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冷凍電鏡的新技術MicroED解析1.4埃晶體結構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Alpha-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是路易小體(Lewy body)的主要成分,與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病變密切相關。日前,科學家們使用尖端技術MicroED(micro-electron diffraction)解析了Alpha-突觸核蛋白的毒性核心,獲得了解析度超高的晶體結構。程亦凡博士在九月九日的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探討了這一重大進展在結構生物學中的意義。

  程亦凡博士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副教授,他原本是物理學博士,後來改用物理學方法研究生物問題。 近來程博士在冷凍電鏡方面陸續發表了多項重要成果,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015年,程亦凡博士成為了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Alpha-突觸核蛋白的毒性核心由11個殘基組成,被稱為NACore。NACore可以形成有序的三維晶體,但這種晶體實在太小,光學顯微鏡觀察不到,也難以進行X射線衍射。於是研究人員採用了以冷凍電鏡(cryo-EM)為基礎的新技術,MicroED。

  用冷凍電鏡進行結構分析時,需要在液氮溫度下瞬間冷凍蛋白質懸液,讓蛋白質分子周圍的水分保持類似液體的狀態,然後再通過成像解析蛋白分子的三維結構。隨著硬體設備和軟體算法等方面的突破,不依賴結晶的冷凍電鏡技術越來越受到結構生物家的重視。

  MicroED主要通過電子衍射來確定微小晶體的3D結構。這種技術最初發表在2013年底的eLife雜誌上,並被《Nature Methods》雜誌評為2015年最值得關注的技術之一。令人驚嘆的是,MicroED在這項研究中的解析度高達1.4埃。

  程亦凡博士指出,這是人們首次用MicroED確定未知的分子結構,而1.4埃是迄今為止冷凍電鏡達到的最高解析度。這項研究展示了MicroED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的巨大應用潛力。不過MicroED也有自己的局限,比如晶體結構解析中的相位問題(phase problem)。此外,MicroED很可能對晶體大小也有限制,強散射會令大晶體難以被電子束穿過。儘管如此,MicroED為結構生物學家提供了一個前景廣闊的新工具,可以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聚焦冷凍電鏡+人工智慧,「埃空間」要讓新藥研發更「簡單」
    作為重要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冷凍電鏡是目前最先進、發展最快的蛋白結構解析技術,它能獲得核酸、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進而闡釋其功能機制,即了解疾病產生的原理以及在人體內作用的機制,而這也是新藥研發的前提條件。
  • 大事記:冷凍電鏡的發展歷程-結構生物學研究利器
    ,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冷凍電子顯微鏡,簡稱冷凍電鏡(Cryo-EM),在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中有很大的用處,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它獲得樣品的電子顯微圖像,重構出蛋白質或材料樣品的三維結構。冷凍電子顯微學解析生物大分子及細胞結構的基本過程包括樣品製備、電子顯微鏡成像、圖像處理及結構解析等幾個基本步驟。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這幾年,低溫電子顯微鏡的相關文章有很多:2015年一年,這個技術就用於100多個分子的結構研究。X-射線晶體衍射只能對單個、靜態的蛋白晶體成像,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對蛋白的多種構象進行成像,幫助科學家們推斷蛋白的功能。  現在低溫電鏡迅猛發展,專家們正在尋找更大的挑戰作為下一個解析目標。對很多人來說,最想解析的是夾在細胞膜內的蛋白。
  • 標配Titan Krios G3i冷凍電鏡解析原子解析度結構
    責編 | 酶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已成為繼X-射線晶體學之外,用來表徵生物學樣品高解析度結構的常用工具。截至目前,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已經解析了4000多個解析度為近原子水平(2~4 Å)的生物樣品【1】。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也逐漸成為解析膜蛋白、大型蛋白複合物結構的首選方法,一方面是因為它不需要晶體,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可以處理具有不同組成和/或不同構象的生物樣品。
  • 我國科學家拓展冷凍電鏡解析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分辨極限
    冷凍電鏡(cryo-EM)單顆粒分析技術已經成為結構生物學眾多結構解析方法中異軍突起的一支,在膜蛋白的結構解析中更是發揮著與日俱增的作用。目前的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已經能較容易地將分子量大於300千道爾頓且生化性質穩定的蛋白質解析至近原子解析度(約3 埃水平)。但由於小分子量蛋白質(一般為小於200千道爾頓)顆粒在冷凍樣品中襯度不足等原因,小分子量蛋白質的高分辨解析工作對目前的技術手段而言仍然是很大的挑戰。
  • 冷凍電鏡的解析度革命
    精確認識細胞當中的大分子結構對於理解它們的功能至關重要。Amunts等人利用冷凍電鏡獲得線粒體核糖體大亞基3.2埃的解析度結構,還有最近利用冷凍電鏡獲取的其他一些高解析度結構,這些成就預示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獲取近原子解析度的大分子結構將不再是X射線晶體學和核磁共振的特權。
  • 程亦凡談冷凍電鏡技術發展——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
    畢竟雖然冷凍電鏡和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被稱作結構生物學研究的三大利器,但不得不承認冷凍電鏡是三者當中最弱的一種技術手段,在現在已解析的一千多種膜蛋白結構當中,90%以上都採用的是X射線晶體學方法,而核磁共振在小分子量的蛋白結構解析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分子量蛋白清華新聞網6月4日電  6月3日,生命學院教授王宏偉課題組及合作者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題為《分子量52千道爾頓的鏈黴親和素蛋白的3.2埃解析度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Single particle cryo-EM reconstruction
  • 【深度學習】從冷凍電鏡電子密度圖識別蛋白質二級結構
    ——背景——冷凍電鏡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解析大分子結構上,但在2016至2018年期間上傳到電子顯微鏡資料庫(EMDB)的大分子結構中,有超過50%的結構的解析度是在5到10埃甚至更低,這些中等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EMmap)很難用於結構的從頭模建,比如對於蛋白質,5-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只能看到部分的二級結構,而難以知曉完整的主鏈。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這幾年,低溫電子顯微鏡的相關文章有很多:2015年一年,這個技術就用於100多個分子的結構研究。X-射線晶體衍射只能對單個、靜態的蛋白晶體成像,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對蛋白的多種構象進行成像,幫助科學家們推斷蛋白的功能。現在低溫電鏡迅猛發展,專家們正在尋找更大的挑戰作為下一個解析目標。對很多人來說,最想解析的是夾在細胞膜內的蛋白。
  • 生物物理所解析90S核糖體組裝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葉克窮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和單顆粒重構技術獲得了出芽酵母90S核糖體前體的3個電子密度圖,其中最好的密度圖的整體解析度達到4.5埃。研究人員利用已知的晶體結構、從頭建模和化學交聯質譜數據構建了接近完整的90S結構模型。  90S的結構顯示新生核糖體小亞基摺疊形成多個分離的亞結構,並和大量組裝因子結合。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劃時代的冷凍電鏡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
    1982年,迪波什開發出真正成熟可用的快速投入冷凍制樣技術製作的不形成冰晶體的玻璃態冰包埋樣品。1984年,迪波什首次發布不同病毒的結構圖像。隨著冷臺技術的開發,冷凍電鏡技術正式推廣開來。核磁共振結構解析多是在溶液狀態下的蛋白質結構,一般認為比起晶體結構更能夠描述生物大分子在細胞內的真實結構,而且能夠獲得氫原子的結構位置。然而核磁共振也並非萬能,有時候也會因為蛋白質在溶液中結構不穩定難以獲取穩定的信號,因此,往往需要藉助計算機建模或者其他方法來完善結構解析流程。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圖片來源:PAUL EMSLEY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Nature綜述丨冷凍電鏡在藥物發現中的應用前景
    有了他們,眾多生物學家的工作才如行雲流水,探囊取物似的發文(特約評論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評述——冷凍電鏡技術獲獎並不意味著該技術已經成熟)。  結構生物學似乎一直被很多人,甚至被很多「吃瓜群眾」所詬病。不少人認為結構生物學就是「灌水+搬磚」,覺得結構生物學領域發高水平文章很容易,其實不然。
  • 南科大Nano Energy:冷凍電鏡觀測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缺陷結構
    如果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找到一種有效的高分辨電鏡研究方法,既能在電子束對材料持續照射的同時,又可以維持材料原有的晶體結構。目前,關於電子束敏感材料的透射電子顯微鏡表徵通常有幾種方法:積分相差襯度(iDPC)成像,低壓電子束低劑量成像以及冷凍電鏡技術成像等。 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Cryo-TEM)最早用於解析生物蛋白結構,該發明於201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浙大冷凍電鏡中心首次解析蛋白質原子解析度結構—新聞—科學網
    浙江大學科學家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第一次對人腦中的「剎車」——GABAA受體進行原子解析度的解析,得到了一種處於開放狀態的GABAA受體三維結構。該成果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 GABA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一種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它們調節作用在於讓神經功能免於過度興奮或者過於敏感。
  • 漲知識丨冷凍電鏡是什麼?為什麼能夠斬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其中關鍵步驟之一即是,為獲得可供X射線衍射的單晶,需要將純化後的生物樣品進行晶體生長。現實情況卻是,目前很多複雜的大分子物質難以獲得晶體。而核磁共振能解析在溶液狀態下的蛋白質結構,因此被認為比晶體結構更能夠描述生物大分子在細胞內的真實結構,並且能獲得氫原子的結構位置。缺點則在於蛋白質在溶液中往往結構不穩定而難得獲取穩定的信號。
  • 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
    ——施一公目前常用的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方法主要有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核磁共振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晶體向來以其規律性和對稱性而備受推崇,直到17世紀才漸漸被科學地研究。晶體衍射技術可以解析出原子解析度的結構,但是該方法的局限之處在於,樣品必須是可結晶的。針對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膜蛋白和澱粉樣蛋白質,溶解度低,難以結晶或者不可結晶,則需要考慮使用其他的技術進行結構解析。
  • 冷凍電鏡發展的成功,振奮人心
    圖為 冷凍電鏡後的細胞正如諾貝爾獎所得,冷凍電鏡技術「使得生物化學進入一個新時代」,為這一詞語,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這其中的原理,這是一種解析生物分子結構的「神器」,例如科學家施一公和顏寧等人,用這種技術取得了很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