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不同程度鹽鹼危害的耕地面積約佔總耕地面積的1/3;在黑龍江,鹽鹼地面積以每年30萬畝的速度逐年增加;在甘肅,因土地鹽漬化損失的糧食每年超過1億公斤。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在上述地區調研後切實地感受到,鹽鹼地對農業發展以及糧食安全的重要影響。
讓13億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離不開國內糧食的有效供給。當前,在常規耕地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面臨瓶頸的情況下,增加耕地面積成為了增加糧食總量的主要途徑,而其中的鹽鹼耕地被寄予厚望。
據統計,我國有近15億畝鹽鹼地,佔世界鹽鹼地的1/10,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其中,有2億畝鹽鹼地被認為具有農業利用潛力。
然而,在當前糧食連年增產的情況下,改良鹽鹼地並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有的地方倉庫的糧食都裝不下了,讓政府支持鹽鹼地改良是很困難的。」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鹽鹼地生物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柳參奎教授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應該從長遠角度出發,將其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
一面是國家對鹽鹼地寄予厚望,一面是現實中對鹽鹼地轉化為耕地的需求並不旺盛。鹽鹼地陷入了改良悖論之中。
鹽鹼地是畜牧業原料必要基地
站在新疆庫爾勒市尉犁縣興平鄉東乾渠的大片鹽鹼地上,清華大學北京市鹽鹼及荒漠化地區生態修復與固碳工程技術中心副教授王淑娟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鹽鹼土是鹽土和鹼土的統稱,是指含鹽量在0.2%以上、鹼化度在20%以上的土地,也稱為鹽漬土。
鹽鹼土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一個複雜過程,但人們在長期的鹽鹼地治理過程中發現和總結了鹽鹼土中水鹽運行的規律,即「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去汽散,汽散鹽存」。受地形、氣候、生物因素、地下水位、河流、海水和人為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鹽鹼土的成因又有所不同。
據介紹,我國是鹽鹼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約有9913萬公頃,尤其是西北地區的甘肅、寧夏、新疆等地都受到不同程度鹽鹼化危害。
以甘肅省為例。據統計,目前甘肅省土壤鹽鹼地面積接近4500畝,受不合理灌溉所致,土壤鹽鹼化面積逐年擴大,已造成該區域土地生產能力減退,鹽鹼地區糧食產量大幅度降低,不足當地產量的60%。
與此同時,隨著鹽鹼化程度的加劇,伴生的土壤沙化和荒漠化等生態問題也日益突出,農業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已成為限制甘肅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甘肅省的土地鹽鹼化情況更像是全國的縮影。隨著人口增長、土地退化、土地資源緊張等問題的出現,開發利用鹽鹼地被認為不但可以增加糧食產量,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鹽鹼地是畜牧業原料必要基地,也是生態系統重要載體,更是未來糧食增量的主要來源。」柳參奎在寫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信中說道。
柳參奎向記者解釋道,國家糧食消費結構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直接消費,二是間接消費。人口增長因素使糧食的直接消費剛性增加;畜產品規模擴大、工業原料消耗量增加,將導致糧食間接消費量增加趨勢嚴峻,目前我國飼料用糧已經成為糧食用途中主要部分。
毋庸置疑,耕地是糧食生產的載體,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把鹽鹼地定義為後備耕地資源,即耕地戰略儲備資源,也許是我們為子孫萬代作出的戰略選擇。」柳參奎說。
糧食連年增產下的鹽鹼地改良
鹽鹼地作為一種重要的土地資源,其土質改良是當今世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也是我國耕地後備資源開發與糧食增產潛在保障的基礎。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黑龍江省北方鹽鹼地開發利用研究所研究員王君表示,無論從改善環境和增加耕地,還是增加糧食產量角度,改良鹽鹼地都是必要的。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技工作者為黃淮海地區鹽鹼地治理付出長期艱苦的代價,並為黃淮海平原大面積增產豐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場農業科技領域的「黃淮海戰役」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中科院院士李振聲看來,這是一場規模宏大的農業大生產運動。據介紹,這場「戰役」分前後兩期,歷時6年,將我國的糧食產量從8000億斤提高到9000億斤,在增產的1000億斤糧食中黃淮海地區貢獻了504.8億斤,為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保持供需平衡和保障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而這一背景是,自1984年開始,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四年徘徊不前,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是首要問題。
當前,我國糧食產量持續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62143.5萬噸,比2014年增加1440.8萬噸,增長2.4%。2004年至2015年,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
在這種情況下,改良鹽鹼地的意義有多大?據柳參奎調研了解到,如東北的很多倉庫都無法滿足糧食的不斷增加,讓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鹽鹼地治理的可能性不大。
但由於鹽鹼地治理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質,在初期獲取經濟利益的空間較小的特點,柳參奎建議,把鹽鹼地等劣質土地資源納入國家統一規劃管理。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財政部、林業局等也高度重視鹽鹼地治理利用、政策研究以及技術創新等工作。
例如,近年來國土資源部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等相關規劃,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對東北、西北乾旱、半乾旱等鹽鹼地資源主要分布地區,運用開挖明溝排鹽鹼等傳統技術進行整治。
但柳參奎認為國家重視還不是很夠。「挖掘糧食生產潛能立足長遠,居安思危意義重大。」柳參奎表示,從應對未來20年、50年,甚至100年後的糧食問題的角度,應考慮把對鹽鹼地土地資源的管理、規劃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
須從長遠考慮應用前景
目前對鹽鹼地的認識,基本停留在生態環境改善,促進草業、畜牧業發展的目標階段,還沒有上升到向後備耕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目標的轉變。柳參奎表示,後續提升工作亟待籌備。
事實上,目前國家有多個部門涉及鹽鹼地治理工作,如土地整理、環境修復、生態保護、植被恢復、草業生產、困難地造林等,但鹽鹼地工作對各部門都不是主要業務,且目標、角度不一。
與此同時,記者通過長期跟蹤鹽鹼地治理技術也了解到,目前國內有非常多的鹽鹼地改良技術,如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清華大學、廣西農科院等的鹽鹼地改良技術,就目前實驗來看,效果都比較好。
然而在王君看來,現在很多研究機構都在做鹽鹼地開發改良的相關產品,也有一些不同的技術路線,但都是單打獨鬥,「希望在鹽鹼地治理方面有一個綜合型的開放的實驗平臺,這樣就可以有一個技術方面的綜合和整合」。
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更關心,鹽鹼地改良是否做到因地制宜。他向記者表示,在山東、江蘇等靠近沿海的地區,農業的綜合條件比較好,治理鹽鹼地應該是有必要的,但是有些適合恢復窪地、溼地湖面的地方,就沒必要改良(成耕地)了。
中國農業大學土壤學教授黃元仿曾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區域生態學角度說,應該留有一片不開發的鹽鹼地,否則那些流出來的鹽該去哪兒呢?
此外,關於鹽鹼地利用上,也存在直接復墾的做法,這種現狀一方面反映了國家對耕地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鹽鹼地資源利用的盲目性,可能帶來投資過大、效果不佳的後果。
柳參奎告訴記者,鹽鹼地的利用應立足長遠戰略、科學規劃、本著「先養護撫育、後復墾利用的原則」,建立向耕地定向培育的技術與政策體系。
「鹽鹼地開發利用是我國未來幾年應該有所突破的一個大產業。」王君表示,它關係到生物能源產業、大的畜牧產業、糧食深加工和廢棄原料再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