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伏伽德羅的分子假說

2020-11-25 初中化學大師

「近代化學之父」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1766-1844)在1808 年和1810 年出版的《化學哲學的新體系》(A New System of Chemical Philosophy)上、下二冊中提出了他的化學原子學說

道爾頓的化學原子學說包含了以下的假設:

1. 所有的物質均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所組成。

2. 任一元素的原子性質,包括重量,都完全相同。

3. 不同元素的原子重量不同。

4. 在所有化學反應中,所有原子都保持原貌,不會消失。

此外,道爾頓亦提出「最簡法則」(rule of greatest simplicity),作為原子間化學結合的準則:原子A和原子B結合時,會以力求簡單為依據,而從最簡單方式依序如下出現:1個A和1個B的雙元化合物;1個A和2個B或2個A 和1個B 的三元化合物等。因此,如果A和B只有一種結合方式,則一定是雙元結構(比如當時道爾頓認為水的分子式是HO),這一假說很快就遇到了挑戰。

約翰·道爾頓

化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化學家蓋·呂薩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1778—1850)在一次氣體實驗中,在容器裡充滿等體積的氮氣和氧氣,讓混合物通過電火花,於是產生了新的一氧化氮氣體,他發現,1體積的氧氣和1體積的氮氣經化合產生了2體積的一氧化氮。在研究許多不同氣體之間的反應之後,他發現參加反應的氣體體積和反應生成的氣體體積之間總是存在簡單的比例關係。在反覆實驗的基礎上,蓋·呂薩克得出「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含有相同數目的原子。

這個結論道爾頓卻不能接受,根據道爾頓的「最簡法則」,原子A和原子B結合時,會得到含有一個A和B的雙元化合物。那為什麼1體積的氧氣和1體積的氮氣經化合產生了2體積的一氧化氮,而不是1體積,難道每個一氧化氮原子中只含有半個氮原子和半個氧原子?這與原子不可分割的觀點簡直勢不兩立。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氧氣氮氣的反應中,道爾頓和盧薩克的觀點互相矛盾

義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Amedeo Avogadro,1776—1856)敏銳地看出了問題的本質,大膽引入「分子」的概念,他認為只要假設氧氣和氮氣都是含兩個原子的分子組成,那麼生成的一氧化氮的體積必為這兩種體積的兩倍。

1811年,阿伏伽德羅提出了他的「分子學說」,主要觀點為:

1、 所有原子是參加化學反應的最小質點,而分子是游離狀態下單質和化合物的最小質點;

2、 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

3、 單質的分子是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組成,化合物的分子則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組成。

他還提出著名的阿伏伽德羅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力下,同體積的氣體。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阿伏伽德羅

然而阿伏伽德羅的分子假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未受到化學界和物理學界的重視。直到1860年,在德國著名化學家凱庫勒的建議下,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召開了第一次國際化學大會,來自十幾個國家的140多位化學家參加了會議。會上義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的同鄉康尼查羅(Stanislao Cannizzaro, 1826—1910)一再提出讓大家重視阿伏伽德羅的分子學說,並運用許多研究成果證實了阿伏伽德羅分子學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自此,阿伏伽德羅學說才被化學界所接受。人們為了紀念阿伏伽德羅,把「1 mol任何物質中含有的微粒數」稱為「阿伏伽德羅常數

阿伏伽德羅常數 ≈ 6.02×10的23次方

(一個對日常生活來說非常大的數值)

小問題

阿伏伽德羅常數,這個如雷貫耳的數字是化學家們一拍腦門想出來的嗎?它是怎麼算/測出來的呢?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史人物篇--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
    1811年發表了阿伏伽德羅假說,也就是今日的阿伏伽德羅定律,並提出分子概念及原子、分子區別等重要化學問題。阿伏伽德羅出生於義大利西北部皮得蒙區的首都都靈,是當地的望族,阿伏伽德羅的父親菲立波,曾擔任撒伏以王國的最高法院法官。父親對他有很高的期望。阿伏伽德羅勉強的讀完中學,進入都靈大學讀法律系,成績突飛猛進。阿伏伽德羅30歲時,對研究物理產生興趣。
  • 阿伏伽德羅:NA的值可不是我算的
    阿伏伽德羅的分子假說道爾頓把原子從模糊概念變成了科學的原子理論,為整個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但局限於當時科學發展的水平,以及受機械論、形上學自然觀的影響,它存在著一些缺點和錯誤:他認為原子是「不可破的質點」」最後質點」,這否定了物質無限可分割性。
  • 院士說 | 原子、分子和阿伏伽德羅常數
    摩爾與一般的單位不同,它有兩個特點:①它計量的對象是微觀基本單元,如分子、離子等,但不能用於計量宏觀物質。②「0.012公斤碳12的原子數目」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顧名思義,這個常數就是以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命名的。
  • 阿伏伽德羅常數
    讓·巴蒂斯特·佩蘭:那就要從我還沒出生的時候開始說起了……   我:那個,那個(小聲說)佩老師,咱們節目篇幅有限,您摟著點說……   讓·巴蒂斯特·佩蘭:那是我還沒出生的時候,我的偶像在1811年,我的偶像阿伏伽德羅老師提出了分子學說(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同樣體積的氣體裡有同樣數量的氣體粒子),但是因為歷史的局限性,那個時候人們甚至分不清原子和分子啊
  • 阿伏伽德羅定律及其推論
    1.阿伏伽德羅定律內容:在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適用範圍:氣體,包括混合氣體。2.阿伏伽德羅定律的推論(1)在同溫、同壓下,氣體的體積與物質的量成正比。(2)溫度與體積相同的氣體,壓強與其物質的量成正比。(3)在同溫、同壓下,氣體密度之比等於氣體摩爾質量之比。
  • 教師資格統考化學梳理——阿伏伽德羅常數及應用
    2016年下全國教師資格統考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備考指導梳理——阿伏伽德羅常數及應用自教師資格證考試施行全國統考以來,學科知識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其中基本概念知識便成為重要的備考內容,在以往考察內容中,主要考查了化學用語的規範使用以及書寫,微觀符號的正確表示,阿伏伽德羅常數及其應用
  • 帶你近距離接觸阿伏伽德羅常數
    阿伏伽德羅常量(Avogadro's constant,符號:NA)是物理學和化學中的一個重要常量。它的數值為:一般計算時取6.02×10²³或6.022×10²³。它的正式的定義是0.012千克碳12中包含的碳12的原子的數量。歷史上,將碳12選為參考物質是因為它的原子量可以測量的相當精確。阿伏伽德羅常量因義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Avogadro A)得名。
  • 高中化學:阿伏伽德羅常數的理解與應用
    阿伏加德羅常數是我們在高中化學中經常會用到的一個知識點,也是我們高中化學的必考點,一般在高考試題中會以選擇題的形式去考,一般會以Na代表阿伏伽德羅常數,然後會滲透其他的知識點進行考察,比如判斷一定量的物質所含有的某種粒子或者化學鍵數目的多少,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的轉移得失,通過阿伏伽德羅常數進行多種量之間的轉換計算等等
  • 高中化學之阿伏伽德羅定律及其推論解析
    一.定義阿伏伽德羅定律: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二.推論三.具體解析推導過程中會用到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具體方法看下圖:1.阿弗伽德羅定律推導2.四個推論的推導看完了推導過程,是不是很簡單。
  • 摩爾日 | 阿伏伽德羅常數被修改,請相互轉告!
    1摩爾包括6.02214076×10^23個基本單元,這一常數被稱為阿伏伽德羅常數,單位為mol^-1簡單來說,在新的定義中,阿伏加德羅常數的不確定度變為了精確數值。可能這些你並不能感覺出它的作用,但是,小編想說,它的重新定義將會使整個世界都隨之改變!
  • 對於高考最喜歡的阿伏伽德羅常數,你在解題時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對於阿伏伽德羅常數可以說是每年高考都會考到的內容,一般出現在選擇題中。這類題型難度不大,但是考察的知識點很全面,可以說是字字珠璣,你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不錯過每一個伏筆,方可拿到這6分。那麼對於考察阿伏伽德羅常數的題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我給大家都總結好了。
  • 道爾頓在原子學說、分子學說方面的貢獻和論爭
    隨後,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說:在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不同氣體含有相同數目的原子。他自認為這一假說是對道爾頓原子論的支持和發展,但道爾頓並不買帳,他公開表示反對。認為不同元素的原子大小不會一樣,其質量也不一樣,因而相同體積的不同氣體不可能含有相同數目的原子。他指責蓋·呂薩克的實驗靠不住。
  • 探尋分子層面的生命密碼
    雖然目前的研究集中於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及臨床醫學,謝曉亮的本科專業學的其實是化學。他曾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在化學和生化的教科書裡,分子相互作用和化學反應總是在單分子的水平上描述的;可是直到最近,我們的化學知識幾乎都是從含大量分子的實驗中得到的,大到摩爾的數量級。」
  • 高考中6種考查阿伏加德羅常數形式都在這裡了,拿下就是12分!
    類型一:根據質量計算物質中所含微粒的數目例1.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32 g氧氣含有2 NA個氧原子B.32 g臭氧含有2 NA個氧原子C.32 g氧氣和臭氧的混合氣體中含有2 NA個氧原子D.32g 氧氣和臭氧的混合氣體含有NA個分子【思路點撥】要注意氧氣分子式
  • 熱學:分子動理論
    一、內容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二、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是具有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運動論中的「分子」是指構成物質的單元,可以是原子、離子,也可以是分子。
  • 安培與分子電流假說——電學中的牛頓
    在化學方面,他最先預見了氯、氟、碘三種物質是元素,還獨立地發現了阿伏伽德羅定律。◆通才,對歷史、旅行、詩歌、哲學及自然科學等多方面都有涉獵。    之後這位天才少年的履歷大概就是在各個大學之間輾轉任職,同時研究數學、發發論文,這時安培的生活和電學還幾乎毫無關聯。直到1820年,奧斯特(熟悉的名字)發現電流的磁效應,才令安培將注意力完全且迅速地投向電學的懷抱。
  • 天天一分鐘|什麼是分子?
  • 阿伏伽德羅一臉懵逼地躺槍了:你們化學課本裡那個誰都數不清的數字不是我搞出來的!
    雖然這不是阿伏伽德羅常數,但是洛老師在思想上已經與這個數字的意義十分接近了。你甚至可以用中學知識把它轉化過去。隨後,大牛如湯姆遜等都曾進行過計算。1909年,法國物理學家讓·佩蘭在愛因斯坦新提出的布朗運動模型基礎上進行了一次新的嘗試。佩蘭使用的模型專用於描述受重力影響的顆粒在水中的運動:總之,規律就是越來越多的顆粒會沉底,而它們的分布遵循一個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