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
對蛋白質結構測定呈爆發式增長

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冷凍電子顯微鏡 圖片來源: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一項革命性的蛋白質三維形狀測定技術正在蓬勃發展。上周,一個收集由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測定的蛋白質和其他分子結構的資料庫,獲得了第10000個數據條目。

據《自然》報導,近年來,各實驗室向電子顯微鏡資料庫(EMDB,由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建立,旨在滿足學術界對於冷凍電鏡數據的需求)提交的數據呈指數級增長,這主要因為全世界實驗室cryo-EM數量的爆發式增長。儘管資料庫也接收其他電子顯微鏡結構分析的數據,但其中絕大部分數據來自cryo-EM。

cryo-EM通過將蛋白質或其他生物分子急速冷凍,並用電子對其轟擊,從而生成單個分子的顯微圖像。它們被用來重建分子的三維形狀或結構。這有助於揭示蛋白質如何工作、它們在疾病中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如何用藥物靶向它們。

此前幾十年,X射線晶體衍射一直是備受結構生物學家青睞的研究方法,該方法首先使蛋白質結晶,然後用X射線對其連續打擊,並根據衍射光的信號模式重建它們的形狀。

X射線晶體衍射法雖然能夠生成高質量的分子結構,但並不是所有蛋白質都可輕易使用,因為有些蛋白質可能需要數月或數年才能結晶,而有些甚至根本無法結晶。

這便體現出cryo-EM的優越性,該方法無需蛋白質結晶,但這項技術也存在局限,比如它經常生成低解析度結構。

2012到2013年,由於在硬體和軟體方面的突破,催生了更靈敏的電子顯微鏡和可將拍攝到的圖像轉換成解析度更高的分子結構的複雜軟體。

該項技術專家、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LMB)結構生物學家Sjors Scheres說,這為cryo-EM的迅猛發展鋪平了道路。

LMB結構生物學家Richard Henderson因對cryo-EM技術發展的貢獻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他說,即使在這項技術取得進步後,最初的增長也很緩慢,因  為只有少數實驗室配置了該設備。但當他們開始使用冷凍技術繪製分子的詳細結構圖像時,比如被稱作蛋白質製造機器的核糖體,這項技術很快就引起了其他科學家及其所在機構和資助者的注意。

Henderson說:「所有投資於其他研究和做出錯誤決定的人,花了一年的時間才趕上來。」

他預計,到2024年,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測定蛋白質結構的數量將超過X射線晶體衍射法。cryo-EM已經取代了X射線晶體衍射,成為科學家特別感興趣的研究嵌入細胞膜的蛋白質的工具。許多膜蛋白與疾病有關,可為藥物提供靶點。

此外,Henderson還認為cryo-EM的發展將在某個時期開始放緩。他說,影響其快速增長的一個因素是成本高,一臺如此強大的顯微鏡其成本可能超過500萬英鎊(700萬美元)。而它們每天的運行成本也高達數千英鎊,並且需要專門的實驗室來安置,以降低震動。

Henderson正在努力說服相關公司開發性能好且價格更便宜的cryo-EM,以進一步推廣這項技術。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 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另一項研究由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結構生物學家Sjors Scheres和Radu Ariescu領導。兩篇文章均發布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 原子解析度圖足夠精確,可以在約1.2×10–10 米的解析度下清楚地分辨出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這些結構對於理解酶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利用這些見解來識別能夠阻止其活性的藥物特別有用。
  • 冷凍電鏡技術如何革新生物學
    2013年年底,結構生物學經歷了一場「解析度革命」,許多生物大分子的神秘面紗紛紛被揭開。冷凍電子顯微鏡(以下簡稱「冷凍電鏡」)是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重要突破,其結構解析的解析度已從納米尺度進入埃尺度(即原子尺度),成為可以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的結構解析方法。
  • 大事記:冷凍電鏡的發展歷程-結構生物學研究利器
    ,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冷凍電子顯微鏡,簡稱冷凍電鏡(Cryo-EM),在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中有很大的用處,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它獲得樣品的電子顯微圖像,重構出蛋白質或材料樣品的三維結構。冷凍電子顯微學解析生物大分子及細胞結構的基本過程包括樣品製備、電子顯微鏡成像、圖像處理及結構解析等幾個基本步驟。
  • 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舉行—資訊—科學網
    蛋白質功能研究基於其結構分析,所以蛋白質分子到亞細胞器和細胞等不同層次的結構研究,已成為當前蛋白質科學領域關注的新前沿。近年來迅速發展的生物冷凍電鏡技術,隨著透射電鏡自身硬體水平、計算方法,尤其是直接電子探測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提高,其對生物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解析能力已達到近原子解析度水平,成為架設在從細胞水平到原子解析度水平之間的重要橋梁。
  • 冷凍電鏡牛X在哪裡?5位科學家說:它徹底「消滅」了結構生物學
    近幾年,冷凍電鏡在生物物理,特別是結構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輪新的革命。尤其在近三四年來,依靠冷凍電鏡技術,很多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得到解析。所以說冷凍電鏡技術徹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方式。冷凍電鏡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就是它徹底地「消滅」了結構生物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帶來結構生物學領域新革命
    前不久,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德裔生物物理學家阿希姆·弗蘭克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浙江大學對冷凍電鏡技術同樣十分重視,由學校自籌資金6000萬建立冷凍電鏡中心,這在國內首開先例。
  • 結構生物學領域迎來「不結晶」革命—新聞—科學網
    >冷凍電鏡通過揭示細胞隱藏機制開啟一場風暴
  • 科學網—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據《科學》報導,現在,科學家們第一次將冷凍電鏡的解析度提高到原子水平,以精確定位各種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其解析度可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 「看到這種程度的細節太不可思議了,它十分美麗。」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冷凍電鏡技術專家Melanie Ohi說。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程亦凡在Cell發文介紹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
    結構生物學的主要目標是,從機制上理解關鍵的生物學過程近來,程亦凡在冷凍電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單顆粒冷凍電鏡入門   單顆粒冷凍電鏡是用於單顆粒樣本的冷凍電鏡技術,不需要結晶就可以確定蛋白質和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這篇文章介紹了單顆粒冷凍電鏡在結構分析時的實驗步驟、注意事項、數據判讀和入門指引,為希望了解這一技術的科學家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 結構生物學重要進展:兩個新工具助力冷凍電鏡結構解析
    Julia Mahamid 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優化多顆粒冷凍電鏡結果的軟體工具。研究人員報導了軟體工具 M,可為冷凍電鏡(cryo-EM)數據建立基於參照的多顆粒優化框架,並將綜合的空間變形模型與電子光學像差的計算機校正相結合。M 為幀系列和斷層掃描傾斜系列數據提供了統一的優化框架。
  • 基於冷凍電鏡的新技術MicroED解析1.4埃晶體結構
    日前,科學家們使用尖端技術MicroED(micro-electron diffraction)解析了Alpha-突觸核蛋白的毒性核心,獲得了解析度超高的晶體結構。程亦凡博士在九月九日的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探討了這一重大進展在結構生物學中的意義。  程亦凡博士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副教授,他原本是物理學博士,後來改用物理學方法研究生物問題。
  • 劃時代的冷凍電鏡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
    1982年,迪波什開發出真正成熟可用的快速投入冷凍制樣技術製作的不形成冰晶體的玻璃態冰包埋樣品。1984年,迪波什首次發布不同病毒的結構圖像。隨著冷臺技術的開發,冷凍電鏡技術正式推廣開來。在此基礎上,通過數學方法,在同一種蛋白質的不同2D圖像之間建立聯繫,以此為基礎擬合出3D結構圖像,他的圖形擬合程序被認為是冷凍電鏡發展的基礎。此外,他對細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也做出重要貢獻。核酸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關鍵密碼,核酸攜帶遺傳物質,備受科學家關注,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人們對蛋白質結構的解析始於20世紀60年代。結構生物學領域有一條不成文的觀點:結構決定功能。
  • 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冷凍電鏡是重要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它與另外兩種技術:X射線晶體學(X-ray crystallography)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一起構成了高解析度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基礎,在獲得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並揭示其功能方面極為重要。  電子顯微三維重構技術起源於1968 年,D.J.
  • 浙大冷凍電鏡中心首次解析蛋白質原子解析度結構—新聞—科學網
    浙江大學科學家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第一次對人腦中的「剎車」——GABAA受體進行原子解析度的解析,得到了一種處於開放狀態的GABAA受體三維結構。該成果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 GABA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一種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它們調節作用在於讓神經功能免於過度興奮或者過於敏感。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在現代透射電子顯微鏡下,人們可以看到非常精細的原子結構和細胞內部結構。如今,科學家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之上發明了冷凍電鏡,實現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人類終於可以一窺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執行其功能。在過去幾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逐漸成為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
  • 「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竟讓研究它的物理學家,摘得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獎頒給 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與 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發展了革命性的冷凍電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小夥伴們知道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嗎?為什麼它能摘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呢?快和知力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冷凍電鏡是個什麼技術?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圖片來源:PAUL EMSLEY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mTORC1和mTORC2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他是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專家,解析了mTORC1蛋白質複合物、mTORC2蛋白質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作為第一作者,發表於Science、eLife等國際著名期刊上。Aylett採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方法,解析了mTORC1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並解析了相關的mTORC2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闡明了mTORC1和mTORC2複合物的組裝機理,發表於Science、eLife等國際著名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