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訊(記者 江耘)輾轉反側睡不著的夜晚,你的大腦可能處於異常興奮的狀態。科學家認為,這與大腦中一種叫GABA(g-氨基丁酸)的神經遞質有關,它們負責在神經系統中「踩剎車」,對調節大腦的興奮性至關重要。
浙江大學科學家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第一次對人腦中的「剎車」——GABAA受體進行原子解析度的解析,得到了一種處於開放狀態的GABAA受體三維結構。該成果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
GABA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一種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它們調節作用在於讓神經功能免於過度興奮或者過於敏感。人腦中有30%的神經元能夠被GABA結合,神經元接收GABA的蛋白就是GABAA受體,也就是那個「剎車」。
「『剎車』作用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相位性調節,只有開或者關兩種類型;一種是緊張性調節,是調節神經對於外界刺激的敏感程度。我們這次研究的是第二種GABAA受體。」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葉升說道。
GABAA受體是在一次偶然中被發現的。當時,人們偶然發現苯二氮卓具有鎮靜催眠的作用,科學家順藤摸瓜找到了這個「剎車」就是GABAA受體。它是一個氯離子通道,通過開關離子通道來發揮功能。但是發現20多年來,關於如何GABA如何選擇性結合到受體仍不清楚。
誕生於2013年的冷凍電鏡技術,是人類理解生命現象的「神助攻」。在冷凍電鏡中心,科研人員將純化的人源GABAA受體滴在特製的銅網上,並快速冷卻到零下190度。科學家在電鏡下清晰地看到一個個蛋白,並通過計算機最終繪製出GABAA受體解析度為3.5埃(1埃=0.1納米)的三維原子結構。
從俯視圖上看,GABA結合在受體上時,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中央的孔道,氯離子得以經過通道,神經信號因此進一步傳遞。
據了解,今年6月至今,全球共有英國牛津大學、美國西南醫學中心、俄勒岡健康中心和浙江大學四個實驗室報導了不同的GABAA受體的三維結構。
科學家認為,GABAA受體結構的解析,為進一步開展藥物和GABAA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開發更有效、安全的藥物打下了基礎。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