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破解超分子結構之謎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植物光合作用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研究於5月19日作為長篇主題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柳振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他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其中,圍繞在複合物外周的「捕光天線」促進了光系統II捕獲太陽能的能力。

  光合作用中,光系統II扮演著將光能轉換成電能和裂解水的重要角色,被認為是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的理想模板。近年來,科學家對藍細菌、藻類和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進行了結構解析。之前由於植物光系統II解析結果精度不夠高、結構不完整,科學家無法準確認識植物光系統II的工作機制。「由於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的複雜性質,穩定均一的樣品一直難以獲得,三維結晶工作遇到瓶頸。」柳振峰表示。

  為攻克樣品製備的難題,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對十幾種不同植物開展研究。李梅說:「每次到市場買研究用的蔬菜,都是十斤十斤地買,已經記不清買了多少次。」研究人員選取了不同來源、不同組成的光系統II超大複合物進行比較,優化出高等植物光系統II超大膜蛋白複合物樣品的分離製備的流程,為後續實驗獲得了高質量的樣品。

  從2015年開始,章新政研究組加入團隊,嘗試以最先進的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該超級複合物的三維結構。章新政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經過初步照片、冷凍制樣和冷凍電鏡數據、建立三維結構初始模型、將三維結構推進到中等解析度等步驟,菠菜光系統II的複合物終於清晰地呈現出來,精度達到3.2埃解析度。「每一步都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他說。

  這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生物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專項、科技部「973」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光合作用與「人工葉片」》和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有關研究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完成。

  此前,常文瑞課題組曾於2004年用X射線晶體衍射的方式成功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的「捕光天線」的晶體結構,這是世界上首個源於高等植物光系統II的光合膜蛋白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促進我國在光合作用捕光機理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05-23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我國科學家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研究員和匡廷雲院士團隊解析了海洋硅藻——三角褐指藻FCP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蛋白支架內的7個葉綠素a、2個葉綠素c、7個巖藻黃素以及可能的1個矽甲藻黃素的詳細結合位點,從而揭示了葉綠素a和c之間的高效能量傳遞途徑。
  • 【中國科學報】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研究獲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的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合作,在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據了解,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可形成一系列特殊的框架結構,空腔大小達納米量級,表現出很好的主客體性能,可與其他物質發生多種非鍵相互作用。
  • 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助力我國學者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解析植物光系統II神秘而複雜的精細結構將有助於理解該超分子機器的工作原理,也是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中多年來一直追求的熱點和難點課題,並且是光合作用研究領域中眾所期盼的一個超大膜蛋白-色素複合體三維結構。  此次所解析的菠菜PSII-LHCII超級複合物的總分子量約1.1兆道爾頓(megadalton)(1,100 kDa),形成了一個同質二聚體的超分子體系。每個單體中包含了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研究結果首次揭示了這一高度複雜的超分子體系的總體結構特徵和各亞基的排布規律。
  • 中國科學家破解蜈蚣毒液致命之謎—新聞—科學網
    很多人都知道與其毒液密不可分,但其中的分子機制仍然是一個謎。 1月22日,我國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破解了蜈蚣利用毒液捕殺大型獵物的秘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現將有助於臨床救治蜈蚣叮咬中毒導致的心肌衰竭等嚴重症狀。 蜈蚣毒液的秘密 與毒蛇不同,蜈蚣的毒腺並不在牙齒,而是在由腳進化而成的螯肢上。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科學家正一步步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光合膜蛋白超分子複合物精細結構獲解析
    5月29日,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和匡廷雲研究團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獲得了高等植物光系統I(PSI-LHCI)光合膜蛋白超分子複合物魡的世界最高解析度晶體結構。 科研人員經過多年的累積,首次全面解析了高等植物PSI-LHCI光合膜蛋白超分子複合物的精細結構,它包括16個蛋白亞基(12個核心蛋白亞基PsaA-L及4個捕光天線蛋白亞基Lhca1-4)、155個葉綠素分子、35個類胡蘿蔔素、10個脂分子、3個鐵硫簇、2個葉綠醌和一些水分子,總分子量約600kDa。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新聞—科學網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中國發現了和黑洞一樣的世界未解之謎,至今未能破解
    中國發現了和黑洞一樣的世界未解之謎,至今未能破解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未解之謎,黑洞當然算是這眾多未解之謎中的一個,在這些眾多的未解之謎中,被關注最多的就是這個黑洞了,不單是21世紀,其實早在18世紀中期就有科學家在研究這個黑洞,這個黑洞不光是研究時間長,研究的國家也很多,在世界的各個國家
  • 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原標題: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川省甘孜州人民政府、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籤署協議,計劃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海子山建造一座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經過7年論證,這個人類歷史上耗資第二大的宇宙線觀測站最終落戶四川省甘孜州稻城海子山,這是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又一裡程碑事件。利用觀測站,科學家將「對話」宇宙,破解宇宙線起源的世紀謎題。   研究宇宙線有啥用?   宇宙線亦稱為宇宙射線,是來自於外太空的高能帶電粒子流,由奧地利科學家韋克多·漢斯於1912年首次發現。
  • 科學家破解8大"未解之謎":鯊魚"處女"為何產子
    科學家破解8大「未解之謎」   鯊魚「處女」為何產子   數十年、甚至數百年都無法解釋的科學之謎現已找到答案。美國《生命科學》雜誌近日刊出科學家近年揭示的8項科學發現,將這些「未解之謎」的謎底揭曉。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破解秀麗隱杆線蟲「靈活」逃逸的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溫泉研究組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破解了其「靈活」逃逸的秘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eLife。  通體透明的秀麗隱杆線蟲,其神經系統相對簡單但功能齊全,非常適合以光學的方式對神經元活動進行操控和監測,因此是研究神經生物學的理想模式生物。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腫瘤免疫治療後為何會復發?相關研究於1月12日0時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 T細胞出現耗竭 所謂的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主動或被動方式使機體產生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發揮其抑制和殺傷腫瘤功能的治療方法,具有特異高效,並使機體免於傷害性治療等優點。其主要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過繼性細胞轉移療法(ACT)、腫瘤特異性疫苗、小分子免疫藥物等。
  • 浙江有一個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成與UFO相提並論的世界未解之謎
    這個幾個世紀,被世界各個不同地方,不同國家和民族都在關注的一個「世界未解之謎」,無數的人至今依然關注著,更有很多科學家以及相關興趣人員前赴後繼的投入到這個解密的事業當中,他們堅信有朝一日,一定會揭開UFO的神秘面紗。在我們國內也有很多的「世界未解之謎」,其中在浙江有一處地下石窟群——龍遊石窟,從它得意重見天日的那天起,就成為了能與UFO相提並論的「世界未解之謎」。
  • 【中國科學報】中外物理學家的科學競賽
    該實驗小組成員錢天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通過『夢之線』探測從材料中激發出來的電子的能量和動量,就能反推出晶體材料的電子結構。」只要觀測到費米弧,就能斷定外爾費米子的存在,即從實驗上「發現」了這種奇特的粒子。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在「科學」號科考船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利用「發現」號深海ROV機器人上搭載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研究人員在1400米深海熱液區發現了有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噴發的熱液噴口。
  • 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 美國科學家破解巴基球籠狀碳分子形成之謎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日(北京時間)報導,經過25年的探索,科學家們最近揭開了富勒烯家族中巴基球的籠狀碳分子形成之謎。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國家高磁場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取得的這一成果,清晰地展示了巴基球是如何自組裝成籠狀結構的,其對於碳納米技術的發展意義重大,同時也為探究宇宙中廣泛存在的太空富勒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科學家們於1985年發現了富勒烯。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2016-05-17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24T極高場全超導磁場的實現,標誌著我國在研製高場內插磁體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也標誌著我國逐步吸收和掌握了極高場磁體的製作技術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實現GHz級別的譜儀磁體和極高場大科學裝置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