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明
通訊員 王玲玉 報導
本報利津訊 1月4日,利津縣鳳凰城街道智聯農創現代示範園區,16號棚裡的種植戶張會東夫婦正忙著採摘西紅柿。「今年西紅柿市場行情不錯,剛剛濟南客商又打電話催促說一會兒就來拉貨,得趕緊備好貨。」張會東說,他所在的柏茂張村以前因為農田鹽鹼化嚴重,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務工,年紀大的靠種植棉花、玉米等抗鹽鹼農作物維持生計,如今,經過土地流轉,村裡在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蔬菜大棚,村民變身「合伙人」,收入翻了翻,日子也更有奔頭。
鹽鹼地上建大棚,首先要克服土地鹽鹼化的問題,讓果蔬種得下。為此,利津縣專門從壽光引進嫁接技術,將黃瓜嫁種在抗病性強、耐鹽鹼的南瓜根莖上,借根生長的黃瓜,一季產量就比之前增加兩千斤左右。「移花接木」讓蔬菜產量倍增的同時,施藥的次數也變少了,種植過程更加綠色健康。目前,智聯農創現代示範園區已被列為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試驗示範基地。
「過去老百姓是靠天吃飯,現在致富種植全靠科技。」張會東介紹,如今大棚內的土壤成分、溫度、溼度等各種植數據可直接通過手機上的智能APP遠程監測,澆水、施肥的劑量,通風的時間等各項操作也變得更加精準化。園區內的果蔬嚴格按照81道標準工序生產,同時採用一棚一碼的區塊鏈技術,實現全流程可追溯,產品品質安全可靠,獲得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雖然是智能化種植,但園區引入鳳岐茶社大數據服務平臺,藉助「雲上農場」「雲上農校」把農戶和農業專家聯繫起來,即使是種地「小白」,也能快速上手。
鹽鹼地上建起果蔬工廠,淘出了「金子」,背後是利津縣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探索。在利津縣流傳著一個順口溜,「利津三件寶,荊柴、葦子、草。」由於平均海拔還不到十米,該縣絕大多數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鹽鹼化,導致廣闊的鹽鹼地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種花不見花。」自1992年以來,為克服土地鹽鹼及旱、澇等困擾農業發展的難題,利津探索出了一條挖池抬田、以漁改鹼的「上農下漁」鹽鹼地綜合開發利用新路子。
「上農下漁」的臺田模式最先在利津縣汀羅鎮大規模推廣應用,目前汀羅鎮臺田面積已發展到3萬餘畝,特色魚蝦養殖池塘1.5萬畝。在因地制宜中不斷尋找改鹼良策,汀羅鎮積極與青島農業大學開展合作,培育出適合當地土質的耐鹽鹼花生品種宇花5號,並在全縣種植推廣,種植面積達到1.6萬畝。不斷在鹽鹼地上做文章,利津成立了黃河三角洲重鹽鹼地改良及生態農業試驗工作站,規劃建設鹽鹼地經濟試驗區,深入探索鹽鹼地綜合治理和現代生態農業種養循環的高效發展新模式。
憑藉地處平原、沿黃、沿海和擁有大量鹽鹼地資源的優勢,利津縣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大力發展沿黃鄉村振興發展帶,積極探索鹽鹼地綜合治理,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開發鹽鹼土地面積9萬餘畝,鹽鹼地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利津縣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