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區建立「鹽鹼地+農牧」產業模式,實現生態發展致富

2020-11-24 海報新聞

「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風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糧。」說的是濱海區土地鹽鹼化之苦。治理鹽鹼地難如登天,所以有一句話說:「在濱海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而如今,通過建立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和濱海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示範園打造了「鹽鹼地+農牧」的產業模式,從鹽鹼地治理、牧草種植、牛羊飼養、肥料返田等一系列環節,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閉環。12月27日,記者對這片鹽鹼地上的新生態模式進行了採訪。現場鹼地肉牛正「進餐」12月27日,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的隔離場內,100多頭來自澳大利亞的鹼地肉牛正在「就餐」。現場的飼養人員告訴記者,這批肉牛是半個月前剛從澳大利亞進口而來,有2000多頭。這100多頭牛屬於育種種牛,其餘的牛正在附近的屠宰場進行宰殺。屠宰場內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兩天所有的肉牛就會宰殺完畢,送往全國各地的生鮮超市,為即將到來的春節提供充足貨源。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項目總監戴明浩表示,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目前已經建設完大型隔離場和屠宰場,大型繁育場和牛肉深加工區正在建設中。建成後,將實現進口牛羊的隔離、繁育、屠宰、加工各個環節。戴明浩表示,在澳洲實驗基地培育出的高度適應鹽鹼地飼養的優良品種,牛羊奶含鈣量、乾物質、蛋白質含量均大大高於普通牛羊奶,牛羊肉的營養和口感也優於普通品種,非常適合鹽鹼地發展的產業。建設發展收集多種植物,研發讓其在鹽鹼地上健康生長的技術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的運營方勝偉集團,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鹽鹼地的治理。12月27日,記者在濱海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示範園看到,園內種植了苜蓿、燕麥、玉米、高粱等植物。勝偉集團人力資源部總監傅開泉介紹,這是他們對鹽鹼地改造的第一步:治理。收集國內外多種植物,反覆試驗與鹽鹼地的匹配度;研發專利技術,讓植物在鹽鹼地上健康生長。「單純的種植無法形成產業集聚,更無法真正帶領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致富。」傅開泉說,經過反覆調研發現,雖然鹽鹼地是一片不毛之地,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鹽鹼地可以說是最後一片未經化肥、農藥等人為汙染的淨土。「鹽鹼地環境中的『鹽脅迫』效應讓植株的可溶性蛋白質、可溶性糖、有機酸等物質增加,牛羊採食鹽鹼地上的牧草,可以有效提升肉、乳的品質。鹽鹼地上產出的農牧產品在營養成分、口感、安全性等方面均明顯優於普通農牧產品。」傅開泉說,這讓他們萌生了發展農牧業的想法。改良種植牧草引進鹼地牛羊,形成生態閉環和產業鏈2015年,藉助靠近濰坊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的優勢,勝偉集團從國外進口高端優質肉牛種源。同時,在復育改良後的鹽鹼地上種植優質牧草,有效解決了過去「缺牛、少草」兩大制約國內肉牛產業發展的核心痛點。濱海區鹽鹼地上的農牧產業真正盤活起來。戴明浩表示,他們已經與澳大利亞大型牧場進行戰略合作,定期進口優質鹼地奶綿羊和鹼地肉牛。隨著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的不斷建設完善,產業集聚效應也會愈發凸顯。如今,濱海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示範園的千畝苜蓿種植園已具備穩定產出優質牧草的條件。鹼地奶綿羊和鹼地肉牛的到來聚齊了產業園整體運營的所有要素,轉入成熟運作階段。養殖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牛糞、廢料等可以轉化為生物有機肥,循環應用於鹽鹼地的改良與種植業,變廢為寶,配合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閉環。讓周邊居民參與到各項產業中,將建「家庭牧場」模式原先,鹽鹼地周邊的居民經濟來源有限。如今,通過建設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和濱海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示範園,形成「鹽鹼地+農牧」的「新型替代農業」模式,讓鹽鹼地上的居民參與到牧草種植、畜牧養殖、畜產品加工等產業中來,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濱海區央子街道橫裡路村的宋秀花今年64歲,在示範園內做牧草種植、土地管理的工作。「以前地裡啥也種不出來,上了年紀也沒法出去打工賺錢。」宋秀花說,自從示範園建成後,她和村裡的幾個婦女就來這裡打工,賺錢貼補家用。「離家近賺錢還不少,我們都很知足。」戴明浩告訴記者,明年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的繁育場就會建設完畢,屆時他們將會採取「家庭牧場」模式,將繁育成功的牛羊交給籤約的農戶餵養。他們負責牛羊進口、技術指導、屠宰加工,農戶負責餵養照看。「這樣一來,農戶會有更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足不出戶,賺得比在外打工高不少呢。」戴明浩說。前景打造全國「肉案子」據了解,園區建設和管理運營將充分融入網際網路思維,實現「產業智慧化」。通過導入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自動化等新技術,園區內將實現萬物互聯;通過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所有生產、管理環節均實現無人化或少人化管理。「進口到港肉牛進入隔離場後可以通過晶片感應器等實時監測每頭牛的個體特徵、健康狀況,實現對於水料需求、隔離場環境等信息的實時掌控和自動化飼喂。精品飼料加工企業可以根據數據採集和分析,精準制定生產計劃。」戴明浩說。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將利用廣袤的鹽鹼地資源,建設大型隔離場、繁育場、屠宰場、牛肉深加工區,打造濰坊國際畜牧產業園,形成年加工量達100萬噸的牛肉深加工產業聚集區,成為全國最大的牛肉產品集散地,形成中國首屈一指的「肉案子」,與壽光「菜籃子」形成有效協同,藉助園區臨近中國食品谷與東亞畜牧交易所的優勢,有效輻射全國市場。下一步,在濱海區將建設鹽鹼地農牧產業示範園的樣板工程。長遠來看,這套鹽鹼地技術、優良的種畜資源,還會複製到我國中西部鹽鹼地分布區,讓更多鹽鹼地重現勃勃生機。

相關焦點

  • 「水泡子」聽過嗎 大草原上的「鹽鹼地」鹽鹼地上的「大草原」
    將軍泡子雖然說草原上存在少量的點狀鹽鹼地,但對於整個草原來說卻是草原生態循環的一部分,因為這部分鹽鹼地富含礦物鹽分也是牛羊牲畜補充礦物鹽分不可缺少的水泡子鹽鹼地上的「大草原」從何而來呢,我國有近20億畝鹽鹼地,鹽鹼地成方連片,地勢平坦,非常適合發展畜牧業
  • 鹽鹼地上的新模式:勝偉草牧產業示範園究竟好在哪?
    簡言之,勝偉鹽鹼地產業園模式即:「遵循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產業驅動、科技創新、循環經濟、融創共享、市場運作為核心的鹽鹼地生態發展新模式」。高端肉牛主導產業驅動:以鹽鹼地復育為基礎,以「高端肉牛純種擴繁」為主導產業,集鹽鹼地上的「政產學研金服用」七大要素,打造包含生態、生產、產業、經營、服務、運營、科研、標準、聯農帶農九大體系的「知識累積性複雜系統」,充分挖掘鹽鹼地區域的資源特色,融合當地生產要素對接市場需求,構建具有鹽鹼地特色、定位清晰的產業體系,以產業發展驅動系統建設與運行,實現整個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發展。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改造鹽鹼地,一方面要研究鹽鹼地土壤鹼化過程和機理,研發蘇打鹽鹼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的理論與技術;一方面要選育水稻抗逆品種,研發鹽鹼地以稻治鹼改土增糧技術。中科佰澳格霖未來將實現農機全方位、高速度地探查周邊環境,將提升智能農機的安全性與可操作性,實現更精準的定位服務,逐步實現對全區所有納網農機的高效運行管理。中科佰澳格林在田間地頭開展的科技實驗,充分說明了未來農業的無限可能。大安模式是否適合全國農業的信息化推廣?
  • 【兩會時間】全國人大代表沈志強:建議加大「鹽鹼地+畜牧業」政策...
    沈志強介紹,中國的鹽鹼地分布區與貧困人口分布區和傳統的畜牧養殖區存在高度的重合性,結合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在復育後的鹽鹼地上導入一二三產業,實現鹽鹼地上的「新六產」,打造以「鹽鹼地農牧產業園」為落地形態的經濟模式,探索和開創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鹽鹼地產業化發展之路,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現實的重大意義。為此,沈志強提出了系列建議。
  • 肅南縣馬蹄鄉拓出生態畜牧業致富路
    2015年,樊得勤成立鑫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牧民一起發展養殖業,趟出了一條畜牧養殖的致富路。    近年來,該鄉探索推行「黨員帶頭示範+帶動周邊農牧戶」生產發展模式,積極鼓勵黨員學習周邊養殖大戶養殖經驗,帶頭對養殖方式進行改良。同時,實現當地土種羊由「一年一產」到「兩年三產」的生產目標。目前,全村已有90%的農牧戶進行土種羊養殖技術改良,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 滄州鹽山縣王文興鹽鹼地上種水稻闖出致富新路
    然而就是這樣一片瘠薄的鹽鹼地,有人竟然試種水稻成功,且實行「稻麥輪作」,收穫頗豐。這不僅為當地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闖出一條新路徑,也為鹽山縣「三點三線」城鄉一體化架構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這個人就是鹽山農夢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興。
  • 推進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科學研究表明:在鹽鹼地逆境生長環境中,作物特異性、功能性物質含量豐富,這為發展功能性食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是依據區域鹽鹼資源分布特點,按照生態學原理設計,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區域鹽鹼地資源,建立適應生態環境的高效農業體系;其能夠有效地推進區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鹽鹼地生態系統安全和生物多樣性。
  • 小螞蚱大產業!樂陵鐵營鎮:鹽鹼地上舞起「金鳳凰」
    看著眼前成片的金黃,難以想像這裡六年之前,竟還是一片鹽鹼地。「原先這是一片非常貧瘠的鹽鹼地,到處長滿了雜草,有機質含量較低,種植農作物容易導致細胞失水,不利於作物生長。而螞蚱養殖成本低、繁殖率高,不受鹽鹼地影響,能夠實現增產增收!」孟氏漁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孟凡佳告訴記者。
  • 濰坊濱海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疊加
    「我們堅持生態立區,實施『水、綠、建築』三個覆蓋,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依靠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拼搏實幹,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初步建設成為一座美麗生態宜居新城,貫穿始終的濱海精神,化作了濱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能。」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恆道說。
  • 利津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田間工廠
    「過去老百姓是靠天吃飯,現在致富種植全靠科技。」張會東介紹,如今大棚內的土壤成分、溫度、溼度等各種植數據可直接通過手機上的智能APP遠程監測,澆水、施肥的劑量,通風的時間等各項操作也變得更加精準化。園區內的果蔬嚴格按照81道標準工序生產,同時採用一棚一碼的區塊鏈技術,實現全流程可追溯,產品品質安全可靠,獲得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
  • 田長彥 讓鹽鹼地不再貧瘠
    田長彥長期在天山南北從事野外調查、科學試驗與示範工作,與自己的科研團隊總結出鹽漬土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確定了棉花高產肥料配比和最佳施用量,創立棉花害蟲生態防治技術體系;他還創立了「開溝破除不透水粘板層」改良技術以及鹽生植物品種篩選、繁育技術和適應性高效栽培高產管理技術……這些科研成果,助力天山南北各族農牧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 關於印發《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
    各有關單位:現將《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示範項目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三、項目概要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示範項目計劃在大岱區域服務中心大岱村流轉土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由土默特左旗阿勒坦農牧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阿勒坦公司」)負責實施,建設期從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
  •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2020年是生態循環農業關鍵年。生態循環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汙染問題,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當下,我國大力推廣各類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蘊含不少商機。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針對以上現狀,文章提出鹽鹼地分類治理與農業高效開發利用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發+應用示範+產業推進+商業發展"相結合的"全鏈條產業"創新發展思路,通過產學研資用相結合的新型模式,形成我國鹽鹼地分類治理與水-土-生物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理論體系與關鍵技術體系,構建適宜的鹽鹼地分類治理工程化配套模式,依託全國多部門合作在全國鹽鹼區內進行工程化推廣示範,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產業化開發
  • 七星關區:發展大棚產業 啟動致富新方向
    大堡社區建檔立卡戶陳庭巧把家裡的2畝地流轉出來參與大棚建立,每年能拿到1000多元的土地流轉費。不僅如此,她還在大棚裡務工,真正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也有了穩定的收入,逐步實現脫貧。2017年9月,恆大集團經過實地考察,在對坡鎮大堡社區確定了援建地址,建立大棚987個,助力當地產業發展。
  • 青海省玉樹州:犛牛馱起致富路
    畜牧業是玉樹的命脈產業、母體產業、支柱產業。犛牛在玉樹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社會、經濟地位,犛牛產業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經濟的基礎支撐。全面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玉樹特點的現代犛牛產業體系,實現犛牛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玉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生態循環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汙染問題,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當下,我國大力推廣各類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蘊含不少商機。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
  • 專家提出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鹽鹼地管理、治理技術進展、基於水鹽雙分離的治理新技術、治理經驗與存在問題等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王飛在會議報告中提出了「減少區域水損失,低耗水充分洗鹽,集約化水鹽分離,水土資源高效利用」29字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 。
  •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範...
    為了實現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的示範與應用,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下,寧夏科技廳組織寧夏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包頭市華清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單位,以典型鹽鹼地改良為目標,歷時4年,研究出適合我國河套鹽鹼土、濱海鹽鹼土等不同類型區域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形成了鹽鹼地高效植被構建方面的技術體系和模式,研製出一批鹽鹼地土壤調理與培肥新產品