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6臺最先進 1臺獨家定製 瞄準世界前三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科研人員在讀取數據  

科研人員將樣品放進冷凍電鏡設備中

  一個「顯微鏡」有多貴?答案是千萬或者上億元。

  在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一棟普通科研樓裡,就藏著這些身價驚人的「大傢伙」。這些「寶貝」被精心呵護,嬌貴得甚至容不下一點噪音。與此同時,科學家通過它們,不停地讀取著生命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密碼。

  2018年11月19日,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正式揭牌。全部建成後,這將是我國配套最齊全、最先進的冷凍電鏡實驗室,同時規模也將躋身世界前三。近日,深圳商報記者走進這裡,探訪這些表面低調卻內有乾坤的「大顯微鏡」。

  6臺機器世界先進,還有「獨家定製」

  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是深圳市政府出資、南科大牽頭建設的重大基礎科學設施平臺,旨在支撐深圳市、粵港澳大灣區及中國南方在生物醫藥、精準醫療、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科學研究及產業升級。

  南科大冷凍電鏡實驗室擬安裝300千伏冷凍電鏡6臺及其它71臺/套相關輔助儀器和樣品製備設備。目前,項目一期的2臺300千伏冷凍電子顯微鏡已經完成安裝調試,投入使用。據南科大冷凍電鏡實驗室主任王培毅教授介紹,這6臺設備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其中還有一臺是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根據需求「獨家定製」的,可以說是「世界唯一」。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理察·亨德森曾預言,這裡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三個冷凍電鏡中心之一,未來的研究能力將會達到全球的前5%。

  在全球範圍,冷凍電鏡近幾年熱度飆升,成為科學界「兵家必爭之地」。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在這個領域做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更是說明冷凍電鏡炙手可熱。那麼,究竟什麼是冷凍電鏡?王培毅教授告訴記者,冷凍電鏡是電子顯微鏡的一種,它的工作原理和光學顯微鏡類似,也是通過光與樣品的相互作用而成像。只是冷凍電鏡所用的光源不是人們平時見到的可見光,而是電子。由于波長的限制,可見光的解析度一般是1500倍以下,而電子的波長非常短,大約是普通光波長的十萬分之一左右,因此冷凍電鏡的解析度可以達到更高的程度,能夠直接觀測到蛋白質分子一類的生物大分子的精細結構。

  以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為例,冷凍電鏡技術就是「把組成動、植物的蛋白用生物學的方法取出後,以快速冷凍的方式冷凍到液氮溫度(-196度),這樣可以保持蛋白的活性。在這種狀態下用冷凍電鏡觀察活蛋白,可以達到零點幾納米的解析度,由此準確判斷藥物靶標的位置,並根據藥物靶標來開發新藥。」因為可以「看」得更精細,所以冷凍電鏡技術在很多領域都被廣泛應用,被視做是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基礎研究的利器。

  「目前,全國購置的冷凍電鏡有27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我們購買的冷凍電鏡,根據研究的領域不同有所側重,有些偏重於材料科學,有些偏重於生命科學。我們定製的那一臺『世界唯一』的冷凍電鏡,就是希望它能夠在重大疾病的診斷方面發揮作用。」王培毅教授告訴記者,2019年將是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非常重要的一年,除了定製的那一臺冷凍電鏡外,其他購置的電鏡將陸續到位,安裝、調試後,電鏡中心的工作將在2020年邁上新臺階。

  「大傢伙」很嬌貴也很辛苦

  隔著玻璃,記者順著王培毅教授的指引,看到了目前已經使用的兩臺冷凍電子顯微鏡靜靜矗立。但是,近300平方米的機房內,卻沒有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

  這是為什麼?「首先,我們的機房內一般是沒有人的,工作人員的工作都通過計算機遠程操控完成,只在裝樣品的時候才進入十幾分鐘。另一個原因是,今天實驗室內有施工,考慮到施工帶來的噪音會影響電鏡工作,所以今天我們不提取數據。」王培毅教授的解釋讓記者大吃一驚——這些「身材魁梧」的「大傢伙」,原來是一點噪音都會受影響的「嬌小姐」!

  因為冷凍電鏡十分精密,所以對環境的要求很嚴苛。據王培毅教授介紹,為了減少振動帶來的影響,機房的地面厚度約1米,且是獨立建設的,跟周圍建築物完全分離,甚至連空調的風速都必須嚴格監控。機房內必須經過嚴格的消磁,在裡面是沒有手機信號的。機房內的溫度、溼度都恆定,溫度變化每小時不超過0.2℃。還有一個房間專門用來製作樣品,房間內的溼度保持在20%,因為只有在這樣相對乾燥的環境裡才能保證樣品的質量。如此小心翼翼地「伺候」,就是為了讓冷凍電鏡更好地運轉、工作。要知道,除了每個月兩天的維護、保養時間外,冷凍電鏡可是24小時連軸轉的。

  「冷凍電鏡與普通材料電鏡最大的不同在於,冷凍電鏡的結果是統計結果,需要大數據。普通的材料電鏡,拍一張照片就有結果,但冷凍電鏡需要拍成千上萬的照片,然後用統計學的方法把結果算出來。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一般機構購置冷凍電鏡都需要兩臺以上,因為它要解析一個樣品,需要幾十個小時甚至更長的電鏡時間。」冷凍電鏡的相機靈敏度有多高?王培毅教授打了一個比方——相當於在幾萬公裡的高空可以看到桌子上的一瓶水。這些高精度的照片存儲量驚人,「一臺電鏡一天就能採集2T以上的數據量」,而後的數據分析和解讀無疑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期待中國原創靶向藥從這裡走出

  這幾臺世界先進的「大傢伙」,究竟能為老百姓帶來什麼?

  王培毅表示,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健康成為人人關心的焦點。對於深圳而言,下一階段的城市發展,生物醫藥和健康產業將是巨大的「增長點」。南科大建設世界一流的冷凍電鏡中心,目的就是通過利用國際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基礎科學研究,聚焦重大疾病診斷、新藥開發、精準醫療、功能材料研發和基礎學科建設等領域,促進深圳新材料、醫療衛生、健康產業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時積極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造福百姓。

  儘管冷凍電鏡未來在許多領域都有很大的應用空間,但在王培毅心目中,冷凍電鏡研究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了人類的健康事業。「想要解決重大的疑難疾病的治療問題,就必須要研發藥物,然而藥物的研發過程極其漫長,從研發到上市一般需要歷經十年。治療白血病的藥物研發前後則是經歷了近100年。而冷凍電鏡可以通過低溫冷凍技術,觀察活的原始樣本,進而用於研究致病機理,例如發現癌症的致病機理,從而推動癌症等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極大地縮短製藥的時間。」王培毅教授說,自己的最大心願就是縮短靶向藥物的研發時間,助力中國研發自己的原創藥。

  除了生命科學領域的課題外,目前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的研究重點還有新能源和新型化合物。此外,實驗室還將積極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並與學校已經建成的X射線晶體學平臺、生物質譜蛋白質組學分析平臺形成互補,開展國際上最前沿的蛋白質科學研究,為結構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化學、材料科學等領域搭建交叉學科平臺。

  「各個學科對於冷凍電鏡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目前我們還未全面對外開放,但排隊的樣品已經排到了春節以後。」這個春節,王培毅教授和他的團隊將在忙碌中度過了??

  小資料

  冷凍電鏡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理察·亨德森上世紀90年代改進了傳統電子顯微鏡,取得了原子級解析度的圖像;約阿希姆·弗蘭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發了一種圖像合成算法,能將電子顯微鏡模糊的二維圖像合成清晰的三維圖像;雅克·杜博歇發明了迅速將液體水冷凍成玻璃態以使生物分子保持自然形態的技術。這些發明使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的各部件得到優化。

  2013年以來,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日漸成熟並獲得廣泛應用。如今研究者可以在生物分子的生命周期內對其進行冷凍和成像,將以往不為人知的分子生命狀態呈現出來。

相關焦點

  • 鄭大要花1.15億購買冷凍電鏡!網友:是跟風還是確實需要?
    近日,鄭州大學現代分析與基因測序中心發布冷凍電子顯微鏡系統採購項目,公開招標若干冷凍電鏡,預算1.15億元。採購內容及範圍: 300kV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1臺 、200kV 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1臺 、120kV 透射電子顯微鏡1臺 、冷凍雙束電鏡1臺 ,包含設備的採購、安裝、調試、驗收、培訓、質保期內外服務、與貨物有關的運輸和保險及其他伴隨服務等。冷凍電鏡這項被諾貝爾獎官方稱為「使得生物化學進入一個新時代」的技術,近年可以說是非常「火」了。
  • 南科大的2019年:創新,再創新!
    全年共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66項,立項214項,獲批經費近1.6億元,集中期項目資助率31.74%。2019年南科大共計申報科技部項目92項,截至目前共獲批25項,獲批項目總經費7565萬元。盧海舟教授獲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張振國副教授獲優青項目資助,蔣興宇作為項目首席獲批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南科大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受到社會的認可。
  • 南科大Nano Energy:冷凍電鏡觀測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缺陷結構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系谷猛副教授課題組聯合王湘麟教授、物理系黃麗助理教授、冷凍電鏡中心王培毅教授在有機-無機鈣鈦礦材料結構研究領域取得最新進展,首次觀測到鈣鈦礦材料高密度面缺陷,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王宏偉:如何搶佔全球冷凍電鏡先機
    現年7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冷凍電鏡先行者隋森芳即是早期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至今依然在該中心從事科學研究,並培育出不少當下的中堅力量。2009年8月25日上午,清華大學醫研院—FEI電子顯微鏡合作籤字儀式暨亞洲首臺Titan Krios冷凍電鏡安裝落成儀式在醫學科學樓舉行,時任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施一公在合作協議上簽字。FEI TITAN KRIOS 300千伏透射電鏡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分辨場發射冷凍透射電鏡,彼時在世界範圍內安裝完成不超過5臺。
  • 冷凍電鏡:新時代蛋白質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利器
    冷凍電鏡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將為蛋白質科學、生物醫學及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機遇。在國家大力倡導新基建的背景下,建設電鏡中心等先進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必將有效推動上海及張江生物蛋白質科學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 分析測試共享中心引進120kV低壓冷凍透射電鏡
    此刻,分測中心的工程師們迫不及待地迎接今冬的第一份超大快遞——120kV低壓冷凍透射電鏡。 早在2018年底,分測中心的工程師李超就得到了「種草」這份寶貝的調研任務,在詳細調研用戶需求與參數配置後,中心於2019年向學校遞交了採購申請。
  • 日立臺式電鏡TM-1000全球銷量突破1000臺
    近日,日立高新技術公司(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宣布,日立臺式電鏡TM-1000,自2005年4月推出以來,已在世界範圍銷售超過一千臺。
  • 漲知識丨冷凍電鏡是什麼?為什麼能夠斬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5年,國際著名期刊《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Methods就將冷凍電鏡技術評為年度最受關注的技術。國內冷凍電鏡應用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在今年5月曾表示,冷凍電鏡的發展像是一場猛烈的革命。「就目前發展前景來看,冷凍電鏡技術是可與測序技術、質譜技術相提並論的第三大技術!」
  • 浙大教授解讀諾貝爾化學獎 通過冷凍電鏡解析生命奧秘
    諾獎官方給出的獲獎理由是「為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同時,諾獎官方宣稱,冷凍電鏡技術為生物化學行業帶來了一場革命。圖像是理解的關鍵。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其根源常常來自成功地創造出肉眼不可見物體的圖像。在生物化學的領域,冷凍電子顯微鏡讓研究者可以凍結運動中的生物分子,看到以前從未見過的生物進程。
  • 武漢病毒所2789萬元採購1臺日本電子冷凍透射電鏡
    儀器信息網訊 6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2018年儀器設備部門集中採購項目(第一批)公開招標公告」中,日本電子成功中標武漢病毒研究所採購的1撞球冷凍透射電鏡,中標金額為2789.1萬元(按照當前匯率換算)。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南方科技大學2.8億元招標發布: 2.1億元購4套冷凍電鏡
    可清洗掃描電鏡樣品載臺及不規則樣品,側拉門設計樣品艙,最大樣品尺寸65mm直徑,38mm高。6.樣品臺高度:1-25mm5. 工作時間:0-900sec6.4.1 五軸馬達驅動全對中樣品臺。>7.4 冷凍臺傳輸須與雙束主機為同一品牌,實現高度自動化操作;8.
  • 未來篇 | 冷凍電鏡,能否「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受體-配體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之一,解析度達到1.7 Å,接近於單個氫原子的尺寸(1 Å)。冷凍電鏡的使用已經有很長時間,但在過去的十年,這項技術一躍成為了分析大分子結構的有力工具。今年5月報導的這個GABA受體結構第一次生動地說明,冷凍電鏡這項技術能夠為我們提供足夠多的細節信息。這項工作還用冷凍電鏡解析了apoferritin蛋白的結構,解析度達到1.2 Å,打破了已有的冷凍電鏡解析度記錄。最終獲得的蛋白質結構中,每個氫原子都清晰可見,這也是冷凍電鏡第一次真正獲得了原子級別解析度的蛋白質結構。
  • 鄭州大學預算1.15億元採購多套冷凍電鏡
    儀器信息網訊 5月20日,鄭州大學現代分析與基因測序中心發布冷凍電子顯微鏡系統採購項目,公開招標若干冷凍電鏡,預算1.15億元,投標截止和開標時間為6月10日。本項目採用「遠程不見面」的遠程開標方式,投標人無需到河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現場參加開標會議,無需到達現場提交原件資料。投標人應當在投標截止時間前,登錄遠程開標大廳,在線準時參加開標活動並進行文件解密等。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上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魯斯卡發現電子在磁場下可以發生聚焦的效應,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透射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問世,使我們可以觀察更為精彩的微觀世界。在現代透射電子顯微鏡下,人們可以看到非常精細的原子結構和細胞內部結構。
  •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6月1日電 核糖體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細胞中的分子機器。所有生物,包括微小的細菌直至人類個體,都依賴核糖體對各種各樣的蛋白質進行生物合成。作為一個分子量巨大的複合物,核糖體本身是如何在細胞中由多條RNA鏈及超過70種蛋白分子裝配而成?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同時還報導了NPC1與伊波拉病毒GPcl蛋白複合體6.6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NPC1介導伊波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分子基礎。文章報導了位於酵母細胞核內的一系列組成上和結構上不同的核糖體60S亞基前體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確定了近20種裝配因子在核糖體上的結合位置及其原子結構。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員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John L. Woolford Jr教授是這一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就像通訊系統中,信息的收發和存儲依賴於通訊網絡的基站,神經信息的傳遞與存儲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則是神經突觸。突觸功能的發揮則依賴於突觸中大量蛋白分子的協調工作,其中一種特殊的蛋白分子叫受體分子,也就是信息的接收器。當信息傳遞到突觸時,突觸前神經元就會釋放信號分子(神經遞質)到突觸間隙,突觸後神經元上的受體就會接受信號分子,使下一級神經元產生興奮或抑制。
  • 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一期建設項目驗收會召開
    12月1日,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一期建設項目驗收會召開。會上,冷凍電鏡中心相關負責人從中心建設、技術服務、科研支撐、設備運行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對中心一期建設作了總結匯報。經過三年多的發展,中心運行體系逐漸完善,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技術人才隊伍,為結構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和材料學等學科提供多尺度、多方向、多交叉的技術服務。目前已支撐發表高水平論文超過30篇,其中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主刊發表論文7篇,同時也吸引了優秀人才加盟浙大,推動了生物物理學科的建設,促進了學科交叉融合。
  • 從病毒研究談起,聊聊冷凍電鏡及背後的HPC
    而冷凍電子顯微鏡,簡稱冷凍電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cryo-EM),已成為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研究的重要手段,這項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什麼是冷凍電鏡? 目前,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由冷低溫制樣、低劑量電鏡成像和計算機圖像處理三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