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今年8月的一天,正在實驗室忙碌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王志春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語氣急促地問道:「王老師,我們的鹽鹼地水稻大面積死苗,而且地裡還有一股臭味,到底是咋回事兒啊?」

  打電話的是一位黑龍江的企業家。他今年開發利用鹽鹼地,種了5000畝水稻,進入伏天后卻出現秧苗大面積死亡的現象。懷著焦急的心情,他找到了王志春。

  類似這樣的緊急情況,王志春已經見怪不怪了。「是不是這邊地勢低?有沒有排水溝……」王志春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幫對方分析原因、給出解決方案。

  20多年來,王志春及其團隊成員幾乎走遍了北方內陸鹽鹼地,專注於典型脆弱生態的修復與保護研究工作。

  首次調查北方內陸鹽鹼地

  2015年7月,由東北地理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北方內陸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資料庫構建」項目(以下簡稱基礎專項)正式啟動,王志春擔任首席科學家。其主要內容之一是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

  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億公頃,其中內陸鹽鹼地佔95%。「鹽鹼地蘊藏著具有獨特生態功能和重要經濟價值的植物種質資源。」王志春介紹說,調查、保存這些種質資源,可以為植物生理、遺傳工程、分子生物學等研究提供基礎材料,進而為培育耐鹽鹼植物新品種提供關鍵候選基因。

  然而,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科研人員需要走到野外。「把北方內陸鹽鹼地都囊括在調查範圍內,這還是第一次。」王志春告訴《中國科學報》。

  我國北方內陸鹽鹼地分布廣泛,有很多分布在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甚至是無人區,這對於植物種質資源收集是一個巨大挑戰。團隊成員之一、東北地理所研究員楊帆向《中國科學報》介紹,因為每年八九月是種子成熟期,白天逐漸變短,為了爭取時間,大家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團隊成員也都習慣了在野外風餐露宿。

  「有些當地農民理解了這項科研工作對生態修復、鹽鹼地改良的意義之後,非常配合我們的工作,還經常給我們送飯。」王志春對此記憶猶新。

  這項工作取得的成果很難用SCI論文形式予以體現。所以,王志春常對團隊成員說,大家要儘量做好、做紮實,這既是對科研工作的尊重,也是對農民朋友期待的回報。

  功夫不負有心人。自基礎專項實施以來,團隊送至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植物種質數量佔年度入庫種質總量的1/4,並已連續3年保持這一水平。

  從研發走向示範

  在完成鹽鹼地種質資源調查和收集工作的同時,如何對鹽鹼地實施有效的治理和利用也成為他們關注的重要問題。

  2016年7月,機會來了。由東北地理所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東北蘇打鹽鹼地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示範」啟動,該項目仍由王志春擔任首席科學家。「該項目研究內容之一是對基礎專項收集的植物進行重點深入研究,從而找出適合蘇打鹽鹼地植被恢復和生態治理的優先物種。」王志春說。

  當然,並不是所有鹽鹼地上的植物都耐鹽鹼,水稻就是一個例子。王志春解釋說,水稻屬於鹽敏感植物,一般通過以水壓鹽,用水的淋洗作用使土壤出現適合水稻生長的淡化層,「但也不是說鹽鹼地都適合種植水稻,必須綜合考慮水土資源的匹配條件」。

  為此,項目組開展了差異化生態修復技術研究。也就是說,鹽鹼地適合長什麼就種什麼,一切按照自然規律來。

  同時,項目組在輕、中、重度蘇打鹽鹼地上創建了耐鹽牧草生態治理、特種經濟植物生態治理和水田複合生態治理等多種技術集成模式。

  「相比於基礎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更側重於技術攻關。」王志春表示,項目除了研發耐鹽鹼植物種植與修復技術外,還進行了微生物生態及修復技術、整治工程裝備研發及應用技術和調理劑產品的研發與應用工作等。

  例如,科研人員經過多年反覆田間試驗,成功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蘇打鹽鹼土改良劑「脫鹼1號」,根據土壤鹽鹼定量、定位分區和目標鹼化度,精確計算改良劑用量,集成創新建立適用於輕、中、重不同鹽鹼化程度的蘇打鹽鹼地精準改良綜合技術模式,並開展應用示範,形成了精準農業和鹽鹼治理有機結合的優化技術方案。該研究成果在東北西部蘇打鹽鹼地區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並獲得了2019年吉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隨後,針對蘇打鹽鹼土化學改良劑鈣源物質溶解度低、改良效果滯後等問題,科研人員在「脫鹼1號」配方的基礎上,反覆試驗研究,不斷改進和優化,研製出改良作用迅速,物理、化學、營養優化調控的改良調理劑配方「脫鹼3號」。

  據悉,項目組已與黑龍江省豐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籤署了鹽鹼地改良合作協議,轉化「脫鹼3號」科研成果,在促進鹽鹼地改良技術推廣應用上邁出了一大步。

  開發利用和生態治理不可偏廢

  「目前國際上對鹽鹼地治理沒有更好的辦法,各個國家的治理途徑和方法也不同。」王志春表示。

  例如,項目組調查發現,整個中國東北地區鹽鹼地面積在上世紀持續增加,而本世紀則有所減少。王志春分析,這是多種治理措施實施及氣候變化和降雨量回升的結果。

  開發強度加大,是鹽鹼地減少的另一重要原因。但相比於高投入的開發利用,王志春認為生態治理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將土壤鹽鹼全部移除,理論上不可行,實際上也做不到。鹽鹼地的生態功能不是農田所能取代的」。

  為此,王志春團隊向相關部門提交了諮詢報告。他們建議,要嚴格界定鹽鹼荒地與鹽鹼草地,開展鹽鹼草地植被資源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評估,研發並大力推廣鹽鹼草地植被資源保護和恢復技術等。

  不可否認,鹽鹼地治理需要產業的拉動。

  為此,項目組在吉林大安典型蘇打鹽鹼地區開展集成示範,並建立4萬餘畝示範基地,形成理論支持下的鹽鹼地生態治理、生態產業與生態富民相結合的系統解決方案。項目實施企業已申請註冊3個鹼性稻米商標,形成3個有機稻米品牌。

  正是源於這種理念,不管有多少企業家的電話打進來,王志春都希望能幫到他們。「但願學有所用,鹽鹼地的治理和保護需要一點一滴地做下去。」他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12-24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16億畝鹽鹼地的生機---中國科學院
    這群「有飯吃的人心裡惦記著沒飯吃的人」,一絲不苟地實施著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STS」計劃)首批啟動的「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曾經白花花的鹽鹼地,經過兩年時間改造,綠植覆蓋、生機煥發。
  • 鹽鹼地改良的悖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在上述地區調研後切實地感受到,鹽鹼地對農業發展以及糧食安全的重要影響。 讓13億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離不開國內糧食的有效供給。當前,在常規耕地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面臨瓶頸的情況下,增加耕地面積成為了增加糧食總量的主要途徑,而其中的鹽鹼耕地被寄予厚望。 據統計,我國有近15億畝鹽鹼地,佔世界鹽鹼地的1/10,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
  • 專家提出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鹽鹼地管理、治理技術進展、基於水鹽雙分離的治理新技術、治理經驗與存在問題等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王飛在會議報告中提出了「減少區域水損失,低耗水充分洗鹽,集約化水鹽分離,水土資源高效利用」29字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 。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
    秦志偉攝秋收季節,走進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後小窩堡村萬畝鹽鹼地,一眼望去,不同地塊的水稻長勢差異非常明顯。據悉,今年春季,有4種不同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準備在此大展身手,但到最後水稻的長勢顯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更勝一籌。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新聞—科學網
    秦志偉攝   秋收季節,走進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後小窩堡村萬畝鹽鹼地,一眼望去,不同地塊的水稻長勢差異非常明顯。據悉,今年春季,有4種不同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準備在此大展身手,但到最後水稻的長勢顯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更勝一籌。 大安市位於吉林省西部,是松嫩平原鹽鹼地分布集中程度和鹽鹼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 濱海區建立「鹽鹼地+農牧」產業模式,實現生態發展致富
    治理鹽鹼地難如登天,所以有一句話說:「在濱海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而如今,通過建立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和濱海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示範園打造了「鹽鹼地+農牧」的產業模式,從鹽鹼地治理、牧草種植、牛羊飼養、肥料返田等一系列環節,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閉環。12月27日,記者對這片鹽鹼地上的新生態模式進行了採訪。
  •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提到鹽鹼地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治理鹽鹼地」;改良或者肥料企業的第一想法就是「我們可以改良鹽鹼地或者我的產品是抗鹽鹼的」。
  • 中國變鹽鹼地為高產田力保糧食安全
    往年每到此時,深受鹽鹼地低產困擾的當地農民都要為來年的糧食犯愁。「鹽鹼地不長莊稼」是幾百年來當地農民的「常識」,改造鹽鹼荒地更被看做異想天開。但今年,無棣縣柳堡鎮村民徐寶懷卻對開春充滿期待。作為「渤海糧倉」項目科技核心示範區,無棣縣流轉7000多畝鹽鹼土地,種植了中國科學家用小麥和偃麥草雜交培育的「小偃81」「小偃60」等抗鹼耐旱優質小麥品種。
  • 中國鹽鹼地分布極為廣泛 可開發利用的鹽鹼地達2億畝(圖)
    圖片來源於網絡    鹽鹼地或者鹽漬土是受土體中鹽鹼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種鹽土和鹼土以及其它不同程度鹽化和鹼化的各種類型土壤的統稱    當土壤表層或亞表層中水溶性鹽類的累積量超過1~2g/kg或者土壤鹼化層的鹼化度超過5%時,土壤就屬於鹽鹼地範圍。鹽鹼地包含了鹽土、鹼土以及不同程度的鹽化和鹼化土壤。    我國鹽鹼土分布極為廣泛,類型也是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東部濱海鹽鹼地、黃淮海平原的鹽漬土、東北松嫩平原鹽鹼地、半荒漠內陸鹽土、青海新疆極端乾旱的漠境鹽土等。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們的「野外」新年
    這個春節,請跟隨《中國科學報》的筆觸和鏡頭,一起走進野外臺站裡了解科學守望者「不一樣」的新年。與一千隻猴子一起過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篩選及培養符合實驗要求的體細胞耗時長且數量有限,因此必須用不同的方法,鑑定用於克隆的體細胞是否符合預期的基因型,這才能確保克隆工作的順利進行。  「鑑定細胞是否符合標準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實驗方法。」王佔洋表示,雖然是過年,但還要以研究工作為重。「做動物模型研究,過年期間完全休息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平臺值班的同事還要做飯、打掃衛生。」
  • 「鹽鹼地種菜」:中國西部農民探索土地治理初見成效
    (原標題:「鹽鹼地種菜」:中國西部農民探索土地治理初見成效) 新華社蘭州
  • 鹽鹼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難題
    鹽鹼地制約農業發展  鹽鹼地改良後的萬畝良田。楊永旺 攝   高殿文所說的鹽鹼地改良土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地區河套平原。巴彥淖爾蒙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地處中國北部邊疆,黃河自東向西橫貫該地,形成黃河中遊的大型灌區——河套灌區。灌區引黃控制面積1743萬畝,年引黃水量約52億立方米,佔黃河過境水量的七分之一,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也是亞洲最大的自流灌區。該地區現有耕地面積1058萬畝,擁有5個國家重點產糧大縣,被外界譽為中國的「塞外糧倉」,是中國重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
  • 鹽鹼地的形成原因_天極網
    土地的鹽鹼化過程是伴隨著人類發展進步的進程的,它與人類的生存、活動以及農業的規劃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同時鹽鹼地的存在又反過來作用於人類的發展和生存,影響經濟的發展。對於鹽鹼地的形成原因和機制,一般認為有一下幾點。
  • 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原標題: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近日,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組織召開了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海水稻功能稻米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推廣項目」和「海水稻高抗性澱粉功能米研發與推廣項目
  • 鹽鹼地就是寸草不生?能種出有機蔬果的鹽鹼地你見過嗎?
    而鹽鹼地顯然是不適合農業種植的,在我們的固定印象中,鹽鹼地似乎是一片沒有太大用處的土地,基本沒有人會想到用它來進行農業生產。而現在,多處看似無用的鹽鹼地已經被用來發展有機農業,並且進行得有聲有色。
  • 蔡雲樓:讓鹽鹼地變成「魚米之鄉」
    「全國農產品交易博覽會金獎」、「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銀獎」、「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銀獎」……車間內,整齊展列的獎盃獎狀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一路走來的艱辛與榮耀。,引入江水浸泡衝洗鹽鹼地,用沙土和農家肥再造耕層,並在其中養魚和河蟹,用來鬆動土壤,最後再種植鹼地水稻。」
  • 「水泡子」聽過嗎 大草原上的「鹽鹼地」鹽鹼地上的「大草原」
    將軍泡子雖然說草原上存在少量的點狀鹽鹼地,但對於整個草原來說卻是草原生態循環的一部分,因為這部分鹽鹼地富含礦物鹽分也是牛羊牲畜補充礦物鹽分不可缺少的水泡子鹽鹼地上的「大草原」從何而來呢,我國有近20億畝鹽鹼地,鹽鹼地成方連片,地勢平坦,非常適合發展畜牧業
  • 鹼地生態——鹽鹼地改良與耐鹽鹼植物列舉
    鹼地生態--鹽鹼地概況與植物研究全世界鹽鹼地面積為9.54億公頃,其中我國就有9913萬公頃。△我國鹽鹼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內陸地區以及長江以北沿海地區什麼是鹽鹼地?鹽鹼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裡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
  • 讓鹽鹼地變綠洲——記草學博士付金民
    鹽鹼地上的家國情懷20世紀60年代,付金民跟隨父母從山東菏澤農村來到黑龍江省綏化地區。從小割草放羊餵豬對農業懷有特別感情的他,高中畢業便選擇報考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專業。4年後,他又以優秀成績考入瀋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 【中國科學報】赤潮的發生
    媒體:中國科學報 日期:2010-10-14 作者:王美功 作者:王美功單位:中國科學報社山東記者站刊登:《中國科學報》 1998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