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本科生在超分子化學與催化領域研究連發兩篇PNAS

2020-12-03 騰訊網

近期,理學院上海大學「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Rebek教授和于洋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先後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題目分別為「Recognition with metallo cavitands」和「Relative hydrophilicities of cis and trans formamides」。上海大學「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及理學院化學係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理學院2017級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李永生均參與了這兩篇論文的工作,其中一篇為第一作者。這也是上海大學首篇以碩士研究生為第一作者在PNAS上發表論文。

李永生同學參與研究的方向是超分子化學,水溶性杯芳烴的合成及其應用,合成杯狀的大環化合物,探索其在分子識別、化合物分離以及開發新的化學反應方面的應用。李永生同學師從理學院化學繫於洋教授和Rebek教授。Julius Rebek教授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匈牙利科學院院士,是國際著名的化學家和生物有機化學家。Rebek教授自2016年12月加入理學院上海大學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以來,引薦上海市東方學者于洋教授於2017年4月加入上海大學,後相繼引薦義大利Manuel博士、巴基斯坦Faiz博士、印度Venkat博士、南開大學朱玉潔博士和華東師範大學吳乃偉博士加入上海大學理學院博士後流動站,招收碩士生李永生等,迅速組建了一支年輕而極富創造力的國際化研究團隊。

理學院長期以來致力打造卓越的國際化一流科研團隊,目前已形成以量子與分子結構國際中心(該中心發表了上大首篇Nature論文,2018年量子與分子結構國際中心的物理系博士研究生李木森在導師Jeffrey Reimers教授指導下發表首篇上大博士生為第一作者的PNAS論文)、物理系曹世勳教授帶領的國際化研究團隊(發表上大首篇Science論文),量子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研究中心(Solano教授、陳璽教授帶領團隊,發表40餘篇論文並與深蘭、華為等知名企業在量子技術領域進行成功合作)、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等為代表的國際化一流科研團隊,同時在數學學科、物理學科和化學學科不斷培育國際一流的科研團隊和機構,以高水平國際化推進標杆學院建設。

理學院長期以來堅持走國際化強院戰略,「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也是化學學科國際化團隊建設的突出代表。上海大學化學學科2018年進入ESI全球排名前2.03‰ ;QS世界大學全球學科排名第200-250 (大陸高校第20位);US News排名第172位 (大陸高校第27位)。化學系現擁有化學一級碩士學位點,自主增設了材料化學二級博士點,培育了兩個上海市級創新團隊和三個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近年來,累計實現基礎研究與產學研合作成果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課題3項,省部級及以上項目25項,實現成果轉化專利6項,省部級以上獎勵5項; 並以上海大學為第一單位在PNAS、NC、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ical Science、Chemical Review、Chemical Society Review和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頂級化學期刊上共發表論文20餘篇。

來源 上海大學理學院

喜歡就點「在看」,開啟價值時刻!

相關焦點

  • 上海大學在基於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獲重要進展
    2021-01-01 09:19:04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近期,上海大學理學院化學系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王洪宇副教授
  • 武漢科技大學在超分子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武漢科技大學「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立足自身特色,與納米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合作,在刺激響應性導電水凝膠、二維材料、腫瘤精準診療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 華理在超分子化學組裝領域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化學組裝調控化學發光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lor-Tunable Single-Fluorophore Supramolecular
  • 【中國科學報】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新聞—科學網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復旦大學化學系李明洙教授課題組招生、招聘公告
    李明洙,教授,博士生導師,韓國科學院院士,國際知名超分子化學家,主要從事超分子組裝體的構築、功能性納米材料的開發及生物藥物材料的設計方面的研究,共發表SCI 研究論文230 餘篇,包括Science 1篇、Nature 1 篇、Nature Materials 2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 3篇、化學領域著名雜誌Angew.
  • 化學家丁奎嶺:從分子合成到人才「催化」
    15歲考上大學,29歲成為河南省最年輕的正教授,47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52歲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任上轉型,成為上海交通大學主管本科生教學的常務副校長。從分子合成到人才培養,丁奎嶺覺得,這條路他雖是偶然走上來,卻是必然走下去。 陰差陽錯,97.5分的巧合 「我從事合成化學的研究,純屬偶然。」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Rotaxane-Branched Dendrimers with Enhanced Photosensitiza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J. Am. Chem. Soc., 2020, 10.1021/jacs.0c07292)。
  • 福建物構所等發表超分子分析化學研究綜述
    將超分子化學和分析化學完美結合起來的超分子分析化學近年來備受關注。該領域研究受體和分析物的作用、組裝以及分析物誘導的信號傳導和調控,在環境監測、疾病診斷、藥物篩選、手性分析分離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 「超分子化學」之父 藥科大學解讀化學
    原標題:「超分子化學」之父 藥科大學解讀化學揚子晚報訊 (通訊員 姜晨 趙啟航 記者 楊甜子)10月31日,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an-MarieLehn(讓-馬利·萊恩)教授來到中國藥科大學,為藥大師生做了題為「從物質到生命:化學?化學!」的講座。
  • 超分子化學藥物簡介
    生物體正是利用這一生物活性物質的組織形式—生物超分子體系—與細胞內各種物質的協同作用,高效且可控地完成生物體內的生命活動。利用非共價鍵相互作用和分子識別,調控、模擬生物過程中的酶催化、DNA結合、膜傳遞、細胞-細胞識別、藥物相互作用等已成為超分子化學在生命科學十分活躍的研究領域,這為新藥研發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該領域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已被認為是新概念和高技術的重要源頭之一。
  • 中南大學雷永鵬團隊:連發多篇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成果!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雷永鵬教授研究組在非貴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接連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Small》(IF=11)、《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 中南大學雷永鵬團隊:連發多篇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成果!
    近日,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雷永鵬教授研究組在非貴金屬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接連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Small》(IF=11)、《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IF=5.2)等國際權威期刊。
  • 華東師大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華東師範大學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超分子組裝在自然界和生命體系中廣泛存在。科學家師法自然,藉助各種非共價鍵作用和超分子組裝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自組裝納米材料。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
  • 超分子聚合在材料科學中的意義和應用
    Takuzo Aida教授是高分子和超分子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化學與生物技術系教授, 日本紫綬帶獎章獲得者。Aida教授在超分子聚合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Science,Nature及其系列,PNAS,J.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發表論文超過400篇。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利用介孔無機材料進行可控大分子合成;(2)樹枝狀大分子的光和超分子化學;(3)介觀材料科學;(4)生物相關分子識別和催化。
  • 武漢科技大學一科研團隊在Top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近期,我校「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以合成化學作為基礎和核心,積極拓展與相關學科和領域的交叉融合,在新材料精準化製備和應用研究方向取得進展,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利用金納米顆粒的可塑性,梁峰教授課題組可控制備了低鈀含量的星狀金鈀雙金屬納米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