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秧苗長得多齊整、穗子多均勻、籽粒多飽滿!」
「你聞見沒有?空氣裡還飄著稻米的香味呢!」
……
前不久,以吉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趙蘭坡為組長的驗收專家組來到松原市前郭縣縣套浩太鄉沙家圍子村,對種植大戶朱洪德的600畝鹽鹼地改良種植水稻示範基地進行現場測產,水稻的長勢讓大家非常開心。
鹽鹼地改良第三年後的水稻。趙永新攝
「今年水稻的長勢均勻度有了很大提高,會顯著提高水稻的產量!」土壤肥料專家、吉林省農科院土壤學科帶頭人任軍研究員邊看邊說。
實際測產結果說明了這一點:畝產619.7 公斤,達到當地高產田的水平。
要知道,這片稻田可不是普通的稻田,改良之前還是不長莊稼的重度鹽鹼地。
「你看,示範基地周圍就是沒改良的鹽鹼地,已撂荒好多年了。」趙蘭坡是東三省有名的鹽鹼地治理專家,跟鹽鹼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記者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稻田的周邊就是大片的鹽鹼地,裡面除了稀稀拉拉的鹼蓬、鹼蒿,就是裸露出來的白花花的幹土。
改良前的鹽鹼地。趙永新攝
據趙蘭坡介紹,這裡地處松嫩平原中西部,是世界三大蘇打鹽漬土集中分布區之一,總面積超過3000萬畝。「這一地區鹽鹼土壤發育充分,地下水礦化度高,土壤pH值都在10.0以上。加上這裡風沙多、生態環境惡劣,鹽鹼地治理難度非常大。」
「如果不是胡老師用他的先進技術對鹽鹼地進行改良,怎麼也長不出這麼好的水稻!」身材敦實、臉色黑紅的朱洪德深有體會地說,「還是得相信科學!」
他告訴記者,近年來當地政府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土地整理,一些老闆不知道鹽鹼地的厲害,都想承包鹽鹼地發財,結果是「開著奔馳寶馬來、穿著褲衩走」,血本無歸。
「要想改良鹽鹼地,沒有先進的技術可不行。這不,2016年我三上中國農大,找胡老師取經。」說到這裡,朱洪德笑了。
他說的「胡老師」,是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博士畢業後,胡樹文先後到加拿大、美國留學、工作7年,成為高分子材料專家。2006年,他受聘回到中國農大後,先是研究功能性肥料,後來把研究重點轉向鹽鹼地生態修復、中低產田改良上。
「土壤是農業之母,對糧食生產的作用更重要、更有意義。」胡樹文說,「中國的鹽鹼地有5億畝,可以改良、種莊稼的約2億畝,是寶貴的戰略後備資源,改良前景巨大。」
經過幾年的潛心摸索,他終於找到了土壤治理的「門道」。此後,他帶領研究團隊常年紮根東北松嫩平原,一心撲在鹽鹼地改良上。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他們不僅開發出高效的鹽鹼地脫鹽劑,還總結出一整套鹽鹼地高效脫鹽技術和水稻種植技術體系。截至目前,這套技術體系已在白城、松原、大慶等地示範推廣 50 萬餘畝,水稻平均畝產達到 500 公斤,與常規稻田的產量不相上下。
改良處理後的水稻和常規種植的水稻對比。左為胡樹文,右為他的博士研究生。趙永新攝
「之所以談了三次才決定和朱洪德合作,並不是我故意難為他,而是要看看他的對鹽鹼地改良這件事情的誠心。」胡樹文說,「鹽鹼地改良不容易,既需要一定投入,還必須嚴格按科學辦事。有些種植大戶剛開始還聽我們的,到後來就覺得挺簡單、半聽半不聽的,改良的效果很難穩定,有的甚至逐年變差。」
「我可是嚴格按照胡老師說的辦,從土地整理到排水時間,從施什麼肥到選哪個品種,一點都不打馬虎眼,結果是當年改良當年見效,第三年就開始賺錢了。」朱洪德笑著說,2016年改良當年畝500公斤、第二年接近550公斤。「今年我又聽胡老師的,改種高品質的品種,從育苗到插秧,再到田間管理,每個環節精細控制,產量和品質又上了一個大臺階。」
種植大戶朱洪德和他在改良後的鹽鹼地上種植的水稻。趙永新攝
「另外,今年胡老師認為今年稻田裡的鹽分更低、水質更好,可以試著在稻田裡養河蟹、養魚,結果都成功了。」他喜滋滋地告訴記者,今年6月插完秧後,他拿出兩塊稻田,分別放養河蟹、魚。「河蟹和魚都長得挺好,現在一隻河蟹有2兩重,鯽魚、白魚放苗的時候一寸左右,現在都長到兩寸多了。明年我準備在全部稻田裡養魚養蟹,又會多出一筆收入。」
稻田裡養的河蟹。胡樹文攝
「改良鹽鹼地的成本不低吧?」記者問。
「天上不會掉餡餅,鹽鹼地改良不投錢咋行?但錢不會白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早就賺回來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改良一畝鹽鹼地一次性投入2000元左右,種兩年稻子就全部回本了。「我聽胡老師的主意,按綠色食品的要求種高品質水稻品種,並採用訂單農業的新路子。由於大米營養好、品質高,今年就有55畝水稻訂給外地客戶了,一畝地的訂金是3000-5000塊,大米收穫後我快遞給訂戶,效益比傳統的『賣大米』高多了!」
朱洪德告訴記者,除了前郭縣的600畝,他2017年還在農安縣哈拉海鎮承包了1400畝鹽鹼地,採用胡樹文的技術進行改良、種水稻,效果也不錯。「從目前的長勢看,這1400畝水稻每畝打600公斤不成問題。」朱洪德說,「只要相信科學、按科學辦事,就不會吃虧。明年我準備再承包1800畝,還按胡老師的辦法幹。」
鹽鹼地改良後會不會重新鹽鹼化?
「不會。」趙蘭坡告訴記者,「我跟蹤胡老師的項目四五年了,他們設計的改良方案就是『一次改良、長久見效、科學培肥、合理種植』,結果真是如此。你想想,改良後每年都要澆水、排水,所以土壤裡的鹽分只會減少、不會增加。」
望著周圍大片的鹽鹼地,趙蘭坡說:「這四五年的實踐證明,胡老師的改良措施速度快、效果好、效益高,真應該大範圍推廣。」
(責編:趙竹青、呂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