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分子層面的生命密碼

2020-10-27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論壇 · 看點

「給我一個人體細胞,我就可以告訴你它的整個基因組。」

這句霸道總裁式的科研漫談,出來自今天的重磅科學家: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作為單分子酶學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從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到北大理學部的領頭人,謝曉亮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做出巨大貢獻。憑藉MALBAC技術以及之前卓越的科研成就,謝曉亮獲得了2015年的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並成為該獎項首位華人獲獎者。

雖然目前的研究集中於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及臨床醫學,謝曉亮的本科專業學的其實是化學。他曾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在化學和生化的教科書裡,分子相互作用和化學反應總是在單分子的水平上描述的;可是直到最近,我們的化學知識幾乎都是從含大量分子的實驗中得到的,大到摩爾的數量級。」

把思維迅速拉回高中的化學課本,一摩爾是2克氫分子的分子數目,被稱作是阿伏伽德羅常數。阿伏伽德羅是義大利的化學家、物理學家,他定義了阿伏伽德羅常數,但他只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直到這位科學家離世,他也不知道這個數到底有多大。

阿伏伽德羅常數:Na=6.022×10²³

6乘10的23次方是個天文數字,一摩爾的沙子如果平鋪在中國大陸上,可以形成一個60米深的沙漠。

因此,90年代初,當謝曉亮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實驗室開始他的獨立研究時,對於單分子的興趣和實踐,佔據了其研究生涯的大部分時光,並因此取得了無數的碩果。在單分子酶學和單細胞基因組學領域開拓重要技術硬體之後,謝曉亮也積極地將之應用於各類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疾病解決上。新冠疫情肆虐之際,他更是迅速開始對新冠特效藥的探索和研製。

1、「酸來了,用鹼來中和;病毒來了,細胞用抗體來中和」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彼時的謝曉亮正在瑞士參加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一心想為抗疫出力的他立馬改籤最近的航班趕回北京。大年初三,大部分人或許還未從春節和疫情交織的複雜情緒中抽離出來,謝曉亮已經開始尋找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工作了。

「我們的專長是單細胞基因組學,不是病毒學家,也不是免疫學家,但當意識到單細胞基因組學也許有可能幫助找到中和抗體的時候,我們太興奮了!」要知道,當前還沒有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血漿療法雖然成效顯著,但血漿來源有限,而血漿療法中的有效成分,正是人類免疫系統產生的中和抗體。

科研人員(部分)合影(左起依次為北京大學的耿晨陽、曹雲龍、謝曉亮;佑安醫院的粟斌、郭向華)圖 | 北京大學

不過,在血液中尋找中和抗體的難度不亞於大海撈針。幸運的是,利用最新的單細胞基因組學技術,謝曉亮將尋找時間從年縮短到月,僅用了兩個月就找到14個高活性的中和抗體。

5月17日,謝曉亮團隊在《Cell》上發表階段性研究進展,對14個抗體中活性最高的抗體BD-368-2展開動物實驗,結果顯示該抗體分子能夠非常有效地抑制和短期預防新冠病毒的感染。最新的研究發表於9月14日,研究結果合理化了一種新的RBD表位,該表位具有很高的中和效力,並證明了BD-368-2在治療COVID-19中的治療潛力。

謝曉亮團隊論文 圖 | A Cell Press Journal

「作為科學家,我們相信只有科學,而非政治,才能阻斷疫情,使人類免於災難。」謝曉亮對於科學和人類的關係認知,在新冠疫情裡得到了最深刻的實踐。而始終倡導「疾病無國界 科研亦如是」的他,也期待著,新冠特效藥的問世能夠緩解這場面向全人類的危機與考驗。

2、為新生命對抗世界的不完美

「我們去看她的時候,一聲兒都沒哭,還一直衝我笑。」這是謝曉亮和團隊努力下的第一個「MALBAC試管寶寶」,於2014年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如果只以為這是個「試管嬰兒」,那麼你對生殖醫學的可能性還一無所知。

當時,謝曉亮還在哈佛任教,他與北大的喬傑教授、湯富酬教授合作,成功地將MALBAC技術精準運用於試管嬰兒的基因缺陷篩選。目前,已經有超過一千例不攜帶父母基因缺陷的健康的MALBAC寶寶在中國出生,為許多夫婦避免了初為人父母,寶寶卻帶有先天缺陷的痛苦。

謝曉亮(左) |細胞雜誌

那麼MALBAC(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技術究竟是什麼呢?即:多次退火環狀循環擴增技術,是目前最先進的全基因組擴增技術。

傳統上為大家所熟知的DNA擴增技術是「PCR技術」(沒錯,就是高中生物課本上的那個PCR!),其對於DNA的放大作用被廣泛應用於醫學、生物學等領域,但在放大偏差上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如果用它來放大整個基因組,覆蓋率只有5%。

而2012年,由謝曉亮開創的MALBAC單細胞擴增技術,大大提高了單細胞基因組擴增的均勻度、覆蓋率以及測序的精準度。將此技術用於生殖醫學,能夠成功篩選沒有遺傳疾病的試管嬰兒。

未來,當越來越多的健康寶寶呱呱墜地,無數家庭的幸福與淚水交織在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裡,這就是對科學家們最響亮的感謝與褒獎。謝曉亮也在每一個動人的基因故事裡,逐漸完成自己的科學使命。

謝曉亮 圖 | 北京大學

重磅預告

在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上,謝曉亮將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生物分子峰會、世界頂尖科學家實驗室論壇,探索生命奧秘,共話頂尖科學實驗室建設運營之道!

立即點擊閱讀原文,跳轉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官網,預約觀看論壇直播,了解更多有關分子、細胞與基因的奧秘吧!


排版|木木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

相關焦點

  • 胡海嵐:深入分子層面,解讀情緒的密碼
    胡海嵐致力於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十年來,她在情緒和社會行為的腦機制等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原創成果,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多篇相關的論文。
  • 破解生命密碼
    《生命密碼2:人人都關心的基因科普》:尹燁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在與讀者朋友們的交流中,我發現大家對生命健康問題很感興趣,但很多人對決定生老病死的主要因素——基因,卻陌生得很。我們為什麼會生病?人類可能永生嗎?如何生育一個健康的孩子?
  • 生命密碼數字密碼的含義大全
    談起生命密碼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尤其是在西方,生命密碼與塔羅、星座並列為三大神秘學,有著精準的預測性,他是一門科學,與中國的易經有異曲同工之妙,是西方最主要的命理學,而且很精準。研究好生命密碼可以改變命運,避免人生的坎坷。
  • 科學家首次直接檢測到分子內氫鍵!為探尋宇宙生命奧秘...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宇宙中的元素組成。其中,氫(H)佔宇宙所有可見質量的75%,甚至超過90%的宇宙組成為H原子。如今,科學家們首次使用原子力顯微鏡直接精確檢測到了分子內的氫鍵,這對了解地球生命奧秘、探尋宇宙生命起源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 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突觸功能的發揮則依賴於突觸中大量蛋白分子的協調工作,其中一種特殊的蛋白分子叫受體分子,也就是信息的接收器。當信息傳遞到突觸時,突觸前神經元就會釋放信號分子(神經遞質)到突觸間隙,突觸後神經元上的受體就會接受信號分子,使下一級神經元產生興奮或抑制。這些受體蛋白在突觸中的功能結構狀態以及它們在突觸中的數量和排列方式直接影響著大腦信息傳遞的效能。
  • 「靈長類細胞解碼計劃」探尋生命真相
    「生命科學到了全新的階段,應改變基於嚙齒類動物研究的現狀。」近日,以「靈長類細胞解碼」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51次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召開,中科院院士季維智表示,通過對包括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細胞解碼計劃,可以使得生命科學離生命真相更近一步。
  • 生命遺傳密碼被成功「壓縮」
    科技日報北京5月15日電 (記者張夢然)生命的遺傳密碼並非全部必需?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5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英國團隊成功「壓縮」遺傳密碼——使一種合成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只需有限的蛋白質合成指令,就能編碼所有常見胺基酸。
  • 探尋新冠病毒的「生物密碼」——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開展...
    3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綜合性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了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課題組合作撰寫的論文《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
  • Asia Training生命密碼全息圖是什麼?
    生日裡潛藏著生命的秘密,通過AT生命密碼全息圖,可以幫助你發現自我價值、學習調整固有模式,有智慧地與他人相處。生命密碼是什麼?生命密碼距今已有2500年的悠久歷史,是由古希臘數學家、幾何之父畢達哥拉斯所首創的數字理論。後經AT集團拓展研究,結合行為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說,進一步完善了其內涵,使之在人生各個角度都得以延伸引用,並升級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 人類的生命密碼是什麼?科學與玄學其實並不相衝突
    如果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生命密碼,那該是什麼呢?一、基因是人類的生命密碼嗎?基因概念的提出,就預示著現代科學已經解開了人類的生命密碼了嗎?現代科學發展出了基因這個概念,其實在基因這一塊領域的研究上,我們要深入要展開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許多科學大咖說過類似的話:「科學的盡頭是玄學(或神學)」。但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太奧妙了,實在充滿了無可計數的未知。
  • 人生的那些事-004 生命的底層密碼
    生命的底層密碼到底是什麼呢?故事要從1950年開始,22歲的美國人詹姆斯·沃森,在完成博士學位後,前往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在那裡,他遇到了對生命的秘密同樣好奇,時年34歲的英國人弗朗西斯·克裡克。在接下來的3年裡,2個年輕人,如痴如狂,廢寢忘食的探討著遺傳的秘密。
  • 一個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
    然而現在,利用CRISPR/Cas9基因「魔剪」,我們可以在幾周的時間內就改變生命的密碼。從中,她發現了一種之前未知的RNA分子——tracrRNA。她的研究表明,tracrRNA是細菌的古老的免疫系統——CRISPR/Cas的一部分,它可以通過裂解病毒的DNA來瓦解病毒。
  • 中國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突觸功能的發揮則依賴於突觸中大量蛋白分子的協調工作,其中一種特殊的蛋白分子叫受體分子,也就是信息的接收器。當信息傳遞到突觸時,突觸前神經元就會釋放信號分子(神經遞質)到突觸間隙,突觸後神經元上的受體就會接受信號分子,使下一級神經元產生興奮或抑制。這些受體蛋白在突觸中的功能結構狀態以及它們在突觸中的數量和排列方式直接影響著大腦信息傳遞的效能。
  • 她們發現基因剪刀 可重寫生命密碼
    漢松說,今年的獲獎研究成果是「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據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介紹,兩位獲獎者發現了基因技術中最犀利的工具之一,即「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基於這項技術,研究人員能以極高精度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脫氧核糖核酸),並有望更改某些生物的生命周期。
  • 復旦人類表型組:破解人群生命健康密碼的探索者
    復旦青年記者 鍾佳琳 主筆復旦青年記者 潘玥 報導復旦青年記者 張飛宇 編輯一段頭髮、一顆指甲蓋、一串腳印、甚至是濾紙上微量的齦溝液,這些性狀都可以成為人類生命健康密碼。人體特徵即是表型,是由基因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決定的。人類全部特徵的集合就是表型組。
  • 生命密碼歡樂薈——太平人壽甘肅分公司直播來啦
    每日甘肅網新聞 舉報   每日甘肅網訊12月28日晚7:30,密碼薈生命密碼傳播者
  • 基因剪刀:改寫生命密碼的工具
    這些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催生新的癌症療法,並有可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夢想成真。 沙爾龐捷在對化膿性鏈球菌——一種對人類造成最大傷害的細菌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分子tracrRNA,她的研究表明tracrRNA是細菌古老的免疫系統CRISPR / Cas的一部分,該系統通過切割DNA來解除病毒的武裝。 2011年,沙爾龐捷發表了這一研究。
  • 基因剪刀:改寫生命密碼的工具
    這些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催生新的癌症療法,並有可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夢想成真。沙爾龐捷在對化膿性鏈球菌——一種對人類造成最大傷害的細菌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分子tracrRNA,她的研究表明tracrRNA是細菌古老的免疫系統CRISPR / Cas的一部分,該系統通過切割DNA來解除病毒的武裝
  • 生命密碼到底是什麼
    對於一個熟悉生命密碼的人來說,前兩天的文章可以看懂,如果沒有接觸過生命密碼的人,估計是覺得我在神神叨叨了,好吧,原諒我這個5號人沒有按常理出牌。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生命密碼到底是個啥生命密碼呢,它是起源於古希臘,它的發現者叫畢達哥拉斯。
  • 她們重寫了「生命密碼」
    漢松說,今年的獲獎研究成果是「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這些基因剪刀把生命科學帶入了一個新時代,並且在許多方面給人類帶來了最大的利益。「好比過去你拿剪刀去剪,你在哪兒剪?該怎麼剪?……這都不可控,所以很多時候容易被細菌感染。」張翼說,而Cas9基因剪刀則能夠幫生物學家準確定位到特定的DNA序列,然後他可以準確地切除相應的基因片段,或者插入一些基因片段。當然,該項技術在動物身上做得比較成功,但真正運用到人身上,涉及到巨大倫理爭議,屬于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