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空間科學追夢人

2021-01-12 中國科學院

「神十」發射成功。甘曉攝

「神十」一飛沖天,再次極大提振了國人信心。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上回眸,恍然發現,20年間,中科院人從未缺席。

他們,可能一輩子都很難有機會親臨太空,一窺宇宙的神秘。但天地間遙遠的距離,並未妨礙他們去實踐自己的太空夢。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仿佛為中國空間科學家提供了一雙遨遊太空的翅膀。作為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的牽頭負責單位,中國科學院組織研製了300多臺套有效載荷,成功開展了40餘項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試(實)驗,在對地觀測及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天文探測、空間環境探測、應用新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與應用成果。

把實驗室搬到太空

發展載人航天重在空間應用。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中科院在空間科學與應用方面開展了一些探索性工作,但由於機會所限,其相關領域的研究水平遠遠落後於先進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始進行論證,空間科學與應用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例如,在神舟二號、三號、四號飛船上,應用系統連續開展了5項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實驗研究、16個課題研究,在實驗裝置設計和科學研究方面突破了12項主要關鍵技術。

這些實驗現在看起來也許不算太難,但在中國載人航天剛剛起步的那些年裡,進行這些實驗操作無疑困難重重。

對這一點,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空間材料科學分系統指揮馮稷深有感觸。他從上世紀90年代初即開始參與空間材料科學實驗,但當時由於條件所限,所有的實驗材料要等返回式衛星落地後,才能收集起來進行觀察。

「以前的返回式實驗成本太高,我們將來一定要通過在線操作完成實驗。太空人上天時,可以把替換的樣品帶上去,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更多的成果。」

實際上,馮稷的夢想正在一步步實現。「遙科學」作為一種新的實驗模式正備受關注。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在神舟二號飛船和衛星實驗期間,就已經利用在線顯微攝像、自動調焦等技術,完整地記錄了微重力環境下金屬材料的熔融結晶過程。

2011年天宮一號發射時,科學家已經能夠通過衍射圖像和相應工程數據,觀察到膠體晶體的生長變化情況。「我們的圖像雖然還不是實時的,但已經達到了準實時的水平。」馮稷說,「在每一小階段的實驗完成後,數據下載到地面,我們修改參數後再上傳回天宮一號,實現了天地間的交互。」

用科學認知地球

除了空間科學實驗,開展地球環境監測也是載人航天工程應用任務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工程的不斷開展,應用系統相繼研發了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太陽常數監測器、太陽紫外監視器、地球輻射收支儀等多套先進空間遙感器,且均為國內首次研製,相應成果推動了我國相關應用技術的跨越發展,在相關應用領域的技術發展中起到了牽引和開拓作用。

至今已順利運行兩年的天宮一號高光譜成像儀是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團隊心中的驕傲。作為目前我國空間解析度和光譜解析度綜合指標最高的成像光譜儀,這臺僅重80公斤的儀器擔起了地球環境監測的重任。

目前,這臺儀器已成功獲取大量高光譜圖像數據,大量數據已廣泛應用於國土資源、礦產、油氣、海洋、大氣、農業、林業、災害監測、城市環境、水文生態等領域。

「這項技術對我們的國計民生非常重要。」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研究員張善從介紹說,利用天宮一號高光譜成像儀可開展地質調查、礦產油氣資源勘察、水文生態監測、環境汙染監測等工作。

其實,天宮一號高光譜成像儀僅僅是無數個令人振奮的案例之一。數年來,應用系統研製的多臺遙感成像設備實現了在軌試驗的實時控制與技術狀態調整,直接使我國現有空間遙感圖像的解析度提高一倍以上。難怪一位用戶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這是我國空間遙感技術劃時代的成功,它對我國未來空間遙感應用的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

鋼鐵之師怎樣煉成

人們很難用簡短的語言概括這20年來的酸甜苦辣,但如果只能挑一件事,那可能就是團隊合作。在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不管遇到哪個成員,他們都會反覆強調:榮譽是團隊的。

在社會高度多元化的今天,這樣的凝聚力無疑是難能可貴的。對科學家來說,追求真理、自由探索幾乎是一種本能;可載人航天工程機會難得,每個太空飛行器上的空間、資源都十分有限,需要統籌規劃,科學管理。

中科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曾坦言:「中科院是學術氣氛十分濃厚的單位,習慣於搞研究性的工作。這一點對於科學研究來說是件好事,但對完成如此艱巨複雜的空間任務來講,要把研究型的工作傳統轉變到嚴格的航天工程要求,對中科院這支隊伍來講是個比較大的挑戰。」

在這樣的現實下,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關鍵。這一專為探索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的綜合管理模式、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而組建的研究實體在實施載人航天應用系統工程中,創建了一個跨系統、跨領域的綜合總體設計模式,沉澱出一批成熟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學管理、技術管理和工程計劃管理的創新成果,為我國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與發展積累了成功經驗。

數年來,從項目的遴選和論證、方案制定、系統集成,再到在軌飛行試驗全過程的設計、研製和組織實施工作,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一直擔當著應用系統的「指揮棒」。

「應用系統很大的一個特色,就是要把空間科學研究和航天工程兩種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既要保證取得預期的科學成果,又要滿足工程研製要求。」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系統工程部副主任呂從民在天宮一號發射時曾說,「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採取創新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項目,保證空間科學實驗的成功。」

20年來,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逐步摸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以應用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發展,集基礎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於一個計劃中的發展道路。它也將各個領域的科學家緊緊團結在一起,鑄成一支打不垮、難不倒的鋼鐵之師、智慧之師。

因為他們深深知道,他們來自中國科技的國家隊,追求創新、為國為民是他們的天職。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6-12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外物理學家的科學競賽
    事實上,在戴希看來,是以中科院物理所為主的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理論計算發現這種半金屬,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發現了外爾費米子的存在。  戴希在這條消息下的評論中,認為這場風波屬於「科學界的競爭」,是尋找「外爾費米子」的科學競賽。
  • 【中國科學報】《科學通報》英文版與愛思唯爾開啟新合作
    2015年,為創新辦刊模式,《科學通報》中英文版分開,Science Bulletin的更名確定了國際化發展的新目標。 「《科學通報》是我國最早開展國際合作的科技期刊之一,曾與施普林格等國際出版集團開展了長時間的良好合作。」科學出版社總經理彭斌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希望藉助愛思唯爾在期刊出版方面的優勢,擴大Science Bulletin的影響力。」
  • 【中國科學報】首個引力波「定製」空間高能望遠鏡發射在即
    11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國際上首個專門針對引力波天文學重大研究機遇的空間高能望遠鏡——GECAM衛星日前已通過出廠審定,預計12月上旬於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GECAM衛星全稱為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二期)的首發科學衛星。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與法國宇航中心籤訂合作協議
    1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與法國宇航中心下屬新空間公司籤訂合作協議,這標誌著歐洲失重飛機的拋物線飛行機會將向中國用戶全面開放。失重飛機可提供載人失重環境,並具有準備周期短、實驗空間大,特別是支持常規地面科學實驗設備開展失重實驗等優點,被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長期利用。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曹殿文表示,中科院與法國在空間領域的合作歷史悠久,其中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利用新空間公司的失重飛機開展了一系列微重力實驗。他相信該合作協議的籤署會令雙方的合作更進一步,並希望雙方的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新近創立了一種技術方法,可以獲得具有空間位置信息的少量細胞轉錄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實驗室指南》。  無論是體內組織還是體外細胞系,不同細胞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性,即細胞的異質性。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上描繪科學圖畫
    實驗室主任吳青柏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今已參與到多項國內外多年凍土區重大凍土工程項目的科研實踐中,如廣為人知的青藏公路、青藏鐵路、中俄輸油管道工程、哈大高速鐵路工程、青藏直流聯網工程等特大型工程。  加拿大著名凍土學家哈裡斯評價說,青藏鐵路工程讓全世界得到了在多年凍土區建設鐵路的成功經驗,會對在極端環境下各國工程設計人員在工程設計和施工的開展上產生深遠影響。
  • 【中國科學報】「太極一號」圓滿完成在軌測試實驗
    【中國科學報】「太極一號」圓滿完成在軌測試實驗 2019-12-26 中國科學報 倪思潔 【字體:大 中 小】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 ◆王元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宣傳科學任務,傳播科技成果,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技創新!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20年:
    作為數學科學研究的「國家隊」,數學院既在中國數學科學崛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奠基性和引領作用,也是國際上一個重要的數學科學研究中心。  時光追溯到66年前,由華羅庚擔任首任所長的中科院數學所成立,確立了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協同發展的方針,開啟了國內數學科學研究的新時代。  數十年來,數學院在數學重大基礎前沿問題的研究中,形成了優良的傳統與堅實的研究基礎。
  • 【中國科學報】觸摸真實的「科學大院」
    呂卓憶爸爸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在一臺剛剛購置的瑞士生產的劃痕儀前,鄧科峰很認真地觀察著。他是蘭州一方水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雖然工作十年了,但還是想隨時給自己充電,了解最新的設備信息。」鄧科峰對記者說,無論何時都要有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在蘭州分院的科研園區裡,有一個神秘的地下王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
  • [中國科學報]扼住火災的「咽喉」
    1987年大興安嶺的特大火災深深刺痛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範維澄和其他科學工作者的心。於是他們聯名致信時任國務院代總理李鵬,要求緊跟國際步伐,開拓火災科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領域。  第二年,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就通過了國家計委的可行性論證,1989年獲批立項,1992年中國科學院批准邊建設邊對外開放,1995年11月通過國家驗收。
  • 【中國科學報】赤潮的發生
    「科星獎」評選獎勵工作,堅持創新為民的原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為指導。評選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評選原則。嚴格遵循評獎規定,切實體現公正性、廣泛性、科學性和權威性。堅持突出精品質量的原則。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自由空間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王向斌、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談及南海島礁自然條件的艱苦程度,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而對於駐守海防邊境的戰士來說,這樣的情境並不陌生:千裡迢迢從陸地帶來一捧捧土壤,在海島上堆積起來,然後種植能夠美化環境、安撫焦躁情緒的植物。作為一名研究海洋浮遊生物的科學家,焦念志在進行海域考察時,注意到南海島礁的重要性和其逐漸消亡的嚴峻事實。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託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中國科學報】「玉兔號」工作的一天
    這是中科院空間中心空間技術部主任、嫦娥三號巡視器載荷電控箱主任設計師安軍社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描述「玉兔號」工作的一天。  在一個月球日中,「玉兔號」「晚上要睡覺,中午要休息,兩邊要幹活」。  作為不可維修的「上天」產品,月球車對質量、可靠性、工作環境的要求非常高。「月球車在月球表面有三個難點,保溫、數據傳輸、克服月壤靜電。」安軍社表示。
  • 【中國科學報】打造生命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該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鄧強表示,未來,他們將致力於打造生命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  力爭中小型醫學影像取得突破  白春禮院長上任伊始,即提出中科院各研究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聚集力量,制定「一三五」發展規劃,形成自己的特色。對此,蘇州醫工所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布局。
  • 順德追夢人王曉斌:造一個中國版貝爾實驗室
    編者按: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新年賀詞振奮人心,激勵著每一個人奮勇前行。  為此,順德區委組織部聯合順德城市網第一時間推出特別策劃——《順德追夢人》。黨建引領,黨員帶頭!向擔當有為的黨員學習,進一步學習、弘揚勇於作為、敢於擔當的順德精神,全區鼓足幹勁、奮發圖強,共同創造高質量發展的順德新奇蹟!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本報訊 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