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可以種植什麼?

2020-11-24 鄂東三農

問題:鹽鹼地可以種植什麼?

答案:不在鹽鹼地區生活的人們,不知道鹽鹼地區的農民的痛苦。鹽鹼地區的人們吃的水都是苦澀的帶鹹味的水。土地上,通過改造的土壤,第一兩年種植的莊稼,產量還行,隨後越種,產量越低,最後,種子不發芽了,發芽後苗期就慢慢的枯萎死亡了,甚至顆粒無收。鹽鹼程度輕的地塊,可以種植一些耐鹽鹼的糧食作物,如高粱、葵花籽(即向日葵);中藥材有枸杞、沙棗、紅麻等等。

高粱和葵花籽,適合鹽鹼地塊種植,比較耐鹽鹼,適宜於沙質土壤種植,抗旱能力比較強,適應能力好,產量比其它作物在鹽鹼地上種植,要高得多。枸杞、沙棗和紅麻(有人稱羅布麻),主要是野生在鹽鹼地區的荒地上,沙漠邊緣,河流湖泊岸邊和沙丘荒灘上。後來通過人工引種馴化栽培,才大量被農民種植在鹽鹼地上,都是有名的中藥材,經濟價值非常高。目前,是鹽鹼地方的人民生財之路。

總之,適合鹽鹼地種植的作物不是很多,能夠種植的,經濟效益好的也只有這些。目前,鹽鹼地通過人工改良,鹽鹼土地面積逐漸減少,將會改變過去的貧窮落後的面貌。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旭日東升付先,一起探討三農問題!】

相關焦點

  • 鹽鹼地「種植」塑料大棚「不毛之地」成為現代農場
    受訪者提供了本報記者馬文哲的照片「特別愛好者」,王言彬「在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鹽鹼地種植蔬菜有其固有的缺點」。然而,山東農業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的兩位「教授」發揮了他們獨特的技能,實現了在鹽鹼地「種植」溫室、葡萄和食用菌的「奇蹟」。從象牙塔到鹽鹼地,戰場的轉變考驗著大學教授。然而,科技特派員的地位是一項沉重的責任,這也意味著即使面臨巨大的挑戰,他們也必須克服困難,做點什麼。
  • 適合鹽鹼地種植的樹木,生長耐性極好,種植之後不用管理也成林
    鹽鹼之地確實很難種植農作物,只有生長一些雜草,自生自滅,如何利用開發鹽鹼地,讓其做到充分的使用,種植樹木是一件很有益的事,不但可以能有不錯的收益,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慢慢改良土壤,讓其鹽分脫化,最終變為良田之地。
  • 鹽鹼地如何種植蔬菜?用這些方法,輕鬆種植而且高產
    鹽鹼地作為病壤,含有過多的鹽分,對於作物的生長危害很大。鹽鹼抑制了水分的滲透,使作物出現生理乾旱,而且影響了作物正常的光合和代謝,促使養分失調和土壤的惡化。那麼,這類土壤可以栽培蔬菜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僅可以栽培,而且能夠獲得高產。下面,通過多年的栽培經驗,詳細介紹一下方法。
  • 重度鹽鹼地改良後稻香蟹肥 種植大戶:還是得相信科學!
    …… 前不久,以吉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趙蘭坡為組長的驗收專家組來到松原市前郭縣縣套浩太鄉沙家圍子村,對種植大戶朱洪德的600畝鹽鹼地改良種植水稻示範基地進行現場測產,水稻的長勢讓大家非常開心。胡樹文說,「中國的鹽鹼地有5億畝,可以改良、種莊稼的約2億畝,是寶貴的戰略後備資源,改良前景巨大。」 經過幾年的潛心摸索,他終於找到了土壤治理的「門道」。此後,他帶領研究團隊常年紮根東北松嫩平原,一心撲在鹽鹼地改良上。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他們不僅開發出高效的鹽鹼地脫鹽劑,還總結出一整套鹽鹼地高效脫鹽技術和水稻種植技術體系。
  • 鹽鹼地就是寸草不生?能種出有機蔬果的鹽鹼地你見過嗎?
    對於有機農業種植來說,土壤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健康的土壤含有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全面的營養元素,能夠讓有機作物更好地生長。選對了健康的土壤,有機農業種植就成功了一半。 而鹽鹼地顯然是不適合農業種植的,在我們的固定印象中,鹽鹼地似乎是一片沒有太大用處的土地,基本沒有人會想到用它來進行農業生產。
  • 「吃鹽植物」 讓鹽鹼地變良田成現實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說,幾年前,這兩塊地都是鹽鹼地,都是什麼也不長。出現這種情況,是他們經過20多年的研究,發現了多種「吃鹽植物」。通過種植「吃鹽植物」,將土地裡的鹽分吸收出來,從而達到鹽鹼地變良田的現實。    鹽鹼地可以變良田?
  • 鹽鹼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難題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榮義村第三生產隊長高殿文望著這片豐收的田野,不禁感嘆起過去鹽鹼地時的情景。「家裡的耕地改良之前只有30%能用,而且只能種植葵花,一年下來維持生計都很難,幾乎沒有收入。我們村2018年開始改良鹽鹼地,之前不能用的荒地如今也能種植出農作物了,增產70%,家裡的生活就慢慢好起來了。」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20多年來,王志春及其團隊成員幾乎走遍了北方內陸鹽鹼地,專注於典型脆弱生態的修復與保護研究工作。  首次調查北方內陸鹽鹼地  2015年7月,由東北地理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北方內陸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資料庫構建」項目(以下簡稱基礎專項)正式啟動,王志春擔任首席科學家。
  • 鹽鹼地鹽生植物改良研究與分析
    二、鹽鹼地生物改良種植方式   影響生物措施改良鹽鹼地效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鹽生植物的篩選等因素外,如何根據不同土壤質地、不同鹽鹼化程度來選擇種植改良方式也至關重要。乾旱內陸地區鹽鹼土壤根據鹽鹼化程度不同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鹽鹼地,相應的其生物改良種植模式也大致可分為以下3種:  1、對於重度鹽鹼地,一般採用單作種植耐鹽鹼植物的方式,連續種植若干年,待土壤鹽鹼化降低到一般作物耐鹽水平時再種植其他作物  2、對於中度鹽鹼地,一般採用間作套種的種植方式,每年交換鹽生植物和一般作物的種植區域。
  • 讓鹽鹼地變綠洲——記草學博士付金民
    本文轉自【光明網】;「從明年春天開始,這裡不再是『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多長鹽蓬草,鮮長棉和糧』的鹽鹼地了,而將變成一片翠綠的草品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10月27日,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增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鴻濤指著眼前400多畝種植的鹽鹼地對記者說。
  • 鹽鹼地改良需國家政策支持
    目前,我國鹽鹼地綜合高效改良種植技術模式已經取得了切實有效的成果,重度鹽鹼土壤經一次性改良後,水稻、高粱、玉米、綠豆、向日葵、甜菜、燕麥、黑麥草、稷子等作物長勢良好,產量顯著好於傳統方法改良並種植的作物。  但是,在多年生產實踐中,我們發現,鹽鹼地生態改良推廣工作依舊存在很大的難度。
  • 土左旗:深入推進鹽鹼地改良示範項目
    ,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修建灌溉渠道、排水溝、田間道路、井房等相關設施,通過有序推進鹽鹼地改良工作,提高農田利用效率,昔日的鹽鹼地也將變身高產田。 據了解,土左旗腹地鄉鎮鹽鹼地面積較大,種植作物長勢弱,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鹽鹼地改良工作勢在必行。今年以來,土左旗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切實推進鹽鹼地改良試驗示範,加強全旗鹽鹼地的改良利用,在土左旗塔布賽鄉塔布賽村、帳房村、旗下營村、鐵旦板村實施了2萬畝的高標準鹽鹼地改良示範項目。
  • 鹼地生態——鹽鹼地改良與耐鹽鹼植物列舉
    △我國鹽鹼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內陸地區以及長江以北沿海地區什麼是鹽鹼地?鹽鹼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裡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而在眾多的生物措施中,種植耐鹽鹼植物是改良鹽鹼地的最佳措施之一。其中種植海水稻是改良鹽鹼地重要的有效措施。海水稻,就是耐鹽鹼水稻,與其他普通水稻相比具有更強的生存競爭力,具有抗澇、抗鹽鹼、抗倒伏和抗病蟲等能力。
  • 鹽鹼地變"金土地",種水稻一年收入超2億元!
    在歐陽竹看來,改造和經營濱海鹽鹼地就像永不停歇的戰爭,需要不斷的運籌帷幄、精心設計。綜合考慮地下水位、氣候特點、種植品種、經濟效益等多種因素,才能找到最佳方案。他告訴記者,雖然土壤含鹽量達到千分之三、千分之四,棉花也能有好的收成,但今年,很多棉農卻放棄種植棉花。隨著這幾年棉花的價格大幅度下降,再加上勞動力的成本增加,所以種棉花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效益,所以老白姓現在棉花大面積減少了。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在評估結果的基礎上依據不同作物/植物的耐鹽性、生態習性、當地種植習慣等進行鹽鹼地利用種植布局規劃。採用常規育種和分子育種相結合的方法,篩選培育了耐鹽高產的水稻、玉米、小麥、大麥、油菜等常規大田作物/經濟植物新品種,以及甜高粱、野榆錢菠菜、海蓬子等鹽生經濟植物品種,這些新品種均可在我國的五大鹽鹼區進行推廣種植。(2)鹽生植物高效種植與吸鹽技術。
  • 鹽鹼地對農戶的危害一定要重視,來看看改良鹽鹼地的方法
    據農業部第二次全國普查統計資料顯示,我國鹽鹼土資源總面積約為3467×104 hm2,居世界第三位,而目前已開墾種植的鹽鹼土面積僅為577×104 hm2,此外,我國耕地中鹽鹼化面積達到920.9×104 hm2,約佔耕地總面積的6.62%。作為我國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改良和利用鹽鹼地對補償日益減少的耕地面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
    胡樹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通過多年的鹽鹼土壤改良實踐,他們總結並完善了鹽鹼土壤整治、改良、管理、培肥「四位一體」的改良和高效種植技術,為鹽鹼地改良提供了一整套方案,目前相關技術成果已經在松嫩平原大面積推廣應用。
  • 濱海區建立「鹽鹼地+農牧」產業模式,實現生態發展致富
    治理鹽鹼地難如登天,所以有一句話說:「在濱海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而如今,通過建立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和濱海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示範園打造了「鹽鹼地+農牧」的產業模式,從鹽鹼地治理、牧草種植、牛羊飼養、肥料返田等一系列環節,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閉環。12月27日,記者對這片鹽鹼地上的新生態模式進行了採訪。
  • 利津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田間工廠
    張會東說,他所在的柏茂張村以前因為農田鹽鹼化嚴重,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務工,年紀大的靠種植棉花、玉米等抗鹽鹼農作物維持生計,如今,經過土地流轉,村裡在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蔬菜大棚,村民變身「合伙人」,收入翻了翻,日子也更有奔頭。鹽鹼地上建大棚,首先要克服土地鹽鹼化的問題,讓果蔬種得下。
  • 鹽鹼地上的新模式:勝偉草牧產業示範園究竟好在哪?
    勝偉鹽鹼地生態草牧產業(示範)園,從2017年開始動工,歷經3年,昔日荒蕪的鹽鹼地,如今瓜果飄香、牛羊成群,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3年探索和實踐,勝偉產業園模式從概念到落地,中間究竟經歷了什麼?該模式的價值和意義在哪?為什麼該模式受到眾多鹽鹼地區域政府的青睞?勝偉產業園模式又憑什麼被行業專家譽為「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最佳模式之一?該模式最核心的要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