給予了重要指導。

(a)雙金屬氧化物OER活性比較,(b)富氧空位的Fe-Co-O的理論模型,(c)陽離子取代策略的理論計算

由於量子限域效應,超薄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s)展現了非常好的電子特性和化學性質。化學氣相沉積(CVD)法製備的TMDs具有原子級厚度,表現出純度高、組成可調、尺度均勻等優點,為理解電催化材料的構效關係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原子尺度的表界面調控策略可有效調變CVD生長的TMDs的原子排布和電子結構,並提高導電能力。

作者對CVD方法合成的TMDs進行了歸納,闡述了各種界面、表面調控方法(幾何維度調控、缺陷工程、摻雜改性、相轉變、應力調控、異質結構建),對其在電催化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總結,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王啟晨為第一作者,雷永鵬、清華大學王定勝、湖南大學段曦東為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給予了重要指導。

針對電催化的CVD合成TMDs原子級工程策略示意圖

針對高效、廉價金屬電催化材料研發,雷永鵬等在泡沫鎳上合成了高活性、高穩定的NiCoP納米葉陣列(NiCoP@NF),在水-鹼電解槽中,該自支撐電極只需要1.87V的電壓就能提供200mA cm-2的電流密度;在太陽能水分解裝置中,其制氫效率高達11.4%。為開發低成本的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及其綠色可持續的產氫提供了借鑑。該結果發表於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重點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我校陳雷博士為第一作者,雷永鵬為通訊作者。唐有根教授給予了重要指導。

本文來自:中南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中南大學雷永鵬團隊:連發多篇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成果!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雷永鵬教授研究組在非貴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接連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Small》(IF=11)、《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IF=5.2)等國際權威期刊。
  • 中南大學雷永鵬等金屬電催化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雷永鵬教授等在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接連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 近日,湖南團隊在這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雷永鵬教授等在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接連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 廉價電催化水分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催化效率大幅提高
    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然而,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直被高價的貴金屬催化劑所制約,亟待尋找廉價的高性能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催化劑。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RHE的電壓條件下,催化二氧化碳電還原為一氧化碳的選擇性可達96%,並且具有出色的耐久性。該催化劑使用廉價的鐵作為活性中心,以碳材料作為載體,通過對鐵的配位結構的精確調控,克服了傳統的Fe-N4配位結構選擇性低的缺陷,提出了一種通過氧配位調控金屬活性中心電子結構從而改變其催化性能的新思路;與此同時,通過對碳的孔結構的調控,構建多級孔道,強化傳質過程,大大提升了催化劑的活性。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RHE的電壓條件下,催化二氧化碳電還原為一氧化碳的選擇性可達96%,並且具有出色的耐久性。該催化劑使用廉價的鐵作為活性中心,以碳材料作為載體,通過對鐵的配位結構的精確調控,克服了傳統的Fe-N4配位結構選擇性低的缺陷,提出了一種通過氧配位調控金屬活性中心電子結構從而改變其催化性能的新思路;與此同時,通過對碳的孔結構的調控,構建多級孔道,強化傳質過程,大大提升了催化劑的活性。
  • 東華大學楊建平、羅維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突破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羅維研究員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設計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Heterogeneous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 上海大學本科生在超分子化學與催化領域研究連發兩篇PNAS
    上海大學「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及理學院化學係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理學院2017級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李永生均參與了這兩篇論文的工作,其中一篇為第一作者。這也是上海大學首篇以碩士研究生為第一作者在PNAS上發表論文。
  • 中南大學王梁炳教授團隊在光固氮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梁炳特聘教授通過精細調控光催化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實現室溫高效光固氮,在《ACS Energy Letters》、《Appl. Catal. B: Environ.》、《ACS Catalysis》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團隊研究成果。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工產品,其衍生物氮肥作為現代農業的基礎,大幅提高各類農作物的產量,解決了全世界數十億人口溫飽問題。但是,傳統氨合成過程是在高溫高壓下通過氫氣和氮氣反應製得,耗能極高。據統計,每年合成氨所消耗的能量佔全球能源總消耗的2%左右。
  • 哈工大韓傑才院士團隊在2D過渡金屬二硫化物電催化材料的最新綜述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發現,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2D TMDs)由於其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獨特的電子結構、豐富的調控手段,使其成為具有較大應用潛力的非貴金屬催化劑之一,同時有關2D TMDs在電催化領域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目前熱點領域。
  • 中南大學在低成本儲能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梁叔全團隊在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國際材料與能源領域權威期刊陸續發表儲能材料創新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解決了該領域部分共性科學難題,有望推動廣受關注的低成本儲能領域進一步發展。
  • 廣東藥科大學科研團隊在電化學生物傳感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為基因分析、疾病診斷和藥物評價等領域提供了一種便攜、廉價檢測生物分子的新工具。我校新藥研發中心張陸勇/孫端平研究團隊瞄準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藥物篩選新方法,構建一系列新型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用於生物標記物的超高靈敏檢測,相關研究成果以廣東藥科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近期陸續發表於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中科院一區, IF: 10.257, 2篇)、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中科院一區,
  • 9篇高水平論文!中南大學梁叔全團隊在這個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梁叔全團隊在廣受關注的低成本儲能領域取得系列儲能材料創新研究成果,有望解決該領域部分共性科學難題。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國際材料與能源領域權威期刊陸續發表上。
  • 湖南大學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雲南大學團隊發表COF材料在金屬納米顆粒可控制備方面的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2月1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哲)近日,雲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動態共價軟物質研究團隊以雲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單位,在Wiley旗下的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Small(影響因子10.856)發表研究論文「Phosphine-Based Covalent Organic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化合物因為其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多功能材料,其中將二維材料構築成三維結構能夠滿足應用中的特定要求,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目前的方法面臨合成材料尺寸小、均勻性差和可控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尋求一種高效普適合成具有三維結構的二維金屬化合物的方法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在此,上海大學張久俊/趙玉峰團隊報導了一種通過構建B,N共配位的Zn-B/N-C催化劑來操縱s-帶的新方法。實驗和理論都證實,獨特的N2-Zn-B2構型至關重要,其中Zn+(3d104s1)可以容納足夠的離域電子,從而為關鍵反應中間體產生合適的結合強度,並促進催化表面和ORR反應物之間的電荷轉移。
  • 南京大學夏興華課題組在金屬單原子材料可控制備領域取得進展
    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的配位環境和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熱力學上,單原子具有高表面能,容易導致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
  • 澳門大學潘暉教授課題組:多金屬氮化物促進電催化析氧
    值得注意的是金屬氮化物的表面很容易被氧化成氧化物和氫氧化物。例如,在鹼性環境中電化學氧化過程中快速的表面重建和相變,催化劑的表面轉化為金屬羥基氧化物(*OOH)。通常,羥基氧化物被視為活性位點。因此,對相變和表面重建的透徹了解對於弄清催化機理和合理設計OER電催化劑至關重要。
  • 中南大學杜勇團隊在鋁合金析出強化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杜勇教授團隊在金屬材料期刊《Acta Materialia》發表題為「Atomic scale investigation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interface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