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大腦中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又叫神經元,它們之間通過百萬億個突觸聯結形成複雜有序的神經網絡與環路。神經網絡中高度有序的神經活動則構成了認知、思維、意識和語言等高級腦功能的基礎。就像通訊系統中,信息的收發和存儲依賴於通訊網絡的基站,神經信息的傳遞與存儲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則是神經突觸。

突觸功能的發揮則依賴於突觸中大量蛋白分子的協調工作,其中一種特殊的蛋白分子叫受體分子,也就是信息的接收器。當信息傳遞到突觸時,突觸前神經元就會釋放信號分子(神經遞質)到突觸間隙,突觸後神經元上的受體就會接受信號分子,使下一級神經元產生興奮或抑制。這些受體蛋白在突觸中的功能結構狀態以及它們在突觸中的數量和排列方式直接影響著大腦信息傳遞的效能。突觸又能夠根據神經活動的強弱而改變自身傳遞效能,亦即突觸可塑性,在這一過程中,突觸中的蛋白分子數量和分布會發生變化,而記憶很可能恰恰就存儲於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和分布變化中。

精確解析突觸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無疑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對大腦中各類受體蛋白為主的分子機器的作用機理進行解密,通俗講既是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眼見為實」,藉助成像手段直接透視生命體系中的物質組成與結構和內在規律,一直是生命科學研究的不二之法。神經突觸的大小在幾百納米的尺度(大概是頭髮絲直徑的百分之一)。突觸中的分子就更小了,通常在幾個納米左右。在這個尺度下,只有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能夠具備這種成像條件。光學顯微鏡由於光波長(200-600納米)的限制,仍舊沒有辦法觀測到突觸中的納米尺度的分子。電子顯微鏡所採用的電子波長經過加速後可達0.002納米,能夠觀察到高分辨的分子乃至原子信息。更進一步,冷凍電鏡技術使得我們可以直接觀察被快速冷凍固定(零下180°左右)在近生理狀態下的樣品。

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正因為如此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三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者。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細胞原位成像技術,首次解析了抑制性突觸中GABAA受體的原位三維結構,並首次闡釋了抑制性突觸中受體蛋白和骨架蛋白層級化的組織規則。研究成果以Mesophasic organization of GABAAreceptors in hippocampal inhibitory synapses為題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DOI: 10.1038/s41593-020-00729-w).

在前期的工作中,研究人員將大鼠胎鼠的海馬體神經細胞解離並直接培養在冷凍電鏡的樣品載網上(類似於光學顯微鏡成像使用的載玻片),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後神經細胞之間能夠形成突觸連接,進而形成微型的神經網絡。這種樣品可以直接通過投入式快速冷凍固定,既是將電鏡載網直接投入到液氮冷卻的液態乙烷中,這樣在幾十毫秒內,神經細胞被冷凍固定到-180°以下,樣品內部近生理狀態下的結構細節得以保存,從而實現了對細胞的瞬間「定格」。這種樣品可以直接傳輸到冷凍電鏡中進行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將樣品進行傾轉,同時收集不同角度的二維投影),經過後期三維重構處理,即可重現細胞內分子水平的三維結構細節,進而實現了對細胞超微結構的「回放」。

利用這種手段並結合自主研發的新型冷凍光電關聯顯微成像技術,研究人員開創性地對神經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進行研究,解析了首個完整神經突觸的高精度三維結構,並實現了對中樞神經系統中兩類最主要突觸-興奮性與抑制性突觸的精確區分以及結構特徵的定量化分析(Tao, Liu et al. 2018a; Tao, Liu et al. 2018b; Liu, Tao et al. 2019; Sun, Liu et al. 2019)。

圖1. 冷凍電鏡斷層原位成像技術解析神經突觸受體蛋白原位結構與組織分布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基於過採樣與自動分類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亞區域圖像處理方法,實現了對細胞斷層三維重構圖像中無標記和無模板依賴的蛋白質自動識別和三維重構分析。基於這一方法,研究團隊實現了對抑制性突觸中GABAA受體的自動化識別並解析了其19解析度的原位三維結構,這是目前已報導的首個突觸原位受體蛋白結構。

進一步,通過對GABAA受體在突觸中的空間分布進行分析,發現這些受體在抑制性突觸中呈現層級狀的組織分布特性:GABAA受體之間可以形成具有距離固定(11nm間距)而相對角度可變的雙分子複合物;這種雙分子複合物進一步組成具有較低熵並且具備自組織特性的二維網絡;最後形成具有清晰邊界並介於固、液之間的「介態」相分離狀態(mesophasic organization)。這些組織形式可以通過突觸後支架蛋白和受體之間靈活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並且與突觸前囊泡釋放位點存在對應關係。

圖2. 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等蛋白分子與細胞器組織分布的三維可視化

(圖片版權:陶長路、劉雲濤、畢國強;圖片製作:王國燕、馬燕兵)

抑制性突觸中受體蛋白的這種半穩定的組織架構很好地體現了神經突觸既能保持信息傳遞穩定性又具備可塑性的結構基礎,從分子組織結構層面很好地解釋了學習與記憶的結構機理。通過應用與發展前沿細胞原位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這種全新的嘗試,實現了對突觸生理狀態下分子水平結構與功能探究的突破,為破解大腦的分子密碼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參考文獻:

1. Tao, C. L., et al. (2018). "Differenti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Synapses by Cryo-electron Tomography and Correlative Microscopy." JNeurosci 38(6): 1493-1510.

2. Tao, C. L., et al. (2018). "Accumulation of Dense Core Vesicles in Hippocampal Synapses Following Chronic Inactivity." Front Neuroanat 12: 48.

3. Liu, Y. T., et al. (2019). "Postsynaptic protein organization reveal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Curr Opin Struct Biol 54: 152-160.

4. Sun, R., et al. (2019). "An efficient protocol of cryo-correlative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for the study of neuronal synapses." Biophysics Reports 5(3): 111-122.

作者:劉雲濤、陶長路、畢國強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相關焦點

  • 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對大腦中各類受體蛋白為主的分子機器的作用機理進行解密,通俗講既是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眼見為實」,藉助成像手段直接透視生命體系中的物質組成與結構和內在規律,一直是生命科學研究的不二之法。神經突觸的大小在幾百納米的尺度(大概是頭髮絲直徑的百分之一)。突觸中的分子就更小了,通常在幾個納米左右。在這個尺度下,只有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能夠具備這種成像條件。
  • 冷凍電鏡成功解析大腦神經突觸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如今,科學家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之上發明了冷凍電鏡,實現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人類終於可以一窺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執行其功能。在過去幾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逐漸成為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冷凍電鏡技術的三位先驅者,也憑藉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和持續推進,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朝破譯大腦運轉密碼邁進!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
    人類大腦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其他90%左右未利用,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揭秘這未被利用的部分,正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 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中美學者用冷凍電鏡解析大腦神經突觸「黑匣子」
    新華社合肥2月12日電(記者 徐海濤)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
  • 【南方日報】給大腦迅速繪張高清「地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這項工作對於探索腦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破譯大腦運轉密碼具有重要意義。
  • ...大腦運轉密碼邁進!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結構
    人類大腦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其他90%左右未利用,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揭秘這未被利用的部分,正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 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近日,深圳先進院的科學家在破譯大腦運轉密碼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劃時代的冷凍電鏡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
    2017年10月4日,201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及生物物理學家理察·亨德森、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裔生物物理學家約阿基姆·弗蘭克以及瑞士洛桑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雅克·迪波什。隨著冷臺技術的開發,冷凍電鏡技術正式推廣開來。  亨德森 選擇高解析度觀察生物大分子  現年72歲的理察·亨德森出生於蘇格蘭,現為劍橋大學醫學研究理事會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發起了一場高解析度觀察生物大分子的革命。
  • Megabodies助力單粒子冷凍電鏡揭示蛋白質結構
    Megabodies助力單粒子冷凍電鏡揭示蛋白質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42:23 比利時 VIB-VUB結構生物學中心Jan Steyaert和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
  • 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科技抗疫
    中國科技網聯合新浪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推出和疫情有關的熱度新聞,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將戰勝疫情的力量傳遞下去,中國科技網與您一起抗擊疫情。科技抗疫台州全面推廣應用「健康碼」 ←入榜理由隨著台州企業陸續復工,外來人員返程加快,人員流動性加大,防輸入的管控壓力也在不斷增強。
  • 冷凍電鏡技術如何革新生物學
    2020年8月至9月間,英國劍橋大學、德國馬克斯 普朗克研究所、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相繼解析了新冠病毒原位結構,讓大家清楚看到真實的病毒形象。我們課題組藉助冷凍電鏡技術,在透射新冠病毒的結構和解析解析度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在推進冷凍電鏡技術革新的同時,也協同促進結構病毒學的發展。
  • 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6臺最先進 1臺獨家定製 瞄準世界前三
    在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一棟普通科研樓裡,就藏著這些身價驚人的「大傢伙」。這些「寶貝」被精心呵護,嬌貴得甚至容不下一點噪音。與此同時,科學家通過它們,不停地讀取著生命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密碼。  2018年11月19日,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正式揭牌。全部建成後,這將是我國配套最齊全、最先進的冷凍電鏡實驗室,同時規模也將躋身世界前三。
  • 冷凍電鏡的解析度革命
    Amunts等人利用冷凍電鏡獲得線粒體核糖體大亞基3.2埃的解析度結構,還有最近利用冷凍電鏡獲取的其他一些高解析度結構,這些成就預示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獲取近原子解析度的大分子結構將不再是X射線晶體學和核磁共振的特權。
  • 冷凍電鏡:新時代蛋白質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利器
    作為當前結構生物學領域最為前沿的成像技術之一,冷凍電鏡技術已經能夠將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解析能力拓展至原子解析度水平,特別適用於解析複雜的超大分子複合體的三維精細結構及動態結構,在小分子藥物及疫苗的開發中亦顯露出巨大的潛力。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王宏偉:如何搶佔全球冷凍電鏡先機
    現年7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冷凍電鏡先行者隋森芳即是早期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至今依然在該中心從事科學研究,並培育出不少當下的中堅力量。王宏偉1992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本科畢業後在清華大學繼續師從中國冷凍電鏡先行者隋森芳從事冷凍電鏡的相關研究。博士畢業後前往美國,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耶魯大學輾轉10年後,最終於2011年加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彼時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北京)設施的籌建是王宏偉回到清華的契機。
  • 漲知識丨冷凍電鏡是什麼?為什麼能夠斬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3年成為了一道分水嶺,冷凍電鏡在這一年臻於成熟。冷凍電鏡打開了長期停滯的局面。研究人員無需將大分子樣品製成晶體,通過對運動中的生物分子進行冷凍,即可在原子層面上進行高分辨成像。隨後,蛋白質或複合蛋白結構解析領域諸多被稱為諾獎級的論文陸續發表,背後的利器正是冷凍電鏡,這項技術應用也正式迎來井噴式發展階段。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同時還報導了NPC1與伊波拉病毒GPcl蛋白複合體6.6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NPC1介導伊波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分子基礎。文章報導了位於酵母細胞核內的一系列組成上和結構上不同的核糖體60S亞基前體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確定了近20種裝配因子在核糖體上的結合位置及其原子結構。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員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John L. Woolford Jr教授是這一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為了降低高能電子對分子結構的損傷,Kenneth A. Taylor 和Robert M. Glaeser 於1974 年提出了冷凍電鏡技術,並且用於實驗研究。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冷凍電鏡技術已經成為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強有力手段。
  • 前瞻·共贏‖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
    前言· 水木未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結構和計算驅動的新型藥物研發公司,創立了亞太區第一個商業化冷凍電鏡服務平臺,已成功為來自中國、美國、歐洲的30餘家創新藥企和頂級科研機構提供了結構生物學和藥物發現服務。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李海濤:破譯表觀修飾密碼
    現年7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冷凍電鏡先行者隋森芳即是早期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至今依然在該中心從事科學研究,並培育出不少當下的中堅力量。「現代表觀遺傳學真正興起於1996年,逐漸步入主流,到現在才24年,在這之前普遍認為遺傳密碼DNA決定生命體的一切。」李海濤本人也僅在15年前「入行」,隨後紮根於該領域研究至今。影響李海濤進入這一領域的關鍵人物則是現代表觀遺傳學奠基人之一、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分子生物學家C David Allis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