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雲樓:讓鹽鹼地變成「魚米之鄉」

2020-12-15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消息(於靈爽):隆冬時節的黑龍江省肇源縣,白雪皚皚、寒風凜冽,但在位於大廣工業園區的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裡,熱鬧的生產場面仿佛驅散了冬日的寒冷。近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生產加工車間燈光通明,多種規格、包裝精美的大米、小米齊整地落成一個個方陣。

  「全國農產品交易博覽會金獎」、「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銀獎」、「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銀獎」……車間內,整齊展列的獎盃獎狀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一路走來的艱辛與榮耀。近日,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雲樓接受了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的專訪,講述了黑土地上「化鹼為糧」的傳奇故事。 

  鹽鹼地上稻花香

  「我們搞農業的人,第一要有匠心,得『一根筋』;第二是要有情懷,得堅持不放鬆。」說起自己一波三折的創業路,蔡雲樓如是說。

  肇源縣,位於松花江和嫩江兩江左岸,地處松嫩平原中心,鹽鹼地在全縣各鄉都有分布,主要在鹼泡和草原荒地附近。蔡雲樓出生在鯰魚溝畜牧場,這裡過去曾是軍馬場,因洪水頻發,盛產鯰魚得名。

  1998年的特大洪水淹沒了農田房屋,蔡雲樓響應號召創業自救,承包了這個沒人要的大泡沼。第二年,蔡雲樓在這裡捕撈出二三百萬斤魚,賺到了第一桶金。

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雲樓接受了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專訪 攝影 尹瑞

  「我們從2003年開始改造鹽鹼地,引入江水浸泡衝洗鹽鹼地,用沙土和農家肥再造耕層,並在其中養魚和河蟹,用來鬆動土壤,最後再種植鹼地水稻。」蔡雲樓說,企業歷經8年艱辛探索,最終成功改造數萬畝鹽鹼地,水稻平均畝產可達千斤。

  別看現在說起來雲淡風輕,創業之初的蔡雲樓也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2007年,他圈定1000畝地,組織了省、縣和吉林省專家科研團隊,開始搞試驗。結果,畝產水稻怎麼也不能突破600斤,而鹽鹼地種水稻700斤才回本。

  5年裡賠了860萬元,專家團隊解散了,稻田管理人一換再換,試了20多種品種均告失敗……很多人都以為蔡雲樓從此就要偃旗息鼓了,但「一根筋」的他卻下定決心要和鹽鹼地較較勁。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秋收,蔡雲樓在試驗田裡發現一塊10畝的地塊,畝產達到860斤。蔡雲樓靜下心比對研究,發現產量的反差來自溫度,實驗發現,氣溫的差異會導致水面鹽鹼溶解分離現象,直接影響到水稻放根和稻苗生長。掌握了這個核心秘密,蔡雲樓開始進軍肥料、品種、管理等環節。到2012年,畝均產達到900斤以上,最高1260斤。

  曾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終於變成了一片片豐澤的水稻田。

  「農業+」為父老鄉親謀福祉

  蔡雲樓表示,鯰魚溝鹼地大米地處北緯45度黃金農作物生長帶,生長在世界僅存的三大寒地黑土之一鹼性寒土中,且原始鹽鹼生地,未經任何人為幹預,再經過未被汙染的嫩江水灌溉,讓大米更加天然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這種大米PH值接近於中性,有養胃功能,還富含20多種人體稀缺的微量元素和礦物營養。另外,公司因地制宜,採用水稻低溫儲存技術,使水稻全年平均溫度保持在零下10℃,有效抑制了糧食本身的呼吸代謝,減少原糧水分流失和營養損失,延緩糧食陳化和品質劣變,並注重研發高質、高產大米品種,將鯰魚溝鹼地大米打造成馳名中外的大米品牌。

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鹼地大米 攝影 尹瑞

  保證鹼地大米的「真」和「好」只是一個開始,蔡雲樓深刻認識到,要做好的農產品,就要從全產業鏈上著眼進行謀劃,用新理念把各環節串珠成鏈。於是蔡雲樓不再賣原糧。他先是租用稻米加工廠,後來投入巨資建設現代化工廠。經過幾年發展,如今,鯰魚溝實業集團已擁有土地近20萬畝,其中水域面積12萬畝、耕地3.5萬畝、草地蘆葦5萬畝,成為集淡水魚、湖蟹、大雁、弱鹼性大米、蘆葦養殖、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集約化、產業化農業企業。2019年,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據蔡雲樓介紹,企業不但下設12個生產基地,還採取訂單籤約方式與農戶緊密結合,籤訂收購合同,定期對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同時,農戶所需種子、農家肥等都由公司統一購入,一方面保證了有機綠色種植標準,另一方面也為農戶降低了前期生產投入,在穩固提升市場高端供給能力的同時,實現農民增產增收。

生產基地喜獲豐收 攝影 呂巖

  「跟鯰魚溝合作四年了,收入翻了好幾番,家裡日子也好起來了。種子、化肥都是公司的,還有專人指導我們。跟著這樣的良心企業幹,我們農民心裡踏實。」訂單戶劉光海說。

  「去年僅大米收購一項,就帶動全縣農民增收近7000萬元。」蔡雲樓說。

 借船出海 更上層樓

  在前不久結束的第八屆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和2020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鯰魚溝鹼地大米在眾多國內外大米中脫穎而出,喜獲雙獎。鯰魚溝鹼地大米「吉源香1號」,奪得大米品評品鑑活動銀獎;鯰魚溝鹼地長粒香米,榮獲2020年「十大好吃米飯」二十強入圍獎。

  蔡雲樓說:「獲獎不是我們的目的,讓大家吃到健康放心的農產品才是我們的目的。」

第八屆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和2020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展出的產品 攝影 呂巖

  近年來,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藉助了阿里巴巴的資源優勢,推出了新型農業模式,通過線上曝光,得到了全國很多消費者對鯰魚溝品牌的認知度,以「借船出海」的銷售模式,與資源好、品牌度高、發展前景好的企業進行合作。目前,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線下與中石化「易捷店」、中石油「崑崙好客」、農夫山泉等合作,線上與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平臺合作,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東等地。

  在蔡雲樓看來,自己一路走來,基層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土辦法」,讓他嘗到苦鹼水裡的甜滋味,開拓「新藍海」。如今,他還要繼續幹下去,把「鯰魚溝」品牌做響、將「肇源大米」產業做大,為肇源縣挺進「世界優質大米之鄉」出一份力。

相關焦點

  • 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有人說,科學家都沒攻克的難題,這個「土老闆」咋能「整明白」,這就是在「整景兒」;也有人說,這個「土老闆」有點「虎」,投資好幾億元在鹽鹼地裡「打水漂」,有錢「燒」得飄了;還有人說,這個「土老闆」有能耐,治好了「地球禿瘡」鹽鹼地,還讓「窮五家子」村翻身成了「魚米之鄉」……東北網11月27日訊 金秋之時,稻穗低垂,水鳥高翔。
  • 投資好幾億在鹽鹼地裡「打水漂」,這個「土老闆」有錢「燒」得飄...
    「鹼痴」蔡雲樓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科學家都沒攻克的難題,這個「土老闆」咋能「整明白」,這就是在「整景兒」;也有人說,這個「土老闆」有點「虎」,投資好幾億元在鹽鹼地裡「打水漂」,有錢「燒」得飄了;還有人說,這個「土老闆」有能耐,治好了「地球禿瘡」,還讓「窮五家子」村翻身成了「魚米之鄉」……金秋之時,稻穗低垂,水鳥高翔。
  • 如果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西藏,西北能夠變成魚米之鄉嗎?
    任何困難是無法難倒英勇的人們的,在科技的加持下,人類逐漸改造自然為其所用,我們能夠在鹽鹼地種植糧食曾記得在《不見不散》電影之中,葛大爺就有過一番高論,那就是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寬50公裡的口子,這樣就能夠把印度洋的暖溼氣流進入青藏高原甚至到達沙漠地區,變成另一個魚米之鄉
  •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提到鹽鹼地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治理鹽鹼地」;改良或者肥料企業的第一想法就是「我們可以改良鹽鹼地或者我的產品是抗鹽鹼的」。
  • 曲周鹽鹼地變成米糧川,農大師生用46年詮釋人定勝天
    在過去的46年中,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一代代農大人紮根曲周,將一片片白花花的鹽鹼地,變成了畝產過千斤的米糧川。告別國家救濟昔日鹽鹼地打出千斤糧曲周位於河北省南部的黑龍港流域低洼地帶。這裡在歷史上就是有名的「老鹼窩」,鹽鹼地面積曾經達到28萬畝,佔全縣耕地近40%。當地人形容道:「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聽耬聲響,不見糧歸倉。」上世紀70年代初,鹽鹼地已經嚴重影響了曲周乃至整個黃淮海平原的糧食產量。1973年,中國農業大學的前身北京農業大學的石元春、辛德惠、林培等幾位教師赤著腳、蹚著水走進了鹽鹼重災區——曲周張莊村。
  • 「吃鹽植物」 讓鹽鹼地變良田成現實
    用「吃鹽植物」開展鹽鹼地綠化,一個大膽的想法就這樣產生了,一項名為《鹽生植物及其飼料化利用》項目開始實施。    最先嘗這個「梨子」的地方就是克拉瑪依市。市政府拿出500畝鹽鹼地,供田長彥和他的研究團隊進行實驗。他們提出一個想法:再在此地旁開闢同樣大小的鹽鹼地,採用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改造鹽鹼地。兩相對比,看看效果怎樣。
  • 黑龍江大慶:鹽鹼地改良劑應用成功 秋收測產增收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超等鄉,通過改良,當地的鹽鹼地試驗田進行了秋收測產,每畝達到近300公斤,是普通鹽鹼地產量的三倍左右。肇源縣超等鄉的部分土地屬於蘇打型鹽鹼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農技專家們持續10多年研究、實驗試種,不斷優化配方,研製出「脫鹼3號」鹽鹼土調理製劑,目前已在試驗田實收測產。
  • 鹽鹼地就是寸草不生?能種出有機蔬果的鹽鹼地你見過嗎?
    而鹽鹼地顯然是不適合農業種植的,在我們的固定印象中,鹽鹼地似乎是一片沒有太大用處的土地,基本沒有人會想到用它來進行農業生產。而現在,多處看似無用的鹽鹼地已經被用來發展有機農業,並且進行得有聲有色。
  • 讓鹽鹼地變綠洲——記草學博士付金民
    本文轉自【光明網】;「從明年春天開始,這裡不再是『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多長鹽蓬草,鮮長棉和糧』的鹽鹼地了,而將變成一片翠綠的草品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10月27日,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增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鴻濤指著眼前400多畝種植的鹽鹼地對記者說。
  • 鹽鹼地變"金土地",種水稻一年收入超2億元!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我國是受鹽鹼化侵害較為嚴重的國家,據統計,我國鹽鹼地總量大約為14.8億畝。過去,在許多人眼中,鹽鹼地是無法從事農業生產的不毛之地,但如今,國內的許多鹽鹼地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而且不少鹽鹼地出產的農產品還成了人見人愛的搶手貨。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20多年來,王志春及其團隊成員幾乎走遍了北方內陸鹽鹼地,專注於典型脆弱生態的修復與保護研究工作。  首次調查北方內陸鹽鹼地  2015年7月,由東北地理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北方內陸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資料庫構建」項目(以下簡稱基礎專項)正式啟動,王志春擔任首席科學家。
  • 「水泡子」聽過嗎 大草原上的「鹽鹼地」鹽鹼地上的「大草原」
    將軍泡子雖然說草原上存在少量的點狀鹽鹼地,但對於整個草原來說卻是草原生態循環的一部分,因為這部分鹽鹼地富含礦物鹽分也是牛羊牲畜補充礦物鹽分不可缺少的水泡子鹽鹼地上的「大草原」從何而來呢,我國有近20億畝鹽鹼地,鹽鹼地成方連片,地勢平坦,非常適合發展畜牧業
  • 鹽鹼地改良的悖論—新聞—科學網
    其中,有2億畝鹽鹼地被認為具有農業利用潛力。 然而,在當前糧食連年增產的情況下,改良鹽鹼地並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有的地方倉庫的糧食都裝不下了,讓政府支持鹽鹼地改良是很困難的。」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鹽鹼地生物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柳參奎教授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應該從長遠角度出發,將其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
  • 鹽鹼地「種植」塑料大棚「不毛之地」成為現代農場
    受訪者提供了本報記者馬文哲的照片「特別愛好者」,王言彬「在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鹽鹼地種植蔬菜有其固有的缺點」。然而,山東農業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的兩位「教授」發揮了他們獨特的技能,實現了在鹽鹼地「種植」溫室、葡萄和食用菌的「奇蹟」。從象牙塔到鹽鹼地,戰場的轉變考驗著大學教授。然而,科技特派員的地位是一項沉重的責任,這也意味著即使面臨巨大的挑戰,他們也必須克服困難,做點什麼。
  • 鹽鹼地的形成原因_天極網
    土地的鹽鹼化過程是伴隨著人類發展進步的進程的,它與人類的生存、活動以及農業的規劃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同時鹽鹼地的存在又反過來作用於人類的發展和生存,影響經濟的發展。對於鹽鹼地的形成原因和機制,一般認為有一下幾點。
  • 中國鹽鹼地分布極為廣泛 可開發利用的鹽鹼地達2億畝(圖)
    圖片來源於網絡    鹽鹼地或者鹽漬土是受土體中鹽鹼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種鹽土和鹼土以及其它不同程度鹽化和鹼化的各種類型土壤的統稱    當土壤表層或亞表層中水溶性鹽類的累積量超過1~2g/kg或者土壤鹼化層的鹼化度超過5%時,土壤就屬於鹽鹼地範圍。鹽鹼地包含了鹽土、鹼土以及不同程度的鹽化和鹼化土壤。    我國鹽鹼土分布極為廣泛,類型也是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東部濱海鹽鹼地、黃淮海平原的鹽漬土、東北松嫩平原鹽鹼地、半荒漠內陸鹽土、青海新疆極端乾旱的漠境鹽土等。
  • 鹽鹼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難題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榮義村第三生產隊長高殿文望著這片豐收的田野,不禁感嘆起過去鹽鹼地時的情景。「家裡的耕地改良之前只有30%能用,而且只能種植葵花,一年下來維持生計都很難,幾乎沒有收入。我們村2018年開始改良鹽鹼地,之前不能用的荒地如今也能種植出農作物了,增產70%,家裡的生活就慢慢好起來了。」
  • 鹽鹼地可以種植什麼?
    問題:鹽鹼地可以種植什麼?答案:不在鹽鹼地區生活的人們,不知道鹽鹼地區的農民的痛苦。鹽鹼地區的人們吃的水都是苦澀的帶鹹味的水。高粱和葵花籽,適合鹽鹼地塊種植,比較耐鹽鹼,適宜於沙質土壤種植,抗旱能力比較強,適應能力好,產量比其它作物在鹽鹼地上種植,要高得多。枸杞、沙棗和紅麻(有人稱羅布麻),主要是野生在鹽鹼地區的荒地上,沙漠邊緣,河流湖泊岸邊和沙丘荒灘上。
  • 鹽鹼地對農戶的危害一定要重視,來看看改良鹽鹼地的方法
    鹽鹼地是各類鹽土、鹼土以及不同程度鹽化和鹼化土壤的統稱。由於土體中含有大量鹽鹼成分,並具有不良理化性質,致使植物生長受到抑制,甚至不能生長。作為我國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改良和利用鹽鹼地對補償日益減少的耕地面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 鹽鹼地上的新模式:勝偉草牧產業示範園究竟好在哪?
    這源自於對鹽鹼地的一份特殊情懷,更是對中國當下農業發展的深度思考和理解。王勝的祖籍在濱州一帶貧瘠的鹽鹼地上,兒時的記憶裡,那裡糧食產量非常低,農民吃不飽飯,只能外出「逃荒」。 而18億畝耕地紅線外,中國有超20億畝的鹽鹼地存量,如果將鹽鹼地加以改造,最受益的就是這些地區的老百姓。改造鹽鹼地,不僅能創造產值、扶貧致富,還能修復生態,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後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