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亦凡談冷凍電鏡技術發展——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

2020-11-30 儀器信息網

  如果在兩年前,我們說冷凍電鏡(cryo-EM)是結構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很多人都應該不以為然。畢竟雖然冷凍電鏡和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被稱作結構生物學研究的三大利器,但不得不承認冷凍電鏡是三者當中最弱的一種技術手段,在現在已解析的一千多種膜蛋白結構當中,90%以上都採用的是X射線晶體學方法,而核磁共振在小分子量的蛋白結構解析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2013年12月5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程亦凡與同事David Julius兩個實驗室合作,採用單電子計數探測器,以近原子解析度(3.4 埃),確定了在疼痛和熱知覺中起中心作用的一種膜蛋白TRPV1的結構,這一振奮人心的成果讓研究人員們開始重新審視冷凍電鏡在結構生物學研究中的所能發揮的作用。畢竟和X射線晶體學方法相比,它所需的樣品量很少,也無需生成晶體,這對於一些難結晶的蛋白質的研究帶來了新的希望。

  日前,在「2014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召開期間,儀器信息網編輯特別採訪了前來參加會議的程亦凡,請他介紹了研究所用的新型探測器件對提升冷凍電鏡解析度的影響,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是否意味著X射線晶體學時代的結束?冷凍電鏡未來的發展方向及需要關注的問題?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程亦凡

  採用直接電子探測技術使冷凍電鏡的解析度達到近原子解析度水平

  儘管人們早已認識到,冷凍電鏡有潛力達到原子級別的解析度,但現在要實現這一點還面臨著許多的挑戰。在程亦凡的研究中,他的實驗室參與了對冷凍電鏡所用的相機進行的改進,和單電子計數探測器的研發。單電子計數探測器是一種直接電子探測器件,能夠直接檢測電子,而不需要像傳統CCD相機那樣先將電子轉換成光子,然後再轉化為光電子進行探測。

  程亦凡介紹說:「傳統的CCD相機的DQE(檢測量子效率)在低頻僅為30%左右,高頻則更低,嚴重影響了高解析度信息的採集。因而研發新的探測器來提高解析度是冷凍電鏡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由我在UCSF的同事和合作者David Agard教授,以及英國MRC的Richard Henderson教授, 和UCSD的幾位教授推動的。他們在很多年前就都預見到相機開發對電鏡技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以說David Agard非常有遠見,他預見到單電子計數的重要性,並決定要和Gatan一起做單電子計數探測器,而其他幾家公司覺得單電子計數很難有實際應用。」

  「從2010年開始,三年多的時間裡,我們和Gatan公司及Law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合作,在看不到前景的情況下,我們不斷的摸索。最終通過快速讀取與幾乎無噪音的電子計數組合,將相機的檢測量子效率提升到70%。通過實驗,我們也找到了單電子計數相機的最佳使用條件,並結合軟體算法的改進,使圖像模糊得以校正,實現了近原子解析度。」程亦凡說道。

  目前,這種單電子計數相機已經由Gatan商業化,即K2 Summit Direct Detection Camera。其他兩家公司(FEI和Direct Electron)也推出了直接電子探測相機,但都不是單電子計數。據介紹,直接電子探測相機的價格都比較貴,對任何一個單位來說都是一筆很大的投資,如果要推廣,價格將是一個很關鍵的限制因素。「但是現在看來,有沒有直接電子探測相機幾乎決定一個電鏡實驗室有沒有機會在激烈的競爭之中站有一席之地。就像在一場球賽中決定你是在場上參加比賽的球員,還是在場外的觀眾。這對那些現在還沒有裝備這類相機的電鏡實驗室產生了很大的壓力。」程亦凡說。

  冷凍電鏡的發展是否意味著X射線晶體學時代即將結束?

  不用結晶直接解析蛋白質結構,並達到近原子解析度,這無異於是一場革命。那麼,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是否意味著X射線晶體學時代即將結束呢?在程亦凡看來,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

  他說:「就目前來說,雖然冷凍電鏡的解析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我們可以看清小分子與蛋白質間的結合位點,但還無法看清楚小分子和蛋白質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這一點,冷凍電鏡和X射線晶體學技術相比還是有差距的。現在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已經引起做基礎研究的人的興趣,但製藥公司還在觀望當中。如果冷凍電鏡的解析度能達到2埃左右,那對於藥物設計和篩選就非常有幫助,而且製藥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遠遠大於基礎科研,如果他們認可這一技術,將帶來很大的市場。現在應用X射線晶體學技術的實驗室,將來都會用到電鏡技術。這樣的話,很多科研單位和製藥公司不會只配置一臺電鏡,而會是幾臺電鏡配套。同時他們對於冷凍電鏡人才的需求相應也會加大。和X射線晶體學相比,冷凍電鏡實驗室培養的學生還太少,遠不能滿足需求。」

  「而未來,一個實驗室只掌握單獨的一樣技術是不夠的,結構解析當中,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做,沒有固定的模式,就看哪條路走的快了。此外將來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不再僅是解析結構,而是更加注重解決實際的生物學問題。生物學問題的系統性和複雜性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結合各種技術來解決,單一的技術肯定是不夠的。所以,隨著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成熟,它會和X射線晶體學成為結構生物學研究中相輔相成的技術手段,而不是將其取代。」程亦凡說道。

  冷凍電鏡的發展還需要解決和關注哪些問題?

  對於冷凍電鏡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程亦凡表示主要是進一步提高解析度,以及形成流程化的操作。

  程亦凡說:「雖然和過去相比,冷凍電鏡的解析度有了很大提升,但目前還是徘徊在3埃左右,仿佛有一堵看不見的牆,如果能進一步突破達到2埃左右,將是一件非常有挑戰和令人激動的事情。但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原因限制了解析度的提升,儀器、相機、樣品製備、軟體等的改進都可能帶來新的突破。」

  對於要形成流程化操作,程亦凡這樣說道:「目前電鏡還沒有像X射線晶體學那樣形成流程化的操作,一個實驗室想在1-2年內熟練掌握這一技術很難。我們希望在今後3-5年內,能將冷凍電鏡形成流程化的技術,降低進入這一領域的技術門檻,讓更多的人能接受和了解,這樣冷凍電鏡技術才能真正推廣開來。」

  採訪中,程亦凡特別對冷凍電鏡研究圈子的文化氛圍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和看法。他說:「技術的發展對於文化的衝擊是很大的,有時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它。目前,X射線晶體學和冷凍電鏡這兩個領域的文化就非常不同。X射線晶體學技術比較成熟,因而每個樣品的研究周期比較短,競爭也非常激烈,大家相互間的交流就很少,各自的研究內容在發表前也都是保密的。而冷凍電鏡領域,在過去十幾年間,我們彼此都大概知道每個實驗室在研究什麼,然後儘量避免研究同樣的東西。這樣做一是由於領域小,大家相互間都比較友好;另外更主要的是冷凍電鏡的研究周期比較長,如果有人已經開始做,後來的人想超過很難。」

  「但現在隨著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整個研究周期已逐漸變得越來越短,如果一個人在做,另一個人看到後做些改進很有可能就先出成果,這也導致電鏡領域的人越來越謹慎保密了。保密在某些方面是必須的,但也會成為阻礙技術發展的障礙。面對這種現實的趨勢,我們如何在適應的同時又不失我們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這確實是一個挑戰。」

  最後,當問及接下來關注的研究課題時,程亦凡表示:「我自己的興趣點還是膜蛋白或者說離子通道的研究。另外,我也希望做一些有挑戰性的,其他人可能覺得做不了的研究課題。」

  此外程亦凡還特別提出對於冷凍電鏡電子衍射技術非常感興趣,並認為從事X射線晶體學研究的人一定要關注這一技術。他說:「在X射線晶體學研究中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晶體長不大,只能形成很小的晶體。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利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當前世界上只有日本、美國和歐洲三個地方有這種類型的光源,而光源建造和使用的費用都非常昂貴。現在我們利用冷凍電鏡電子衍射法完全可以利用很小的晶體就進行結構解析,這是冷凍電鏡技術的一個全新的應用領域,非常值得關注。」

採訪合影

  採訪編輯:秦麗娟

  附錄1:程亦凡個人簡歷

  http://cryoem.ucsf.edu/yifan_cheng/yifan.html

  附錄2:冷凍電鏡:正在並將為中國提供廣闊的研究「舞臺」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30/137799.shtml

  附錄3:第七屆郭可信電子顯微學和晶體學暑期學校舉辦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28/137553.shtml

相關焦點

  • 程亦凡在Cell發文介紹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
    這兩篇文章由淺入深的介紹了風頭正勁的單顆粒冷凍電鏡,為想要試水這一技術的新手們提供了入門指南,並且詳細介紹了這一技術近年來取得的重要突破。   程亦凡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副教授,他原本是物理學博士,後來改用物理學方法研究生物問題。近來,程亦凡在冷凍電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基於冷凍電鏡的新技術MicroED解析1.4埃晶體結構
    日前,科學家們使用尖端技術MicroED(micro-electron diffraction)解析了Alpha-突觸核蛋白的毒性核心,獲得了解析度超高的晶體結構。程亦凡博士在九月九日的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探討了這一重大進展在結構生物學中的意義。  程亦凡博士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副教授,他原本是物理學博士,後來改用物理學方法研究生物問題。
  • 大事記:冷凍電鏡的發展歷程-結構生物學研究利器
    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三位科學家雅克·杜波切特、阿希姆·弗蘭克和理察·亨德森,表彰他們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生物分子的結構,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 2020美國國家科學院新增院士:程亦凡、張元豪、曹穎等入選
    這些華人學者包括史丹福大學教授、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HHMI)研究員張元豪(Howard Chang),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教授、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程亦凡(Yifan Cheng),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固體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黃永剛(Yonggang Huang),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生物學家、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曹穎(Doris
  • 快訊:曹曉風、程亦凡、黃永剛等入選美國科學院
    此外,還有6位華裔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分別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黃永剛(Yonggang Huang)、華泰立(Terence Hwa)、 曹穎(Doris Y。 Tsao)和楊麗笙(Lai-Sang Young)。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等華人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此外,還有6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分別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黃永剛(Yonggang Huang)、華泰立(Terence Hwa)、 曹穎(Doris Y. Tsao)和楊麗笙(Lai-Sang Young)。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機構。
  • 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Glaeser 於1974 年提出了冷凍電鏡技術,並且用於實驗研究。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冷凍電鏡技術已經成為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強有力手段。冷凍電鏡本質上是電子散射機制,基本原理就是把樣品凍起來然後保持低溫放進顯微鏡裡面,利用相干的電子作為光源對分子樣品進行測量,透過樣品和附近的冰層,透鏡系統把散射信號轉換為放大的圖像在探測器上記錄下來,最後進行信號處理,得到樣品的三維結構。
  • 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新聞—科學網
    此外,還有6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分別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黃永剛(Yonggang Huang)、華泰立(Terence Hwa)、 曹穎(Doris Y.
  • 漲知識丨冷凍電鏡是什麼?為什麼能夠斬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隨後,蛋白質或複合蛋白結構解析領域諸多被稱為諾獎級的論文陸續發表,背後的利器正是冷凍電鏡,這項技術應用也正式迎來井噴式發展階段。2015年,國際著名期刊《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Methods就將冷凍電鏡技術評為年度最受關注的技術。
  • 冷凍電鏡為啥這麼牛?與雲計算有什麼關係?月新生科做出了什麼貢獻?
    冷凍電鏡的全稱是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隨著近年來軟體以及硬體的瓶頸式突破與飛速式發展,冷凍電鏡技術逐漸成為了結構生物學領域的主流技術之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就頒發給了三位在冷凍電鏡技術方面做出卓越成績的科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oachim Frank、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Richard Henderson、瑞士洛桑大學生物物理學榮譽教授Jacques Dubochet。冷凍電鏡與雲計算冷凍電鏡是怎麼出現的呢?
  • 美國科學院公布新一批院士名單,中科院曹曉風及五名華裔教授當選
    曹曉風中科院官網介紹,曹曉風1997年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隨後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生化研究所做博士後工作,又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4年助理研究員。是留在美國繼續做研究還是回國發展?
  • 冷凍電鏡成功解析大腦神經突觸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美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刊《神經科學》日前以封面形式對此進行了報導。   精確解析突觸的分子架構及活動過程,被認為是解密大腦奧妙的最有效方式。早期的研究者發現了突觸中的分子和細胞器組份,揭示了突觸的各種功能特性和規則。
  • 美國 |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Adrian T. Keatinge-Clay 研究組
    Keatinge-Clay,博士,副教授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學系 郵箱:adriankc@utexas.edu個人主頁:http://keatinge-clay.cm.utexas.edu/research/  科研經歷
  • 中國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更進一步,冷凍電鏡技術使得我們可以直接觀察被快速冷凍固定(零下180°左右)在近生理狀態下的樣品。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正因為如此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三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者。
  • 冷凍電鏡:新時代蛋白質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利器
    冷凍電鏡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將為蛋白質科學、生物醫學及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機遇。在國家大力倡導新基建的背景下,建設電鏡中心等先進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必將有效推動上海及張江生物蛋白質科學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 冷凍電鏡技術為何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及其發展趨勢
    當地時間2017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瑞士洛桑大學的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oachim Frank和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Richard Henderson,獲獎理由是「開發出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 也稱作electron cryomicroscopy
  • 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舉行—資訊—科學網
    近年來迅速發展的生物冷凍電鏡技術,隨著透射電鏡自身硬體水平、計算方法,尤其是直接電子探測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提高,其對生物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解析能力已達到近原子解析度水平,成為架設在從細胞水平到原子解析度水平之間的重要橋梁。該技術無需結晶、樣品需求量很低,尤其適用於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解析,因此與其他經典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如X射線晶體衍射學、核磁共振等形成很好的互補。
  • 中美學者用冷凍電鏡解析大腦神經突觸「黑匣子」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美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刊《神經科學》日前以封面形式對此進行了報導。精確解析突觸的分子架構及活動過程,被認為是解密大腦奧妙的最有效方式。早期的研究者發現了突觸中的分子和細胞器組份,揭示了突觸的各種功能特性和規則。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王宏偉:如何搶佔全球冷凍電鏡先機
    王宏偉1992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本科畢業後在清華大學繼續師從中國冷凍電鏡先行者隋森芳從事冷凍電鏡的相關研究。博士畢業後前往美國,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耶魯大學輾轉10年後,最終於2011年加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彼時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北京)設施的籌建是王宏偉回到清華的契機。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圖片來源:PAUL EMSLEY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