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中外物理學家的科學競賽

2021-01-11 中國科學院

  外爾費米子,是當今凝聚態物理最前沿的研究對象之一。

  7月18日,一則消息引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戴希的注意。消息稱,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扎伊德·哈桑領導的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外爾半金屬中造出了外爾費米子。

  事實上,在戴希看來,是以中科院物理所為主的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理論計算發現這種半金屬,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發現了外爾費米子的存在。

  戴希在這條消息下的評論中,認為這場風波屬於「科學界的競爭」,是尋找「外爾費米子」的科學競賽。

  實驗:激烈的國際競爭

  在物理學界,一個通過理論推導和公式推算出的結論必須通過實驗驗證才能被承認。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翁紅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沒有實驗證實,便不能稱之為『發現』。」

  提到「外爾費米子」理論,則要追溯到1928年,狄拉克提出描述相對論電子態的狄拉克方程。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H. Weyl)指出,狄拉克方程質量為零的解描述的是一對重疊在一起的具有相反手性的新粒子,這就是「外爾費米子」。

  但是,80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沒有在實驗中「發現」外爾費米子。直到2015年1月初,依據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方忠帶領的研究組的理論預言和材料計算結果,中科院物理所陳根富小組製備出了具有原子級平整表面的大塊砷化鉭(TaAs)晶體,中科院物理所丁洪小組利用他們不久前在上海光源建成的「夢之線」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實驗站上對TaAs晶體進行測量,首次觀測到外爾費米子的特徵性現象——表面費米弧。

  該實驗小組成員錢天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通過『夢之線』探測從材料中激發出來的電子的能量和動量,就能反推出晶體材料的電子結構。」只要觀測到費米弧,就能斷定外爾費米子的存在,即從實驗上「發現」了這種奇特的粒子。

  2月16日,這個實驗小組在物理學界知名的學術交流網站arXiv上,公開了費米弧的發現,宣布外爾費米子被發現,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團隊被認為揭開了80多年來的世界之謎。

  「arXiv網站是物理學界影響力非常大的學術交流網站,其張貼文章的高質量使這家網站在谷歌學術評價上的影響因子甚至超過了許多傳統學術期刊。」翁紅明說。

  幾乎同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哈桑的兩個實驗小組也在arXiv網站上公開了類似的研究成果。

  2月17日,丁洪研究小組把這項學術成果提交給了《科學》雜誌。然而,7月16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登了哈桑小組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成果,而中國科學家的論文被意外拒稿。哈桑在電子郵件中回復《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將實驗成果向《科學》雜誌投稿,審稿中沒有收到修改意見。」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該論文在未作修改的情況下被在物理學界極具影響力的《物理評論X》接受發表。隨後,丁洪研究小組又在瑞士光源觀測到TaAs中的外爾點及其附近的四維外爾錐,這是外爾半金屬的另一個根本特性,該研究成果也即將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

  理論:中國人的原創

  在理論上,中國科學家的原創工作更毋庸置疑。正是中國科學家在拓撲半金屬領域中開創性的理論工作,為外爾費米子的產生和觀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根據此前的理論研究,外爾費米子可能在「外爾半金屬」中被觀察到,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尋找外爾半金屬。

  2011年,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萬賢綱與幾名國際研究者合作,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一種複雜磁結構的銥氧化物可能是外爾半金屬。同年,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團隊也預言鐵磁尖晶石HgCr2Se4也可能是外爾半金屬。但是由於磁性材料的複雜性,這兩個理論預言的實驗驗證都變得非常困難。

  為此,長期從事理論計算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方忠研究組一直想尋找一種非磁外爾半金屬。2012年、2013年兩年裡,他們及合作者先後從理論上預言鈉三鉍晶體(Na3Bi)和三砷化二鉻晶體(Cd3As2)是狄拉克半金屬,裡面存在三維無質量狄拉克電子,由一對重疊在一起的具有相反手性的「外爾費米子」構成。

  2014年,他們跟實驗組合作,先後發表一篇《科學》和《自然—材料》論文,證實了理論預言,被稱為首次發現「三維版本的石墨烯」。這為實現相互分離的手性外爾費米子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而且使拓撲半金屬領域的實驗研究成為可能,極大推動了拓撲半金屬領域的進展。

  該理論團隊成員翁紅明從發表於1965年的一篇實驗文獻中受到啟發,並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初步認定砷化鉭(TaAs)晶體等同結構家族材料可能是外爾半金屬。這類材料能夠合成,並且沒有磁性,打破了中心對稱,是實驗製備、檢測都非常便捷的絕佳材料。

  經過跟戴希、方忠等合作者進行了數月的周密計算和數學證明後,他們更加確認這一結論。2014年12月31日,他們將此理論預言在arXiv網站率先向全世界公開。該成果立即受到同行的關注,包括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在內的國際上眾多實驗小組都投入到了競賽般的實驗驗證工作中。這項理論成果於今年3月17日在《物理評論X》雜誌正式發表。

  1月5日,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團隊收到了來自哈桑小組的一封信。信中告知,他們也有類似的工作,並也將當時尚未發表的論文張貼在arXiv網站上。

  哈桑給《中國科學報》記者的回信中,強調了這篇論文的重要性,並稱「這篇論文於2014年11月提交給《自然—通訊》雜誌,比中國科學家的結果早很多」。

  記者調查後發現,這篇論文在2015年4月30日才被期刊正式接收,最終在2015年6月12日刊發。這已經是在中科院物理所團隊的工作發表近3個月之後。翁紅明表示:「哈桑小組在這篇文章中使用了我參與開發的計算軟體包,並引用了以我為第一作者於200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

  在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該領域研究者看來,哈桑的這篇理論預測文章,更像是「憑空冒出」,「甚至沒有給出嚴格的數學證明,僅僅是一個預言。」這名研究者表示,加上兩項研究在arXiv網站公布的先後順序,讓人不禁懷疑,哈桑小組的工作是否完全獨立。

  思考:如何贏得全局

  在國際同行眼中,中國科學家的這一發現,從材料理論預言到實驗觀測都是獨立完成。

  早在今年2月底,三個小組公布發現外爾費米子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shivin Vishwanath教授便在Journal Club for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以「實驗觀測外爾半金屬」為主題,對三家獨立實驗工作進行評述。

  今年7月16日,英國皇家化學協會的Chemistry World在獲知美國《科學》雜誌接受了兩個美國小組的工作後,則作為第三方科學媒體報導了包括我國科學家的工作在內的三家各自的獨立發現。

  對於在基礎科學領域搶佔先機,中國科學家也在這件事上有了新的體會。錢天指出,首先,要加快建設我國自己的大科學裝置。「我國大科學裝置起步較晚,十多年前,還處在購買商業設備開展測量的水平。」他說。

  2014年8月,中科院啟動「率先行動」計劃,具體改革措施之一,便是啟動研究所分類改革,其中包括大科學中心。在這項改革的大框架下,於去年10月底建成的上海光源的「夢之線」在發現外爾費米子的實驗中立下汗馬功勞。目前,「夢之線」的各項技術指標處於世界先進行列。

  此外,也有學者指出,應當辦好我國自己優秀的學術期刊,如果我國在相關領域也有影響力大的高水平學術期刊,中國科學家的學術成果發表便不再受制於人,雖然科學成果的重要性並不依賴於最終發表的期刊。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5-07-23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中國科學報】尋找馬約拉納費米子
    探尋世界構成的基本單位,是上百年來物理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們把構成物質最小、最基本的單位稱為「基本粒子」。量子力學領域按照其佔據能量狀態的不同,把基本粒子分為玻色子和費米子兩大家族。玻色子負責傳遞相互作用力,費米子則負責構成物質。  「比如,光子、引力子是玻色子,而電子屬於費米子。」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人們熟知的中子、質子等也都是費米子。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攝影李星傑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
  • 【中國科學報】《科學通報》英文版與愛思唯爾開啟新合作
    2015年,為創新辦刊模式,《科學通報》中英文版分開,Science Bulletin的更名確定了國際化發展的新目標。 「《科學通報》是我國最早開展國際合作的科技期刊之一,曾與施普林格等國際出版集團開展了長時間的良好合作。」科學出版社總經理彭斌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希望藉助愛思唯爾在期刊出版方面的優勢,擴大Science Bulletin的影響力。」
  • 【中國科學報】爭議何祚庥
    何祚庥告訴《中國科學報》,「你們如果到了何園。那裡有一張國共聯合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照片。照片上有多位名人,其中有一位是何世楨,還有一位是毛澤東。」解放後何祚庥專程去看望六伯父,這位昔日的國民黨中央委員,開始願意與他討論共產黨的理論。時至今日,不能不說這是一個無比微妙的歷史巧合。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上描繪科學圖畫
    實驗室主任吳青柏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今已參與到多項國內外多年凍土區重大凍土工程項目的科研實踐中,如廣為人知的青藏公路、青藏鐵路、中俄輸油管道工程、哈大高速鐵路工程、青藏直流聯網工程等特大型工程。  加拿大著名凍土學家哈裡斯評價說,青藏鐵路工程讓全世界得到了在多年凍土區建設鐵路的成功經驗,會對在極端環境下各國工程設計人員在工程設計和施工的開展上產生深遠影響。
  • 【中國科學報】赤潮的發生
    「科星獎」評選獎勵工作,堅持創新為民的原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為指導。評選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評選原則。嚴格遵循評獎規定,切實體現公正性、廣泛性、科學性和權威性。堅持突出精品質量的原則。
  • 【中國科學報】空間科學追夢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仿佛為中國空間科學家提供了一雙遨遊太空的翅膀。作為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的牽頭負責單位,中國科學院組織研製了300多臺套有效載荷,成功開展了40餘項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試(實)驗,在對地觀測及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天文探測、空間環境探測、應用新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與應用成果。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談及南海島礁自然條件的艱苦程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而對於駐守海防邊境的戰士來說,這樣的情境並不陌生:千裡迢迢從陸地帶來一捧捧土壤,在海島上堆積起來,然後種植能夠美化環境、安撫焦躁情緒的植物。作為一名研究海洋浮遊生物的科學家,焦念志在進行海域考察時,注意到南海島礁的重要性和其逐漸消亡的嚴峻事實。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託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於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楊紅義(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堆工部主任) 六十載風雨兼程,《中國科學報》記錄著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跋涉足跡。六十載鑄就輝煌,《中國科學報》見證了改革開放創新者的攀登身影。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融合媒體的美麗畫卷上,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偉大篇章。
  • 【中國科學報】打造生命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該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鄧強表示,未來,他們將致力於打造生命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  力爭中小型醫學影像取得突破  白春禮院長上任伊始,即提出中科院各研究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聚集力量,制定「一三五」發展規劃,形成自己的特色。對此,蘇州醫工所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布局。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20年:
    作為數學科學研究的「國家隊」,數學院既在中國數學科學崛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奠基性和引領作用,也是國際上一個重要的數學科學研究中心。  時光追溯到66年前,由華羅庚擔任首任所長的中科院數學所成立,確立了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協同發展的方針,開啟了國內數學科學研究的新時代。  數十年來,數學院在數學重大基礎前沿問題的研究中,形成了優良的傳統與堅實的研究基礎。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口袋裡的科研利器
    前段時間,包括兩院院士、研究所所長、海外課題組組長和博士生在內的200多名中外科研工作者收到了來自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的一項調查:「如果有一款工具,可以隨時隨地在手機等行動裝置上查閱、下載、閱讀付費文獻全文,就跟在辦公室使用權限相同,您會不會使用?」  近70%以上的中國科學家對此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而幾乎所有的外國科學家對此舉雙手贊成。
  • 【中國科學報】坐「井」觀天 「透視」大氣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呂達仁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APSOS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在垂直方向上對全大氣層多要素進行觀測的系統,探測能力在未來5至10年內將保持國際同類系統的前沿水平。」  積累多年的科學問題  「1956年,颱風席捲上海,把一個幾十噸重的鍋爐吹到空中移動了100米再砸到地上。」
  • 法著名物理學家涉嫌剽竊—新聞—科學網
    法國物理學家和科普作家Etienne Klein 圖片來源:LIONEL BONAVENTURE 著名法國物理學家和科普作家Etienne Klein或將失去巴黎科學技術先進研究所 Klein負責領導法國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員會材料科學實驗室,但很少發表科學論文,而是以寫作科普作品聞名。去年,他被任命為IHEST所長。該機構致力於探討科學在社會中的角色,以及推動公眾信任科研單位。Klein還是專欄作家和電臺節目主持人。 但去年年底,L』Express雜誌報導稱,Klein的作品涉嫌抄襲。例如,他的愛因斯坦傳記中的很多段落沒有標明出處或使用引號。
  • 【中國科學報】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
    它憑什麼能成為那麼多大科學裝置的「基地」?帶著疑問,《中國科學報》記者走進實驗室一探究竟。  從深地到深空  北京,玉泉路。春夏之交,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大院裡的銀杏樹綠意正濃,葉間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這裡是中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所在地,也是中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的誕生地。
  • ...的中國代表隊在第十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喜獲三金一銀
    第十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於2017年8月21日至30日在法國尼斯舉行,此次競賽共有34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代表隊,參賽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共有108位選手參賽。IESO屬於12個國際科學奧林匹克競賽之一,雖然起步晚於其他學科的奧林匹克競賽,但是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天文等學科。在IESO中所獲得的優秀成績被國際頂尖大學廣泛認可,成為申請歐美發達國家大學地球科學專業時的重要參考。臺灣、日本、柬埔寨等國家和地區對獲獎者均有大學錄取優惠政策和獎學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