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其中,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引起了較大關注。
「近幾年,我們在物候研究領域漸入佳境,這有賴於以往的持續觀測,也反映出物候研究更受重視,許多中國物候變化的重要規律正逐步被發現。」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我一直認為物候觀測是很重要的能力,是研究氣候變化的主要依託之一。」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所長葛全勝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努力,我們逐漸在國際上發出了聲音。從學科建設上看,我們把空缺填補上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山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主任許建初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我們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鳥類遷徙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都與物候息息相關。」
「自然物候記錄是全球環境變化的最直接和最有效證據。」葛全勝強調。
戴君虎對此表示認同,他進一步指出,開展物候變化研究也有助於推動地理學、氣候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深入開展。
「自全球變化研究興起以來,國際上一直很重視物候研究。《自然》和《科學》雜誌每年都有大量相關論文發表,但中國人好像被忽略了。」葛全勝遺憾地表示,儘管有進步,但與國際當前物候研究蓬勃發展相比,目前我國的物候學研究在系統性和廣度方面,尚有很大差距。
「在物候學領域,中國與國外一個很大的差距是觀測網點少,特別是高海拔、偏遠地區的野外觀測點實在太少。」戴君虎和許建初都如此表示。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效逑介紹說,德國有2000多個物候觀測站點,日本有90多個站點。「相比之下,中國的觀測點還是很不夠的。」
觀測點數量少直接導致相關數據匱乏。「數據非常重要。」陳效逑說,除了利用地面觀測數據,他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也依託衛星遙感數據。
值得借鑑的是,「歐美許多物候觀測網絡都是由志願者來提供觀測數據的。」戴君虎表示,他們團隊最近設計的「中國物候網系統」不久將上線運行,其中含「志願者加入」欄目。「國人越來越重視戶外運動,留意身邊物候變化,為自己留下生活記錄,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幫助。」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11-14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