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3萬畝鹽鹼地上稻飄香 「改良秘訣」在這!

2020-11-24 浙江在線

2020-11-05 15:2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邵巧宏 共享聯盟餘姚站 張雲霞 應紅淵

秋高氣爽,水稻豐收。近日,記者來到位於餘姚市臨山鎮的正大餘姚中泰生態農業園,與勞動者共享收穫的喜悅。黃燦燦的稻穀好似金色的海洋,一陣微風拂過,陣陣稻香撲鼻而來,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隆隆的作業聲,奏響美妙的豐收協奏曲。

開鐮收割。圖由正大餘姚中泰生態農業園提供

10月20日以來,中泰生態農業園裡的3.1萬畝水稻成熟,開始大規模地開鐮收割。而就在兩年前,這萬畝高產田還是一片無人問津、雜草叢生的鹽鹼地。這片鹽鹼地經過科學改良和一群人勤勞耕耘,這片荒涼之地不僅飄來了稻花香,還帶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2008年起,餘姚開始實施杭州灣墾造耕地工程,通過布置河網、路網,鋪設灌溉管道,修建排水溝,對鹽鹼灘涂地進行淡水洗鹽、增施有機肥、表土覆蓋等一系列措施,將荒蕪的海塗變成了阡陌縱橫的良田。鹽鹼地變身良田,吸引了投資商的目光。3年前,餘姚與泰國正大集團籤訂土地經營權租賃合同,共建中泰生態農業園。園區引進耐鹽鹼、穩產高產、品質優良的水稻品種「秀水14號」「南梗46」和「南梗9108」等品種進行種植,後期通過實行稻麥、油菜輪作種植模式,推行秸稈還田深翻,加速降低土壤鹽鹼度,進一步提升農田治理,取得了喜人的種植效益。

收割場景。圖由正大餘姚中泰生態農業園提供

「原來這塊鹽鹼地的鹽度是千分之八,我們採用科學的方法來減輕土地鹽鹼化程度,把鹽度降到了千分之二以下,達到了適合水稻生長的土壤環境。而且園區土地是新開發土地,生態無汙染,公司種植技術團隊從育苗、插秧到日常管理,再到最後收割,全過程科學化管理,所選水稻品種也是精挑細選,口感特別好。」正大餘姚中泰生態農業園副總經理符銀川介紹,園區出產的「南梗46」和「南梗9108」品種大米口感滑潤、富有彈性,品質極佳。為了讓消費者能品嘗到園區的優質大米,公司打造推出「海灣生態米」品牌,上市後深受消費者青睞。

據了解,正大餘姚中泰生態農業園規劃總投資達20億元,規劃面積5萬畝,目前實際種植面積約3.1萬畝。從2018年4月開始,園區先後完成了一期、二期的高標準農田墾造,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55萬畝,平均畝產超過550公斤。今年5月,佔地約5000畝的三期土地經過平整、翻耕等,完成高標準農田墾造,實現水稻的全面種植。「園區堅持以科技為引領,全部實行標準的機械化作業,一名工人可以管理400畝到500畝土地,節省了人力成本,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真正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符銀川自豪地說。

為了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帶動當地旅遊,促進農民增收,近年來,中泰生態農業園精心打造彩色油菜花田、彩色稻田,「繪」出美麗田園圖景。去年,園區利用不同品種的油菜花創作出「正大」字樣的圖案;今年,園區利用彩色水稻,勾勒出了河姆渡遺址標誌性建築圖案及「河姆渡文化」五個大字,打造了一幅巨型彩色稻田畫,讓水稻以藝術的姿態呈現在大家面前。

彩色稻田。餘姚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雲霞 攝

目前,中泰生態農業園正在建設生豬養殖示範項目,養豬場設在一期西北角,佔地約500畝,正處場地建設階段,預計明年建成投產,年出欄10萬頭。「豬糞經過加工處理,可以變作有機肥入田,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園區的效益最大化。」符銀川說。

據了解,園區還將規劃建設中泰國際貿易中心、海田絲路莊園、杭州灣蔬果名園、海上五穀田園、百草園、海田文化時空軸、海塘風情體驗帶等10餘個項目,形成「一心五園一軸一帶」的總體發展格局,推動餘姚及寧波地區的農產品走向世界。


1604561080000

相關焦點

  • 青島城陽:萬畝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田開工
    來源:經濟日報在青島市城陽區桃源河畔的鹽鹼地試驗田中,數百臺現代農業機械正在同時作業,土地整理有條不紊,5000多畝鹽鹼地從一片荒蕪變身春耕熱土。3月5日上午,城陽區在上馬街道鹽鹼地稻作改良萬畝示範基地舉行開工儀式,向搶佔智慧農業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攻勢發起新一輪衝鋒。
  • 關於印發《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
    各有關單位:現將《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示範項目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示範項目實施方案為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2017年,旗政府委託寧夏農業勘察設計院編制全旗鹽鹼地改良規劃,並選定蒙貝利牧場周邊5000畝土地作為鹽鹼地改良試點,擬通過鹽鹼地改良項目實施
  • 鹽鹼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難題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榮義村第三生產隊長高殿文望著這片豐收的田野,不禁感嘆起過去鹽鹼地時的情景。「家裡的耕地改良之前只有30%能用,而且只能種植葵花,一年下來維持生計都很難,幾乎沒有收入。我們村2018年開始改良鹽鹼地,之前不能用的荒地如今也能種植出農作物了,增產70%,家裡的生活就慢慢好起來了。」
  • 產學研|鹽鹼地改良利用團隊為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及改良利用...
    針對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2010年以來,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和內蒙古土壤肥料和節水農業工作站三家共建了鹽鹼地改良利用團隊,圍繞鹽鹼地類型複雜、鹽鹼化程度高以及次生鹽鹼障礙嚴重等問題,開展了測土推薦適宜不同類型鹽鹼地的改良技術與集成應用研究,在完善鹽鹼地分類、分級量化指標基礎上,取得基於測土的鹽鹼地改良集成技術新突破,為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及改良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 土左旗:深入推進鹽鹼地改良示範項目
    ,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修建灌溉渠道、排水溝、田間道路、井房等相關設施,通過有序推進鹽鹼地改良工作,提高農田利用效率,昔日的鹽鹼地也將變身高產田。 據了解,土左旗腹地鄉鎮鹽鹼地面積較大,種植作物長勢弱,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鹽鹼地改良工作勢在必行。今年以來,土左旗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切實推進鹽鹼地改良試驗示範,加強全旗鹽鹼地的改良利用,在土左旗塔布賽鄉塔布賽村、帳房村、旗下營村、鐵旦板村實施了2萬畝的高標準鹽鹼地改良示範項目。
  • 鹽鹼地改良的悖論—新聞—科學網
    在新疆,不同程度鹽鹼危害的耕地面積約佔總耕地面積的1/3;在黑龍江,鹽鹼地面積以每年30萬畝的速度逐年增加;在甘肅,因土地鹽漬化損失的糧食每年超過1億公斤
  • 全國人大代表、金正大董事長萬連步:加快鹽鹼地改良,保障糧食安全...
    根據國家林業局發布的《中國荒漠化公報》,中國的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1.16萬平方公裡,其中鹽鹼地17.79 萬平方公裡,我國鹽鹼地每年造成經濟損失達到30億元。與此同時,我國有1億公頃鹽鹼地未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耕地佔用面積增加,使我國本就緊張的耕地資源面臨更大挑戰。
  • 重度鹽鹼地改良後稻香蟹肥 種植大戶:還是得相信科學!
    實際測產結果說明了這一點:畝產619.7 公斤,達到當地高產田的水平。 要知道,這片稻田可不是普通的稻田,改良之前還是不長莊稼的重度鹽鹼地。 「你看,示範基地周圍就是沒改良的鹽鹼地,已撂荒好多年了。」趙蘭坡是東三省有名的鹽鹼地治理專家,跟鹽鹼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
  • 鹽鹼地專用高效肥料與改良調節劑實驗在新疆阿瓦提縣獲得成功
    經過三年的努力,新疆農業大學100畝鹽鹼地專用高效肥料與改良調節劑實驗在新疆阿瓦提縣獲得成功。 10月7日,在阿瓦提縣塔木託格拉克鎮秋馬克村38畝鹽鹼地棉花試驗田內,新疆農科院的專家和阿克蘇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研究員對棉花進行了測產。
  •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範...
    近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範」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研究成果得到驗收組專家高度評價。    為了實現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的示範與應用,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下,寧夏科技廳組織寧夏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包頭市華清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單位,以典型鹽鹼地改良為目標,歷時4年,研究出適合我國河套鹽鹼土、濱海鹽鹼土等不同類型區域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形成了鹽鹼地高效植被構建方面的技術體系和模式,研製出一批鹽鹼地土壤調理與培肥新產品
  • 教授胡樹文帶領團隊長期紮根農村 改良鹽鹼、鹽漬、酸化土壤50萬畝
    中國農大教授胡樹文帶領團隊長期紮根農村,改良鹽鹼、鹽漬、酸化土壤50萬畝 「收到農民報喜電話最激動」(科技視點·把論文寫在大地上②)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我國鹽鹼土壤、鹽漬化土壤、酸化土壤等障礙土壤分布廣、改良潛力大,是重要的農業土地後備資源。但是,由於土壤改良難度高、效果差、易反彈,讓科學家傷透了腦筋。  中國農業大學的海歸科學家胡樹文克服了上述難題,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08年至今,他帶領團隊研發出各類新型土壤調理劑,提出了農田生態修復的一整套解決方案,改良土壤達50萬畝。
  •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將擴大鹽鹼地改良面積
    金秋時節,稻穀飄香。位於新疆嶽普湖縣耐鹽鹼海水稻實驗基地的海水稻正式開鐮收割。此前,經測產驗收專家的田間測產,畝產達到了548.53公斤。  嶽普湖縣土壤鹽鹼程度高,乾旱少雨,全縣90%的耕地受到鹽鹼化的侵害。自2018年起,袁隆平院士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嶽普湖縣作為全國首批鹽鹼地稻作改良試驗基地之一,進行海水稻種植試驗。
  • 鹽鹼地鹽生植物改良研究與分析
    從鹽鹼地改良的角度來說,鹽生植物改良的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可作為「生物泵」帶走土壤中的鹽分,並通過收割實現鹽分的轉移;二是減少土面蒸發、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地面返鹽;三是植物根系生長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其分泌的有機酸及植物殘體經微生物分解產生的有機酸可中和土壤鹼性。
  • 鹽鹼地改良需國家政策支持
    目前,我國鹽鹼地綜合高效改良種植技術模式已經取得了切實有效的成果,重度鹽鹼土壤經一次性改良後,水稻、高粱、玉米、綠豆、向日葵、甜菜、燕麥、黑麥草、稷子等作物長勢良好,產量顯著好於傳統方法改良並種植的作物。  但是,在多年生產實踐中,我們發現,鹽鹼地生態改良推廣工作依舊存在很大的難度。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
    秦志偉攝秋收季節,走進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後小窩堡村萬畝鹽鹼地,一眼望去,不同地塊的水稻長勢差異非常明顯。據悉,今年春季,有4種不同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準備在此大展身手,但到最後水稻的長勢顯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更勝一籌。
  • 蒙草鹽鹼地土壤立體改良技術 讓荒灘披綠裝
    這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鹽鹼地說出了「一毛不拔」的鹽鹼地對農業的危害。目前,全世界鹽鹼地的面積約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約為9913萬公頃。鹽鹼地按區域劃分大致可以分為:濱海鹽漬區、黃淮海平原鹽漬區、荒漠及荒漠草原鹽漬區、草原鹽漬區四個大類型。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近年來,我國從兩個維度實現糧食的增產增收,一方面聚焦存量農田,增加單位農田的經濟價值產出;另一方面則更具難度,如何在保證城鎮化進程不變的情況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這就要求我們向未開墾的「處女地」進發……位於吉林省大安市的中科佰澳格霖農業基地,正是在鹽鹼地上展開了水稻種植實踐。
  • 施肥還能改良鹽鹼地?只需要這幾步!
    改良鹽鹼地,施肥是關鍵!這裡所說的肥即指有機肥料,給鹽鹼地增施有機肥料,能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使農作物在整個生育過程中得到全面營養,並且能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和對酸鹼離子、有害離子的緩衝能力,降低土壤中鹽分與pH值,減輕鹽鹼對農作物的危害,促進土壤熟化。 二、合理選用化肥種類 化肥大多數是鹽類,有酸性、鹼性、中性之分。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新聞—科學網
    秦志偉攝  其他技術改良後種植的水稻。 秦志偉攝   秋收季節,走進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後小窩堡村萬畝鹽鹼地,一眼望去,不同地塊的水稻長勢差異非常明顯。據統計,該區域內現有鹽鹼地面積達到300萬公頃左右,且重度鹽鹼地面積仍以每年1.4%的速度擴展,鹽鹼化程度不斷加劇。 記者通過幾天的現場考察發現,部分土地「鹼斑」累累。據介紹,松嫩平原鹽鹼土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為主,除了鹽分含量高、對植物危害性大外,其理化性質惡劣,肥力低下是這類土壤在農業利用上的主要限制因素。
  • 鄧健委員:開展國家級百萬畝鹽鹼地治理利用試點示範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高峰 王卓) 「白城市位於吉林西部,地處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土集中分布區之一的東北松嫩平原鹽鹼土區,鹽鹼地面積達585萬畝,以中重度鹽鹼地為主,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