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這麼小,化學家們是怎麼看到它們的?

2020-12-04 空折枝350

我們在初中的時候都學過,分子是參與化學反應的最小微粒。

我們也曾見過各種各樣神奇的,美麗的化學反應。

美麗的化學反應

我們也知道,在實驗室裡,科學家都是千裡眼:用望遠鏡能看到千萬光年外的恆星的閃光,用顯微鏡能觀察到細胞的活動。

但是,如果將細胞比作太陽,那麼哪怕細胞中最大的蛋白質分子(肌聯蛋白)也僅有地球上的一例沙那麼大。

而水分子相對於細胞中最大的蛋白質分子,則如同一個人和一座城市的比較。

你有沒有想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是怎麼看到分子的?如果看不到它們,怎麼能信誓旦旦的說它們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呢?又怎麼研究它們,應用它們呢?這期文章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說到這個問題,你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用顯微鏡看。

慢著,顯微鏡不是生物學家用來觀察細胞的嗎,你確定可以拿來直接看分子?

其實,這個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

首先要明白,當我們看到一個物體的時候,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是什麼?

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這個物體反射到我們眼睛裡的光線。

我們都知道,光是一種波,不同的光線有不同的波長,頻率,振幅等等參數。一個尺寸大於光的波長的不透明物體都可以反射光線,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不然我們眼睛的存在也就沒有意義了。然而當一個物體的尺寸小於可見光的波長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此時光子不僅會被物體本身反射,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光子會繞過物體傳播,發生衍射現象。

衍射現象的發生會導致使用光學手段觀察物體變得模糊,就像你把一張圖片無限放大之後圖像就會變得越來越模糊一樣。

無限放大圖片後產生馬賽克

這就導致光學顯微鏡必定會有一個解析度的極限。以二氧化碳分子為例,二氧化碳分子的直徑為3.3 (3.3×10-10米),要想看到二氧化碳分子,我們需要將其放大300萬倍。然而很遺憾,我們常用的光學顯微鏡的放大極限只有2000倍。

以上我們分析了為什麼我們用生物學家的顯微鏡不能觀察到分子。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不能用眼睛看到它們,怎麼知道分子是存在的呢?

故事要追溯到1808年。就在英國化學家道爾頓發表原子論之後的第二年,法國化學家蓋·呂薩特在研究各種氣體在化學反應中體積變化的關係時發現,參加同一反應的各種氣體,同溫同壓下,其體積成簡單的整數比。這一規律也成為蓋·呂薩特定律。蓋·呂薩特認為,這一定律表明,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不同氣體應該含有相同數目的原子。但是這一假說遭到了原子論的創立者,道爾頓的激烈反對。

1811年,在蓋·呂薩特定律的基礎上,阿伏伽德羅發表了題為《原子相對質量的測定方法及原子進入化合物的數目比例的確定》的論文,明確提出了分子的概念。然而,不同於原子理論,在"分子"這一概念提出後的50多年裡都沒有得到化學家們的廣泛認可,此後化學界一直處於一個混亂狀態,分子到底是否存在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

分子理論的提出者--阿伏伽德羅

一直到1905年,當時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在沒有任何名師指導,缺乏研究的儀器和資料下,他利用一切空餘的時間,完成了 4 篇革命性的論文。其中一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為他贏得了博士學位。在這篇文章中,愛因斯坦結合英國植物學家布朗於1827年發現的布朗運動,驗證了水分子的存在,並計算了分子的大小和阿伏伽德羅常數。3 年後,法國物理學家佩蘭通過實驗印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在這裡感慨一下人類思維的偉大。

至此,人們才知道原來分子確實是存在的,而且雖然看不到,卻可以通過間接的方法測量其大小。

愛因斯坦的這個研究成果也促進了化學科學的大發展。此後,化學正式進入分子科學時代。

1828年德國化學家維勒用加熱的方法使氰酸銨轉化為尿素,打破了有機化合物只能由有機生命體才能產生的所謂」生命力「學說後,有機化學獲得了蓬勃的發展。相對於傳統的無機化合物,碳原子的四價和多種多樣的軌道雜化方式使得其具有多樣的連接形式,因此有機化合物的種類和數量都遠遠大於無機化合物的種類和數量。

而且人們發現,有機化合物可以參與的化學反應十分多樣,而且不同的有機化合物分子的性質天差地別,相對於無機化合物,其製備方法和反應的原理也更加有規律。因此有機化學自誕生之後迅速成為現代化學的核心分支。

如何研究有機分子又成為擺在人們眼前的第一道難題。

1830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發展了碳、氫分析法,1833年法國化學家杜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這些有機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學家能夠求得一個化合物的實驗式。但這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不同的有機分子具有不同的空間立體結構,而結構又跟這個分子的性質緊密掛鈎。

不同結構的分子,性質不同

化學家亟需一雙千裡眼,幫助他們看到他們手中的各種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微觀組成。

在技術條件的限制下,似乎想要直觀的看到分子是不太可能了。怎麼辦呢?

雖然看不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間接方法獲得微觀世界的各種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加以分析,組合,處理,再加上我們強大的思維能力,說不定有可能推導出分子的結構信息。

紅外光譜受到原子吸收光譜的啟發。早期被應用於研究分子的技術是紅外吸收光譜。

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只要不到絕對零度,任何微觀粒子都不會停止運動。分子也是如此。分子中各個原子雖然緊密的連接在一起,但是每個原子每時每刻也都處於劇烈的震動中,因此理論上分子中兩個原子之間的距離是一直在變化的,直觀想像一下就像一個彈簧在震動一樣。

永不停息的搖擺

研究發現,這樣的震動是可以吸收紅外線的。

我們利用不同波段的紅外線照射分子,不同的搖擺模式會吸收不同波段的紅外線。

我們只需要在照射分子之後的紅外線中分析哪一波段的紅外光被吸收就可以知道分子中有哪種形式的震動模式,而不同的原子連接方式都具有特定的震動模式,因此我們就可以恍然大悟,哦,這個分子中原來有這麼幾種原子的連接方式啊。

紫外螢光光譜有的結構的分子具有螢光,反應在宏觀上就是,哇,這個東西會發光,好漂亮。

美麗的螢光

而具有螢光的分子,其結構中往往具有特定的分子片段。

紫外螢光光譜的誕生就是為了檢測某些分子是否具有螢光。你可能會奇怪,有沒有螢光我不是可以直觀看到嗎?

其實不然,有些螢光很微弱的物質,你是看不到它有螢光的。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使用紫外螢光光譜來鑑別,嗯,專業團隊。

要想激發一個分子讓它發光,需要我們找到合適的東西刺激它。這個東西就是紫外線,我們向它扔紫外線,它會向我們扔螢光。

紫外螢光儀就是向分子扔紫外線並檢測分子向我們扔螢光的專業儀器。通過紫外螢光儀,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分子的光學性質。

質譜分子跟人一樣,也是具有體重的。

檢測分子重量的儀器,叫質譜儀。

它的工作原理高中物理有介紹。總的來說是先讓分子帶電荷,然後讓它在磁場中轉圈,根據在磁場中的飛行距離和飛行時間來計算出這個分子的體重。結合質譜和元素分析,我們就可以知道分子裡有什么元素,分別有幾個相應的原子啦。

根據以上常用的信息,其實我們仍然沒辦法知道一個分子到底長什麼樣。。很遺憾對不對。別急,另外三項姍姍來遲的技術真的讓化學家們有了眼睛,可以」直觀「的看到他們的分子長什麼樣子!這三項技術分別是:核磁共振波譜,單晶X-射線衍射以及掃描隧道顯微鏡。

核磁共振波譜核磁共振波譜是我認為化學家研究分子結構最為強大的武器。沒有之一。

核磁共振技術起始於1945年,F. Bloch 和 E. M. Purcell 首次觀察到了水和石蠟的核磁共振信號。為此他們獲得了195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該技術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應用於有機化學領域。並迅速成為化學家看到分子結構的強有力的武器。

有機化學家的眼睛,核磁共振譜儀

類似於顯微鏡,核磁共振譜也是有解析度的。核磁共振譜儀是將樣品置於強大的磁場中,磁場頻率的提高是提高核磁共振解析度的關鍵。

核磁圖譜

和我們直觀理解不同的是,核磁共振的結果是以類似於心電圖的線條呈現的。不同位置的線條代表不同類型的氫原子或碳原子,線條的高度代表了不同數量的氫原子。核磁共振圖譜可以給出豐富的分子結構的信息。綜合這些信息,可以很方便的知道一個分子長什麼樣子。

這樣的圖譜在一個有經驗的有機化學家眼中,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分子。

我們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線條,而化學家卻可以看到線條背後的那個它。

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和人們認知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新需求的不斷提出。核磁共振技術也在快速迭代和改進。

從最初的只有40兆赫茲的低頻率低解析度,到現在300 MHz,400 MHz,500 MHz 甚至1 THz。核磁的解析度正在不斷提升。

此外其功能也在不斷增加。

從最初的智能探測分子中氫原子的種類,到後來可以探測碳原子的種類,再到可以探測特定原子例如磷原子,鈉原子,鋰原子,氮原子等等。此外,通過對整個儀器進行升溫和降溫,我們還能了解在不同溫度下分子的狀態。

核磁共振技術正在越來越完善。它呈現給我們的信息也在快速增加。它就是化學家的顯微鏡,雖然它不能讓我們」直觀「地看到分子本身,但通過它,我們真的可以看到分子本身的樣子。

單晶X-射線衍射單晶X-射線衍射似乎是一個更為牛叉的技術。因為從它開始,我們真的可以直觀看到分子長什麼樣子了。

單晶X-射線衍射儀

單晶X-射線衍射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分析X射線穿過化合物晶體時的衍射圖樣來計算化合物的結構。

最出名的例子是沃森和克裡克利用這種技術確定了DNA的雙螺旋結構。

DNA雙螺旋的單晶X-射線衍射圖樣

該技術也是生物化學家解析蛋白質結構,揭秘某種蛋白質在某些生理活動中發揮功能的關鍵技術,也為我們推斷某些疾病發病機理的關鍵技術。

利用單晶X-射線技術解析得到的某蛋白質

掃描隧道顯微鏡前面講到由於光子波長的限制,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被限制在了只能放大2000倍的數字上。

看不行,我們是否能摸一摸呢?

1981年,IBM的蘇黎世實驗室中,格爾德·賓尼希(Gerd Binnig)及海因裡希·羅雷爾(Heinrich Rohrer)兩位科學家根據量子隧穿效應,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不用猜,這樣牛叉的技術肯定也是諾獎級別的。

掃描隧道顯微鏡

其工作原理是在被測的分子上方設置一個僅有一個原子的探針。探針不與被測分子直接接觸,但二者之間的距離極短。添加電壓後,由於量子隧道效應,探針與被測分子之間雖然不直接接觸,但仍然存在微弱的電流,探針在被測物表面掃描時,不同的原子大小不同,與探針之間的距離也不同,就會影響掃描電流的大小,根據電流大小的變化信號,我們就可以知道樣品表面不同位置的突起程度,進而就可以繪製樣品表面分子的結構。它跟我們見過的老式唱片機有著非常相似的工作原理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工作原理

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科學家甚至可以隨意排列原子,形成他們想要的圖案。2013年,IBM科學家利用這項技術拍攝了一個由幾個原子演奏的電影:一個男孩和他的原子(A Boy and His Atom)。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一下

一個男孩和他的原子(A Boy and His At

大家可能會覺得好奇,為什麼已經有了後兩項可以直接」看到「甚至操縱原子和分子的技術,核磁共振波譜還被認為是化學家看到分子最有力的武器?

每項技術都有其相應的局限。

這三種技術由於工作原理,操作方法的不同,化學家們對他們使用的場景也不盡相同。

對於核磁共振技術,其優點是制樣非常簡單,我們只需要使用極少量的樣品溶解在特定的溶劑裡,再把樣品放到磁場中就可以了。操作非常簡單,而且是無損分析,即分析完成之後,樣品還能夠回收。

對於單晶X-射線衍射技術,樣品也可以回收。但是其要求被檢測的樣品需要由比較規整的晶體結構。而自然狀態下大多數分子都不是晶體狀態,因此需要經過特殊的途徑培養樣品的單晶。因此這個技術只適用於觀察具有良好晶體結構的分子。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使用則更受局限。因為這是一個非常精密的儀器。被測的分子和探針之間距離一般只有一個原子甚至更小的空隙,因此外界稍微有一點震動就會干擾體系的正常使用。在實驗室中,尤其是周圍有地鐵的實驗室中,我們很多人都會選擇更加安靜的深夜和凌晨進行測量。因為此時周圍汽車地鐵的活動少,震動少,比較安靜,測量的成功率更高。

好了,以上就是目前化學家們研究分子最為主流的幾項技術,單獨一項技術有時候很難給出一個分子結構的全面信息,因此我們往往同時使用兩種甚至更多的技術,進行相互補充以及相互驗證。

另外,介紹完這些技術之後,我也有所感慨,我真的希望我們中國的科學家也能在這些關鍵技術的發展和研究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貢獻,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上留下屬於我們中國人的足跡。

你們還想了解什麼實驗室裡的事,可以評論區留言,我會把我所知道和能夠知道的告訴大家。有不明白的問題我也會盡力回答大家。

相關焦點

  • 分子這麼小,化學家們是怎麼看到它們的?
    但是,如果將細胞比作太陽,那麼哪怕細胞中最大的蛋白質分子(肌聯蛋白)也僅有地球上的一例沙那麼大。而水分子相對於細胞中最大的蛋白質分子,則如同一個人和一座城市的比較。你有沒有想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是怎麼看到分子的?如果看不到它們,怎麼能信誓旦旦的說它們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呢?又怎麼研究它們,應用它們呢?這期文章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化學家如何把小小的分子玩弄於股掌之上?
    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小的分子,一個非常簡單的反應,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也可以創造巨額財富。 接下來我們省略幾萬字,直接跳過將近一個世紀到1994年,經歷這麼長時間的發展,科學家可以合成的分子,從原來那麼一點點,到現在這麼「大」的一個,而且結構很複雜,這個分子的名字叫海葵毒素直到1994年,經歷這麼長時間的發展,科學家可以合成的分子,從原來那麼一點點,到現在這麼「大」的一個,而且結構很複雜,這個分子的名字叫海葵毒素(Palytoxin)。
  • 原子中子粒子這麼小,科學家們是怎麼操作並利用它們的呢?
    這個問題裡面我覺得涉及到兩個問題,其一,生活中咱們如何利用微觀粒子,移動微觀粒子,這是技術,不是科學;其二,科學上是怎麼處理的。一、生活中如何處理微觀粒子1、原子、分子這樣的小東西,其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接觸之中。
  • 趣聞||化學家們的「恩怨情仇」!
    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我們的前輩們與化學的「恩怨情仇」,大家來猜一猜他們都是哪些名人吧!英國化學家,提出科學的元素概念,並使化學成為獨立的學科。他女友去世後,就一直把女友最愛的紫羅蘭花帶在身邊。他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人們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字作為原子質量單位。 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蛋白組學中經常用D或KD,定義為碳12原子質量的1/12。人們為了紀念道爾頓,以他的名字作為原子質量單位。 1801年他將水蒸汽加入乾燥空氣中,發現混合氣體中某組分的壓強與其他組分壓強無關,且總壓強等於兩者壓強和,即分壓定律。醫學上也有以他命名的色盲症。
  • 化學家們開發出生物啟發的控制合成多烯的策略
    多烯存在於自然界,具有反應性,並在許多生物過程中發揮作用,因此化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對高效構建這些化合物感興趣,尤其是為了能夠將它們用於未來的生物醫學應用。然而,這種設計目前既不簡單也不便宜,給有機化學家帶來了重大挑戰。
  • 體手性分子成功合成:化學家創造生命的起點?
    這種「一次實驗、雙倍快樂」的真實性卻讓化學家們陷入困擾:因為化學家們往往更執著於獲得某種單一的物質,而非這種物質和它的鏡像組成的一對物質。這種純粹可能有著巨大的潛在價值,而不純粹可能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
  • 2020年化學家造出哪些炫酷的分子?
    近日,美國化學會旗下的《化學與工程新聞》(C&EN)發布了「2020年度分子」(Molecules of the Year),共有7個分子登上明星榜單。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構造了一個16nm寬的分子輪,其中包含12個卟啉和162個π電子。
  • 化學家合成史上最小芳香環
    在苯環的結構基礎上,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芳香環被化學家的巧手合成出來。你知道最小的芳香環是什麼嗎?事實上,這個最小芳香環的記錄是剛剛才創造的。最近,德國維爾茨堡大學Holger Braunschweig教授帶領的化學家團隊成功地合成出了穩定的基於硼原子的三元環(B3環),這是迄今為止最小最輕的芳香環。這種小芳香環除了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化學結構和化學鍵,還有不錯的實際應用前景。
  • 化學家們及其貢獻,包括諾貝爾獎的創立者
    在認識論上,他反對把分析和綜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對立起來,並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他成功地制出了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彩色玻璃和用這玻璃做的鑲嵌畫。著有《論固體和液體》、《論化學的效應》、《真實物理化學概論》、《論地層》、《關於冷和熱的原因探討》等書。
  • 【科學種子科技英語】快速解碼原子結構技術令化學家們激動不已
    有機化學家可以確保我們坐立舒適。通過一種使用電子束快速揭示原子排列的技術,不需在幾周內而是旨在幾分鐘內就可以推斷出小有機分子的結構,例如藥物中使用的那些分子的結構。這種稱為3D電子衍射的技術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被一些無機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用來推斷分子結構。但有機化學家認為其影響可能是變革性的,並沒有廣泛採用它。
  • 化學家夢寐以求的五個化學反應
    它的入選並不令人意外,超過20%的商業藥品都含有氟,能將碳氫鍵(C–H)轉化為碳氟鍵(C–F)可能會佔據許多化學家的願望清單榜首。為什麼氟化反應如此受化學家的青睞呢?這是因為在一種分子上哪怕只添加一個氟原子,也會提高這種分子的代謝穩定性和親脂性。但難點在於,一旦某種分子的結構已經組裝完成,就很難直接用氟原子取代掉分子中的某個特定氫原子。
  •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化學家什麼都想要!
    高分子化學家面對「選擇困難症」也可以這麼隨意任性嗎?化學家們如何通過對不同手性單體的選擇性聚合,獲得理想的手性聚合物材料呢?我們去看看吧。 「左手」還是「右手」? 伸出你們的左手和右手,我們先把目光聚焦在手性。
  • 弗蘭克·維爾切克:詩人和化學家看到的空間一樣嗎
    參與對話的主角當然是前不久剛剛被浙江工業大學聘為首席科學家的弗蘭克·維爾切克。擔任主持的,是比他小11歲的李淼教授,這是一位奇人,他形容自己有理論物理學家、詩人、作家、健身愛好者四個身份,在2011年曾獲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人物獎。在維爾切克演講時,李淼在講臺邊緣席地而坐,十分瀟灑隨性。
  • 阿伏伽德羅的分子假說
    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氧氣氮氣的反應中,道爾頓和盧薩克的觀點互相矛盾義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Amedeo Avogadro,1776—1856)敏銳地看出了問題的本質,大膽引入「分子」的概念,他認為只要假設氧氣和氮氣都是含兩個原子的分子組成,那麼生成的一氧化氮的體積必為這兩種體積的兩倍。
  • 分子自旋電子器件:用分子進行計算
    導讀據德國基爾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化學家與物理學家聯手法國與瑞士的同事們,在表面上設計、沉積和操作單分子自旋開關。Cornelissen) 分子自旋電子器件,力求通過主動控制單個分子的自旋狀態,最終實現電子器件的小型化。創新近日,德國基爾大學的化學家與物理學家聯手法國和瑞士的同事們,在表面上設計、沉積和操作單分子自旋開關。
  • 愛因斯坦是個化學家
    通過Ball的文章,我們可以了解到可能正是愛因斯坦的思想發展的物理化學源流,使得他有別於一般的物理學家。當然,愛因斯坦作為一個物理學家的不足之處,可能也正是來源於他的這個物理化學背景。物理學家們一般認為自己要優於化學家和生物學家,愛因斯坦恰恰證明,真正偉大的科學是綜合的和交叉的,而不只是局限於某一個學科。
  • 化學家或揭開地球生命起源的化學與環境條件
    許多化學家投入畢生精力,試圖弄清生命起源時的化學與環境條件。但地質記錄提供的線索寥寥,他們便親自合成幾十億年前也許存在的簡單分子,測試這些遠古時期的「酶」能否將史前原材料轉化為生命必備要素。磷酸化指在某分子上添加一個磷酸基團,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化學反應過程。沒有磷酸化,也就沒有了生命。「無論是現代生命還是30億年前的生命,都以大量磷酸化反應為基礎。」克利什納莫迪指出,「你體內的RNA、DNA、以及眾多生物分子都是磷酸化的產物。糖類、胺基酸和蛋白質也不例外。」促發磷酸化反應的酶名為蛋白激酶。
  • Floyd Romesberg | 化學家做生物,上帝也擋不住!
    怎麼解碼呢? 負責解碼的是RNA聚合酶,它是一個蛋白,在DNA上面可以把雙螺旋打開,像一隻手一樣把雙鏈結構分開,分開之後單鏈就露出來了,然後RNA就會以單鏈序列為模板把信息抄寫到另一個分子——RNA分子上。RNA分子結構和DNA很像,也是四個鹼基,即AUGC,A對U,G對C,也就是說能根據DNA的鹼基配對,把DNA序列原封不動的拷貝到RNA分子上,這個過程叫做轉錄。
  • 趣味無窮的分子世界,這些小分子幾乎能組成一個「分子動物園」!
    分子圖像的生動性和機制性壓倒了論文本身,使其成為整篇文章的亮點。事實上,託尼教授發表的類人分子屬於一類被稱為「納米莆田」的化學分子。這些分子最大的特點是分子結構看起來像人類的形象,這不禁讓人想起格列佛遊記中描述的小人國居民。納米莆田分子是一個大類擬人分子,但它們的基本形式卻是一種被稱為「納米兒童」的分子構型。
  • 化學家夢寐以求的五個化學反應,有機化學的願望清單
    這兩種反應之所以在藥物化學中佔據如此高的比例,是因為它們是最穩健的反應。 從最簡單的化學反應,到諾獎級別的化學反應,每一個藥物化學家都有一張自己的願望清單,上面列舉的是一些他們希望存在的化學反應。我們下面要列出的5個反應,或許會出現在許多化學家的列表當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