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鹽鹼地分布極為廣泛 可開發利用的鹽鹼地達2億畝(圖)

2020-11-24 中國網

圖片來源於網絡

    鹽鹼地或者鹽漬土是受土體中鹽鹼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種鹽土和鹼土以及其它不同程度鹽化和鹼化的各種類型土壤的統稱。

    當土壤表層或亞表層中水溶性鹽類的累積量超過1~2g/kg或者土壤鹼化層的鹼化度超過5%時,土壤就屬於鹽鹼地範圍。鹽鹼地包含了鹽土、鹼土以及不同程度的鹽化和鹼化土壤。

    我國鹽鹼土分布極為廣泛,類型也是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東部濱海鹽鹼地、黃淮海平原的鹽漬土、東北松嫩平原鹽鹼地、半荒漠內陸鹽土、青海新疆極端乾旱的漠境鹽土等。

    據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資料統計,在不包括濱海灘涂的前提下,我國鹽漬土面積為3487萬公頃,約為5億畝,可開發利用的面積達2億畝。

    鹽鹼地是我國最主要的中低產田土壤類型,合理開發利用這些鹽鹼地資源,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以及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今年8月的一天,正在實驗室忙碌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王志春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語氣急促地問道:「王老師,我們的鹽鹼地水稻大面積死苗,而且地裡還有一股臭味,到底是咋回事兒啊?」  打電話的是一位黑龍江的企業家。他今年開發利用鹽鹼地,種了5000畝水稻,進入伏天后卻出現秧苗大面積死亡的現象。
  • 鹽鹼地就是寸草不生?能種出有機蔬果的鹽鹼地你見過嗎?
    鹽鹼地在我國的分布非常廣泛,並且類型多樣,主要有東部濱海鹽鹼地、黃淮海平原的鹽漬土、東北松嫩平原鹽鹼地、半荒漠內陸鹽土、青海新疆極端乾旱的漠境鹽土等。 鹽鹼地不僅不適合發展農業、種植作物,而且對作物的生長有危害。
  • 鹽鹼地改良的悖論—新聞—科學網
    在新疆,不同程度鹽鹼危害的耕地面積約佔總耕地面積的1/3;在黑龍江,鹽鹼地面積以每年30萬畝的速度逐年增加;在甘肅,因土地鹽漬化損失的糧食每年超過1億公斤
  • 中科院鹽鹼地治理開發研究網絡初步形成
    鹽鹼地項目於今年上半年正式啟動,在原有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針對我國4類典型鹽鹼土分布區——東北半溼潤-半乾旱草原-草甸鹽漬土區、黃河中上遊半乾旱-半漠境鹽漬區、「甘、蒙、新」乾旱-漠境鹽漬區、「青、新」極端乾旱漠境鹽漬區的鹽鹼地,研究以節水灌溉技術為主要水鹽調控方法的快速、高效、低成本鹽鹼地治理開發機制和關鍵技術,建立系統的技術體系,為「守住全國耕地不少於18億畝這條紅線」提供後備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有效技術和現有灌溉耕地的次生鹽漬化防治技術
  • 鹽鹼地也能長莊稼:年內將推廣至10萬畝 仍有2億畝空間
    6月8日,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河西農場,經過4天插秧,海水稻的試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8畝。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試種植。6月5日,袁隆平在海水稻全國聯合插秧活動上表示,2020年中國海水稻的推廣面積將達到10萬畝。該日山東青島、濰坊、青海格爾木、浙江溫州等四地已同期啟動海水稻插秧。
  • 專家提出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我國約有10億畝鹽鹼土地,其中有待開發利用的鹽鹼土地,也有因開發利用不當而形成的次生鹽鹼土地。與會專家認為,科學開發2億畝、有效治理1億畝,顯著提升鹽鹼地開發治理與管控的科技水平,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1 我國鹽鹼地資源潛力與治理利用現狀1.1 我國鹽鹼地資源的整體分布與潛力狀況我國目前擁有各類可利用鹽鹼地資源約5.5億畝,其中具有農業利用前景的鹽鹼地總面積1.85億畝,包括各類未治理改造的鹽鹼障礙耕地0.32億畝,以及目前尚未利用和新形成的鹽鹼荒地1.53
  • 鄧健委員:開展國家級百萬畝鹽鹼地治理利用試點示範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高峰 王卓) 「白城市位於吉林西部,地處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土集中分布區之一的東北松嫩平原鹽鹼土區,鹽鹼地面積達585萬畝,以中重度鹽鹼地為主,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5%。」
  • 全國人大代表、金正大董事長萬連步:加快鹽鹼地改良,保障糧食安全...
    根據國家林業局發布的《中國荒漠化公報》,中國的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1.16萬平方公裡,其中鹽鹼地17.79 萬平方公裡,我國鹽鹼地每年造成經濟損失達到30億元。與此同時,我國有1億公頃鹽鹼地未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耕地佔用面積增加,使我國本就緊張的耕地資源面臨更大挑戰。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
    秦志偉攝秋收季節,走進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後小窩堡村萬畝鹽鹼地,一眼望去,不同地塊的水稻長勢差異非常明顯。據悉,今年春季,有4種不同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準備在此大展身手,但到最後水稻的長勢顯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更勝一籌。
  •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鹽鹼土是我國最主要的中低產土壤類型之一,我國鹽鹼土分布廣泛,從溼潤的太平洋沿岸的東海之濱至乾旱的準噶爾盆地、極乾旱的塔裡木盆地,從熱帶的海南島、南沙群島到寒溫帶的呼倫貝爾草原、松嫩平原,均有大量的鹽鹼土分布。
  • 鹽鹼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難題
    巴彥淖爾蒙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地處中國北部邊疆,黃河自東向西橫貫該地,形成黃河中遊的大型灌區——河套灌區。灌區引黃控制面積1743萬畝,年引黃水量約52億立方米,佔黃河過境水量的七分之一,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也是亞洲最大的自流灌區。該地區現有耕地面積1058萬畝,擁有5個國家重點產糧大縣,被外界譽為中國的「塞外糧倉」,是中國重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新聞—科學網
    秦志偉攝   秋收季節,走進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後小窩堡村萬畝鹽鹼地,一眼望去,不同地塊的水稻長勢差異非常明顯。據悉,今年春季,有4種不同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準備在此大展身手,但到最後水稻的長勢顯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更勝一籌。 大安市位於吉林省西部,是松嫩平原鹽鹼地分布集中程度和鹽鹼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 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原標題: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近日,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組織召開了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海水稻功能稻米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推廣項目」和「海水稻高抗性澱粉功能米研發與推廣項目
  • 中國變鹽鹼地為高產田力保糧食安全
    往年每到此時,深受鹽鹼地低產困擾的當地農民都要為來年的糧食犯愁。「鹽鹼地不長莊稼」是幾百年來當地農民的「常識」,改造鹽鹼荒地更被看做異想天開。但今年,無棣縣柳堡鎮村民徐寶懷卻對開春充滿期待。作為「渤海糧倉」項目科技核心示範區,無棣縣流轉7000多畝鹽鹼土地,種植了中國科學家用小麥和偃麥草雜交培育的「小偃81」「小偃60」等抗鹼耐旱優質小麥品種。
  • 【中國科學報】16億畝鹽鹼地的生機---中國科學院
    這群「有飯吃的人心裡惦記著沒飯吃的人」,一絲不苟地實施著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STS」計劃)首批啟動的「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曾經白花花的鹽鹼地,經過兩年時間改造,綠植覆蓋、生機煥發。
  • 袁隆平海水稻「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對「海水稻」提出了十年「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八千萬人口。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荒蕪的、白花花的鹽鹼地。鹽鹼地的鹽分濃度高,大部分植物不能生長,更不用說種糧食。
  • 青島城陽:萬畝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田開工
    來源:經濟日報在青島市城陽區桃源河畔的鹽鹼地試驗田中,數百臺現代農業機械正在同時作業,土地整理有條不紊,5000多畝鹽鹼地從一片荒蕪變身春耕熱土。3月5日上午,城陽區在上馬街道鹽鹼地稻作改良萬畝示範基地舉行開工儀式,向搶佔智慧農業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攻勢發起新一輪衝鋒。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它們也是我國未來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
  • 不長一寸莊稼的鹽鹼地,變身魚蝦翻騰的魚塘,這些地區都已嘗到甜頭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目前,我國有6.9億畝的低洼鹽鹼水域,由於高鹽鹼、高pH的原因,多數水體處於貧瘠荒蕪的狀態。既要利用好鹽鹼地,又能修復生態,同時還能產生經濟效益,是當下的一個重要課題。那麼,這些水域應該如何利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