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田間工廠

2021-01-15 壹點經濟

記者 李明

通訊員 王玲玉 報導

本報利津訊 1月4日,利津縣鳳凰城街道智聯農創現代示範園區,16號棚裡的種植戶張會東夫婦正忙著採摘西紅柿。「今年西紅柿市場行情不錯,剛剛濟南客商又打電話催促說一會兒就來拉貨,得趕緊備好貨。」張會東說,他所在的柏茂張村以前因為農田鹽鹼化嚴重,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務工,年紀大的靠種植棉花、玉米等抗鹽鹼農作物維持生計,如今,經過土地流轉,村裡在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蔬菜大棚,村民變身「合伙人」,收入翻了翻,日子也更有奔頭。

鹽鹼地上建大棚,首先要克服土地鹽鹼化的問題,讓果蔬種得下。為此,利津縣專門從壽光引進嫁接技術,將黃瓜嫁種在抗病性強、耐鹽鹼的南瓜根莖上,借根生長的黃瓜,一季產量就比之前增加兩千斤左右。「移花接木」讓蔬菜產量倍增的同時,施藥的次數也變少了,種植過程更加綠色健康。目前,智聯農創現代示範園區已被列為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試驗示範基地。

「過去老百姓是靠天吃飯,現在致富種植全靠科技。」張會東介紹,如今大棚內的土壤成分、溫度、溼度等各種植數據可直接通過手機上的智能APP遠程監測,澆水、施肥的劑量,通風的時間等各項操作也變得更加精準化。園區內的果蔬嚴格按照81道標準工序生產,同時採用一棚一碼的區塊鏈技術,實現全流程可追溯,產品品質安全可靠,獲得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雖然是智能化種植,但園區引入鳳岐茶社大數據服務平臺,藉助「雲上農場」「雲上農校」把農戶和農業專家聯繫起來,即使是種地「小白」,也能快速上手。

鹽鹼地上建起果蔬工廠,淘出了「金子」,背後是利津縣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探索。在利津縣流傳著一個順口溜,「利津三件寶,荊柴、葦子、草。」由於平均海拔還不到十米,該縣絕大多數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鹽鹼化,導致廣闊的鹽鹼地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種花不見花。」自1992年以來,為克服土地鹽鹼及旱、澇等困擾農業發展的難題,利津探索出了一條挖池抬田、以漁改鹼的「上農下漁」鹽鹼地綜合開發利用新路子。

「上農下漁」的臺田模式最先在利津縣汀羅鎮大規模推廣應用,目前汀羅鎮臺田面積已發展到3萬餘畝,特色魚蝦養殖池塘1.5萬畝。在因地制宜中不斷尋找改鹼良策,汀羅鎮積極與青島農業大學開展合作,培育出適合當地土質的耐鹽鹼花生品種宇花5號,並在全縣種植推廣,種植面積達到1.6萬畝。不斷在鹽鹼地上做文章,利津成立了黃河三角洲重鹽鹼地改良及生態農業試驗工作站,規劃建設鹽鹼地經濟試驗區,深入探索鹽鹼地綜合治理和現代生態農業種養循環的高效發展新模式。

憑藉地處平原、沿黃、沿海和擁有大量鹽鹼地資源的優勢,利津縣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大力發展沿黃鄉村振興發展帶,積極探索鹽鹼地綜合治理,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開發鹽鹼土地面積9萬餘畝,鹽鹼地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利津縣特色產業。

相關焦點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今年7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面對農業振興的時代邀約,吉林省大安市如何實踐?
  • 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原標題: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近日,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組織召開了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海水稻功能稻米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推廣項目」和「海水稻高抗性澱粉功能米研發與推廣項目
  • 產學研|鹽鹼地改良利用團隊為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及改良利用...
    針對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2010年以來,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和內蒙古土壤肥料和節水農業工作站三家共建了鹽鹼地改良利用團隊,圍繞鹽鹼地類型複雜、鹽鹼化程度高以及次生鹽鹼障礙嚴重等問題,開展了測土推薦適宜不同類型鹽鹼地的改良技術與集成應用研究,在完善鹽鹼地分類、分級量化指標基礎上,取得基於測土的鹽鹼地改良集成技術新突破,為河套灌區土壤鹽漬化問題及改良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 土左旗:深入推進鹽鹼地改良示範項目
    ,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修建灌溉渠道、排水溝、田間道路、井房等相關設施,通過有序推進鹽鹼地改良工作,提高農田利用效率,昔日的鹽鹼地也將變身高產田。 據了解,土左旗腹地鄉鎮鹽鹼地面積較大,種植作物長勢弱,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鹽鹼地改良工作勢在必行。今年以來,土左旗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切實推進鹽鹼地改良試驗示範,加強全旗鹽鹼地的改良利用,在土左旗塔布賽鄉塔布賽村、帳房村、旗下營村、鐵旦板村實施了2萬畝的高標準鹽鹼地改良示範項目。
  • 曲周鹽鹼地變成米糧川,農大師生用46年詮釋人定勝天
    這裡在歷史上就是有名的「老鹼窩」,鹽鹼地面積曾經達到28萬畝,佔全縣耕地近40%。當地人形容道:「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聽耬聲響,不見糧歸倉。」上世紀70年代初,鹽鹼地已經嚴重影響了曲周乃至整個黃淮海平原的糧食產量。1973年,中國農業大學的前身北京農業大學的石元春、辛德惠、林培等幾位教師赤著腳、蹚著水走進了鹽鹼重災區——曲周張莊村。
  • 鹽鹼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難題
    其中輕度鹽鹼地257萬畝、中度鹽鹼地148萬畝、重度鹽鹼地79萬畝。鹽鹼化耕地具有含鹽量高、土壤板結、通氣性不良、肥力水平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特點,不利於作物捉苗和正常生長,經濟效益差。」   近幾年對三種改良模式示範結果表明,輕度鹽鹼地採用「五位一體」技術模式保苗率可提高20%以上,總保苗率達到95%以上;中度鹽鹼地採用上膜下秸阻鹽綜改技術模式,保苗率可提高40%以上,總保苗率達到90%以上;重度鹽鹼地採用暗管排鹽配合「五位一體」模式,保苗率可提高60%,總保苗率達到80%以上。
  • 布小林:堅持因地制宜 推進鹽鹼地科學治理
    布小林深入旗縣調研鹽鹼地改造工作時強調堅持因地制宜 推進鹽鹼地科學治理         11月5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布小林深入呼和浩特市託克託縣和土默特左旗、包頭市土默特右旗、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調研鹽鹼地改造工作。  託克託縣綠色循環農業示範基地採取鹽鹼治理、秸稈有機肥還田等綜合措施,對土壤進行改良。土默特左旗通過土地流轉,由國有公司統一實施鹽鹼地改造。布小林走進田間,詳細了解土壤改良和產業發展情況。
  • 鹽鹼地用上「吸塵器」,一舉多得
    假如能發明一個可以隨時「攜帶」的大吸力吸塵器,把土地上的鹽鹼「吸除」,會不會成為治理鹽鹼地的「爆款」?這個新奇的想法來自不久前召開的鼓勵創新和探索的香山科學會議第684次學術討論會上。經過對能源布局、海水淡化裝置、地勢地貌等諸多因素的調研和可行性研究,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王飛團隊認為,可以通過多學科、綜合化的全新方式開展鹽鹼地的綜合治理。
  • 鹽鹼地用上「吸塵器」,一舉多得!
    假如能發明一個可以隨時「攜帶」的大吸力吸塵器,把土地上的鹽鹼「吸除」,會不會成為治理鹽鹼地的「爆款」?這個新奇的想法來自不久前召開的鼓勵創新和探索的香山科學會議第684次學術討論會上。  經過對能源布局、海水淡化裝置、地勢地貌等諸多因素的調研和可行性研究,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王飛團隊認為,可以通過多學科、綜合化的全新方式開展鹽鹼地的綜合治理。  從「鹹海危機」看鹽鹼化應對的無力  誰也沒有預料到,55年左右的時間,550萬歲的鹹海不斷乾枯,趨近生命終點。
  • 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黑土地上化鹼為糧,描繪著綠水青山築牢「中國飯碗」的美麗畫卷。「百萬富翁」如果沒有這方水土的眷顧,自己今天也不會對這片水土這麼痴迷鹽鹼地,古已有之,被稱作「斥」「滷」「惡地」等。肇源縣是典型的土地鹽鹼化地區,共有耕地260多萬畝,其中可改造鹽鹼地約有20萬畝。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摟草過度和放牧過度,這裡鹽鹼地面積增加。每當春秋兩季鹼質上升,地麵粉化後被風吹揚,讓人睜不開眼睛。「一出門颳得滿臉白鹼面子,地裡也種不出莊稼,鳥都不來,咱屯本來叫『五家子屯』,結果被人嘲笑硬是喊成了『窮五家子屯』!」村民何長海告訴記者。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其主要內容之一是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  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億公頃,其中內陸鹽鹼地佔95%。「鹽鹼地蘊藏著具有獨特生態功能和重要經濟價值的植物種質資源。」王志春介紹說,調查、保存這些種質資源,可以為植物生理、遺傳工程、分子生物學等研究提供基礎材料,進而為培育耐鹽鹼植物新品種提供關鍵候選基因。  然而,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科研人員需要走到野外。
  • 「水泡子」聽過嗎 大草原上的「鹽鹼地」鹽鹼地上的「大草原」
    去過大草原的應該知道,在綠油油大草原上卻零散分布著或大或小的片狀鹽鹼地,有的甚至肉眼望不到邊,初見者肯定很驚訝吧比較著名的烏蘭布統草原上的「將軍泡子」你肯定聽過,草原上的泡子,是草原中的低洼地區,這些地區長期積水,積水又成為地下礦物鹽分與表土的交流媒介。當蒸發旺盛的時候,表層水分蒸發完了,就會使表土中的水往上運動,土壤下層的鹽分也隨之上升,礦物鹽分就帶到表土中停留著從而形成鹽鹼化地塊。
  • 【中國科學報】16億畝鹽鹼地的生機---中國科學院
    這群「有飯吃的人心裡惦記著沒飯吃的人」,一絲不苟地實施著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STS」計劃)首批啟動的「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曾經白花花的鹽鹼地,經過兩年時間改造,綠植覆蓋、生機煥發。
  •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提到鹽鹼地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治理鹽鹼地」;改良或者肥料企業的第一想法就是「我們可以改良鹽鹼地或者我的產品是抗鹽鹼的」。
  • 智慧工廠是什麼意思?對家具生產企業有什麼用
    智慧工廠是什麼意思?對家具生產企業有什麼用?在中國製造2025及工業4.0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的支持下,離散製造業需要實現生產設備網絡化、生產數據可視化、生產文檔無紙化、生產過程透明化、生產現場無人化等先進技術應用,建立基於工業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的智能工廠。
  • 蔡雲樓:讓鹽鹼地變成「魚米之鄉」
    近日,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雲樓接受了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的專訪,講述了黑土地上「化鹼為糧」的傳奇故事。   鹽鹼地上稻花香蔡雲樓說,企業歷經8年艱辛探索,最終成功改造數萬畝鹽鹼地,水稻平均畝產可達千斤。
  • 3D可視化數字工廠智慧園區的優勢
    商迪3D針對數字工廠與智慧園區的日常管理,能夠充分利用最新的三維仿真技術,基於3D虛擬實境的最佳展示形式建立數位化工廠與智慧園區運營管理的可視化平臺。3D可視化展現平臺,是獲取重要信息與監控設備日常狀態的關鍵,更是日常維護工廠與園區走向可視化管理的重要基礎。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這些都充分表明國家層面已認識到開展鹽鹼地治理改良和農業高效利用對保障糧食、耕地、農產品供給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土壤鹽鹼化問題已經成為全球變化研究框架下的重要內容。最新研究表明:未來全球土壤鹽鹼化表現為區域性凸顯與全球加劇並存、溼潤半溼潤區次生鹽鹼化與乾旱半乾旱區鹽鹼地並存、局地鹽鹼化減緩與加劇並存、新技術應用推廣與舊田間管理體制並存等特徵。
  • 濱海區建立「鹽鹼地+農牧」產業模式,實現生態發展致富
    建設發展收集多種植物,研發讓其在鹽鹼地上健康生長的技術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的運營方勝偉集團,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鹽鹼地的治理。12月27日,記者在濱海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示範園看到,園內種植了苜蓿、燕麥、玉米、高粱等植物。
  •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將擴大鹽鹼地改良面積
    此前,經測產驗收專家的田間測產,畝產達到了548.53公斤。  嶽普湖縣土壤鹽鹼程度高,乾旱少雨,全縣90%的耕地受到鹽鹼化的侵害。自2018年起,袁隆平院士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嶽普湖縣作為全國首批鹽鹼地稻作改良試驗基地之一,進行海水稻種植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