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其中,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引起了較大關注。

  「近幾年,我們在物候研究領域漸入佳境,這有賴於以往的持續觀測,也反映出物候研究更受重視,許多中國物候變化的重要規律正逐步被發現。」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我一直認為物候觀測是很重要的能力,是研究氣候變化的主要依託之一。」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所長葛全勝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努力,我們逐漸在國際上發出了聲音。從學科建設上看,我們把空缺填補上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山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主任許建初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我們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鳥類遷徙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都與物候息息相關。」

  「自然物候記錄是全球環境變化的最直接和最有效證據。」葛全勝強調。

  戴君虎對此表示認同,他進一步指出,開展物候變化研究也有助於推動地理學、氣候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深入開展。

  「自全球變化研究興起以來,國際上一直很重視物候研究。《自然》和《科學》雜誌每年都有大量相關論文發表,但中國人好像被忽略了。」葛全勝遺憾地表示,儘管有進步,但與國際當前物候研究蓬勃發展相比,目前我國的物候學研究在系統性和廣度方面,尚有很大差距。

  「在物候學領域,中國與國外一個很大的差距是觀測網點少,特別是高海拔、偏遠地區的野外觀測點實在太少。」戴君虎和許建初都如此表示。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效逑介紹說,德國有2000多個物候觀測站點,日本有90多個站點。「相比之下,中國的觀測點還是很不夠的。」

  觀測點數量少直接導致相關數據匱乏。「數據非常重要。」陳效逑說,除了利用地面觀測數據,他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也依託衛星遙感數據。

  值得借鑑的是,「歐美許多物候觀測網絡都是由志願者來提供觀測數據的。」戴君虎表示,他們團隊最近設計的「中國物候網系統」不久將上線運行,其中含「志願者加入」欄目。「國人越來越重視戶外運動,留意身邊物候變化,為自己留下生活記錄,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幫助。」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11-14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他系統總結了中國古代物候學思想,提出了現代物候學的定義;他設計了現代物候觀測規範和標準,建立了中國現代物候觀測網;他挖掘了我國史料中的物候信息,在耄耋之年獨自重建了中國過去5000年溫度變化規律,開中國歷史氣候學研究之先河;他利用國內外物候學研究成果,為我國農業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有指導意義的真知灼見。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宋柱秋在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上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功能生態學》。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2011年6月,《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研究亮點」欄目刊登了以「北京花開」為題目的物候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關於北京春季花期與氣候突變關係的研究顯示,近50年「北京花開提前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
  • 物候研究: 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  2011年6月,《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研究亮點」欄目刊登了以「北京花開」為題目的物候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關於北京春季花期與氣候突變關係的研究顯示,近50年「北京花開提前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
  • 成都出品《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入選「中國最美的書」
    ↑最美圖書11月11日,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上海長江出版交流基金會協辦的書籍設計年度評選活動「中國最美的書」揭曉。經過海內外頂尖書籍設計師評委的多輪專業評選,最終25種圖書在來自全國各地106家出版社的342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 近40年中國春季物候時空分異規律
    空間和時間分異現象是存在於生態物候學研究中的重要特性。植物物候學是研究環境因子驅動下植物生命周期規律的科學,研究長時間序列植物物候動態演化對揭示中國不同區域植被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作為研究物候時空分異規律的常用方法之一,聚類將相似的數據要素劃分為子集或聚簇,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分析事物現象。
  • 中國科學報: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難服眾 學界期待公布細節
    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多名科學家,包括當時公開實名質疑韓春雨論文結果的13名科學家,他們均表示對於韓春雨論文事件的調查結果難以信服,期待公布調查細節,用證據說話。他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調查委員會成員都是誰,委託的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哪家,這些具體信息起碼應該公布。」 《中國科學報》記者在河北科大官網首頁上點擊新聞標題後,連結至該校發展規劃與政策法規處網站,學術委員會相關內容也在這一站點顯示,「學術委員會委員名單」一欄為空。記者撥通該網站上顯示的該校學術委員會秘書處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 【中國科學報】《動物學研究》: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
    王剴是美國俄克拉何馬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2017年至今他已在《動物學研究》期刊發表了5篇論文。當《中國科學報》記者問及為何選擇向國內主辦的《動物學研究》投稿時,他坦言:「從投稿至錄用只需要2~3個月,不僅發表速度很快,領域認可度還高,這對從事分類學研究的我來說很重要!」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20多年來,王志春及其團隊成員幾乎走遍了北方內陸鹽鹼地,專注於典型脆弱生態的修復與保護研究工作。  首次調查北方內陸鹽鹼地  2015年7月,由東北地理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北方內陸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資料庫構建」項目(以下簡稱基礎專項)正式啟動,王志春擔任首席科學家。
  • 【中國科學報】「北漂」鳥群如何「南歸」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暖,原本冬季南歸的很多鳥類或將變為「北漂族」。  該研究指出,作為瀕危物種代表之一的丹頂鶴,在過去30年內已經在東部沿海地區失去了92%的越冬範圍。  可見,氣候變化已顯著影響到我國海岸帶環境和生態系統。
  • 【中國科學報】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採訪了本源量子創始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教授郭國平,請他來談談從教授到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一個別人認為「很傻」的決定《中國科學報》:你從1998年開始接觸量子技術,當年這還是一個冷門學科,請問是什麼讓你堅定地走到今天的?
  • 【中國科學報】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揭牌
    10月30日,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揭牌暨新園區開工儀式在瀋陽舉行。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一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樹深,遼寧省副省長、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瀋陽市市長姜有為出席儀式。唐一軍和李樹深共同為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揭牌。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
    日前,中國科學院的重點部署項目「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項目由北京基因組所牽頭,中科院多個院所交叉學科團隊參加。  研究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和針對一些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疾病風險和藥物反應的預警和幹預研究。這一計劃還包括進行糖尿病人群的表觀基因組研究和腫瘤的早診與治療的精準醫學方案等研究項目。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物候被認為是物種功能性狀中最重要的基礎生物多樣性指標之一,是構成生態系統功能各個方面的基礎,也是決定物種分布的重要因素。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中國科學報】中國為何沒有仿星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萬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尺寸是W7-X的最大亮點。「要達到核聚變反應堆所需的規模,大型化是必然發展趨勢。」他說,「從這個角度來講,這臺大型仿星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裡程碑。」  既然大型仿星器如此重要,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至今卻仍屬空白,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意義和研究歷程說起。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2015-02-03 中國科學報 馮麗妃 【字體:大 中 小】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
    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作者讀者座談會在京舉行。當代中國生動的社會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課題和素材,我們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自信。他提出,中國社會學研究要具有大視野,與世界不同文明進行交流互鑑,關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社會領域的重大議題,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更加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永清看來,報紙辦得好,關鍵在質量。
  • 冷激對春季物候影響的研究取得進展
    植被物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全球變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過去幾十年,受全球變暖影響,北半球的春季物候,如展葉期、開花期等顯著提前。然而,實驗證據表明,冬季的增溫能夠降低植物在休眠期接受到的低溫累積量(chilling,又稱冷激),從而增加植物在春季的積溫需求,對春季物候有推遲效應。
  • 研究發現冬季晝夜溫度變化對植物早期物候具有相異效應
    氣候變暖背景下,大多數植物的早期物候隨增溫提前已成為共識。但有研究發現這種提前趨勢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穩定或者延遲的趨勢。這種植物物候隨增溫而出現的非線性或逆向的變化被認為是由乾旱、光周期或者養分限制等引起。然而,很少有人定量評估氣候晝夜非對稱性增溫模式對早期物候序列的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理論上,冬春季的日最高溫和夜最低溫的變化可能會改變植物的積溫和積冷需求,從而對早期物候變化具有相反的影響。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發明可降解「蠶絲骨釘」
    據悉,該項技術已經完成動物實驗階段,將進一步與生物醫藥企業合作,開展臨床研究,預計三到四年內可產品化並上市,進而形成產、學、研一體化創新發展。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2-27 第4版 綜合)   記者2月26日從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獲悉,該所傳感技術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陶虎團隊,利用蠶絲最新研發了一種可降解且降解速度可控的生物醫療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