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丨冷凍電鏡是什麼?為什麼能夠斬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2020-11-30 澎湃新聞

冷凍電鏡(Cryo-EM)能斬獲諾貝爾獎在業內並不算意外。只不過,201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公布之後,有評論稱再次聯想到這一獎項的俗名「諾貝爾理綜獎」,獎項背後的獲得者均有生物物理學背景,影響最大的領域目前則在生物學。

生命活動的關鍵密碼在於核酸和蛋白質,核酸因攜帶遺傳物質備受科研界關注,而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其結構解析在1960年代崛起。X射線晶體學成像、核磁共振在此前的近80年時間裡是生物分子模型的兩大主要獲得手段。

X射線晶體學是最早用於結構解析的實驗方法之一。其中關鍵步驟之一即是,為獲得可供X射線衍射的單晶,需要將純化後的生物樣品進行晶體生長。現實情況卻是,目前很多複雜的大分子物質難以獲得晶體。

而核磁共振能解析在溶液狀態下的蛋白質結構,因此被認為比晶體結構更能夠描述生物大分子在細胞內的真實結構,並且能獲得氫原子的結構位置。缺點則在於蛋白質在溶液中往往結構不穩定而難得獲取穩定的信號。

因此,無論是X射線晶體學成像還是核磁共振,都不能讓研究者獲得高解析度的大型蛋白複合體結構,生物結構學領域的發展也因此受困於成像技術。2013年成為了一道分水嶺,冷凍電鏡在這一年臻於成熟。

冷凍電鏡打開了長期停滯的局面。研究人員無需將大分子樣品製成晶體,通過對運動中的生物分子進行冷凍,即可在原子層面上進行高分辨成像。

隨後,蛋白質或複合蛋白結構解析領域諸多被稱為諾獎級的論文陸續發表,背後的利器正是冷凍電鏡,這項技術應用也正式迎來井噴式發展階段。2015年,國際著名期刊《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Methods就將冷凍電鏡技術評為年度最受關注的技術。

國內冷凍電鏡應用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在今年5月曾表示,冷凍電鏡的發展像是一場猛烈的革命。「就目前發展前景來看,冷凍電鏡技術是可與測序技術、質譜技術相提並論的第三大技術!」

這項被諾貝爾獎官方稱為「使得生物化學進入一個新時代」的技術,其故事的源頭則要回到1970年代的理察•亨德森,他將生物分子的觀察堅定地引入了電子顯微鏡這一路徑。

X射線晶體學的天花板

出生於蘇格蘭,現年72歲的理察•亨德森被公認為是這場高解析度觀察生物大分子革命背後的發起者。

亨德森於1969年在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獲得X射線晶體學領域的博士學位,此前則是愛丁堡大學物理學背景。博士畢業後在耶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最終於1973年回到劍橋大學至今,目前為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主任。

起初,亨德森試圖用傳統的X射線晶體學對一種細胞膜中的內嵌蛋白成像,然而晶體製備這一基礎關就難以跨越,內嵌蛋白一旦脫離細胞膜,結構迅速坍塌。數年研究無果後,亨德森意識到X射線晶體學已經到了蛋白質結構解析的天花板,必須將目光投向另一種成像技術。

亨德森迷茫之際,冷凍電鏡的雛形剛剛建立。

1968年,同樣在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裡,Aron Klug和他的學生DeRosier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利用電子顯微鏡照片重構噬菌體病毒尾部三維結構的論文,提出並建立了電子顯微三維重構的一般概念和方法。Aron Klug因此獲得1982年諾貝爾化學獎。

1974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obert Glaeser和他學生Ken Taylor 首次提出冷凍電鏡,並測試了冷凍含水生物樣品的電鏡成像,目的在於降低高能電子對分子結構的損傷,並因此實現高分辨成像。

揭開生物分子的原子層面紗

1975年,這一年距離電子顯微鏡誕生已有40年左右時間,其應用在「死」物質裡如火如荼,在生物學領域卻被普遍認為「不適用」。強電子束、真空腔,這些環境使得生物樣品註定被破壞。

然而,亨德森在細菌視紫紅質(bR,能吸收光能)上的嘗試,證明了電子顯微鏡在生物領域的適用性。

亨德森將未脫離細胞膜的細菌視紫紅質直接放置在電子顯微鏡下進行觀察,藉助表面覆蓋的葡萄糖防止真空乾涸,並採用強度更低的電子束流,得出細菌視紫紅質在細胞膜上是規整排列且朝向一致。之後,在前述Aron Klug等人提出的三維重構技術的基礎上,亨德森和同事獲得了細菌視紫紅質較為粗糙的三維立體結構圖像。這也是歷史上第一張膜蛋白領域的三維結構。

這張圖像的解析度達到7埃(Å,相當於0.7納米),已經是當時電子顯微鏡獲得的歷史最佳蛋白圖像。但亨德森的目標是解析度達到3埃左右,這一清晰水平才能和此前的X射線晶體學成像大致相當。

15年後,也就是1990年,亨德森再次對外發布了解析度達到原子層面的細菌視紫紅質立體圖像,這一突破性成果有力證明了用電子顯微鏡進行生物分子成像的潛力。

如果說亨德森堅定選擇了高解析度觀察生物大分子這條路,那麼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則是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的鼻祖,耗費十餘年時間完成單顆粒三維重構算法及軟體Spider。同樣是在1975年,弗蘭克(Joachim Frank)開始思考如何對電子顯微鏡獲得的二維平面模糊圖像進行分析和疊加處理,最終得到更高解析度的三維立體圖像。

1981年,弗蘭克完成了一種算法,利用計算機識別圖像把相同蛋白質的不同影子收集起來,並且將輪廓相似的圖像進行分類對比,通過分析不同的重複模式將圖片擬合成更加清晰的2D圖像。在此基礎上,通過數學方法,在同一種蛋白質的不同2D圖像之間建立聯繫,以此為基礎擬合出3D結構圖像。弗蘭克的圖形擬合程序被認為是冷凍電鏡發展的基礎。

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的重要貢獻則是在真空環境下使生物分子保持自然形狀。幾乎是在同期的1978年,迪波什開始解決電子顯微鏡領域的樣品乾涸並遭破壞的問題。如前所述,亨德森在細菌視紫紅質成像是曾用葡萄糖來保護樣品,但這種方法並不普遍適用。

迪波什得出的方法是對生物樣品進行玻璃化(vitrifying water)。一般情況下,通過氫鍵的相互作用,水分子會在凝固過程中形成有序排列,形成晶體。而迪波什想到的即是在水分子相互作用之前就讓其凝固,將生物樣品浸入事先經液氮冷卻的乙烷中,就能使水迅速冷卻、在數毫秒之內完全凝固,這種方式得到的就不是晶體而是無定形態,而玻璃也是處於無定形態,玻璃化名稱由此而來。生物樣品嵌在無定形冰中,堪稱留下了真實的一瞬間。

1982年,迪波什開發出真正成熟可用的快速投入冷凍制樣技術製作不形成冰晶體的玻璃態冰包埋樣品。1984年,迪波什首次發布不同病毒的結構圖像。

至此,相對容易地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生物大分子的要素基本集齊。

當然,冷凍電鏡時代的真正來臨,還得益於樣品製備技術、新一代電子探測器發明、軟體算法優化等多方面技術的進步。2013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程亦凡和David Julius 的研究組用冷凍電鏡首次得到膜蛋白TRPV1 的3.4 埃接近原子級別高解析度三維結構,這一結果被視為具有裡程碑意義。

國內對於諾獎級助手的熱情

2013年開始,冷凍電鏡成為了諸多諾獎級論文成果的得力助手。在中國國內,這一方面的領軍人物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其關於剪切複合體的研究基本都利用了冷凍電鏡技術。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中山大學張景強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偉研究員等人開始研究冷凍電鏡。真正的布局則在2010年之前,彼時冷凍電鏡正蓄勢待發。

2009年8月25日上午,清華大學醫研院—FEI電子顯微鏡合作籤字儀式暨亞洲首臺KRIOS冷凍電鏡安裝落成儀式在醫學科學樓舉行,時任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施一公在合作協議上簽字。FEI TITAN KRIOS 300千伏透射電鏡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分辨場發射冷凍透射電鏡,彼時在世界範圍內安裝完成不超過10臺。

隨後,北京大學醫學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也相繼採購冷凍電鏡。2017年5月,浙江大學更是自籌資金6000萬建立冷凍電鏡中心,一舉成為目前國際上設備配置最齊全、技術覆蓋面最廣泛的冷凍電鏡中心之一。

到場參加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成立慶典儀式的施一公當時發言稱,冷凍電鏡的發展像是一場猛烈的革命。「就目前發展前景來看,冷凍電鏡技術是可與測序技術、質譜技術相提並論的第三大技術!」

幸運的是,在業內看來,中國在冷凍電鏡的應用方面並不落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浙大教授解讀諾貝爾化學獎 通過冷凍電鏡解析生命奧秘
    2017諾獎化學獎獲獎科學家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17時45分,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瑞士洛桑大學的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阿希姆
  • 「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竟讓研究它的物理學家,摘得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獎頒給 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與 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發展了革命性的冷凍電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小夥伴們知道冷凍電鏡技術是什麼嗎?為什麼它能摘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呢?快和知力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冷凍電鏡是個什麼技術?
  • 諾貝爾化學獎,今年很物理 學好物理很重要!
    瑞士生物物理學家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學家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獲獎,他們的獲獎理由是:研發了冷凍電鏡,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量。顯微鏡的出現讓人類看到了新的世界。
  • CRISPR 斬獲諾貝爾化學獎!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某些細菌在遭到病毒入侵後,能夠把病毒基因的一小段存儲到自身的 DNA 裡一個稱為 CRISPR 的存儲空間。當再次遇到病毒入侵時,細菌能夠根據存寫的片段識別病毒,將病毒的DNA切斷而使之失效。長久以來,許多關注CRISPR專利戰的人都希望張鋒團隊和CVC團隊能夠達成和解,但事實上這幾乎不可能。因為目前來看,幾乎所有的CRISPR領域的突破都來自張鋒為代表的Broad研究所的支持,如果CVC團隊獲勝,張鋒團隊最差也是與其共享CRISPR在真核細胞中應用的專利,但如果CVC團隊失敗,他們幾乎就沒有什麼有價值的專利了。
  • 冷凍電鏡是個啥,有多牛?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發明冷凍電鏡的三位學者。
  • 諾貝爾化學獎頒出 這次又跨界了
    看起來似乎沒有關聯,但其實他們的發現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正如諾貝爾官網上所說「他們利用了進化的力量」,並使用相同的原理「遺傳變化和選擇」來開發解決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這位女科學家是個傳奇皇家科學院在宣布今年諾獎化學獎獲獎者後,連線了弗朗西斯·阿諾德教授,這位美國女科學家是諾獎118年歷史上第五位女性化學獎得主。
  • 大事記:冷凍電鏡的發展歷程-結構生物學研究利器
    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三位科學家雅克·杜波切特、阿希姆·弗蘭克和理察有人調侃說一幫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窺探了生物世界,這不應該被稱為諾貝爾理綜獎嗎? 冷凍電子顯微鏡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居然可以做到跨天地人三界(大誤,劃掉),成為跨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界的明星?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跨界明星的故事,它是如何打開人類的眼界,使人們進入生物體內的微觀世界中,向我們展示了高清的生命細節。
  • 第一次,冷凍電鏡看見單個原子!
    撰文丨納米技術校審丨未央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acques Dubochet, Joachim蛋白分子的三維精確原子結構解析對生物學領域中生理過程機理研究至關重要,對原子結構、配位環境更加精確的理解能夠對蛋白功能作用過程和機制進一步理解。隨著硬體和軟體進步,雖然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是仍然難以在較高的解析度中對每個原子成像。因此,科學家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賴於X射線晶體學來獲得原子解析度的結構。
  • 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科技抗疫
    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入榜理由當地時間2月15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疫苗研究中心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學學院合作在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表文章據悉,此番破解工作使用了斬獲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冷凍電鏡」。冷凍電子顯微鏡,就是應用冷凍固定術,在低溫下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樣品的顯微技術,讓研究者能將生物分子「凍起來」,前所未有地觀察分析運動過程。這一表徵對於生命化學的理解和藥物學的發展都有決定性影響,使得生物化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 2017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得獎的是物理學家?
    布熱津斯基說,今年獲獎的成果使人們能夠看到細胞內部的分子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未來人們可能會看到分子結構的變化過程。他對新華社記者說,今年的化學獎是跨學科研究的一個典型,技術在科學發現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9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0萬美元),將由這三位獲獎者分享。
  • "不務正業"的諾貝爾化學獎,今年能夠回歸化學嗎?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會花落誰家?我們今天就來大膽做一波預測,看看下面這些研究能否在今年斬獲桂冠,雖然其中仍然有個別成果算不上那麼的"化學"。為什麼自由基聚合最常見?道理很簡單,自由基聚合起來特別容易,在水中就能夠進行,反應成本低,並且產率還高。我們以最常見的自由基聚合單體——乙烯為例來對自由基聚合反應的原理進行簡要的說明。
  • 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6臺最先進 1臺獨家定製 瞄準世界前三
    目前,項目一期的2臺300千伏冷凍電子顯微鏡已經完成安裝調試,投入使用。據南科大冷凍電鏡實驗室主任王培毅教授介紹,這6臺設備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其中還有一臺是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根據需求「獨家定製」的,可以說是「世界唯一」。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理察·亨德森曾預言,這裡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三個冷凍電鏡中心之一,未來的研究能力將會達到全球的前5%。
  • 理綜獎名不虛傳!基因編輯為什麼能拿諾貝爾「化學」獎
    兩位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和珍妮弗·道德納( Jennifer Doudna)成為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贏家。在許多吃瓜群眾眼裡,基因編輯獲得化學獎而不是生理學或醫學獎,更坐實了諾貝爾化學獎「理綜獎」的身份;不過專業人士介紹,基因的本質就是化學,基因編輯拿化學獎實至名歸。
  • 「不務正業」的諾貝爾化學獎,今年能夠回歸化學嗎?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會花落誰家?我們今天就來大膽做一波預測,看看下面這些研究能否在今年斬獲桂冠,雖然其中仍然有個別成果算不上那麼的「化學」。為什麼自由基聚合最常見?道理很簡單,自由基聚合起來特別容易,在水中就能夠進行,反應成本低,並且產率還高。我們以最常見的自由基聚合單體——乙烯為例來對自由基聚合反應的原理進行簡要的說明。
  • 冷凍電鏡牛X在哪裡?5位科學家說:它徹底「消滅」了結構生物學
    出品:科普中國  果殼網編輯:Ent  婉珺  小米  曉嵐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頒給了雅克近幾年,冷凍電鏡在生物物理,特別是結構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輪新的革命。尤其在近三四年來,依靠冷凍電鏡技術,很多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得到解析。所以說冷凍電鏡技術徹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方式。冷凍電鏡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就是它徹底地「消滅」了結構生物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經常有人把化學獎叫做「諾貝爾理綜獎」,因為很多獲獎者和獲獎研究,有的跟化學相關,有的則跟我們日常熟知的化學學科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比如冷凍電鏡等。首先,無論是獎給了冷凍電鏡還是別的檢測手段,這些手段發明了以後還是為了在分子層次上做一些觀測和研究的,而化學正是從分子層次上來理解物質世界運作的一個學科,為我們去從分子層次上來研究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相關事情提供了一個手段,所以放在化學獎裡未嘗不可。
  • 冷凍電鏡技術為何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及其發展趨勢
    冷凍電子顯微技術改變了這一切。如今,研究人員能夠對移動中的生物分子進行凍存,並且對他們之前不能看見的過程進行可視化觀察,這對生命的化學性質的基本理解和開發藥物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電子顯微鏡僅適合對無生命的物質進行成像,這是因為它產生的大功率的電子束會破壞生物材料。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TIKTOK為什麼說封殺就封殺,因為這些應用軟體根本就不涉及到基礎科學,很快就可以再複製一個出來,更不要談什麼XX算法,那不叫算法,不過是人性被計算的權重而已,跟算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 2017諾貝爾化學獎:三科學家發明冷凍電子顯微鏡
    繼前日和昨日分別各有三名美國科學家獲得生理和醫學獎、物理學獎後,2017年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名單上終於出現了非美國學者201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獎評委會介紹,冷凍電子顯微鏡將生物分子迅速冷凍(玻璃化冷凍),使其自然形狀得以保留,簡化並改進了生物分子的成像,這種方法使生物化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對理解生命的化學原理及研發藥物都至關重要。電子顯微鏡長期以來被認為只適用於無生命物質的成像,因為強大的電子束會破壞生物體中的生命物質。
  • 投票 | 誰能獲得2017諾貝爾化學獎?
    在過去的數年裡,但凡預測諾貝爾化學獎的活動,無不將鋰電池的發明列為重要候選之一。賓漢姆頓大學的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John Goodenough教授以及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的Akira Yoshino博士這三名在鋰電池發明上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名字也一再被提及。然而,過去幾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評選結果卻一再讓他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