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得生物大分子複合體全原子模型
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的生物大分子原子結構模型,也是目前已報導的國內最高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重構結果。同時,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的CCD圖像(電荷耦合器件圖像傳感器,可將圖像資料由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獲得的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的全原子模型。
-
冷凍電鏡牛X在哪裡?5位科學家說:它徹底「消滅」了結構生物學
近幾年,冷凍電鏡在生物物理,特別是結構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輪新的革命。尤其在近三四年來,依靠冷凍電鏡技術,很多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得到解析。所以說冷凍電鏡技術徹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方式。冷凍電鏡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就是它徹底地「消滅」了結構生物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中國科學報】大分子裡「探」乾坤——走進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
穿起白大褂,戴上藍手套,坐在冷凍電鏡前,探向生物最「微」「妙」的結構,求索生命最「精」「深」的奧秘——這份神秘得甚至有些神聖的使命,在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裡,不過是每天都在開展的日常工作。 探路:結構與功能共舞 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反映結構——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精妙關係,是生命科學永恆的主題。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如今,科學家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之上發明了冷凍電鏡,實現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人類終於可以一窺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執行其功能。在過去幾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逐漸成為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冷凍電鏡技術的三位先驅者,也憑藉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和持續推進,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標配Titan Krios G3i冷凍電鏡解析原子解析度結構
截至目前,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已經解析了4000多個解析度為近原子水平(2~4 Å)的生物樣品【1】。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也逐漸成為解析膜蛋白、大型蛋白複合物結構的首選方法,一方面是因為它不需要晶體,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可以處理具有不同組成和/或不同構象的生物樣品。
-
浙大教授解讀諾貝爾化學獎 通過冷凍電鏡解析生命奧秘
諾獎官方給出的獲獎理由是「為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同時,諾獎官方宣稱,冷凍電鏡技術為生物化學行業帶來了一場革命。圖像是理解的關鍵。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其根源常常來自成功地創造出肉眼不可見物體的圖像。在生物化學的領域,冷凍電子顯微鏡讓研究者可以凍結運動中的生物分子,看到以前從未見過的生物進程。
-
冷凍電鏡:新時代蛋白質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利器
文/許文青 叢 堯 王 權冷凍電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cryo-EM)技術是將生物大分子在毫秒時間尺度內快速冷凍在玻璃態的冰中,應用低溫透射電子顯微鏡收集生物大分子的二維投影,並利用三維重構的方法得到大分子三維精細結構的生物物理學技術。
-
冷凍電鏡實現蛋白結構的原子水平解析
冷凍電鏡實現蛋白結構的原子水平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2:25:16 近日,德國馬普研究所Holger Stark及其課題利用冷凍電鏡實現蛋白結構的原子水平解析
-
大事記:冷凍電鏡的發展歷程-結構生物學研究利器
·亨德森,表彰他們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生物分子的結構,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有人調侃說一幫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窺探了生物世界,這不應該被稱為諾貝爾理綜獎嗎? 冷凍電子顯微鏡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居然可以做到跨天地人三界(大誤,劃掉),成為跨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界的明星?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跨界明星的故事,它是如何打開人類的眼界,使人們進入生物體內的微觀世界中,向我們展示了高清的生命細節。
-
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讓你看清生物大分子的模樣
像張凱一樣對冷凍電鏡研究充分熱情的人員還有不少。原因是,這項技術已經成為分子生物科學家的重要研究工具。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研究員叢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冷凍電鏡技術隨著直接電子探測技術的發展而發生「解析度革命」,取得巨大進步。「可以在更自然的狀態下從原子解析度水平對生物大分子機器進行精細結構解析,甚至區分其動態結構變化。」她表示。
-
冷凍電鏡為啥這麼牛?與雲計算有什麼關係?月新生科做出了什麼貢獻?
冷凍電鏡的全稱是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隨著近年來軟體以及硬體的瓶頸式突破與飛速式發展,冷凍電鏡技術逐漸成為了結構生物學領域的主流技術之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就頒發給了三位在冷凍電鏡技術方面做出卓越成績的科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oachim Frank、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Richard Henderson、瑞士洛桑大學生物物理學榮譽教授Jacques Dubochet。冷凍電鏡與雲計算冷凍電鏡是怎麼出現的呢?
-
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舉行—資訊—科學網
蛋白質功能研究基於其結構分析,所以蛋白質分子到亞細胞器和細胞等不同層次的結構研究,已成為當前蛋白質科學領域關注的新前沿。近年來迅速發展的生物冷凍電鏡技術,隨著透射電鏡自身硬體水平、計算方法,尤其是直接電子探測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提高,其對生物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解析能力已達到近原子解析度水平,成為架設在從細胞水平到原子解析度水平之間的重要橋梁。
-
南科大Nano Energy:冷凍電鏡觀測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缺陷結構
如果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找到一種有效的高分辨電鏡研究方法,既能在電子束對材料持續照射的同時,又可以維持材料原有的晶體結構。目前,關於電子束敏感材料的透射電子顯微鏡表徵通常有幾種方法:積分相差襯度(iDPC)成像,低壓電子束低劑量成像以及冷凍電鏡技術成像等。 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Cryo-TEM)最早用於解析生物蛋白結構,該發明於201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Glaeser 於1974 年提出了冷凍電鏡技術,並且用於實驗研究。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冷凍電鏡技術已經成為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強有力手段。冷凍電鏡本質上是電子散射機制,基本原理就是把樣品凍起來然後保持低溫放進顯微鏡裡面,利用相干的電子作為光源對分子樣品進行測量,透過樣品和附近的冰層,透鏡系統把散射信號轉換為放大的圖像在探測器上記錄下來,最後進行信號處理,得到樣品的三維結構。
-
冷凍電鏡是個啥,有多牛?
冷凍電鏡是個啥?冷凍電鏡它首先是一個電鏡。而電鏡是電子顯微鏡的縮寫。所謂電子顯微鏡,又是在光學顯微鏡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第二個問題是電子打在蛋白質這類生物大分子上容易把蛋白質打壞了,因為電子的能量比較高,而生物大分子一般依靠氫鍵來形成它的空間結構,氫鍵的能量很低,電子打上去以後,氫鍵就被打斷了。第三個問題則更加嚴重,因為蛋白質分子這類生物大分子是有活性的,它們是運動的,電子打上去反射回來的方向會因為分子的運動而變得雜亂無章。
-
劃時代的冷凍電鏡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
生物樣品嵌在無定形冰中,堪稱留下了真實的一瞬間。1982年,迪波什開發出真正成熟可用的快速投入冷凍制樣技術製作的不形成冰晶體的玻璃態冰包埋樣品。1984年,迪波什首次發布不同病毒的結構圖像。隨著冷臺技術的開發,冷凍電鏡技術正式推廣開來。
-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
該研究成果創造了利用冷凍電鏡單顆粒方法解析至近原子解析度生物大分子分子量最小記錄。同時,該研究中發現了現有單顆粒樣品中氣液界面對蛋白分子顆粒性質影響的關鍵證據,對傳統理論進行了有力的補充,也為未來方法學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近幾年,低溫電鏡研究者們也陷入了「核糖體熱」。多個團隊研究了多種生物的核糖體,包括人類核糖體的首個高清模型。X射線晶體衍射的研究成果遠遠落後於LMB的Venki Ramakrishnan實驗室,Venki獲得了2009年的諾獎。Venki表示,對於大分子來說,低溫電子顯微鏡遠比X射線晶體衍射要實用。
-
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幸運的是,在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期研究染色質結構及表觀遺傳學的李國紅與擅長冷凍電鏡技術的朱平、擅長結構解析的許瑞明,組成一個富有戰鬥力的攻堅小分隊。與此同時,在時任所長徐濤等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電鏡平臺購進了當時最先進的冷凍電鏡,為攻堅小分隊創造了優越的實驗條件。
-
中美學者用冷凍電鏡解析大腦神經突觸「黑匣子」
新華社合肥2月12日電(記者 徐海濤)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