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泡子」聽過嗎 大草原上的「鹽鹼地」鹽鹼地上的「大草原」

2020-09-03 鹼悅生活


去過大草原的應該知道,在綠油油大草原上卻零散分布著或大或小的片狀鹽鹼地,有的甚至肉眼望不到邊,初見者肯定很驚訝吧,什麼原因呢?這要從「水泡子」說起。

水泡子

泡子,蒙語就是「湖」的意思。比較著名的烏蘭布統草原上的「將軍泡子」你肯定聽過,草原上的泡子,是草原中的低洼地區,這些地區長期積水,積水又成為地下礦物鹽分與表土的交流媒介。當蒸發旺盛的時候,表層水分蒸發完了,就會使表土中的水往上運動,土壤下層的鹽分也隨之上升,礦物鹽分就帶到表土中停留著從而形成鹽鹼化地塊。

將軍泡子

雖然說草原上存在少量的點狀鹽鹼地,但對於整個草原來說卻是草原生態循環的一部分,因為這部分鹽鹼地富含礦物鹽分也是牛羊牲畜補充礦物鹽分不可缺少的,有經驗的牧民,尋找走失的牛羊,在這種鹽鹼地塊等著牛羊自會回來這裡攝取鹽分,並且這樣長成的牛羊肉更加細嫩,營養更加豐富,味道更加鮮美,著名產自寧夏鹽鹼灘上的「鹽池灘羊」,就是這個道理。


水泡子

鹽鹼地上的「大草原」從何而來呢,我國有近20億畝鹽鹼地,鹽鹼地成方連片,地勢平坦,非常適合發展畜牧業,我國的鹽鹼地分布區也與傳統的畜牧養殖區高度重合。

成立於2003年的勝偉集團擁有鹽鹼地核心技術專利800餘項,是當前全球範圍內掌握鹽鹼地技術專利最多的企業。基於對行業的深耕,在全國首創了「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園」模式,就是在復育後的鹽鹼地上發展草飼畜牧業,在鹽鹼地上打造一個草原。

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園,不僅讓原來荒蕪的鹽鹼地成為產業興旺的沃土,也必將成為生態宜居的寶地。


勝偉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園

相關焦點

  • 草原上的「神奇植物」可以說草原就是一個天然野生花卉園
    草原上的花凋謝時,只有它站在乾枯的原野裡,它濃密的粉紅色、白色或黃色的花朵會長期保存。事實上,這種粉紅色、白色或黃色的花不是通常的花瓣,而是花萼。在長期乾旱條件下,補血草花萼呈膜狀。開花後,花瓣脫落,但花萼保留。該植物耐鹽性強,能在濱海鹽鹼地正常生長。因此,有人把這種植物稱為鹽鹼地的先鋒植物。二色補血草是一種藥用植物,在乾花市場上也很受歡迎。
  • 蒙草鹽鹼地土壤立體改良技術 讓荒灘披綠裝
    目前,全世界鹽鹼地的面積約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約為9913萬公頃。鹽鹼地按區域劃分大致可以分為:濱海鹽漬區、黃淮海平原鹽漬區、荒漠及荒漠草原鹽漬區、草原鹽漬區四個大類型。加上氣候乾燥蒸發強度大,誘發下部鹽分向表層聚集,產生土壤次生鹽漬化,在一些地勢相對低洼的地段形成了大量的鹽鹼地。蒙草團隊進入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對當地鹽鹼地進行改良研究,經過對當地的水、土、氣、植物等多方面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了綜合的治理方案。
  •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提到鹽鹼地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治理鹽鹼地」;改良或者肥料企業的第一想法就是「我們可以改良鹽鹼地或者我的產品是抗鹽鹼的」。
  • 鹼地生態——鹽鹼地改良與耐鹽鹼植物列舉
    1、利用鹽鹼地及灘涂地,解決人口糧食問題中國鹽鹼地規模大,大部分土壤嚴重鹽漬化,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難以在這些鹽鹼地生長。另外,灘涂地會被海水大量的覆蓋淹沒,除了生長一些紅樹木外,大部分都處於荒廢狀態。
  • 蔡雲樓:讓鹽鹼地變成「魚米之鄉」
    鹽鹼地上稻花香,主要在鹼泡和草原荒地附近。蔡雲樓說,企業歷經8年艱辛探索,最終成功改造數萬畝鹽鹼地,水稻平均畝產可達千斤。結果,畝產水稻怎麼也不能突破600斤,而鹽鹼地種水稻700斤才回本。如今,他還要繼續幹下去,把「鯰魚溝」品牌做響、將「肇源大米」產業做大,為肇源縣挺進「世界優質大米之鄉」出一份力。
  • 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原標題: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近日,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組織召開了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海水稻功能稻米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推廣項目」和「海水稻高抗性澱粉功能米研發與推廣項目
  • 鄧健委員:開展國家級百萬畝鹽鹼地治理利用試點示範
    鹽鹼地治理一直是全國政協委員鄧健關心的問題。兩會上,她建議,把白城作為國家級百萬畝鹽鹼地治理利用試點示範,給予特殊政策和資金補助支持。在治理上,採取物理(實施水利工程等)、生物(種植生態能源草等耐鹽鹼植物)、化學(脫硫石膏治鹼等)綜合措施;在開發上,建設現代種植示範區、現代牧業示範區、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示範區、生態農業物流園示範區、生態低碳城鎮示範區,構建集種植、養殖、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為一體的多產融合的現代農業體系,為全國鹽鹼地治理利用提供有效的可複製模式。
  • 草原的「神奇植物」可以說草原就是一個天然野生花卉園!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有花。可以說草原就是一個天然野生花卉園。春天,冷暖交替,藍色的白頭翁、紫色的鳶尾花、黃色的小葉錦雞兒競相開放;夏天,百花齊放,爭奇鬥豔。黃色的金蓮花、白色的唐松草、黃色的野罌粟花、淺藍色的綠松石,讓人驚嘆它們是永不凋謝的花朵——二色補血草,即使在寒風中也不會凋謝。草原上有許多野花和植物。
  • 中科院鹽鹼地治理開發研究網絡初步形成
    鹽鹼地項目於今年上半年正式啟動,在原有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針對我國4類典型鹽鹼土分布區——東北半溼潤-半乾旱草原-草甸鹽漬土區、黃河中上遊半乾旱-半漠境鹽漬區、「甘、蒙、新」乾旱-漠境鹽漬區、「青、新」極端乾旱漠境鹽漬區的鹽鹼地,研究以節水灌溉技術為主要水鹽調控方法的快速、高效、低成本鹽鹼地治理開發機制和關鍵技術,建立系統的技術體系,為「守住全國耕地不少於18億畝這條紅線」提供後備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有效技術和現有灌溉耕地的次生鹽漬化防治技術
  • 利津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田間工廠
    張會東說,他所在的柏茂張村以前因為農田鹽鹼化嚴重,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務工,年紀大的靠種植棉花、玉米等抗鹽鹼農作物維持生計,如今,經過土地流轉,村裡在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蔬菜大棚,村民變身「合伙人」,收入翻了翻,日子也更有奔頭。鹽鹼地上建大棚,首先要克服土地鹽鹼化的問題,讓果蔬種得下。
  • 鹽鹼地就是寸草不生?能種出有機蔬果的鹽鹼地你見過嗎?
    而鹽鹼地顯然是不適合農業種植的,在我們的固定印象中,鹽鹼地似乎是一片沒有太大用處的土地,基本沒有人會想到用它來進行農業生產。而現在,多處看似無用的鹽鹼地已經被用來發展有機農業,並且進行得有聲有色。
  • 呼倫貝爾大草原——世界上最美的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擁有著1126.67萬公頃,大約一億四千九百萬畝,利用草場面積833.33萬公頃,這裡也是世界上四大草原之一,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上著名的天然牧場,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還是全國旅遊勝地之一。
  • 鹽鹼地用上「吸塵器」,一舉多得
    鹽鹼化與乾旱如影隨形,無論源自自然還是人為影響,土地鹽鹼化都是生態環境的大問題。假如能發明一個可以隨時「攜帶」的大吸力吸塵器,把土地上的鹽鹼「吸除」,會不會成為治理鹽鹼地的「爆款」?這個新奇的想法來自不久前召開的鼓勵創新和探索的香山科學會議第684次學術討論會上。
  • 鹽鹼地用上「吸塵器」,一舉多得!
    鹽鹼化與乾旱如影隨形,無論源自自然還是人為影響,土地鹽鹼化都是生態環境的大問題。  假如能發明一個可以隨時「攜帶」的大吸力吸塵器,把土地上的鹽鹼「吸除」,會不會成為治理鹽鹼地的「爆款」?這個新奇的想法來自不久前召開的鼓勵創新和探索的香山科學會議第684次學術討論會上。
  • 鹽鹼地上的新模式:勝偉草牧產業示範園究竟好在哪?
    ——中國未利用的鹽鹼地存量約20億畝,主要分布在貧困地區,鹽鹼地成方連片、地勢平坦,尤其適合發展草飼畜牧業,同時又與貧困地區精準扶貧有直接關聯。中國的幾大重要目標時間節點: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2035年實現基本現代化/2050年實現全面現代化。
  • 「草原衛士」鄭柏峪:北京沙塵暴不是沙暴,植樹固沙不能治本
    澎湃新聞記者 劉行喆 圖        北京及周邊的沙塵暴來自內蒙古等地區的沙漠嗎?植樹固沙是否能遏制沙塵暴的發生?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治沙13年後,被稱為「草原衛士」的環保志願者鄭柏峪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 擦亮草原的「眼睛」——內蒙古巴彥淖爾烏梁素海生態治理記
    原標題:擦亮草原的「眼睛」 你可曾想過去內蒙古看「海」? 素有「塞外明珠」「塞外都江堰」之美譽的烏梁素海,總面積300平方公裡,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角地帶的邊緣,像明亮的眼睛一樣鑲嵌在草原上。
  • 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黑土地上化鹼為糧,描繪著綠水青山築牢「中國飯碗」的美麗畫卷。「百萬富翁」如果沒有這方水土的眷顧,自己今天也不會對這片水土這麼痴迷鹽鹼地,古已有之,被稱作「斥」「滷」「惡地」等。《禹貢》《周禮》等都有涉及,《管子·輕重乙》對鹽鹼土地區的水鹽運動規律已有初步認識——「帶濟負河,菹澤之萌也」,顯示臨近黃河與濟水易於形成只有澤生草才能生長的低洼鹽鹼地。我國較早的引水洗鹽工程,是戰國魏文侯時西門豹「引漳灌鄴」改良鹽鹼地。肇源縣,位於松花江和嫩江兩江左岸,地處松嫩平原中心,鹽鹼地在全縣各鄉都有分布,主要在鹼泡和草原荒地附近。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今年7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面對農業振興的時代邀約,吉林省大安市如何實踐?
  • 鹽鹼地改良的悖論—新聞—科學網
    一面是國家對鹽鹼地寄予厚望,一面是現實中對鹽鹼地轉化為耕地的需求並不旺盛。鹽鹼地陷入了改良悖論之中。 在中科院院士李振聲看來,這是一場規模宏大的農業大生產運動。據介紹,這場「戰役」分前後兩期,歷時6年,將我國的糧食產量從8000億斤提高到9000億斤,在增產的1000億斤糧食中黃淮海地區貢獻了504.8億斤,為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保持供需平衡和保障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