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

2020-11-24 中國農業大學

左側為對照田,右側為處理田。秦志偉攝

其他技術改良後種植的水稻。 秦志偉攝

秋收季節,走進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後小窩堡村萬畝鹽鹼地,一眼望去,不同地塊的水稻長勢差異非常明顯。據悉,今年春季,有4種不同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準備在此大展身手,但到最後水稻的長勢顯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更勝一籌。

大安市位於吉林省西部,是松嫩平原鹽鹼地分布集中程度和鹽鹼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在大安市考察期間,恰逢「吉林省西部鹽鹼地改良暨鹽鹼地中低產田綜合利用學術研討交流會」在吉林省松原市召開,胡樹文在會上介紹了他們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方法及其效果。

今年是記者連續三年見證胡樹文團隊對松嫩平原鹽鹼地改良的效果。胡樹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通過多年的鹽鹼土壤改良實踐,他們總結並完善了鹽鹼土壤整治、改良、管理、培肥「四位一體」的改良和高效種植技術,為鹽鹼地改良提供了一整套方案,目前相關技術成果已經在松嫩平原大面積推廣應用。

「鹼斑」累累,難治理

吉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趙蘭坡連續兩年三次來這裡參觀胡樹文團隊的示範田,30多年一直從事鹽鹼地改良利用研究的趙蘭坡對這裡的土壤條件和狀況再熟悉不過了。

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蘇打鹽漬土集中分布區之一,「蘇打鹽漬土在各類鹽鹼土中鹽分含量高,對植物危害性大。」趙蘭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據統計,該區域內現有鹽鹼地面積達到300萬公頃左右,且重度鹽鹼地面積仍以每年1.4%的速度擴展,鹽鹼化程度不斷加劇。

記者通過幾天的現場考察發現,部分土地「鹼斑」累累。據介紹,松嫩平原鹽鹼土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為主,除了鹽分含量高、對植物危害性大外,其理化性質惡劣,肥力低下是這類土壤在農業利用上的主要限制因素。

松嫩平原鹽鹼地主要分布在平原的西部地區,地處我國北方荒漠化地帶的東段,被嫩江和松花江分割成南北兩大區:即吉林省以通榆縣、大安市、鎮賚縣、乾安縣、前郭縣等地為集中分布區和黑龍江省以杜爾伯特縣、大慶市、安達市、肇源縣等地為集中分布區。

其中,大安市是區域分布集中程度和鹽鹼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據統計,大安市鹽鹼化土地佔土地總面積的59%,重度鹽鹼地佔鹽鹼地面積的74%。

在車輛駛入聯合鄉的途中,趙蘭坡提醒大家注意觀察路邊的樹。樹被認為是鹽鹼地和非鹽鹼地的分界線,在到達鹽鹼地之前,路邊的林木很多,但站在鹽鹼地的灌區一看,一馬平川,沒有一棵樹木。

當然,一望無際的鹽鹼地也有幾千畝種了水稻,但水稻長勢的差異非常明顯。胡樹文邊走邊向記者介紹示範田的情況,這裡共有4家鹽鹼地改良技術PK。最終,採用中國農業大學綜合改良技術的水稻長勢遠好於採用其他技術的。

記者獲悉,來到這裡之前,測產專家組已經對大安市聯合鄉2000畝重度鹽鹼土水稻高效種植示範區進行了實地測產。該示範區的pH值為10.1~10.8,全鹽含量0.5%~0.8%,是胡樹文團隊在2016年改良後的,今年在不使用任何改良措施的條件下,農戶正常種植了高品稻米稻花香。測產結果表明,稻花香折合標準水後產量為495.1公斤/畝,而採用常規改良方式的對照田塊僅為191.3公斤/畝。

隨後,以趙蘭坡為測產組長的專家組對松原市前郭縣深井子牧場重度鹽鹼荒地改良種植的水稻進行了現場測產。結果表明,改良處理的水稻畝產達到524.5公斤/畝,常規種植79.9公斤/畝。

這樣的成績讓胡樹文團隊的每位成員都很高興,也在他們的意料之中。

路徑:提高投入產出比

為何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方法見效這麼快?很多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鹽鹼地改良工作是苗、土、水、肥綜合協作的過程。」胡樹文說。

根據記者的觀察,該團隊多年來一直深入到鹽鹼地改良一線,在北京中耕綠洲生態科技公司的支持下開展鹽鹼地治理示範及改良機理研究工作,搞清楚了治理鹽鹼地時存在的真實問題。

胡樹文向記者介紹,通過把種植戶多年改良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背後的原理分析出來,然後在此基礎上繼續挖掘。同時把種植戶在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行業專家進行探討,查閱相關資料。在總結前人的改良經驗,與企業合作,集成了一套鹽鹼地綜合利用改良技術。

就這樣,從溝渠設計、土地平整、洗鹽排鹽、洗鹽中水的回收利用、鹽分的固定及富集,到改良劑和專用肥料的配套使用,再到作物抗逆、秸稈還田、返鹽控制等,他們形成了一整套針對鹽鹼地改良的標準化的操作流程。

一直以來,不採用壓沙換土等工程措施,對土地直接改良,當年改良、當年大幅度增產是他們的亮點。胡樹文介紹,他們採用的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改良劑能高效脫鹽,結合農田水利措施進行洗鹽,改良當年就可以實現鹽鹼土耕作層鹽分淡化,解除了鹽鹼對作物的脅迫。

據了解,新型高分子鹽鹼土壤改良劑的加入能使鹽鹼土細小顆粒形成微團聚體,土壤的孔隙度和通透性大大增強,在滲水壓的作用下,耕作層的鹽分得以快速脫除。

「前一天晚上處理完,第二天就可以插秧了。」胡樹文說。而在該團隊改良過的稻田也能發現,相比於道路兩旁灌排的水和其他稻田,這裡的水更清澈。

與此同時,該團隊採取了配合鹽鹼地專用肥料、根際調控劑等一系列抗逆措施,實現了水稻的高產。而且,今後不再使用改良劑的條件下,水稻依舊穩產高產。並且,土壤的鹽分逐年下降,土壤的結構逐年改善。

據悉,大安市聯合鄉2000畝重度鹽鹼土水稻高效種植示範區就是他們2016年進行的一次性改良,今年沒有施加任何改良措施,這種抗鹽鹼能力弱、高品質的水稻品種依舊能達到畝產千斤的產量。

在北京中耕綠洲生態科技公司負責人看來,該技術充分吸收了物理、化學、生物、工程等改良措施的優點,最大限度地提高改良過程的投入產出比,從根本上解決了投入高、收益低的矛盾。

追問:鹽去哪兒了?

眾所周知,「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散鹽留」,這也是幾代人改造治理鹽鹼地過程中發現並總結出水鹽運動的基本規律。

胡樹文團隊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合理地進行溝渠設計,保證單排單灌,土壤耕作層的鹽分大部分隨灌溉水徑流洗掉,實現了高效脫鹽。為了防止次生鹽漬化危害,胡樹文團隊與企業合作開發了鹽鹼稻田洗鹽廢水鹽分提取設備,將灌溉廢水進行水鹽分離、富集,實現了鹽水分離以及淡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這套技術在通榆縣開始投入使用。

除了大部分鹽分隨灌溉水徑流洗掉外,還有一小部分下沉到犁底層。這也對該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提出了要求,即地下水位在1.5米以下的地區更適合該技術。

但該技術不僅僅局限應用在水田,胡樹文團隊還在牧草、向日葵、甜菜、高粱、玉米等領域進行了試驗與示範。「目前已在5個省份、10餘種作物中進行應用。」胡樹文告訴記者。

作為耕地的重要儲備資源,鹽鹼地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實際上,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都對鹽鹼地的開發利用提出了期待,出臺了科學的指導意見。目前也形成了企業積極參與的大局面,但是由於技術上的突破尚不明顯而束縛了鹽鹼地產業的發展。

據悉,目前我國具有農業利用前景的鹽鹼土資源達到2億畝,近期具有改良利用潛力的約佔1億畝,其中東北松嫩平原就佔3000萬畝。

「鹽鹼土壤作為我國重要的土地後備資源,是未來國土整治工作中的重要環節。鹽鹼地改良利用工作需要在科學的、系統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結合多年的一線實踐經驗,我們緊密圍繞實際生產需求,切實解決鹽鹼土壤改良利用中的實際問題,從土地資源利用、生態環境效益、社會經濟效益等多角度實現鹽鹼土壤的改良與合理利用。」胡樹文說。

科學網2017年10月10日報導


責任編輯:劉錚

相關焦點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新聞—科學網
    胡樹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通過多年的鹽鹼土壤改良實踐,他們總結並完善了鹽鹼土壤整治、改良、管理、培肥「四位一體」的改良和高效種植技術,為鹽鹼地改良提供了一整套方案,目前相關技術成果已經在松嫩平原大面積推廣應用。
  • 不毛之地變身高產良田 內蒙古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
    當農業專家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中旗圖布信蘇木(蘇木相當於鄉鎮)鹽鹼地改良項目區公布甜菜測產結果時,現場一片沸騰。  一直以來,耕地鹽鹼化成為影響當地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數據顯示,內蒙古現有鹽鹼化耕地1585.3萬畝,佔全區總耕地面積的11.4%。
  • 「吃鹽植物」 讓鹽鹼地變良田成現實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說,幾年前,這兩塊地都是鹽鹼地,都是什麼也不長。出現這種情況,是他們經過20多年的研究,發現了多種「吃鹽植物」。通過種植「吃鹽植物」,將土地裡的鹽分吸收出來,從而達到鹽鹼地變良田的現實。    鹽鹼地可以變良田?
  •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提到鹽鹼地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治理鹽鹼地」;改良或者肥料企業的第一想法就是「我們可以改良鹽鹼地或者我的產品是抗鹽鹼的」。
  • 中科院鹽鹼地治理開發研究網絡初步形成
    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二期)項目「我國北方鹽鹼地節水灌溉水鹽調控機理及治理開發技術研究與示範」(以下簡稱「鹽鹼地項目」)研究工作交流會近日在寧夏召開,來自項目承擔單位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地方協作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平羅縣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單位的
  • 鹽鹼地用上「吸塵器」,一舉多得
    」王飛說,這可能是全球目前面臨的最嚴重的土地鹽鹼化問題,聯合國正在向全球徵集有效應對方案。如此大規模的土地鹽鹼化正在影響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甚至或將導致文明的衰落。人類需要有效的手段應對這樣的災難,然而實情是——去鹽鹼化並非易事。
  • 鹽鹼地用上「吸塵器」,一舉多得!
    「也可以探索在鹽鹼化程度嚴重地區建立鹽鹼水淡化裝置,通過結合鹽水的收集存儲和利用,淡水回灌與利用等手段,實現區域化的鹽鹼地治理。」王飛說,無論哪種方案,或者繼續開發新的方案,歸根結底是使水源充分分離,然後把鹽拿出來,讓它離開寶貴的土壤和水體,先單獨存放等待新的用途。  一個旱區的水不管是什麼形態,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
  • 【光明日報】鹽鹼地變良田:夢想如何實現?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這兩塊土地幾年前都如那塊沒有任何植物的土地,是他們在沒有借用任何外力的情況下,通過種植耐鹽鹼植物,改良了土地,讓鹽鹼地變成了良田。「這不是夢想,這是實實在在的科技成果。我們通過10多年的努力,實現了這個夢。」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鹽生網摘要:我國鹽鹼地治理利用潛力巨大,隨著近40 年的不斷治理改造,其呈現出面積總量減少,重度鹽鹼地面積比例總體降低但局部區域次生鹽鹼化加重、撂荒地增加、水資源制約愈加顯著等特徵。2 我國鹽鹼地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取得的主要成果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組織力量開展了我國鹽鹼地資源調查工作,掌握了不同區域和類型的鹽鹼地狀況、土壤與水鹽特徵、開發利用方式等基礎數據。90年代後期,啟動實施的「黃淮海平原旱澇鹼綜合治理試驗示範農業綜合開發重大專項」,成效顯著。
  • 關於印發《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
    各有關單位:現將《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示範項目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示範項目實施方案為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2017年,旗政府委託寧夏農業勘察設計院編制全旗鹽鹼地改良規劃,並選定蒙貝利牧場周邊5000畝土地作為鹽鹼地改良試點,擬通過鹽鹼地改良項目實施
  • 專家提出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鹽鹼地管理、治理技術進展、基於水鹽雙分離的治理新技術、治理經驗與存在問題等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王飛在會議報告中提出了「減少區域水損失,低耗水充分洗鹽,集約化水鹽分離,水土資源高效利用」29字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 。
  • 「微生物-納米整合技術」將為我國鹽鹼地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9月23日,中農煦豐鹽鹼地治理吉林省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這標誌著治理鹽鹼地新技術——「微生物-納米整合技術」將為治理鹽鹼地新技術研究推廣提供科技支撐。  北京中農煦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鹽鹼地改造技術研發和提供鹽鹼地治理整體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企業。
  • 青島城陽:萬畝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田開工
    來源:經濟日報在青島市城陽區桃源河畔的鹽鹼地試驗田中,數百臺現代農業機械正在同時作業,土地整理有條不紊,5000多畝鹽鹼地從一片荒蕪變身春耕熱土。3月5日上午,城陽區在上馬街道鹽鹼地稻作改良萬畝示範基地舉行開工儀式,向搶佔智慧農業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攻勢發起新一輪衝鋒。
  • 土地鹽鹼化治理方案
    土地鹽鹼化治理是目前國內關注度較高的問題,其危害性深,受害面積大,所以社會各界專家等對鹽鹼地改良都有了很深入的研究。今天我們就土地鹽鹼化的治理加以分析和探討。其次化學方法主要是施用改良劑,見效快但是成本高,且有些化學方案的實施會衍生出其他棘手的問題,也並非長期合理的有效方法。改施鹽鹼地專用有機肥(千年松針土、褐煤、蛭石、黏土)每畝地成本在1500-2000元。最後來說生物方法,生物方法雖然效果較好,但是同樣有投入大,技術要求高的難題,並且見效慢,周期相對較長。
  • 布小林:堅持因地制宜 推進鹽鹼地科學治理
    布小林:堅持因地制宜 推進鹽鹼地科學治理 發布日期:2019-11-07 07:23 瀏覽次數:
  • 甘肅景泰:萬畝良田亟待排鹼 村民30年鬥爭「鹽鹼化」
    作為黃河中上遊重要的高揚程灌溉農業區,由於地下水位不斷抬升,治理資金嚴重匱乏,景泰縣鹽鹼正在無情吞噬灌區的大片良田沃土。 據記者了解,目前景泰縣土地鹽鹼化最嚴重的草窩灘鎮鹽鹼地總面積已經達到1.4萬畝,因鹼撂荒地達到了2770畝,全縣因鹽鹼化而被迫棄耕荒蕪的耕地達2萬多畝,並逐年擴大。
  • 鄧健委員:開展國家級百萬畝鹽鹼地治理利用試點示範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高峰 王卓) 「白城市位於吉林西部,地處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土集中分布區之一的東北松嫩平原鹽鹼土區,鹽鹼地面積達585萬畝,以中重度鹽鹼地為主,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5%。」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有沒有排水溝……」王志春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幫對方分析原因、給出解決方案。  20多年來,王志春及其團隊成員幾乎走遍了北方內陸鹽鹼地,專注於典型脆弱生態的修復與保護研究工作。也就是說,鹽鹼地適合長什麼就種什麼,一切按照自然規律來。  同時,項目組在輕、中、重度蘇打鹽鹼地上創建了耐鹽牧草生態治理、特種經濟植物生態治理和水田複合生態治理等多種技術集成模式。  「相比於基礎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更側重於技術攻關。」
  • 「鹽鹼地種菜」:中國西部農民探索土地治理初見成效
    (原標題:「鹽鹼地種菜」:中國西部農民探索土地治理初見成效) 新華社蘭州
  • 餘姚3萬畝鹽鹼地上稻飄香 「改良秘訣」在這!
    而就在兩年前,這萬畝高產田還是一片無人問津、雜草叢生的鹽鹼地。這片鹽鹼地經過科學改良和一群人勤勞耕耘,這片荒涼之地不僅飄來了稻花香,還帶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2008年起,餘姚開始實施杭州灣墾造耕地工程,通過布置河網、路網,鋪設灌溉管道,修建排水溝,對鹽鹼灘涂地進行淡水洗鹽、增施有機肥、表土覆蓋等一系列措施,將荒蕪的海塗變成了阡陌縱橫的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