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家丁奎嶺:從分子合成到人才「催化」

2020-12-05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7月19日電 「想做的事情還太多,但時間好像不夠多。所以,我特別期望青年一代能夠擔起責任,在科研路上走下去,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價值。」摸著自己頭上的白髮,丁奎嶺很是感慨。

15歲考上大學,29歲成為河南省最年輕的正教授,47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52歲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任上轉型,成為上海交通大學主管本科生教學的常務副校長。從分子合成到人才培養,丁奎嶺覺得,這條路他雖是偶然走上來,卻是必然走下去。

陰差陽錯,97.5分的巧合

「我從事合成化學的研究,純屬偶然。」丁奎嶺說,「無非是高考數理化裡面化學最高,報化學專業最有優勢,所以就去了化學系。」

60年代出生於河南商丘永城的丁奎嶺,自小在農田裡摸爬滾打,對未來的最大期許不過是能吃上商品糧。他清楚地記得,廣播裡天天播報「原子彈研製成功、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等讓當時的國人引以為自豪的科技成果,那應當是他與合成化學第一次「相逢不相識」的會面。

在鄭州大學化學系,丁奎嶺第一次系統性地接觸到了有機化學。整本《有機化學》教科書中充滿各式各樣的化學方程式,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唯一一個包含了中國人名字命名的「烏爾夫(Wolff)-凱惜納(Kishner)-黃鳴龍反應」。而黃鳴龍先生正是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上海有機化學所的研究員。

如果說化學領域讓他心生嚮往,大學第一學期末的無機化學考試則像一座「裡程碑」,給了他從事化學事業的信心。在這次全年級120多人參加的考試中,丁奎嶺以97.5分位列第一。這個15歲的聰明少年從誤打誤撞到認定化學研究,從此在這條路上一走就是幾十年。

實驗室裡的丁奎嶺

初心不改,熱愛之下的堅持

也許丁奎嶺當初選擇化學系是懵懂、隨機的,但從大學時代起,他對化學的熱愛,卻是確定無疑、與日俱增的。為此,他頂著家裡人希望他能早點就業賺錢、緩解經濟負擔的壓力,堅持繼續求學,走上科研道路。

也是因為熱愛,1998年,已是大學正教授的丁奎嶺放棄已有的待遇條件,接受了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提供的副研究員職位,並自此開始集中於手性催化反應和綠色化學研究。此後,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劑的「自負載」概念,對手性催化、超分子化學和材料領域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他發明的一類獨特結構的手性催化劑為重要抗膽固醇藥物依折麥布的高效合成提供了一個全新工藝,相關專利轉讓給企業進一步轉移轉化;他基於雙金屬協同催化理念發展的手性催化劑技術,幫助企業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純度、更加綠色和環保,目前已完成了千噸級技術的應用。此外,他還密切關注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這一全球關注的問題,利用多年來在手性催化氫化方面積累的研究基礎,通過發展新型金屬有機催化劑,在溫和條件下實現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精細化學品,為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歷數履歷,儘是輝煌。但丁奎嶺坦言,每一個成果出來之前,都經歷過不計其數的失敗。手性催化研究一度熱門、後來轉冷,許多同行都改變了研究方向。作為堅持下來的一分子,丁奎嶺覺得,儘管自己的成就不算多,也並不一定能成為留在教科書上的經典,但是盡全力做了之後,它能帶來什麼已不太重要。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哪怕只有一點點進展,你也會覺得很滿足。那種感受是任何金錢、物質都不可比擬的。」丁奎嶺笑道,「在我眼中,看著自己創造的分子就像情人眼裡出西施一樣,比如像中國結一樣的SKP分子,我就覺得它特別美。」

丁奎嶺教授發明的SKP手性配體分子結構

未來可期:「中國是青年科研工作者最好的舞臺」

2018年,丁奎嶺從上海有機所所長調任上海交通大學分管本科教育的常務副校長,對這位已過知天命之年的科技工作者來說,意味著從催化分子合成邁向催化青年一代人才培養。這既是一次光榮的使命,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一切都還得從頭學起。」

在丁奎嶺眼中,中國未來的發展不可能再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優勢,也不可能永無止境地過度開發資源,要成為世界強國,必須依託科技發展作為支撐。科技發展的核心在人才,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在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期間,丁奎嶺即使再忙,也從未離開過面向碩士生開設的物理有機化學課堂的三尺講臺。加入上海交通大學不到一年,他已對學校本科生教育的情況做了多次調研,並提出了課程改革「擠水鑄金」的目標——擠掉「課程體系中的水分」,鑄造有價值的「金課」,讓人才培養中少一點「花拳繡腿」,多一點「真功夫」。他很希望,大學裡最具創新活力的優秀青年科學家能多為學生上課,「教學和科研並不是矛盾的,相反,二者可以相互促進。特別是為本科生上課,對於青年科學家進一步打牢知識基礎、開闊創新視野具有重要意義!」

「現在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最好的時期,現在的中國是做科學研究最好的地方,現在的中國更是對科技創新需求最為迫切的國家!」這是丁奎嶺常常掛在嘴邊的三句話。從科學研究轉型到人才培養,對於丁奎嶺來講,又是一個新的起點。歷史在發展,時代在變化,不變的是他對科學的熱愛和對人才的鐘愛,不變的是創新為民和教書育人的初心。丁奎嶺希望,年輕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能充分把握時代機遇,認識到中國是當下科技發展最具潛力之地,是青年科研人才大有可為的最好舞臺。(姜泓冰 林珺瑤)

(責編:袁勃)

相關焦點

  • 丁奎嶺:選擇化學是因為喜歡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曾經最熟悉的味道。20多年來,丁奎嶺堅持做「獨特」和「有用」的合成化學研究。如今來到上海交大,工作重心從科研一線轉到人才培養,內容變了,但初心始終未曾改變。自己研究的分子「最美」丁奎嶺和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有著不解之緣。
  • 周其林:堅持原創的「催化」大師
    因而,「想要右手分子就產生右手分子,想要左手分子就產生左手分子」,就成為科學家追求的目標。  周其林院士帶領團隊發展的手性螺環催化劑,在多種不對稱反應中表現出極高的催化活性和優異的對映選擇性——甚至超越了大多數酶的水平,從而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改變了人們對人工催化劑極限的認知。
  • 著名催化化學家吳越著《應用催化基礎》出版發行
    由我國著名催化化學家,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研究員吳越先生著,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楊向光研究員完成書稿出書前的後續工作的《應用催化基礎》一書,2009年5月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 上海交通大學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舉行首屆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
    程津培、丁奎嶺、樊春海、馮小明、何鳴元、林國強、劉昌勝、錢旭紅、譚蔚泓、唐勇、田禾、佟振合、塗永強、吳驪珠、席振峰、謝毅、顏德嶽、姚建年、嶽建民、張希、趙東元、周其林(按姓名拼音順序)等22位院士齊聚,為上海交通大學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建設建言獻策。
  • ACIE封面:高價碘催化分子間對映選擇性反應
    X-MOL Tips(點擊閱讀詳情)對映選擇性催化在製備具有絕對構型的手性分子中已成為一種核心技術。
  • 清明節追思:那些不能忘卻的分析化學家
    在這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清明時節,謹以此文紀念那些逝去的分析化學家。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有機化學人才,為我國有機化學發展、「兩彈一星」研製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彭少逸院士:著名催化科學開拓者、色譜學者  中國著名燃料化學家、催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彭少逸先生
  • 體手性分子成功合成:化學家創造生命的起點?
    這種「一次實驗、雙倍快樂」的真實性卻讓化學家們陷入困擾:因為化學家們往往更執著於獲得某種單一的物質,而非這種物質和它的鏡像組成的一對物質。這種純粹可能有著巨大的潛在價值,而不純粹可能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
  • 中國催化科學開拓者之一、百歲著名燃料化學家彭少逸院士逝世
    中國催化科學開拓者之一、百歲著名燃料化學家彭少逸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著名燃料化學家、催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八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山西省第七、八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化學家夢寐以求的五個化學反應
    它的入選並不令人意外,超過20%的商業藥品都含有氟,能將碳氫鍵(C–H)轉化為碳氟鍵(C–F)可能會佔據許多化學家的願望清單榜首。為什麼氟化反應如此受化學家的青睞呢?這是因為在一種分子上哪怕只添加一個氟原子,也會提高這種分子的代謝穩定性和親脂性。但難點在於,一旦某種分子的結構已經組裝完成,就很難直接用氟原子取代掉分子中的某個特定氫原子。
  • 科學網—催化劑的「催化」之路
    例如,在洛桑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合成化學家Xile Hu及其團隊正在利用一種通用鎳化合物做研究,他們在2008年首次報告了該化合物研究成果。它由一個鎳離子以及圍繞其的單一大配體構成,該配體在三個位點與其連接,而在第四個位點可供進行催化反應。一種類似的配體已經被用於特定的鉑催化劑。但是鎳離子的半徑比鉑粒子半徑幾乎小20%,因此Hu必須縮小配體使其更加緊密地與鎳粒子結合。
  • 2020年化學家造出哪些炫酷的分子?
    近日,美國化學會旗下的《化學與工程新聞》(C&EN)發布了「2020年度分子」(Molecules of the Year),共有7個分子登上明星榜單。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構造了一個16nm寬的分子輪,其中包含12個卟啉和162個π電子。
  • Tour|計算機科學家裡的頂級化學家
    Tour教授,一名有機合成化學家,目前擔任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T. T. and W. F. Chao領銜化學教授,計算機科學教授,同時還是材料科學和納米工程、小旋度研究所和納米碳中心教授。1981年,James M.
  • 氦舶科普——單原子催化(一):橫空出世的單原子催化是什麼樣的黑科技?
    那什麼是催化呢?早在公元前,中國人已會用酒麴造酒。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利用生物酶(酒麴)作為催化劑的催化反應。而「催化」這一概念直到1835年才由瑞典化學家Berzelies明確提出:由催化劑施加給反應體系的一種新式的能力。在這之後,德國化學家F.Wilhelm Ostwald對催化反應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發展並明確了催化概念。
  •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化學家什麼都想要!
    Rev. 2015, 115, 7304) 在化學家眼裡,手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化學家最關注的自然是分子層面的手性,一個化合物分子不能與其鏡像分子重合,這類分子就是手性分子。
  • 分子這麼小,化學家們是怎麼看到它們的?
    183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發展了碳、氫分析法,1833年法國化學家杜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這些有機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學家能夠求得一個化合物的實驗式。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不同的有機分子具有不同的空間立體結構,而結構又跟這個分子的性質緊密掛鈎。
  • 分子這麼小,化學家們是怎麼看到它們的?
    183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發展了碳、氫分析法,1833年法國化學家杜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這些有機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學家能夠求得一個化合物的實驗式。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不同的有機分子具有不同的空間立體結構,而結構又跟這個分子的性質緊密掛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