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2020-12-04 人民網

大約300多年前,列文虎克和羅伯特·胡克發明了光學顯微鏡,人類首次用光學透鏡窺探到了「細胞級」的微觀世界。光學顯微鏡主要是利用光通過透明介質的折射原理,對光進行聚焦,從而實現圖像的放大。目前,我們可以利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運動和細胞分裂等單個細胞狀態。

上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魯斯卡發現電子在磁場下可以發生聚焦的效應,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透射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問世,使我們可以觀察更為精彩的微觀世界。在現代透射電子顯微鏡下,人們可以看到非常精細的原子結構和細胞內部結構。

如今,科學家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之上發明了冷凍電鏡,實現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人類終於可以一窺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執行其功能。在過去幾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逐漸成為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冷凍電鏡技術的三位先驅者,也憑藉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和持續推進,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冷凍電鏡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將生物大分子溶液置於電鏡載網上形成一層非常薄的水膜,然後利用快速冷凍技術將其瞬間冷凍至液氮溫度下。冷凍速度非常快,以至於水膜無法形成晶體,而是形成一層玻璃態的冰。生物大分子就被固定在這層薄冰裡。將這樣的冷凍樣品保持低溫放置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從而獲得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被稱為冷凍電鏡技術。

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高能電子束穿透每一個分子,如同X光穿過人的身體一樣,可以拍攝到分子的形貌和它內部的結構信息。科學家們利用計算機將樣本裡的每一個分子提取出來,把相似的分子予以歸類,然後疊加、平均獲得其內部結構更為精細的圖像,由此得到分子不同方向的二維結構,最後經過計算機三維重構算法,可以得到分子的三維模型。這一過程被稱為冷凍電鏡三維重構解析。

冷凍電鏡可以通過揭示細胞裡發生的生命過程細節,幫助人們了解很多有意思的生物學現象。比如,我們吃辣椒會覺得辣,是因為辣椒裡有一種叫做辣椒素的小分子。辣椒素與位於舌頭神經末梢的膜蛋白TPRV1結合,打開膜蛋白上的一個通道,讓細胞膜外面的離子向細胞膜內部流動,這樣微小的流動產生的電流通過神經纖維最終傳遞到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感受到辣的感覺。2013年,科學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以近原子解析度解析了膜蛋白TRPV1的通道結構,以及它與辣椒素相互結合的結構。人們由此了解到,實際上是由於辣椒素結合到4個亞基所組成的通道膜蛋白上把孔道撐開,才使得離子可以穿透。

除此以外,冷凍電鏡技術也正在成為助力醫藥研發的有力手段。依託對蛋白質結構的理解,科學家正在開發更有效的抗癌藥、抗生素、止痛藥、麻醉劑等。

中國過去10多年裡,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冷凍電鏡設施。中國的科學家,也在冷凍電鏡領域取得了很多舉世矚目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比如清華大學的施一公團隊,對老年痴呆症相關的重要蛋白質結構進行了解析,對於我們理解它的發病機理甚至開發重要治療方法有重要意義。他們對剪接體複合體一系列結構的研究幫助我們理解細胞的演化、細胞的基因調控和其他一些相關疾病有著重要意義。在清華大學的隋森芳教授的光和反應實驗中,有一個捕獲光能的蛋白質複合體的重要結構被解析出來。2019年,中國科學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到世界上目前解析度最高的豬瘟病毒結構,這對我們了解該病毒的發病機理,以及如何更好開發疫苗具有重要意義。

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使得今天的人類可以對細胞內的生命活動有更多了解。未來,科學家將藉助冷凍電鏡技術繼續對複雜生命體的解讀。

(作者為清華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07日 17 版)

相關焦點

  • 冷凍電鏡技術如何革新生物學
    其中,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大大降低了結構解析的難度,提高了結構解析的速度。通過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揭示許多之前未能知曉的生物分子細節,幫助人們揭秘眾多的生物學現象。 文/張凱銘 李珊珊 2020年,在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之後的幾個月內,重組表達的刺突糖蛋白、核蛋白的部分結構已被解析。
  • 中國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光學顯微鏡由於光波長(200-600納米)的限制,仍舊沒有辦法觀測到突觸中的納米尺度的分子。電子顯微鏡所採用的電子波長經過加速後可達0.002納米,能夠觀察到高分辨的分子乃至原子信息。更進一步,冷凍電鏡技術使得我們可以直接觀察被快速冷凍固定(零下180°左右)在近生理狀態下的樣品。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作者:文樂樂冷凍電鏡揭示了去鐵鐵蛋白的原子細節圖片來源:PAUL EMSLEY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光學顯微鏡由於光波長(200-600納米)的限制,仍舊沒有辦法觀測到突觸中的納米尺度的分子。電子顯微鏡所採用的電子波長經過加速後可達0.002納米,能夠觀察到高分辨的分子乃至原子信息。更進一步,冷凍電鏡技術使得我們可以直接觀察被快速冷凍固定(零下180°左右)在近生理狀態下的樣品。
  • 生物物理所解析90S核糖體組裝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90S前體是個巨大的複合物,除了含有核糖體RNA和蛋白質組分,還含有約50個非核糖體蛋白質和U3 snoRNA,分子量高達5百萬道爾頓。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葉克窮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和單顆粒重構技術獲得了出芽酵母90S核糖體前體的3個電子密度圖,其中最好的密度圖的整體解析度達到4.5埃。研究人員利用已知的晶體結構、從頭建模和化學交聯質譜數據構建了接近完整的90S結構模型。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新聞—科學網
    冷凍電鏡揭示了去鐵鐵蛋白的原子細節。
  • 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冷凍電鏡是重要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它與另外兩種技術:X射線晶體學(X-ray crystallography)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一起構成了高解析度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基礎,在獲得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並揭示其功能方面極為重要。  電子顯微三維重構技術起源於1968 年,D.J.
  • 「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竟讓研究它的物理學家,摘得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獎頒給 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與 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發展了革命性的冷凍電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小夥伴們知道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嗎?為什麼它能摘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呢?快和知力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冷凍電鏡是個什麼技術?
  • 科學網—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據《科學》報導,現在,科學家們第一次將冷凍電鏡的解析度提高到原子水平,以精確定位各種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其解析度可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 「看到這種程度的細節太不可思議了,它十分美麗。」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冷凍電鏡技術專家Melanie Ohi說。
  • 牛X的冷凍電鏡!背靠背2篇Nature,首次看見單個原子!
    再利用探測器和透鏡系統把散射信號成像記錄下來,最後進行信號處理,得到樣品的結構。這項技術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瑞士洛桑大學教授雅克・杜博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理察・亨德森分享了這一獎項,獲獎理由是「開發出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也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用於確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量。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
  • 劃時代的冷凍電鏡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
    獲獎理由是「開發出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也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用於確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量。生物樣品嵌在無定形冰中,堪稱留下了真實的一瞬間。1982年,迪波什開發出真正成熟可用的快速投入冷凍制樣技術製作的不形成冰晶體的玻璃態冰包埋樣品。1984年,迪波什首次發布不同病毒的結構圖像。隨著冷臺技術的開發,冷凍電鏡技術正式推廣開來。
  • 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在京召開
    前沿技術如何快速賦能產業?近日,第二屆水木未來冷凍電鏡與藥物發現論壇在北京舉行,會議圍繞新藥研發的機遇與挑戰,匯聚行業專家,就新技術在創新藥領域應用場景及新機會深入探討。百奧賽圖基因董事長兼CEO沈月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水木未來創始人王宏偉,賽默飛世爾科技副總裁周曉斌,應世生物公司董事長兼CEO王在琪,同創偉業投資人龐宇軒等240餘位來自科研領域、醫藥投資圈、醫藥企業的專家齊聚一堂,就冷凍電鏡在小分子、抗體藥物、蛋白降解、基因治療等方面創新應用思路和實際案例,充分交流討論,為與會者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和新方向。
  • 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組織分布規則
    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超分辨螢光顯微鏡提供了良好的蛋白定位,但通常只能達到20nm左右的定位精度,加上螢光標記效率的問題仍舊無法達到定量解析PSD的要求;冷凍電鏡可提供高分辨的成像,但由於缺乏特異性標記手段,又難以分辨PSD上面的蛋白分子。因此,解開PSD的謎題,還需要在冷凍電鏡方法上有所創新。
  • 未來篇 | 冷凍電鏡,能否「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這個新的冷凍電鏡結構裡,許多單個的原子都清晰可見。這個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不僅清晰地揭示了GABA受體的樣子,而且展示了該受體的配體——組胺分子是如何結合於受體口袋的。可以看到,蛋白的氫原子是如何與組胺的氮原子形成氫鍵作用的。水分子佔據了口袋裡面剩餘的空間,像泡沫包裝一樣緊緊地包裹著組胺分子。
  • 前瞻·共贏‖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
    前言· 水木未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結構和計算驅動的新型藥物研發公司,創立了亞太區第一個商業化冷凍電鏡服務平臺,已成功為來自中國、美國、歐洲的30餘家創新藥企和頂級科研機構提供了結構生物學和藥物發現服務。
  • 崔屹《ACS Nano》綜述:教你玩轉「冷凍電鏡」
    背景介紹 電鏡是科學研究中進行原子和分子尺度表徵的重要工具,冷凍電鏡(cryoEM)的出現使得研究者可以用它來觀察傳統電鏡無能為力的體系,如生物分子。
  • 生物物理所重大進展:90S核糖體前體冷凍電鏡結構獲解析
    核糖體是由RNA和大量蛋白質構成的大型分子機器,負責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蛋白質合成。在真核生物中,核糖體組裝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核糖體在成熟過程中需要和大量的組裝因子暫時結合,形成了一系列核糖體前體複合物。小亞基核糖體在組裝過程中形成兩個主要的中間體:早期的90S和晚期的pre-40S前體。
  • 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得生物大分子複合體全原子模型
    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的生物大分子原子結構模型,也是目前已報導的國內最高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重構結果。同時,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的CCD圖像(電荷耦合器件圖像傳感器,可將圖像資料由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獲得的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的全原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