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大分子裡「探」乾坤——走進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穿起白大褂,戴上藍手套,坐在冷凍電鏡前,探向生物最「微」「妙」的結構,求索生命最「精」「深」的奧秘——這份神秘得甚至有些神聖的使命,在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裡,不過是每天都在開展的日常工作。

  探路:結構與功能共舞

  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反映結構——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精妙關係,是生命科學永恆的主題。

  而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30年來的學科發展,正是從結構生物學的傳統優勢出發,逐漸走向功能研究與結構研究融合發展的歷程。

  1989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在原有的分子酶學開放實驗室基礎上,申請成立了「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當時,該重點實驗室的三大主要研究方向——分子酶學、結構生物學和生物膜,分別由鄒承魯、梁棟材、楊福愉3位學術名家牽頭,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前沿優勢。

  隨著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迅猛發展和結構生物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

  「過去解析一個分子結構需要好幾年時間,後來發展到只需幾個星期,科研人員有了更多時間去思考:我們為什麼要去研究這個分子?結構背後真正重要的生物學問題又是什麼?」生物物理所所長許瑞明說。

  2011年,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提出重新凝練學科方向。經過一系列探索和實踐,新的四大研究方向逐漸成型: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重要疾病發生與防禦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基礎;染色質結構、表觀遺傳調控與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理;細胞內膜系統形成與穩態維持的調控機制。

  「光看名字,就能感到濃濃的『功能』味道。」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暢解釋道,「相比傳統的結構生物學,功能相關的研究要複雜得多,相當於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局部走向體系——這對研究團隊的規模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此,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引人和用人方面有意識地謀篇布局。「一方面立足傳統優勢領域,培養原有人才,引入相關人才;另一方面抓住機會引進某一領域特別出色的人才,然後圍繞他去建設一個新的團隊。同時,還要給結構研究和功能研究的人才充分的交叉和交流機會。」許瑞明說。

  探求:強強聯手攻難關

  「我在美國一直想做的研究,直到回國後,才在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有了突破。」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國紅說。

  「30納米染色質纖維的結構是困擾科學家40多年的難題了。」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表皮細胞、神經細胞、肌肉細胞……它們的DNA序列或遺傳信息都一樣,卻能通過選擇性閱讀和表達不同的DNA序列或遺傳信息,形成完全不同的細胞表型。這個所謂的『選擇性閱讀和表達』問題,用經典遺傳學理論很難回答,只能從細胞核內遺傳信息的載體——染色質及其結構上去尋找答案。」

  長期以來,染色質的高級結構及其動態調控就像一隻「黑匣子」。由於研究技術手段的局限、樣品製備方法的欠缺,讓科學家面對這種直徑約30納米的染色質纖維,就像盲人摸象一般束手無策。

  幸運的是,在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期研究染色質結構及表觀遺傳學的李國紅與擅長冷凍電鏡技術的朱平、擅長結構解析的許瑞明,組成一個富有戰鬥力的攻堅小分隊。與此同時,在時任所長徐濤等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電鏡平臺購進了當時最先進的冷凍電鏡,為攻堅小分隊創造了優越的實驗條件。

  「地利」加上「人和」,科學家們終於得到了解析度高達11埃的30納米染色質纖維結構,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由4個核小體扭曲形成的左手雙螺旋結構。同時,一種叫做「FACT」的「組蛋白伴侶」分子,可以選擇性地把這個「四核小體結構單元」打開。

  「這就相當於一個特異性調控基因表達的『開關』。」李國紅說,「當4個核小體摺疊在一起形成『四核小體結構單元』時,這段基因就處於相對緊密的抑制狀態,當『FACT』把它們打開時,就能促進這一染色質片段上的基因轉錄和表達。」

  這項成果2014年發表於《科學》雜誌後,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轟動,不僅先後入選「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重大創新成果」和「中國科學院『十二五』標誌性重大進展核心成果」,還陸續被收入多本國內外知名的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本科教材。

  探賢:不拘一格引人才

  30納米染色質纖維結構解析這項工作,再次彰顯了結構研究與功能研究、科研人才與技術人才強強聯合的巨大能量。而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繼續在人才的引進和配伍上「精打細算」。

  2014年,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收到了一份求職申請和簡歷,來自主要從事冷凍電鏡研究的章新政。在眾多申請者中,他發表的論文並不特別突出,但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宏看過他的材料後說:「我必須要見見這個人。」

  面試中,章新政講述的一段經歷讓大家印象深刻——在美國做博士後時,他解析了一個病毒結構,發現根據結構解析出的核酸序列跟資料庫裡的測序數據不一樣。經過核對,證明是資料庫裡的信息出了錯。

  「能夠通過冷凍電鏡信號把核酸序列推導出來,說明他的技術手段、數據質量和算法都極強。」當時參與面試的生物物理所副所長朱冰回憶說,「當時我們就說,這樣的人必須要,因為他有出眾的一技之長。」

  章新政入職後,與重點實驗室裡擅長結構生物學的科學家們展開了密切合作,短短幾年間,就連續產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16年,章新政和致力於光合作用研究的柳振峰研究組、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的三維結構,該成果入選「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傳統的晶體學方法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柳振峰說:「我們之所以能針對領域內的傳統難題做出別人做不出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生物物理所對人才、技術方法和儀器設備的重視和積累。」

  這份重視,不僅體現在對章新政等技術研發人才的求賢若渴上,也體現在生物物理所對搭建國際一流的生物大分子研究平臺的重視和投入。

  探索:科研路上「兩條腿」

  如果說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是科研的「道」,那麼,先進的儀器和高超的技術就是科研的「器」——「道」與「器」缺一不可,不能分割。

  「結構與功能、科學與技術,就像科研路上的『兩條腿』—— 一條腿邁出去了,另一條腿自然要跟上。」生物物理所科技處處長許航說。

  對這一點,生物物理所和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有著深刻而獨到的理解。生物物理所建立早期,許多先進科研儀器對中國禁運。生物物理所不僅開設工廠,自主研發並生產離心機、顯微鏡、X光機等儀器設備,還向國內所有有需要的單位開放。

  「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工廠逐漸解散,但生物物理所重視儀器技術、重視設備共享的文化傳承下來。」許瑞明說,「與此同時,生物物理所注重學科交叉的傳統,以及人員學科背景的多樣性,都有助於研究所走在技術探索和設備開放的前沿。」

  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濤院士,致力於發展光電融合超分辨生物顯微成像系統,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批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歷經4年多的時間,研製出了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設備級系統,並在超分辨成像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相關的研究成果。由於該項目進展順利、成果突出,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列為第一個提前1年結題的研製專項。

  孫飛研究員自從博士畢業到生物物理所,就一直致力於發展冷凍電鏡技術。在他的領導下,建立了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顯著獨創性的國際領先的冷凍電鏡技術,打造了生物成像中心這一我國生命基礎研究領域最強的冷凍電鏡技術支撐機構。

  2015年,從事超解析度成像研究的李棟研究員的加入,使得生物物理所成像技術研究更上一層樓,他發明的掠入射結構光超分辨成像技術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在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中,生物物理所連續兩年評分位列第一。其中依託該所建立的中科院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被譽為科研儀器共享的「業內標杆」之一。

  「這個平臺實際上是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要支撐。」許瑞明說。

  引進最先進的儀器設備,交給最專業的人管理使用,這些做法助力重點實驗室進入良性的發展模式。

  「近年來很多備受矚目的研究成果,都離不開生物物理所在設備平臺上的布局。」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江濤說,「我們還幫助國內多家單位建設了先進的儀器平臺,其中就包括在去年饒子和、王祥喜團隊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結構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上海科技大學電鏡平臺。」

  在許瑞明看來,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結構與功能並重,科學與技術並舉」的特色從未改變。「生命科學的領域很廣,誰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最有特色的地方繼續深耕下去。」他說。

  堅守與創新

  有人說,結構生物學家特別容易發文章,只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自有源源不斷的分子結構等著他們去解析。但在以結構生物學起家的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家卻並不這麼想。

  1998年,柳振峰來到生物物理所常文瑞課題組,成為一名碩博連讀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他選擇了一個具有高度挑戰性的課題——菠菜捕光複合物的結晶和結構解析。

  廣泛存在於綠色植物中的捕光複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一種膜蛋白。科學家們對它既熟悉又陌生——當時國際上還沒有解析出植物捕光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大家都期待這項研究能早日獲得突破,進而精細分析該複合物中的能量傳遞路徑。

  這項課題的難度可想而知,有師兄好心勸柳振峰:「這個課題太難,有可能做不出來,當心耽誤你畢業!」

  但柳振峰堅持下來了。「我就覺得這項工作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在研究過程中,他遇到許多坎坷,一卡殼就是將近4年。終於在延期畢業近1年後,在《自然》上發表論文,解析了菠菜捕光複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解析度達到2.72埃。這項工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至今仍有新發表的研究在引用他們當年發表的論文和使用他們上傳到蛋白質資料庫的結構數據。

  「這讓我深感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與分子遺傳、生物化學等領域的科學家交流時,我發現他們迫切需要結構生物學的成果來促進他們的工作。」柳振峰說。

  2016年,已成為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的柳振峰再次在《自然》上發表重大突破,帶領團隊成功應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方法解析出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複合物的三維結構,這一成果還入選了「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時隔12年的兩篇《自然》論文,串起了柳振峰的科研歲月——「比起盲目追求發文章,我更希望在科學問題的引導下,在光合作用這個領域裡做出成體系的工作。」

  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王磊對此也深有感觸。

  上世紀80年代,鄒承魯等人在生物物理所開展了「胰島素A、B鏈相互作用的研究」。其間王志珍使用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PDI幫助胰島素的重組摺疊。1993年,王志珍和鄒承魯共同提出假說:「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侶」,並進一步為假說提供了一系列翔實的實驗證據。但有一個問題一直難以解答——是什麼機制促成了PDI這兩種功能的發揮和轉化?

  2020年3月,王磊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個磷酸化分子開關可以決定PDI兩種功能的轉化,並且這一功能轉化對細胞在內質網應激條件下維持存活十分重要——這個結果,詮釋並豐富了鄒承魯和王志珍兩位前輩提出的科學論斷。

  王磊說:「從1985年算起,我們實驗室對PDI分子的研究已經有35年了,但這個問題沒有過時,仍顯示蓬勃的生命力。在這樣一個有傳統的實驗室裡,做出來的工作才更加有味道。」

  鄒承魯曾在《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一文中寫道:「創新出於積累,積累可以是個人積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單位的長期積累。」正是這種在一個領域裡堅守深耕的文化傳統,讓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能夠不斷積累、不斷創新,不斷從單純的分子結構解析走向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李晨陽)

  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簡介

  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1989年經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依託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建設,1991年1月通過驗收並正式開放運行。

  實驗室主要針對生命科學前沿和人口健康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相互作用與動態變化的基礎研究,致力於從分子、細胞乃至個體水平揭示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努力成為開拓生命科學前沿領域、產出重大成果的國際一流生物大分子研究基地,為解決人口健康、醫藥生物技術等領域的重大問題提供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支撐。

  目前實驗室的重要研究方向為:重要疾病發生與防禦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基礎,染色質結構、表觀遺傳調控與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理,細胞內膜系統形成與穩態維持的調控機制和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7-23 第4版 聚焦)

相關焦點

  • 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微」「妙」的結構,求索生命最「精」「深」的奧秘——這份神秘得甚至有些神聖的使命,在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裡,不過是每天都在開展的日常工作。而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30年來的學科發展,正是從結構生物學的傳統優勢出發,逐漸走向功能研究與結構研究融合發展的歷程。1989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在原有的分子酶學開放實驗室基礎上,申請成立了「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躍動的「生物大分子」—新聞—科學網
    生物物理所所長許瑞明說。 在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生物物理所可謂實力雄厚。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梁棟材,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愉都是生物物理所在蛋白質科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我國第一批建立的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單位也是生物物理所,30年來積累了良好的研究基礎。 「可以說,在這個領域,生物物理所是全國的排頭兵。」
  • 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讓你看清生物大分子的模樣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生物成像中心首席科學家孫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笑言。  在他們看來,這次頒獎可謂實至名歸。因為人類第一次可以在顯微鏡下看清楚接近天然狀態的生物大分子的精細模樣。
  • 「生物大分子相變與細胞可塑性調控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生物大分子相變與細胞可塑性調控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1月11日,「生物大分子相變與細胞可塑性調控研討會」在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召開。
  • 基於葫蘆脲的生物大分子組裝體
    與生命現象息息相關的生物大分子,包括多肽、核酸、蛋白質和多糖等,它們在維持生命系統的生理功能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利用可控的主-客體相互作用,實現大環主體、特別是葫蘆脲與生物大分子的協同組裝,再現複雜的生命過程和生物功能,準確分析分子間的結合模式,這能為構建新型生物功能材料、開發新的疾病治療方法提供有效的超分子策略。
  • 生物大分子製備的前處理
    生物大分子製備的前處理生物大分子製備的前處理(生物材料的選擇、細胞破碎、生物大分子的提取)1 生物材料的選擇 製備生物大分子,首先要選擇適當的生物材料。材料的來源無非是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
  • 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得生物大分子複合體全原子模型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USA)1月10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組程凌鵬副研究員等人的研究論文——Atomic model of a cypovirus built from cryo-EM
  • ...糖類生物活性大分子凝膠、高分子材料流變學、電化學技術及其應用
    所在院校: 上海交通大學       所在院系: 化學化工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研究領域: 多糖類生物活性大分子凝膠
  • 胞吞和胞吐作用是否只運輸生物大分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在引入胞吞和胞吐作用時,是以大分子的運輸方式為例進行介紹的。
  • 【學會動態】第二屆生物大分子相分離閉門會議成功舉辦
    Credit:BioArt本次會議由BioArt與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生物大分子相分離與相變分會以及Protein & Cell主辦,BioArt承辦。會議的宗旨是促進國內生物大分子相分離領域的深度交流與合作,研討生物大分子相分離相關領域的國際學術動態,推動更多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潛心創新研究,以期有所理論與技術創新。
  • ...生物大分子模擬、分子結構與表面增強拉曼光譜、近場光學理論與...
    所在院校: 大連理工大學       所在院系: 物理系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原子與分子物理 研究領域: 理論與計算納米生物技術
  • 6月12日天津工生所學術報告:複雜生物大分子的模擬及設計
    報告題目:複雜生物大分子的模擬及設計  報 告 人:林建平 (南開大學教授)  時    間:6月12日(周四)上午10:00  地    點: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C408 報告廳  報告摘要:本次報告將介紹幾種複雜生物大分子體系的分子模擬,包括:一、通過對cyt b5
  • 生物大分子研究的有力工具: MALDI-TOF
    MALDI的原理是用雷射照射樣品與基質形成的共結晶薄膜,基質從雷射中吸收能量傳遞給生物分子,而電離過程中將質子轉移到生物分子或從生物分子得到質子,而使生物分子電離的過程。因此它是一種軟電離技術,適用於混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的測定。TOF的原理是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加速飛過飛行管道,根據到達檢測器的飛行時間不同而被檢測即測定離子的質荷比(M/Z)與離子的飛行時間成正比,檢測離子。
  • 2019廣東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生物大分子模擬與設計實驗室招聘研究...
    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生物大分子模擬與設計課題組誠聘科研助理一名,具體要求如下:一、院所介紹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是深圳大學新成立的一個包含本科與研究生培養、側重交叉學科教學和研究的校內新型教育機構。高等研究院是深圳大學內部一個探索改革創新、實行特殊管理體制的、開展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學術特區。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破解超分子結構之謎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研究於5月19日作為長篇主題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Angew.中大歐陽鋼鋒教授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新...
    導讀   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歐陽鋼鋒教授及其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上。
  • 廣東工業大學綜述大分子光引發劑
    該綜述論文首先根據分子結構和光敏基團的分布位置對現有的大分子光引發劑分為三大類:HCPPI指的是具有支化結構且光引發基團數量不確定的大分子光引發劑體系,通常基於超支化聚合物的端基改性來製備,也有少量關於交聯網絡結構的研究報導。MFPI則指那些具有規整結構且光敏基團確定的多官能度光引發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樹枝狀大分子。由於樹枝狀大分子具有低粘度和高端基密度的特性,這類MFPI具有多種優異的性能。
  • ...北京大學——材料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生物大分子與小分子...
    所在院校: 北京大學       所在院系: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職稱: 副教授       招生專業: 分析化學 研究領域: 材料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生物大分子與小分子作用及其分析
  • 小分子、大分子藥物生物分析及表徵技術進展
    結構確認、生物分析、表徵和質量控制方法等的研究是藥物研發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這些研究必須儘可能準確、靈敏且具有選擇性。在過去30年裡,液相色譜和串聯質譜(LC-MS-MS)技術一直是許多小分子藥物分析的首選方法。在此期間,分析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靈敏、可靠方法的開發提供了支持。
  • 綜述:生物大分子納米結構界面工程
    生物傳感器已經廣泛用於家庭監護和現場檢測,目前的穿戴式和床邊檢測(POCT)生物傳感研究可能對疾病監控模式產生深刻影響。然而,有別於均相反應體系,生物傳感器本質上是一個異相界面反應過程,其性能極大地依賴於生物分子與換能器件界面的狀態,即固液兩相間的電子遷移、能量交換和信號轉導。因此,生物識別界面的設計與結構調控在開發高性能生物傳感器中十分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