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2021-01-15 愛好者網站

秋風過處,五穀飄香。10月中旬,吉林省大安市秋意漸濃,金黃的稻田一眼望不到頭,數十臺收割機一字排開,又到一年一度的「開鐮」時節。

與其他秋收不同的是,大安市現代農業的蹤跡遍處可尋:5G無人駕駛收割機大放異彩,物聯網傳感器全面監控稻田狀況,AI 監測病蟲害、智能噴藥、智能供斷水、聯網無人機飛防等等新技術的應用,展示出一幅不一樣的秋收畫卷。

「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今年7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

面對農業振興的時代邀約,吉林省大安市如何實踐?

粒粒盤中餐背後的農業信息化

我國是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要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過渡,信息化是有力抓手。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年,又是十四五規劃即將開啟的特殊年份,十四五即將開啟的「數字經濟」模式,在加大信息產業的迭代速度、佔據高精尖領域自主可控的同時,還強調用信息技術賦能傳統行業,農業關乎國計民生,是新技術賦能的重中之重。

農業部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農業科技創新瞄準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改革創新、科技創新和工作創新。

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根本目的就是要真正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近年來,我國從兩個維度實現糧食的增產增收,一方面聚焦存量農田,增加單位農田的經濟價值產出;另一方面則更具難度,如何在保證城鎮化進程不變的情況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這就要求我們向未開墾的「處女地」進發……

位於吉林省大安市的中科佰澳格霖農業基地,正是在鹽鹼地上展開了水稻種植實踐。

鹽鹼地改造的農業信息化邏輯

地處東北的吉林省是中國的農業大省和商品糧基地,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吉林省糧食種植面積達到8500萬畝,較往年增加30多萬畝,鹽鹼地改造是重要的新增耕地來源。

鹽鹼化耕地具有含鹽量高、土壤板結、通氣性不良、肥力水平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特點,不利於作物捉苗和正常生長,經濟效益差。吉林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佔全省八分之一,而大安市目前有13萬多公頃未利用地,其中絕大多數為鹽鹼地。

改造鹽鹼地,一方面要研究鹽鹼地土壤鹼化過程和機理,研發蘇打鹽鹼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的理論與技術;一方面要選育水稻抗逆品種,研發鹽鹼地以稻治鹼改土增糧技術。

中科佰澳格霖改造蘇打鹽鹼地一次性成功,水稻產量達到600-800斤/畝,最高達到1000斤/畝。其所實踐的蘇打鹽鹼地改良與種植技術流程共分六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稻育苗、水稻插秧、田間管理以及收割。

其中,土地平整是為了達到水耙地標準;土壤改良過程中加入有機肥和改良劑,三年內水稻產量達到穩產高產水平;水稻育苗採用膨化沙和秸稈基質,流水線統一育苗,育苗前要曬種和浸種,苗棚管理控制好溫度和水分;培育好的水稻苗在施肥、耙地之後插秧,施肥主要以有機肥為主,配合生物菌肥,耙地要求均勻深淺,薄水插秧;田間管理是為了保證水肥供應,減少病蟲害,主要操作是施肥、水層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9月下旬開始排水,待到10月初至中旬即可收割。

吉林大安的農業科技實驗

農業信息化,在鹽鹼地改造的每一個流程都有用武之地,物聯網信息的收集、無人機監控監測、5G網絡的部署等一系列元素融入,你很難想像這是在田間地頭。

吉林省佰強科技是中科佰澳格霖旗下,以自主研發網際網路平臺運營、WEB 應用、各項軟體開發、大數據分析、移動網際網路通訊技術、雲計算、PCB 電路板研發、IoT 通訊技術研發等技術為核心的全資科技子公司。

圍繞農業新發展、信息化、智慧化農業新模式,佰強科技自主研發智慧農田管理系統,整合物聯網等大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處理及可視化展示,與硬體研發灌溉設備,各項傳感設備等相結合,使農業向更科學方式轉型,幫助農業經營者最大化產值與利潤。

在大安市的中科佰澳格霖基地,已經落地的項目實踐包括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農業5G物聯網應用」、「5G+AI 技術」檢測病蟲害、「5G+4K」超高清視頻傳輸、「5G+智能農機」示範應用等。

雜家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農業,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農業。青年農民是國家的希望,現代農業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識青年。

以「5G+智能農機」示範應用為例,管理者通過5G信號遠程下達指令後,無人駕駛收割機迅速進入稻田,在稻浪中自動規劃路線、自動轉彎、自如進退、精準作業,嫻熟高效地完成一塊塊稻田收割。

5G網絡大帶寬、低延時等優勢充分發揮,網絡時延可以控制在 20 毫秒以內,讓無人駕駛農機的穩定性、安全性大幅提升。中科佰澳格霖未來將實現農機全方位、高速度地探查周邊環境,將提升智能農機的安全性與可操作性,實現更精準的定位服務,逐步實現對全區所有納網農機的高效運行管理。

中科佰澳格林在田間地頭開展的科技實驗,充分說明了未來農業的無限可能。

大安模式是否適合全國農業的信息化推廣?

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極為重視農業發展,每年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及年末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均聚焦農業發展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聲聲在耳。

懷抱振興農業最樸素的理想,中科佰澳格霖董事長潘修強在鹽鹼地上開始了他的創業之旅,從無到有搭建團隊,從小到大擴展農業試驗地,昔日鹽鹼地已經被中科佰澳格霖改造成今日的萬畝良田,助力大安市農業實現增產增收,更重要的是,其也為全國其他地區的農業振興起到了示範作用。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在實地探訪中科佰澳格霖農業基地時表示,用數據替代經驗,用設備替代人力,使農業變成高科技含量行業,昭示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市政府要認真總結企業的成功做法,堅持科技引領、資金保障,積極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注重引進工商資本下鄉,加強新農人團隊建設,努力創造更多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農業亟待形成產業閉環,目前我國還缺少可規模複製的農業閉環商業模式,從種植到深加工,從冷藏到物流,從外包裝到形成主打品牌,從自產自銷到帶動一市一省農產品走向省外甚至全國,不同地區的農業都在實踐當中。

中科佰澳格霖正走在相似的路上,在大安市聚集專家和人才資源,建立技術和渠道網絡,拉長了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也可對外輸出全面、專業、高效的現代化農業服務,目標也是為了打造農業全產業鏈閉環,實現農業振興。

目前,中科佰澳格霖產出的水稻直接以批發形式出口國外或其他渠道,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大力推動水稻及衍生品的銷售,普及、孵化農產品品牌,推動從單向生產到產銷一體化閉環,中科佰澳格霖在銷售環節還有很大的增值空間。

類似直播電商的新方式或許是一個答案,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親自點讚電商直播對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性。

「歷覽各國產業發達這順序,皆以農為本。」

 

相關焦點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任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鹽鹼地農業高效利用配套技術模式研究與示範"首席專家。先後主持並完成包括國家農業行業專項、"973"項目課題、"863"重點項目課題等40 餘項課題。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2 項、江蘇省科技進步獎1 項。發表學術論文近300 篇,合作和參與編寫學術專著4 部。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例如,科研人員經過多年反覆田間試驗,成功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蘇打鹽鹼土改良劑「脫鹼1號」,根據土壤鹽鹼定量、定位分區和目標鹼化度,精確計算改良劑用量,集成創新建立適用於輕、中、重不同鹽鹼化程度的蘇打鹽鹼地精準改良綜合技術模式,並開展應用示範,形成了精準農業和鹽鹼治理有機結合的優化技術方案。
  • 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原標題:鹽鹼地上稻花香指日可待   近日,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組織召開了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海水稻功能稻米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推廣項目」和「海水稻高抗性澱粉功能米研發與推廣項目
  • 中科院鹽鹼地治理開發研究網絡初步形成
    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二期)項目「我國北方鹽鹼地節水灌溉水鹽調控機理及治理開發技術研究與示範」(以下簡稱「鹽鹼地項目」)研究工作交流會近日在寧夏召開,來自項目承擔單位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地方協作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平羅縣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單位的
  • 專家提出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鹽鹼地管理、治理技術進展、基於水鹽雙分離的治理新技術、治理經驗與存在問題等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王飛在會議報告中提出了「減少區域水損失,低耗水充分洗鹽,集約化水鹽分離,水土資源高效利用」29字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 。
  • 利津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田間工廠
    張會東說,他所在的柏茂張村以前因為農田鹽鹼化嚴重,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務工,年紀大的靠種植棉花、玉米等抗鹽鹼農作物維持生計,如今,經過土地流轉,村裡在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蔬菜大棚,村民變身「合伙人」,收入翻了翻,日子也更有奔頭。鹽鹼地上建大棚,首先要克服土地鹽鹼化的問題,讓果蔬種得下。
  • 鹽鹼地上的新模式:勝偉草牧產業示範園究竟好在哪?
    簡言之,勝偉鹽鹼地產業園模式即:「遵循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產業驅動、科技創新、循環經濟、融創共享、市場運作為核心的鹽鹼地生態發展新模式」。勝偉鹽鹼地產業園模式經過系統測算,具有很強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2019年第二屆世界鹽鹼地大會上,該模式一經提出,即被被眾多專家學者認定為當下中國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最佳模式之一。——為什麼要在鹽鹼地上「種牛」?鹽鹼地修復後,可發展的行業很多,為什麼勝偉要在鹽鹼地上「種牛」?這是基於勝偉集團董事長王勝先生,對行業的深度理解及多年摸索的抉擇。
  • 濱海區建立「鹽鹼地+農牧」產業模式,實現生態發展致富
    治理鹽鹼地難如登天,所以有一句話說:「在濱海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而如今,通過建立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和濱海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示範園打造了「鹽鹼地+農牧」的產業模式,從鹽鹼地治理、牧草種植、牛羊飼養、肥料返田等一系列環節,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閉環。12月27日,記者對這片鹽鹼地上的新生態模式進行了採訪。
  • 鹽鹼地變"金土地",種水稻一年收入超2億元!
    大體上看,每畝鹽鹼地的改造費用少則投入幾千元,多則需要投入一兩萬元。按這一數字投入,對全國十幾億畝的鹽鹼地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因此,鹽鹼地的開發必須要實現更高的收益,才能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在山東東營,不少企業正忙著把各種技術引入鹽鹼地,希望把鹽鹼地變成聚寶盆。程武僧,是東營市當地一家農業開發公司的負責人,沒事的時候,他總是到田間地頭看看。
  • 鹽鹼地「種植」塑料大棚「不毛之地」成為現代農場
    受訪者提供了本報記者馬文哲的照片「特別愛好者」,王言彬「在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鹽鹼地種植蔬菜有其固有的缺點」。然而,山東農業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的兩位「教授」發揮了他們獨特的技能,實現了在鹽鹼地「種植」溫室、葡萄和食用菌的「奇蹟」。從象牙塔到鹽鹼地,戰場的轉變考驗著大學教授。然而,科技特派員的地位是一項沉重的責任,這也意味著即使面臨巨大的挑戰,他們也必須克服困難,做點什麼。
  • 鹽鹼地原土改良技術:創造新土地
    但我告訴你我腳下的土地幾年前含鹽量曾達到3.5%(超過6‰即為重度鹽鹼地),你是否會驚訝?  我生長在人造海島曹妃甸工業區6+試驗地塊,與「希望之舟」(納潮河大橋)隔河相望。我的家園不大也不算小,長1000米、寬50米,我與國槐、欒樹、合歡、黑松、紫薇、海棠、木槿、金銀木等其他植物生活在一起,在這片由渤海底積淤泥吹填成的灰土抹上一筆鮮豔的綠色——我們是這片鹽鹼地原土上最早的植入者。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16日,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忙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連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耐鹽鹼水稻三亞實驗基地現場觀測指導。湖南雜交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楊漢樹 攝連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國及地區為防止本土出現糧食供應短缺問題,啟動了限制本國糧食出口的政策。
  • 鹽鹼地就是寸草不生?能種出有機蔬果的鹽鹼地你見過嗎?
    對於有機農業種植來說,土壤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健康的土壤含有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全面的營養元素,能夠讓有機作物更好地生長。選對了健康的土壤,有機農業種植就成功了一半。 而鹽鹼地顯然是不適合農業種植的,在我們的固定印象中,鹽鹼地似乎是一片沒有太大用處的土地,基本沒有人會想到用它來進行農業生產。
  • 中國變鹽鹼地為高產田力保糧食安全
    「以前,這片鹽鹼地上很難種糧食作物,只能種一點兒棉花,而且畝產很低,一年下來幾乎賠本。」起初對渤海糧倉工程半信半疑的徐寶懷說,「現在土地改良了,小麥、玉米畝產能達到七八百斤,每畝土地至少能收入600元。」
  • 鹽鹼地用上「吸塵器」,一舉多得
    地形每上升1公裡,氣溫會下降6攝氏度,西北的鹽鹼地地區往往伴隨著高山,這種地形起伏也會為造水帶來可藉助的優勢。在上述3個條件的基礎上,王飛團隊提出鹽鹼地「吸塵器」設計——集約化水鹽分離技術。「也可以探索在鹽鹼化程度嚴重地區建立鹽鹼水淡化裝置,通過結合鹽水的收集存儲和利用,淡水回灌與利用等手段,實現區域化的鹽鹼地治理。」王飛說,無論哪種方案,或者繼續開發新的方案,歸根結底是使水源充分分離,然後把鹽拿出來,讓它離開寶貴的土壤和水體,先單獨存放等待新的用途。
  • 鹽鹼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難題
    鹽鹼地制約農業發展  鹽鹼地改良後的萬畝良田。楊永旺 攝   高殿文所說的鹽鹼地改良土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地區河套平原。其中輕度鹽鹼地257萬畝、中度鹽鹼地148萬畝、重度鹽鹼地79萬畝。鹽鹼化耕地具有含鹽量高、土壤板結、通氣性不良、肥力水平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特點,不利於作物捉苗和正常生長,經濟效益差。」
  •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範...
    近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範」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研究成果得到驗收組專家高度評價。    為了實現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的示範與應用,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下,寧夏科技廳組織寧夏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包頭市華清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單位,以典型鹽鹼地改良為目標,歷時4年,研究出適合我國河套鹽鹼土、濱海鹽鹼土等不同類型區域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形成了鹽鹼地高效植被構建方面的技術體系和模式,研製出一批鹽鹼地土壤調理與培肥新產品
  • 布小林:堅持因地制宜 推進鹽鹼地科學治理
    11月5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布小林深入呼和浩特市託克託縣綠色循環農業示範基地調研鹽鹼地改造工作。  11月5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布小林深入呼和浩特市託克託縣和土默特左旗、包頭市土默特右旗、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調研鹽鹼地改造工作。  託克託縣綠色循環農業示範基地採取鹽鹼治理、秸稈有機肥還田等綜合措施,對土壤進行改良。土默特左旗通過土地流轉,由國有公司統一實施鹽鹼地改造。布小林走進田間,詳細了解土壤改良和產業發展情況。
  •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家穩定和安全的基石。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耕地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蔡雲樓:讓鹽鹼地變成「魚米之鄉」
    鹽鹼地上稻花香,用新理念把各環節串珠成鏈。經過幾年發展,如今,鯰魚溝實業集團已擁有土地近20萬畝,其中水域面積12萬畝、耕地3.5萬畝、草地蘆葦5萬畝,成為集淡水魚、湖蟹、大雁、弱鹼性大米、蘆葦養殖、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集約化、產業化農業企業。2019年,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