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2020-12-02 東北網

▲2020年8月21日,蔡雲樓在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倉庫內。組圖均由本報記者鄒大鵬攝

▲2020年8月21日,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生產線上包裝大米。

▲2020年8月21日,蔡雲樓在展示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大米產品。

「鹼痴」蔡雲樓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科學家都沒攻克的難題,這個「土老闆」咋能「整明白」,這就是在「整景兒」;也有人說,這個「土老闆」有點「虎」,投資好幾億元在鹽鹼地裡「打水漂」,有錢「燒」得飄了;還有人說,這個「土老闆」有能耐,治好了「地球禿瘡」鹽鹼地,還讓「窮五家子」村翻身成了「魚米之鄉」……

東北網11月27日訊 金秋之時,稻穗低垂,水鳥高翔。在黑龍江省肇源縣的鹽鹼地上,蔡雲樓抓起一把稻田旁的鹼土揚向空中,他打趣說:「近20年跟鹼土面子較勁兒,不毛之地見了綠,種水田也能掙錢了,國家欠俺一個生態大獎!」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黑土地上化鹼為糧,描繪著綠水青山築牢「中國飯碗」的美麗畫卷。

「百萬富翁」

如果沒有這方水土的眷顧,自己今天也不會對這片水土這麼痴迷

鹽鹼地,古已有之,被稱作「斥」「滷」「惡地」等。《禹貢》《周禮》等都有涉及,《管子·輕重乙》對鹽鹼土地區的水鹽運動規律已有初步認識——「帶濟負河,菹澤之萌也」,顯示臨近黃河與濟水易於形成只有澤生草才能生長的低洼鹽鹼地。我國較早的引水洗鹽工程,是戰國魏文侯時西門豹「引漳灌鄴」改良鹽鹼地。

肇源縣,位於松花江和嫩江兩江左岸,地處松嫩平原中心,鹽鹼地在全縣各鄉都有分布,主要在鹼泡和草原荒地附近。蔡雲樓出生在鯰魚溝畜牧場,這裡過去曾是軍馬場,有一片泡澤,蒙古語稱作「烏蘭它布海」,牧場因洪水頻發盛產鯰魚得名。

從農家子弟到鄉村學校老師,再到家族唯一「吃公糧」的幹部,蔡雲樓曾是家人的驕傲。1998年,松嫩流域發生特大洪水,「烏蘭它布海」成為一片汪洋。

「從小看慣了鹽鹼地,最初也沒想跟這鹼面子較勁兒!」蔡雲樓說,大水退去後的第二年,初為人父的他已35歲,也面臨一場人生抉擇——是否辭職下海,承包這片沼澤?

當時,全家存款只有600元,老爹因為他辭職,氣得半個月沒跟他說話。他拉不下臉問爹媽借,就跟兒時玩伴姜發借了300元,兩人又借來一條船,扛了一桶油、一袋土豆、一捆蔥,在岸邊的窩棚住下來開始打魚。

連續一個月「打窩聚魚」,卻連一條魚的影子也沒看到。水一天天漸退,每天空手而歸的他坐不住了,從外地聘請了兩個捕魚能手,但依舊毫無所獲。

「再不出魚,我的人生也就破產了!」回憶起那段歲月,蔡雲樓至今心緒難平,他說,人生的夢想是有條件的,成功了是夢想成真,不成功就是白日做夢,如果沒有這方水土的眷顧,自己今天也不會對這片水土這麼痴迷。

那是一個響晴的上午,姜發捕魚遲遲未歸,蔡雲樓焦急地等待消息。「不是翻船了吧?」「不出魚沒事,可別傷了人」……就在他守著水面愣神時,小船回來了,姜發衝過來一把抱起他大喊:「出魚了!出魚了!」原來,之前「打窩」沒打好,大魚一直沒有探到。

「當時也不知道咋賣魚,就跟魚販子聯繫代銷,真是賣出了『白菜價』,可就這樣,每個人也賺了100多萬元。」蔡雲樓說,洪水衝來了「第一桶金」,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惡人」

「咱是商人,不是『善人』,不圖出名兒,最初也沒想幹這麼大事兒

多年前,在距離鯰魚溝畜牧場不遠的肇源縣超等鄉博爾諾村,「百萬富翁」蔡雲樓是一個村民眼中的「惡人」,有的村民甚至去北京上訪告他。

「他承包地,圍起來閒著,不讓大夥放牧,能不恨他嘛!」博爾諾村村民王樹江回憶起往事笑著說。

肇源縣是典型的土地鹽鹼化地區,共有耕地260多萬畝,其中可改造鹽鹼地約有20萬畝。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摟草過度和放牧過度,這裡鹽鹼地面積增加。每當春秋兩季鹼質上升,地麵粉化後被風吹揚,讓人睜不開眼睛。

「一出門颳得滿臉白鹼面子,地裡也種不出莊稼,鳥都不來,咱屯本來叫『五家子屯』,結果被人嘲笑硬是喊成了『窮五家子屯』!」村民何長海告訴記者。

《肇源縣誌》記載,「1937年4月8日下午5時許,從北方刮來一股颶風(俗稱黑風),風力甚強,房蓋被掀飛,歷時三個多小時」。當地百姓「苦之久矣」。

「咱是商人,不是『善人』,不圖出名兒,最初也沒想幹這麼大事兒,就是單純想佔個便宜、多賺點錢。」提起治理鹽鹼地的經過,蔡雲樓直白坦蕩地說。

原來,幾戶村民於2002年將2.4萬畝鹽鹼地以6萬元低價轉包給了老蔡。「當時一斤飼草能賣1毛5分錢,就琢磨種飼草也能掙錢,反正地價這麼便宜!」蔡雲樓說,要種草、先養地,他把土地圍起來連續3年沒種。一些來此放牧被勸離的村民十分不滿:「他不用,還不讓我們用,憑啥?」

雙方矛盾一度十分激化,但蔡雲樓認準的事誰也攔不住。與此同時,一幅更大的宏圖也在他胸中激蕩:洪水退去、泡澤漸涸,能不能從附近的嫩江引水,把鹽鹼地和泡澤變成湖泊溼地,種蘆葦、養魚,豈不更掙錢?

說幹就幹,他創立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己投資修建引渠和圍堰,把「烏蘭它布海」和幾個泡澤聯通起來,蘆葦還真長出來了,魚也養起來了,附近的區域生態環境也得到改善,到2006年,蘆葦加上養魚的收入達到500萬元。

「這些年村裡雨水多了、風沙小了,綠色也多了。」王樹江說,老蔡提高了土地流轉費用,還給村裡修了路,這幾年大伙兒都主動把鹽鹼地轉包給了他。

「鹼痴」

「多少老闆開著奔馳、寶馬車來種鹽鹼地,最後沒招兒騎著摩託走的,要想破產,你就大膽幹吧!」……老蔡很倔,不聽這些,他想試一下

在商言商,蔡雲樓有時又不像商人。用他的話說:「一轉身,錯過了好幾億!」2007年,附近地塊發現油田,隨處可見抽油機,許多人一夜暴富。如果參與配合油田開發,鯰魚溝集團至少有幾億元的收入,但是蔡雲樓咬牙回絕了:「差錢不?差錢!但不差這個錢!」

他沒有將地塊用於油田開發,還拼命往鹼水裡砸錢,光是圍堰和溝渠就連續8年投了9000多萬元。

2007年,眼看著養魚不再那麼賺錢,老蔡瞄準了種植水稻。「別想在不毛之地上做文章!」「幾千年都沒整明白的事,你整不明白!」「多少老闆開著奔馳、寶馬車來種鹽鹼地,最後沒招兒騎著摩託走的,要想破產,你就大膽幹吧!」……老蔡很倔,不聽這些,他想試一下。

「鹽鹼地不是不能改水田,主要是投入高、產量低、不掙錢。」肇源縣農業農村局負責種植業務管理的工作人員何宏宇介紹,我國古代就有「水洗地」的治理方式,但容易出現爛苗,產量也很低,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

蔡雲樓做足了前期功課,從縣裡、省裡和外省請來專家團隊,圈定800畝鹽鹼地搞試驗。結果,水稻畝產怎麼也不能突破600斤,甚至還有絕產的,而鹽鹼地種水稻畝產至少700斤才能回本。5年裡賠了1000多萬元,專家團隊被迫解散,夢想幾乎被撕碎。

屢戰屢敗的蔡雲樓那段時間有些「魔怔」,依舊經常扎在鹼水田裡成了「鹼痴」。一年秋收,他的試驗田裡有一處地塊的6畝地單產超過了850斤。翻出生產記錄,這塊地比以往晚栽了20天。他把水裝回來反覆試驗,發現氣溫的差異會導致水面鹽鹼溶解分離現象,直接影響水稻生長,最終影響產量。

如今,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鹽鹼地水稻畝均產可達1000斤,蔡雲樓總結了一套鹽鹼地改稻田的「秘笈」:一是要看鹽鹼地是否含硝等成分,如果有則不具備改造條件;二是要有充沛的水源和排水設施,便於以水洗鹼和以水壓鹼;三是要有沙土墊底和充足的有機農家肥,所謂「沙子摻鹼賽如金板」;四是要精細化種植選好耐鹼品種,掌握好秧苗浸泡和插秧時機,秋收時不能深翻破壞耕層;五是要熬得住,改造周期要3至5年,要長期投入。

「沒有科學家說的那麼玄乎,也沒有老百姓說的那麼簡單。」蔡雲樓說,「無中生有」的關鍵是逆向思維,要適應規律,最好是用物理方法適應它,再造耕層。這些年,他沒少積累財富,但最大的財富還是這些改良鹽鹼地的經驗教訓。

「頭雁」

很多沒有申請專利的「土發明」,都實實在在地用到生產經營上

往昔不毛地,今朝魚米鄉。過去的「窮五家子」,早已翻身成了富裕的生態天堂。走在白色鹼面覆蓋的田間路上,蟲鳴啾啾,此起彼伏;遠處泡澤,蜻蜓低飛,成群的野雁勁翔,還有白鸛等水鳥棲息覓食。

在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一分場,捕蟹人從水塘裡捕撈出鮮魚和一籠籠河蟹,這些河蟹被運輸到遼寧盤錦等地銷售。「除了鹽鹼地流轉增收,現在全村60多戶中有40多戶參與捕蟹等工作,一年可以增收20多萬元。」博爾諾村村委會副主任葛東梁說。

蔡雲樓在試驗種植水稻時,就已同步開展稻田養蟹試驗,帶動附近村民搞有機種植和河蟹養殖。「河蟹怕高溫,我們所處積溫帶適合養蟹,還可以翻鬆土壤、為水田提供營養。」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志良說,集團先後損失幾百萬元,積累了河蟹養殖、蟹苗孵化、成蟹冷鏈運輸等核心技術,很多都是沒有申請專利的「土發明」,但都實實在在地用到生產經營上了。

「鯰魚溝品牌鹼地有機大米及雜糧、有機大閘蟹已經成為金字招牌。」蔡雲樓介紹,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現有資源總面積40萬畝,下設12個生產基地,員工750人,各類技術人員近百人,相關產品取得了國家級綠色產品標識和有機產品認證資質,2019年被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目前,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線下與中石化「易捷店」、中石油「崑崙好客」、農夫山泉等合作,線上與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平臺合作,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東等地。

除自有農場外,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還採取訂單籤約方式與農戶緊密結合,籤訂收購合同,定期對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同時,農戶所需種子、農家肥等都由公司統一購入,一方面保證了有機綠色種植標準,另一方面也為農戶降低了前期生產投入,在穩固提升市場高端供給能力的同時,實現農民增產增收。

「去年僅大米收購一項,就帶動全縣農民增收近7000萬元。」蔡雲樓算帳說,由於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外銷量巨大,直接拉高了肇源縣大米收購價格。記者在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大米加工廠看到,不同包裝規格的真空米磚從生產線上被叉車直接運送到庫房,等待裝車外銷。

何宏宇介紹,全縣約有可改造鹽鹼地面積20萬畝,目前已改造約8萬畝,絕大部分改造為水田種植水稻,弱鹼水稻、蟹稻品質和加工能力不斷提升,稻田蟹養殖逐步推廣,探索出了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人生贏家

「企業家渴望用財富和數字說明價值,也更願意用這片綠水青山和金色飯碗書寫人生」

「滿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鹼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盡撂荒」。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鹽鹼地10餘億畝,分布在黑龍江、內蒙古、山東等地,成分和成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特點是有機質含量低、土壤板結、耕性差,作物出苗率低,種植業結構調整空間極其有限,農業生產風險大,常常廣種薄收,成為全國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的「天花板」,嚴重阻礙現代農業發展。同時,鹽鹼化土地植被稀疏、防風固沙能力差,面臨著荒漠化、沙漠化風險。

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東北蘇打鹽鹼地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示範」首席科學家王志春等專家認為,下大力氣攻堅鹽鹼地改良治理,不僅可以衝破增糧「天花板」,挖掘耕地面積「紅線」外糧食產能,實現耕地擴容、提質、增效,還可以創新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局部生態,重塑碧水藍天。

肇源縣的鹽鹼地,如今已成為科技攻堅的競賽場。不僅有蔡雲樓這樣的民營企業家,袁隆平院士團隊、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團隊等,也在此全力攻關鹽鹼地改良。

「過去的鹽鹼地治理,主要採取種植向日葵等旱地耐鹼作物等方式,旱田改水田、低產田改高產田,等於再造人工溼地,對糧食安全和生態保護有重要意義。」在肇源縣的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分中心一處試驗田邊,吉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生物技術博士呂志堯風餐露宿,已經連續三年在此開展水稻耐鹽鹼基因研究改良稻種。

「我的工作就是給鹽鹼地『相親』,找出水稻中的耐鹽鹼基因,通過分子輔助技術轉到優勢品種中,從而生產出既高產又有良好口感,具備經濟價值的水稻品種。」呂志堯說,改良鹽鹼地是個系統工程,從稻種、水源到土壤改良等,要熬上多年才能苦盡甘來。

王志春團隊致力於蘇打鹽鹼土調理劑研發,在此前一次應用效果測產現場會上,調理劑試驗田產量是對照組的3倍多。「鹽鹼地改良的關鍵是『對症下藥』,針對不同地塊特點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他說,治理鹽鹼地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可以確保全國人民把「飯碗」端得更牢。

肇源縣水務局幹部宋萬琦等基層幹群認為,鹽鹼地改造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社會價值,但投入大、見效慢、回報周期長,建議把鹽鹼地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給予政策支持鹽鹼地田間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大灌區、引水渠等建設力度,讓更多鹽鹼地具備改造的基本條件。

「可加速推進耕地佔補平衡指標異地交易,讓更多鹽鹼地改造地區的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區交易,獲得更多資金用於推進鹽鹼化改良。」肇源縣自然資源局幹部趙巖說。

在蔡雲樓看來,通過市場撬動龍頭企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鹽鹼地改造,推廣基層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土辦法」,可以開拓「新藍海」。「企業家渴望用財富和數字說明價值,也更願意用這片綠水青山和金色飯碗書寫人生。」他說,自己的名字是雲中樓閣,但幹的事卻是腳踏實地,希望有更多「土老闆」帶領鄉親們,在苦鹼水裡奮鬥出甜滋味兒。

相關焦點

  • 投資好幾億在鹽鹼地裡「打水漂」,這個「土老闆」有錢「燒」得飄...
    「鹼痴」蔡雲樓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科學家都沒攻克的難題,這個「土老闆」咋能「整明白」,這就是在「整景兒」;也有人說,這個「土老闆」有點「虎」,投資好幾億元在鹽鹼地裡「打水漂」,有錢「燒」得飄了;還有人說,這個「土老闆」有能耐,治好了「地球禿瘡」,還讓「窮五家子」村翻身成了「魚米之鄉」……金秋之時,稻穗低垂,水鳥高翔。
  • 蔡雲樓:讓鹽鹼地變成「魚米之鄉」
    鹽鹼地上稻花香尹瑞  「我們從2003年開始改造鹽鹼地,引入江水浸泡衝洗鹽鹼地,用沙土和農家肥再造耕層,並在其中養魚和河蟹,用來鬆動土壤,最後再種植鹼地水稻。」蔡雲樓說,企業歷經8年艱辛探索,最終成功改造數萬畝鹽鹼地,水稻平均畝產可達千斤。
  • 野生植物禿瘡花有什麼應用價值
    一,禿瘡花的植物學特點1,名稱和分類地位禿瘡花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於《渭河流域之雜草》,名稱來歷與它的全草可以治療禿瘡有關係;別名在陝西和甘肅叫禿子花、勒馬回等等;屬於罌粟科禿瘡花屬草本植物。2,分布和生長環境禿瘡花的分布比較窄,主要分布於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西藏、四川和雲南;通常生長在路邊、草地、農田地埂、牆頭、屋頂等處。
  • 如果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西藏,西北能夠變成魚米之鄉嗎?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陸地面積僅有29%,在這29%之中還有眾多沙漠、戈壁等不能夠居住利用的,而日益增長的人口之下,耕地面積就顯得尤其重要,但是工業的發展就不得不佔用土地,這很矛盾。任何困難是無法難倒英勇的人們的,在科技的加持下,人類逐漸改造自然為其所用,我們能夠在鹽鹼地種植糧食
  • 植物科普:禿瘡花是一種什麼植物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禿瘡花為罌粟科禿瘡花屬植物,別名有禿子花、勒馬回等天然分布我國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常生於海拔400_3000米的乾旱山坡、路邊、草地、農田埂、牆頭、屋頂等處,也常侵入農田中,據調查,在甘肅主要產於舟曲、天水、徽縣、武都、康縣、文縣、平涼、合水等地。
  • 「吃鹽植物」 讓鹽鹼地變良田成現實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說,幾年前,這兩塊地都是鹽鹼地,都是什麼也不長。出現這種情況,是他們經過20多年的研究,發現了多種「吃鹽植物」。通過種植「吃鹽植物」,將土地裡的鹽分吸收出來,從而達到鹽鹼地變良田的現實。    鹽鹼地可以變良田?
  • 在井陘,白屈菜和禿瘡花,不可多得的造景植物
    在前期寫禿瘡花時,我曾經提醒朋友們注意禿瘡花和白屈菜的區別。實在是因為禿瘡花和白屈菜太像了。
  • 讓鹽鹼地變綠洲——記草學博士付金民
    本文轉自【光明網】;「從明年春天開始,這裡不再是『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多長鹽蓬草,鮮長棉和糧』的鹽鹼地了,而將變成一片翠綠的草品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10月27日,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增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鴻濤指著眼前400多畝種植的鹽鹼地對記者說。
  • 中國變鹽鹼地為高產田力保糧食安全
    往年每到此時,深受鹽鹼地低產困擾的當地農民都要為來年的糧食犯愁。「鹽鹼地不長莊稼」是幾百年來當地農民的「常識」,改造鹽鹼荒地更被看做異想天開。但今年,無棣縣柳堡鎮村民徐寶懷卻對開春充滿期待。作為「渤海糧倉」項目科技核心示範區,無棣縣流轉7000多畝鹽鹼土地,種植了中國科學家用小麥和偃麥草雜交培育的「小偃81」「小偃60」等抗鹼耐旱優質小麥品種。
  • 鹽鹼地變"金土地",種水稻一年收入超2億元!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我國是受鹽鹼化侵害較為嚴重的國家,據統計,我國鹽鹼地總量大約為14.8億畝。過去,在許多人眼中,鹽鹼地是無法從事農業生產的不毛之地,但如今,國內的許多鹽鹼地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而且不少鹽鹼地出產的農產品還成了人見人愛的搶手貨。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20多年來,王志春及其團隊成員幾乎走遍了北方內陸鹽鹼地,專注於典型脆弱生態的修復與保護研究工作。  首次調查北方內陸鹽鹼地  2015年7月,由東北地理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北方內陸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資料庫構建」項目(以下簡稱基礎專項)正式啟動,王志春擔任首席科學家。
  •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提到鹽鹼地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治理鹽鹼地」;改良或者肥料企業的第一想法就是「我們可以改良鹽鹼地或者我的產品是抗鹽鹼的」。
  • 鹽鹼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難題
    鹽鹼地制約農業發展  鹽鹼地改良後的萬畝良田。楊永旺 攝   高殿文所說的鹽鹼地改良土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地區河套平原。王慧 攝   巴彥淖爾市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土壤科科長張琛平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黃河從北部多次改道到南部,北部烏加河,南部黃河,兩河之間形成次生鹽漬化耕地,鹽鹼土常形成斑狀分布,以前的舊河道、窪地邊緣和局部高起部位,呈現大處在窪、小處在高、窪地積鹽較重,為重度鹽鹼地,坡地積鹽較輕為中輕度鹽鹼地。河套灌區現有耕地1100萬畝,其中約有484萬畝鹽鹼地,佔總耕地面積的44%。
  • 沒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在電影《不見不散》中,葛優飾演的劉元做了這樣一個設想:保留世界屋脊,給喜馬拉雅山炸一個口子,讓印度洋的暖風穿過,氣候環境的改變就會讓當地一改貧瘠面貌,變成魚米之鄉。真的會這樣嗎?更進一步說,如果移除青藏高原,我國的天氣氣候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 沒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在電影《不見不散》中,葛優飾演的劉元做了這樣一個設想:保留世界屋脊,給喜馬拉雅山炸一個口子,讓印度洋的暖風穿過,氣候環境的改變就會讓當地一改貧瘠面貌,變成魚米之鄉。真的會這樣嗎?更進一步說,如果移除青藏高原,我國的天氣氣候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 青藏高原的奧妙:沒了它,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如果保留世界屋脊的高度,只是給青藏高原炸開一個口子,印度洋帶來的溫潤水汽會將貧瘠之地變為魚米之鄉嗎模擬,但非常奇怪的是,把青藏高原移掉以後,西北的降水不但沒有增加,而且連長江中下遊的降水也大幅減少,雨帶退縮到了印度洋和沿海地區,原本的魚米之鄉也不復存在了
  • 鹽鹼地就是寸草不生?能種出有機蔬果的鹽鹼地你見過嗎?
    而鹽鹼地顯然是不適合農業種植的,在我們的固定印象中,鹽鹼地似乎是一片沒有太大用處的土地,基本沒有人會想到用它來進行農業生產。而現在,多處看似無用的鹽鹼地已經被用來發展有機農業,並且進行得有聲有色。
  • 利津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田間工廠
    張會東說,他所在的柏茂張村以前因為農田鹽鹼化嚴重,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務工,年紀大的靠種植棉花、玉米等抗鹽鹼農作物維持生計,如今,經過土地流轉,村裡在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蔬菜大棚,村民變身「合伙人」,收入翻了翻,日子也更有奔頭。鹽鹼地上建大棚,首先要克服土地鹽鹼化的問題,讓果蔬種得下。
  • 挺入大沙漠,種進鹽鹼地,這種水稻是如何化腐朽為神奇的?
    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統稱,因其能夠在海邊灘涂等「海水經過」的鹽鹼地生長而得名。只聽名字,可能會有人以為海水稻是生長在大海裡的水稻,其實,海水稻只是不懼怕海水的短期浸泡。
  • 「水泡子」聽過嗎 大草原上的「鹽鹼地」鹽鹼地上的「大草原」
    將軍泡子雖然說草原上存在少量的點狀鹽鹼地,但對於整個草原來說卻是草原生態循環的一部分,因為這部分鹽鹼地富含礦物鹽分也是牛羊牲畜補充礦物鹽分不可缺少的水泡子鹽鹼地上的「大草原」從何而來呢,我國有近20億畝鹽鹼地,鹽鹼地成方連片,地勢平坦,非常適合發展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